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建中汤(脾胃虚寒,胸腹寒痛)

 仲景中医交流 2021-04-20

大建中汤

原文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作者 张仲景

出自《金匮》

【经典回顾 

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2、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3、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剂量

1、倪海厦:人参2钱,干姜1钱,蜀椒2汤匙
2、现代剂量:花椒10克,干姜20克,人参10克

组成 

人参  蜀椒 饴糖

时机 

1、大建中汤主要的症状,心胸大寒痛、剧痛。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应用】

1、上焦腹膜炎也可以用。

2、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3、胆道寄生虫,都可以用到大建中汤。像小孩子在嘴唇与下牙龈的位置上看到很多白白的小白点,就是肚子里有寄生虫,也都是大建中汤证。

4、如果把蜀椒换成半夏去水止呕,胃太寒了用干姜来温中,人参能够把吐过以后失去的肠胃津液补足,这样处方正好可以帮助妇人因为怀孕害喜。临床上看妇人害喜都是因为胃太寒造成的。

5、80%肠套叠发生在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属腹部至深之处、厥阴肝经走过的地方。典型症状之一就是“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大建中汤

方解

1、蜀椒本身就是杀虫的药,非常辛辣,辛散而且性热,不但能够杀虫,也能够去上焦的寒;

2能够温中、温脾脏的寒;

3食入则吐,呕吐必伤胃津,人参可以将失去的肠胃津液补足。

【说明】

1、听到大建中汤就要想到小建中汤,都是固护中州,强化消化道,建设中州,二者的差异是,大建中汤功能更强,偏性也大,比小建中汤更偏。小建中汤喜按是虚证,大建中汤不能触碰,拒按是实证。

2、大建中汤的功效为温中补虚,降逆止通。降逆止通就是强力地让胃气、消化道动力方向往下,身体就会舒服而止痛。

3、在《解析方剂学》中,大建中汤是运用在治疗腹痛、腹胀、尿道结石、全身倦怠、尿道结石可以使用大建中汤,用它的补阳的力量,热力越强,补阳力量越强,阳越强,功能越强。

4、大建中汤中全是温补药。在药物动力学上,只有三味药,升、散、收、降都有。整体方性以热、补、升、散、燥为主,纯热、纯补、升性、散性及燥性较强。

5、当患者有极寒,严重到肠道都已经痉挛到在肚皮表面上蠕动时,小建中汤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到大建中汤。

比较 

1脾胃虚寒、腹痛:

(1)附子粳米汤:偏于水湿内停,故重用半夏以化水湿,腹痛主证在于腹中雷鸣;(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2)大建中汤:偏于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腹痛则攻冲之势较甚。用人参、饴糖,可知其虚的程度较重;(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饴糖一升)

3药性:

A、治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

B、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

C、温养脾胃,甘草、粳米、大枣不如人参、饴糖。

21小建中汤小腹寒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2)大建中汤中焦的重寒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3胸中寒乌头赤石脂丸乌头一分炮,蜀椒 干姜各一两 附子半两 赤石脂一两

31大建中汤: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蜀椒二合(去汗)胶饴一升

(2)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用于妇人呕吐。

4寒疝诸证方治表

寒疝诸证

腹满,脉弦紧,不欲食,绕脐痛,发则白津出,手足厥,脉变沉紧

大乌头煎

腹中痛,及胁痛里急

当归生姜羊肉汤

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

大黄附子细辛汤

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气上冲,上下痛不可触

大建中汤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效

乌头桂枝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