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才30亿市值,我们接待不了

 奔跑在成长路上 2021-04-20

“你们30亿市值都不到,我们接待不了。”

——这句话是最近我和一家上市公司准备去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基金公司路演的时候,被怼回来的一句话。

这个公司七八年前刚上市的时候,曾经一百二三十亿市值,因为各种问题,过去几年收入增长了三倍,市值反而跌去了一百亿。这么多年没关注过市值问题,但现在市值跌下来,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恰逢年报之后,老板开始操心市值问题,也希望与投资者进一步交流,遂提出,主动走出去和投资者聊一聊,与机构投资者交流。

结果就在约路演的时候,基金经理反馈过来:认为公司市值规模太小,没有交易量,甚至都不是未来卖不卖得掉的问题,而是除了大宗交易,二级市场上根本买不到量,30亿市值不到,什么概念?交易量低的时候,一天可能只有不到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量。

这一句话,像戳了老板后脑勺一般,乍一听有点刺耳,但是仔细想想,竟然无法反驳,以前从来都是基金追着要来公司调研,现在变成了主动上门却被拒绝。

但没办法,这就是A股当下的生态。

我们可以说金融市场是个名利场,这句话说的很功利、有问题,但注册制之后带来的规则变化,确实正在快速改写A股的资本生态。现在公募基金的产品募集动辄百亿千亿,如果一个30亿市值的公司,买到5%,可能才2-3亿人民币的当量,哪怕涨了可能也不影响这些产品的净值变化。那么30亿市值都不到,怎么要求这些大基金能给你关注度和倾斜度?

回想十年前,过去产业资本强势,甚至一度有一段时间,想要做好股票投资,就一定得和上市公司走得近,那会评价一家公司有没有市值上涨空间,都是所谓看看这个公司“市值诉求强不强”,如果大股东市值诉求强,这就会成为很好的买入理由,尤其是在2015年前后,一度炒作成风。

我尤其记得那一轮牛市快要开始的时候,2013年,某个当时如日中天的险资机构,核心策略是在那一轮牛市启动之前,全部抄底30亿市值以下的A股公司,一次性买了四五十家,用他们当时内部的话说,叫做“消灭30亿市值”,只要有30亿市值以下的股票筹码,一并买掉,结果2年后的牛市让这家头部机构挣得盆满钵满。

这种光景,真的是一去不复返。

仔细想想,现在很多主流投资机构,开始弱化小市值公司的配置,也是有道理的。现在,在A股不到30亿市值,可能意味着几种情况:

第一,不到30亿市值,意味着大概率净利润不到一个亿,这意味着可能这家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不一定很强,行业地位还没有奠定,产业地位也不强势。用某些机构的话说:宁数月亮,不数星星。本质上是对公司当前现有的价值认同不够。

第二,不到30亿市值,意味着这家公司很可能未来几年业绩,至少看上去不是高增长。为什么?因为投资机构看不到未来盈利的确定性,所以投资机构不买入。如果不到30亿,至少证明投资机构从表面上看,对这家公司的未来盈利没信心。看背后逻辑,其实是对公司未来战略没信心。

第三,不到30亿市值,意味着公司虽然可能有过辉煌,但当前大概率遇到了短期担忧。总有一些事情决定了这家公司被投资机构抛弃;比如,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不透明、财务有瑕疵、短期业绩暴雷等等,或者是产业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这个行业未来利润不持续;业绩向下翻转……总之,总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原因。

第四,不到30亿市值意味着什么?如果这家公司已经上市三年,意味着可能有40%以上的外部流通盘(按IPO发行25%,上市前融资1-2轮计算),意味着流通市值可能只有10个亿,每年换手率3%,则意味着每年3000万;如果一个大股东要减持股票,大概市场的承受力也就是当天成交量的20%,超过这个数则可能对股价有大幅影响;则意味着一天的减持量也就500-600万人民币。意味着减持功能基本丧失;大股东减持不了,投资者也减持不了。

总而言之,大市值公司,各有各的好;但是低市值的公司,这些问题总是相近的。

最后基金经理出于无奈,说出了那句话:你们现在才30亿市值,都进不了我们的选股池,基本面再好也没用。

这会带来一个恶性循环,市值越低,关注越少;关注越少,越进不了一些大机构的选股池,买的机构越少,市值越低。这个恶性循环里,“流动性”正在变成A股奢侈品。

A股一共4000多家上市公司,3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有超过1000家。我们去看看那些成熟的注册制市场,比如港股,真正流动性活跃的只有百来家公司。

未来情况怎么演变?我们可以推演一下。

1)没有人会来帮你解决;资本市场变成了大观园,有人笑有人哭。如果当前你公司的市值处在困境,利润持续不能上涨,未来无法期待,成长没有突破,短期之内可能没有人会主动来帮你解决问题。

你期待资本市场突然出现几个白衣骑士基金,又出钱又出人又干活,帮你困境翻转,战略升级,走出困境?说不定你就成了下一个被高瓴资本救赎的百丽国际?资本市场有人会带着现金,带着经验,带着能力,来主动帮你解决问题?有资源的、有资金的、能解决问题的人,为什么要选择你?这只是大多数公司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你要先证明你自己是百丽国际。

A股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1000家3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有这种资源、资金相对是少数,所以资本市场未来会变成一个大观园,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是牛市,有人是熊市;有人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有些人在资本市场上默默无闻,喊破嗓子都没人理。

2)以前市值不行,资本周期会帮你解决,但现在没有周期了。有些上市多年的公司老板碰到当前这种情况,也暗暗自我安慰,当年我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后来牛市来了,啥市值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可能牛市还没来,注册制来了。以前只要你能慢慢经营企业,资本市场牛市周期会帮你解决估值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可能短期都没有系统性的牛市周期了,这种系统性周期遥遥无期,牛市来的时候可能风都吹不到你这里,最后整个A股都共同富裕了,你在一个没有被阳光普照的地方。解决不了企业成长的问题,可能你就会被搁在那里,相比牛市周期,可能退市政策来的会更快一些。

3)一旦生意的成长性无法突破,市值上不去,退市不甘心,融资不划算,上市上到你自己都会开始怀疑。如果不能在三年内完成成长性突破(30亿市值企业的成长性门槛是至少得有每年3个亿净利润),你会发现你的处境特别难受,市值一直上不去,退市又不甘心,但是越算你越发现——融资也不划算,贷款资源也逐渐不会过度向你倾斜。

可能这个时候你自己都会开始怀疑,你上市到底是图什么,你可能上的是个假市。如果长期持续30亿市值,可能减持卖不掉,定增没人买,机构不关注,市值涨不动,最后上市公司硬着头皮按照非上市企业在经营。

4)更惨的是,如果基本面不好,你可以自生自灭;如果基本面不错,还要担心被大公司举牌。基本面如果一直无法改善,你可以自娱自乐,只要不造假不亏损不违规,基本上也没人管你。

但如果你基本面产品经营扎实,有些产品还做的不错,虽然成长性不好,但也踏踏实实,这种情况反而更糟糕,为什么?你在公开市场中上市,30-40%以上的流动股,一旦被大公司盯上,举牌买成你的二股东,你还无法拒绝。最后的结果是做得不好没人管,做得好还担心被“野蛮人”偷袭。

尤其是那些合伙人创业的二股东三股东,市值上不去,肯定埋怨大股东,最后被野蛮人一顿策反,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5)还有更头疼的事情:遭遇情绪陷阱,越跌越怀疑,越怀疑越跌。

30亿市值的公司,尤其容易碰到这个情况。如果持续市值无法上涨,你很容易会进入到情绪陷阱状态,市值持续下跌,市场怀疑你的公司是不是有问题,他们继续卖出或者观望,市值又会进一步下跌。“越跌越怀疑,越怀疑越跌”,跌到大家都认为公司有问题,员工觉得公司不行了,投资者认为公司没前途,供应商觉得公司要垮了,这种士气与势能上的恶性循环,比经营管理出问题还可怕。股价是可以跌倒你怀疑人生,市值是可以跌到影响到你的基本面。

更糟糕的是,很多上市公司老板,市值已经跌到30亿了,心态还在100亿。殊不知还没翻过山丘,却已无人等候。

以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自于哪?注册制的影响,可能确实远大于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这轮周期变化会带来很多公司的极度不适应,可能这两年不适应,没有关系,怕就怕再过两年真正反应过来,A股又更进一步接近成熟市场了。怕就怕一步错,步步错,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2021年的市值工作会很难,对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挑战会很大,大到大多数公司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有多少公司,2020年业绩可能涨幅不到20%,但是市值涨幅是100-200%),市值上欠下的工作,都是要还的。

30亿市值,甚至50亿市值,未来会变成一个门槛,可能只有跨越了这个门槛,才是真正的“上市”了,否则可能只是挂牌了。以前,我们觉得这个时间离我们会很远,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时间的门口。

A股,即将进入市值规模为导向的自动分层时代。

作者 | 曾乔

校对 | 徐豪
编辑 | 静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