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笑什么 2021-04-20
江湖上有一个传说——《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与苏东坡不合,常怀报复之心,又嫉妒后者才华与名气,所以恶意举报苏东坡写诗讽刺皇帝。然后呢?皇帝震怒,东坡被捕,一代文豪过上流放生活。这个传说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却违背历史,同时也不符合沈括的性格和人品。
先说出处。沈括陷害苏东坡,这个说法出自宋朝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而《长编》又引自一本已经散佚的私人笔记《元祐补录》。也就是说,《元祐补录》才是原始出处。但在引用过《元祐补录》之后,《长编》作者又补充道:“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意思是说《元祐补录》未必靠得住,还需要继续考证。
怎么继续考证呢?我们可以做这个工作。《元祐补录》说沈括是在奉旨巡查浙江,路过杭州,向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索要诗集,从诗集中找到“证据”,然后回京举报,使皇帝黜免苏东坡。实际上,沈括1073年巡查浙江,而在此后几年内,苏东坡仕途一直很顺,不但没让皇帝不满,还从副市长(通判)升为市长(知州)。由此可见,沈括要么没陷害苏东坡,要么他的陷害毫无杀伤力。
再看沈括的性格,他谨慎,怯懦,甚至还有点儿逆来顺受,并不像阴狠毒辣、背后下刀的人。沈括巡查浙江之前,宋神宗询问沈括是否可信,王安石夸沈括“谨密”,意即谨慎和严密。至于沈括的怯懦,从他饱受虐待不敢还击就能看出来。宋人笔记《萍洲可谈》记载,沈括的续弦异常狠毒,不但打骂沈括,还将沈括前妻所生的儿子赶出家门,而沈括连给儿子送饭都不敢,只能请朋友偷偷接济儿子。这段记载出自沈括第二个儿子的大舅哥之手,应该可信。
沈括不但在老婆面前逆来顺受,在上司面前也一样。王安石变法时期,沈括是得力干将,最初深受重用,但他并不赞成王安石的所有政策。首先他反对在河北边境大栽桑树(王安石想用桑林阻挡敌骑奔袭),认为这些桑树会让宋军失去远射优势;其次,他反对让河北百姓饲养战马,认为不如训练弓箭;最后,他还反对王安石倡导的战车,认为那是不合时宜的春秋古法。不赞成归不赞成,他却从来不敢顶撞王安石。王安石让他复原战车,他就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这项毫无意义的工作上,最后那些战车都没能派上用场。
除了屈从上司,沈括有时还会屈从下级。五十岁前后,沈括派驻陕西,抵御西夏,以“经略安抚使”的身份统领西部文官武将和所有兵马。有一个文官叫徐禧,非要在一个不适合防守的地方筑城。沈括当然反对,但因为徐禧是皇帝亲信,所以不敢得罪,还是听从了对方的主张。还有一个武将叫种谔,与徐禧不合,既不愿在徐禧修筑的新城里驻扎,也不愿在徐禧危难时出兵救援。名义上沈括是徐禧和种谔的上级,实际上他根本不敢指挥这两人。
也许沈括以为,只要屈己从人,就能皆大欢喜。可惜事与愿违,他的乡愿主义换来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惨败。1082年,徐禧筑造的永乐城被西夏攻破,二十万宋军覆灭,从此让大宋失去对西夏的军事优势。事后朝廷追责,将罪过都安在沈括头上,沈括本来是地方大员兼军区司令,结果被贬为八品闲官,并且还要监视居住。
再看王安石那边,他对沈括的评价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最初王安石夸奖沈括“谨密”,自从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以后,沈括在他眼里就成了“壬人”。“壬”是十二地支里的一支,代表水,壬人是像流水一样摇摆不定的小人。沈括懂水利,知民情,思想相对开通,本是变法派得力助手,为何会被王安石当成小人?因为王安石罢相之后,沈括公开上奏,请皇帝暂停那些并不合理的改革。等到王安石复出,沈括又马上闭嘴。王安石性格强硬霸道,怎么能容忍沈括这种墙头草呢?
不仅是王安石不能容沈括,许多大臣都对沈括激烈批判,其中既包括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也包括支持变法的新党。有个变法派大臣叫蔡确,让宋神宗远离沈括。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粹一向反对变法,更是劝宋神宗砍掉沈括的脑袋,理由是大宋和西夏本无战争,沈括这种小人非要开战,才给国家惹来兵祸。其实范纯粹是瞪眼说瞎话,宋夏之间战役不断,对西夏开战是宋神宗的主张,仅仅因为战败,沈括才当了替罪羊。
沈括为何会同时受到保守派和变法派的攻击呢?其实与变法关系不大,两派一起出动,几乎都是在攻击沈括的人品——墙头草,顺风倒,王安石在位时不敢说话,王安石下了台才提意见。这也是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打造的一种非常奇怪的道德评判标准:你没跟我站在一队,我说你是小人;你最初在另一队,后来站在我这队,我还说你是小人。沈括相对务实,不愿一直站在王安石那边,结果就成了双方都反对的小人。
回过头来再看沈括陷害苏东坡那个传说。前面说过,该传说的原始出处是《元祐补录》,大概写于南宋前期,距离沈括去世已有小半个世纪。在南宋前期,王安石被主流舆论评为奸臣,沈括更是奸臣麾下的小人。《元祐补录》作者在讲完沈括陷害苏东坡的故事以后,又意犹未尽地追加一句:“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苏东坡主政杭州,沈括闲居润州(今镇江),沈括拍东坡马屁,更加受东坡鄙视。事实上,苏东坡主政杭州时,沈括早就搬到了秀州(今嘉兴),说沈括从润州跑到杭州去拍马屁,只是所谓“君子”们对“小人”的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