分享

将华野攻城掠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

 溱湖之恋 2021-04-20

                                               淮海大战弱胜强(第一阶段)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历史伟人的巨大气魄,决定将华野攻城掠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变成一场战略性决战。           

       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刚刚结束,第二个大战役——淮海战役,在黄淮平原展开了。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就其组织指挥而言,共产党主要是及时把握了决战时机;正确选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先分割,后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根据战场情况变化,替换作战样式,实行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

集结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郑州至连云港段,津浦铁路薛城至蚌埠段的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是蒋介石的最大、最强的战略集团,担负着拱卫首都南京的重任。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掌握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海州和连云港。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10月11日,毛泽东向华东野战军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针对刘峙集团主力集结于徐州地区,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在《方针》中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以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和歼援敌一部的任务,并从东面和北面及威逼徐州,使“丘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4日,毛泽东又致电华野指出:担任打援的部队,应放在援敌侧面,即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同时,毛泽东还决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毛泽东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华化,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原淮海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战役规模,于11月7日发出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原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可直逼徐蚌线。第一仗应力争歼灭第7兵团全部、第13兵团一部和第3、第4两个绥靖区的部队等共21至22个师,尔后如徐州之敌仍未撤退,即可打第二仗,求歼第12、第16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至此,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投入的总兵力计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和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加上华东、华北、中原军区等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歼灭黄伯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自从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灭后,蒋介石发现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有联合作战,求歼刘峙集团的动向,又鉴于该集团当时所处态势不利,于1948年11月4日派其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战方针,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进一步收缩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并把原归"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黄维兵团东调,增加徐蚌战场兵力,形成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准备同人民解放军会战,如果形势不利,则依托淮河阻挡解放军南进。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蒋介石在徐蚌地区集中的兵力,连同战役中调来的,为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总兵力达80万人,作战飞机126架、运输机32架。

根据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制定了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华野第1、第6、第9、鲁中南纵队、苏北兵团第2、第12纵队以及中野第11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向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围歼黄百韬兵团;以华野第4、第8、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2个旅围歼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地区的李弥第13兵团一部,控制运河以东阵地,阻击李弥兵团东援;以华野第7、第10、第13纵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自临枣以北地区直出临城、台儿庄、贾汪,歼灭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尔后强渡运河,自徐州以东、以北进逼徐州,切断陇海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协同中野主力作战,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南面进逼徐州。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各部统于6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

此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虽然蒋在制定“徐蚌会战计划”时,曾打算收缩徐州刘峙集团兵力,或集中兵力守徐州,或撤守淮河。但国军统帅部内部对守徐还是守淮的问题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蒋介石也怕因撤退而造成混乱的局面,因而举棋不定。直到11月5日,蒋介石才决定以津浦路徐蚌段为轴线,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至铁路沿线两侧,以各机动兵团的攻势防御,阻止共军南下,确保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此外,蒋介石还下令原属白崇禧华中“剿总”指挥的黄维第12兵团,由确山地区开进到阜阳、太和集结,改为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会战。

11月6日,刘峙集团各部开始收缩兵力,唯黄百韬兵团因等待李延年第9绥靖区之第44军,改为7日开始西撤。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不能集团一起撤退。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国军统帅部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第9绥靖区司令李延年在接到刘峙的撤退电令后,评论说:“举棋不定,亡国之征。”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部署,发起淮海战役,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军进逼。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突击集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国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第59军和第77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解放军各纵队从东、东北方向进逼徐州。

刘峙见共军多路向徐州逼近,何、张率部起义,十分恐慌,遂于11月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线两侧的计划,着令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向徐州收缩,以加强徐州的防御。刘峙的这一部署,恰好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战役刚开始,刘峙就想总退确,他的胆怯,注定了他的失败。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1月9日指示华野、中野:“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并要求中野:“你们勿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11月10日晚,华野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占领了大许家和曹八集等地,迎头拦住了西撤的黄百韬兵团,歼灭其先头部队第100军第44师300余人。至11月11日,华野成功地将黄百韬兵团的4个军合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纵横不过10余公里的窄小地区。

中原野战军于11月10日转入徐蚌作战。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针对国军的“长蛇阵”,采取“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的战法,以中野第4纵队和华野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进逼徐州,与东面的华野山东兵团一起夹着“蛇额”;以中野第1、第3、第9纵队攻击宿县,斩断“蛇腰”,并阻击由可能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部队;以第2、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侧击和尾击由确山东进的黄维兵团,紧紧揪住“蛇尾”。

11月12日,中野陈锡联第3纵队攻占宿县,歼敌1.2万余人,控制了这一具有战略枢纽地位的城镇,津浦路徐蚌段被拦腰截断,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毛泽东鉴于淮海战局的迅速发展,战役规模已经扩大,于11月16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在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领导战区支前工作与有关后勤保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后,于11月10日派刚从东北葫芦岛回来的杜聿明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杜聿明立刻着手布置为黄百韬解围,他下令邱清泉兵团转至徐州以东,在李弥兵团的配合下,沿陇海路及其两侧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6兵团,由蚌埠沿津浦路东侧向宿县前进;命令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8兵团,会同第6兵团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命令黄维第12兵团务必于11月15日到阜阳后,继续向蒙城、宿县前进。

11月12日,邱清泉兵团的3个军和李弥兵团的2个军共12个师,开始东援黄百韬。为保障围歼黄兵团的战斗顺利进行,粟裕调整了部署,以6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以3个纵队在徐州以东正面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以5个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李兵团,使其不能向碾庄圩增援。在华野各纵队的顽强阻击下,邱清泉和李弥两大兵团前进迟缓,连续攻击10天,伤亡万余人,但只向前推进20公里。他们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由确山驰援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揪尾”各纵队紧紧揪住,被阻于南坪集以西的蒙城地区。

华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的6个纵队,自11日开始从四面对碾庄圩发起猛攻。粟裕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并轮番使用兵力,以保持持续攻击能力。黄百韬虽指挥部队拼死抵抗,但还是不能阻挡解放军的轮番进攻。

11月17日,参谋总长顾祝同乘飞机到碾庄圩上空,通过电台与黄百韬通话,对他慰勉鼓励一番后,告诉他:“邱、李两兵团在陇海路两侧被阻击,无法前进,你们如能突围出去与邱、李兵团会合也好。”黄百韬一听,知道增援无望,当时心就凉了。他向顾祝同表示说:“我对得起总长,牺牲到底就是了。” 就在黄百韬哀叹之际,解放军已消灭了第100军和第44军,于11月19日晚对黄百韬兵团部发起总攻。至22日,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0个师约10万人马全军覆没,黄百韬走投无路,举枪自杀。

经过13个昼夜的激战、苦战,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共歼灭国军1个兵团、8个军、18个整师,共17.8万人,并控制了徐州地区战略枢纽宿县,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为下一阶段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