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

 图书 馆员 2021-04-20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之我见

下面我们讲天人互感。
        天人互感指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与统一所形成的同气感召,只有和谐统一的感召,才是一个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古人也称其为“天人相应”。当然,天人也有不相应的时候,那都是人为的,比如夏天到了,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可是我们现在钻到空调屋里端着茶壶,一吱喽,就是一天。这样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当然,这是人为的个例。因为我们都明白非时之气会影响人,不能与天地自然相谐调的人也摆脱不了被天地运行法则所惩罚。
        宇宙对于人来说就好比载舟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某个层面上讲,人也会影响到天,浅显的讲比如人的贪欲使得人极尽所能的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这就是人对天的影响的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然而人往往抱怨环境的恶劣,却不去想引起环境恶劣的人为因素,这便是颠倒因果。

四时脉

     天人互感在脉诊上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脉对自然的应与不应的各种情况。包括四时脉、运气脉、节气脉、一日脉、四方脉等等内容,下面我将以四时脉为主来说明天人互感的问题。
        再来段内经,“天地之变,阴阳之用,彼春之暖,为夏之暑,被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天地之变,阴阳之用,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为春之暖,夏之暑,秋之忿,冬之怒。春天暖到极点了,就表现为夏天的暑热,秋天的忿指的是肃杀之气,代表秋凉,然后表现为冬之怒,怒就是由凉变寒了。这就是春天的暖变成夏天的热,秋天的凉,变成冬天的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也就是四时的变动,脉也随着四时变化,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脉象因天之序而发生的变化,就是四时平脉,只有分清四时的平脉,才能分别出四时变脉。
        四时平脉,四个季节都不一样:有人说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谁都知道的。另外在《内经》上还有一种表述方式,叫: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这两种说法表示的意思,其实还是一个:一是名词,一个是动词,因为脉象是一种灵动活泼不断变化的,不是一个死的,不是说把一张画放在这里,看一眼就知道其中的内涵——不是这样,他特别抽象,在体验、形容与描述上比较困难,所以才有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正因为脉象不是一个死的,所以才需要人们用灵动的、微妙的、活的心去感知和理解。
     我们再仔细看一下,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这四种是量度单位,为什么用量度单位来表述呢,我们知道量度是数学,脉象在表述过程中需要一个度,这就是脉度。最早用数字表述脉象的言语是难经里面的数豆粒,如,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由此可见在生理情况下,这个脉他真是有一定的量度的,量度就是数学,可以测量出来,但是这些语言往往不太精确,浮脉几个豆子沉脉几个豆子,这玩意没准,胖子和瘦子就不一样。因此需要一个更明了的表述方式,就变成了动态的规矩权衡了。

比如:春弦,什么叫做“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这大概是弦脉最初定名的依据。那么这个“弦”怎么才能摸出来?这就用到春应中规了,也就是说春天的脉就好像使用圆规一样。我们画圆规的时候你怎么用力啊,轻虚而滑,滑动但是必须要轻,在摸脉时,就是要的这种感觉。用画圆规的方式来摸弦脉。只有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清虚而滑”的感觉,才能感知到指下春天那种生发的气息。如果你用三个大手指头“唰——”就按下去了,(比较粗鲁)就算是你把别人的挠骨撅折了,也摸不出来。
        春脉《内经》上说:“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看看,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
   大部分医生,平常的时候,给病人摸脉,往往是弦脉多。因为弦脉是人体最容易出现的一种脉象。可是有人解释这脉象的时候说:这是人体内出现了:水饮、痛证、肝郁。
  这个所谓“代表这样那样病症的弦脉,”是不是春天应该有的那种弦脉呢?不是。因为春天的弦——只有在清虚而滑的动作中才能够体验到,才能够体验到春天的那种“生发之气”。这种现象是一个闭锁,是一种病态的脉象,因为有一种因素限制住了生发的状态。。所以这个弦脉和那个“弦脉”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在于他缺少胃气,“胃气”是从容和缓的意思,这个脉中的从容和缓少了,就会出现一个弦硬,闭锁,收紧的感觉,也就是说指下的脉和人体的整个气机是在往里面收,而不是往外面散,这个状态和春天肝的生发之气完全不同——春天的这个弦,它是一种往外散的、轻盈而微妙感觉,所以只有在清虚而滑的指力中才能摸到,
        另外,春天的脉,是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微的弦,而不是特别的弦,所以说,春脉者,肝也。其气来,若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弦是带有轻虚而滑的那种微微的弦呢,这是因为四季金木水火的脉都应该有脾胃的主脉参与其中,脾胃的主脉就是缓脉,有了缓脉的参与才证明这个脉有胃气,因此弦脉虽然状如弓弦,但是,有缓脉的特征,所以叫微微的弦。其他三个季节也是如此。
夏脉为洪,又称作“钩”,洪脉,《脉诀》上说“洪脉来时拍拍然”,钩脉呢,它是仿佛水撞击到石头上之后一种回钩的感觉,洪脉它是一个来盛去衰,洪脉或者钩脉的在指下的感觉怎么区别呢?这就用到夏应中矩了。到了夏天了,你得脉应当钩,当然和有病的白虎汤证是那个洪有点区别了,这里的区别就是胃气。夏天的脉本来应当洪大有力,但是由于有脾胃脉的特点因此叫微勾,
    内径里面的洪脉,就是拍拍而来,拍击海岸,海水来盛去衰,如海水江崖。来盛证明热盛,去衰,证明气已经衰了,这里面就有壮火食气的意思了。为什么白虎汤证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你要加人参,就是因为壮火食气,热盛气衰。所以热邪耗尽,虽然来得波涛汹涌,但是去的没有力量,因此叫他为洪脉。
    “夏应如矩”,如果说规是用来画圆的,矩就是用来画方的。方的矩就是尺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你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和用尺子画方的时候用力显然不一样。画圆的时候,用力是清虚而滑;画方的时候,用力是重而直,是直接用力,动作直率不绕弯子。所以,摸夏脉的钩,是在用的这种指力来摸,也就是说,摸夏天的洪脉需要用点指力,摸脉的部位在脉管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从上到下,脉管的纵切面,竖着分三层,手放在脉管的中下三分之一层。指力放到这个位置,按到在这个层次上,才能感受到脉力最明显的那个点。不信您自己摸自己,只有把手指放在这个位置上,才能感受脉力最强,如果把手指放在中间那一层,感受脉力不如这里明显,如果放在下面,最底层,没了,因为压力太大,感受的脉力几乎让手压没了。在这个位置上,才能够比较容易的摸出“钩脉”。
    古人表述钩脉的形象,用的是海浪拍打岸边的岩石,所出现的来盛去衰之态,这里取其象和取其意并重,您看古代蟒袍上绣着蟒翻身、龙探抓、海水江崖,那个海水江崖就是海水冲到岸边岩石后,翻起一点小浪花,来的力度显然要大于去的力度,这就叫叫来盛去衰。
内经上说:“夏脉者,心也,万物之所以生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另外还有一个长夏,长夏的脉当然是和脾胃有关了,脉的特点就是缓而软。但是软弱的太厉害也不行啊,因此叫微软弱。

秋脉者,万物之所以收敛也,其气来清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毛。这个“毛”和浮脉有些相似,但是不完全相等。摸“毛”脉,还是回到“春如规。。。”那句话中提到的“秋如衡”:用秤称量东西的时候,权是秤砣,衡是秤杆。人们在用秤称量东西的时候,摸秤杆时用很小心、很轻微的动作,多用一点力就会不均衡,所以在摸秋天的脉象的时候,应该是一伸手如摸秤杆之末,只有用这种指力才能摸出秋天的那种收敛。对于“浮脉”,《脉决》里有这么一句话:三秋得令之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夏天应得是钩,秋天,就应该出现浮脉。秋天万物收敛。因为经过夏天脉气的洪盛,所有的精微物质都发散在外,然后转变为秋天的收敛肃杀,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要把脉气的洪盛逐渐收敛,但是,这股向外的脉气,由于运动趋势与惯性还在,也即是说,其实是把洪脉的力度抽掉了,但脉位还留在上边,所以,在秋天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来急去散”就是把“来盛去衰”的力度拿掉,这时候,由于秋天的肃杀,把夏天的阳热收敛进去以后,那种洪脉的浮盛的气还在,但是内部的实质已经没有了,也就成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了。
         正常人在平常的时候也能摸到浮脉,不过就是平常人的浮脉和有病的浮脉不一样,正常的应该在在寸关之间,这个和平常认识不一样,寸脉如果真的要浮了那就是你有病了。正常的为什么在寸关之间呢?就是因为这里面隐含着时刻准备着的意思,人体的卫外之气时刻准备着抵抗外邪。就好像要打人的时候胳膊要缩回一点来,然后时刻准备着冲上前,病邪来了再打出去,就会出现寸脉浮了。这就是每一种脉,你要摸出他的道理来,你要讲清楚。浮脉就是我们的卫气时刻准备着往前冲,一旦来了外邪我就冲出去了。当然出现这种变化最后还要着落在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这上面。这里的权衡是整体的脉的上下浮动,其实这就是圆的体现,气候在变,人体的气机也在变,然后脉也跟着变。秋天要求平衡,所以跟秤杆一样。毛脉,轻浮的意思,等到冬天就像秤砣一样沉下去。你要是摸到一个人的脉,一年到头也不往下沉,都在上面飘着,特别是那个尺脉,这个人肯定肾虚,摸那尺脉一年到头都在上面飘着,那你就要大补肝肾。这就是脉诀里面说的久病逢之却可惊。

冬脉,万物之所以闭藏也,沉而搏指曰赢。万物的闭藏从冬天开始,反映到脉气上,整个四时的循环转归回到了闭藏。所以脉气也偏里,变成了沉取。“沉而搏指”——如果是沉而无力,不能搏指,那是精气虚的表现,不是常态。因为我们先要讲的是常态,应该是沉而搏指。

        “冬如权”,这“权”就是秤砣,是往下坠的,然后,只有手指沉到沉部的时候,沉到里部的时候,才能有搏指的现象,这叫“石”,冬脉为石,又曰:“营”,《内经》上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指的是一种状态。什么叫“营”?古代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它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营盘周围都是用石头垒起,形成壁垒,把兵马封藏到壁垒里面,这叫“营”。冬天这种脉气的闭藏,就是把人体从前三个季节收敛来的精气闭藏在人体内部,不让它在冬天过分发散,所以,这里的“营”说的是一种状态,“权”说的是摸脉的方式。“沉而搏指”是摸到的一个现象。
          秋天的脉之所以叫毛脉,就是因为这个脉如果浮的特别厉害就不行了。应该是微微的浮而软弱,冬天的脉沉到底下,像石头一样,但是摸起来也要有柔和之象,这是四时的平脉。
        所以我们就综合起来理解,什么病好治啊,如果下手一摸,柔和,加上有力,这里面有个分寸,就是既柔软又有力,光有力不柔软和只柔软没有力,这都是病态,有病就走向这两个极端,这个问题张仲景说过,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脉大是病脉极虚也是病,老百姓哪懂这个啊,一摸脉挺大,就认为没病,其实过几天脑溢血了,内经上说脉弱以滑是为有胃气,如果搞对象的时候先摸一下脉,如果这个脉弦的要命,那这人脾气不好,以后还死得早,就算不死你跟着受罪,素问脉要精微论:秋为微毛,冬为微石,都属于正常的手感变化,素问·玉机真藏论里面就说了几种真脏脉,对于真脏脉的表述,其实主要论述的就是太过或者不及。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脉大和脉极虚那两种,发展到顶点了。秋天的脉发展到顶点了,就像一个小小的羽毛在上面动,这都是胃气都要没了,那就要死了。所以那就叫真脏脉,那就是没有胃气的脉。每一部脉里面都要有胃气的参与,那才是正常的脉,现在没有他了,他不拽着了那就完了也就是阴阳离绝了,这个人非死不可。所以我们为什么非要摸脉不可呢,就要看看有没有胃气,胃气就是中轴,中轴没了轮周就转出去了,就散架了。
      因为人体气机运动的模式是升降出入,四时的运动模式也是升降出入,人随着四时的变化,脉象也就既有升降也有出入,出既是发散,入既是聚合。春夏之脉皆有发散之象,秋冬之脉皆有聚合之象,和在一起就是一个圆运动模型
        正常的气机运转就圆,反常的就不圆,治疗的目的就是使气机从不圆转变为圆,如果转变到圆了,我们就叫做气机条畅,但是作为我们医生来讲,我们首先要了解导致反常变化的原因,而且不仅要知道他一般的原因,还要知道他特殊的原因,也就是探索病理上的内在联系,以求其致病本源,也就是说知常达变,治病求本。归根结底要求其治病本源,一般的来讲都比较明白,但是比较复杂的就不清楚了。

四时变脉
    中医知常才能达变,研究经典有点枯燥,但是学中医不研究经典,最终将一事无成。现在书店里的那些科普画报只能当小人书看,看小人书只能算爱好者,不能算中医。
四时的变脉有两种:一种是太过,一种是不及。
春脉的太过,实而强,脉气里面出现了实而强,就是春天脉气里面的那种“胃气”——从容和缓的“胃气”没有了。也就成了春天生发太过。比如说,象今年,2012年的春天,这一年春天的运气就是升发太过,人们的疾病集中表现在肝上,看病时摸到的脉象也是以肝脉太过的征象居多。春天生发太过,他的脉象就会出现实而强,也就是“肝郁化火”,出现一个化火的状态。出现这种状态,病人就会出现:“呼呼眩冒而巅疾”,这是太过,“眩冒”就是头晕,巅疾,头部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大怒的状态就导致了肝木过分的生发,就会“大怒则形气厥”。“薄厥”是《内经》中的一种病:人体本来有十份气血,上面五份,下面五份,一生气十份气血全跑到脑袋上面去了,“血菀于上”也就是在脑袋上存住了,也就成脑出血了。“薄绝”也就是现在的中风。
   “呼呼眩冒而巅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呼呼眩冒”是一个症候,“巅疾”是一个对病位的说明。“巅疾”发生了以后,就会“呼呼眩冒”。这就是春天的脉气太过,也预示肝的生发太过,因为在人体中肝应的是春气。脉气太过就会出现这些症候。弦脉弦得太厉害了就会出实而强,脉弦硬。这种实而强的脉象出现在春天肯定是生发太过,出现在平时说明这个人生气了,这个人肝木生发太过。
        还有一个“不及”,肝木本来应该正常的生发,结果没有生发出来。太过是实而强的升发太过,不及就是生发不足,最终都会导致肝气郁而不畅,这个时候出现的症候就是胸痛引背,两胁胀闷,因肝经布于胸胁。
        本来春天应该出现弦脉,结果摸脉摸到“不实而微”,这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可以思考,刚才说了一个,另外一个是天气因素,因为现在这个四季有点变化的不正常了,有时该到春天了冬天还没走,该到夏天了,春天还没走——这两年还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没有春天。冬天刚结束就夏天了。这种不正常最终会影响到人体,“不实而微”的脉象表述的信息就是,肾中封藏的阳气衰微,到了第二年春天生发的时候,没有阳气供应。所以脉气就瘪了,没有阳气供应,这时也会出现“不实而微”的状态。

四时脉是天人互感的一个内容,还有一个地理脉。
《四诊诀微》有这么一个内容:摸脉知住处。北方人的脉:实大而沉
南方人的脉:清虚而软
        一摸脉就知道他是南方人北方人。不过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人员流动频繁,这个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古代的医家从脉上判断人的地域,不过就是因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而对人造成的不同影响所引起的差异。这种差异会有不同的脉象,但是这个不同只是相对而言,如,塞上也有江南,云贵的雨林也有多半年不下雨的时候,南方出雪灾,长江边上出旱灾,天气乱了套了,就算把扁鹊放到现在,也未必能摸准。所以这个内容仅作了解,知道古人能有此境界而已。
地理脉没必要摸,但是性情脉比较重要。一摸这个人什么性格,脉上都有体现。
   以前,跟老师出门诊,碰到这么一个病号,是一个当婆婆的领着她的儿媳妇来瞧病。我的老师一摸脉就直接说:“你这儿媳妇没得挑,就是性格特别好,你就是打死她,她都不会生气。”她婆婆听完这话,乐的都合不上嘴了,你说的咋这准呢,呵呵。这时老师就让我摸她的脉,她的脉摸起来是一种很软的脉,这软和弦正好相对,弦和硬基本上是同步的。软不一定无力,但是弦肯定是有力。这种脉,是缓脉的另一种表现,这是脾土脉象,脾土和于四方,得土气厚的,不管是人还是药,它的性质都不会太暴戾。所以出现这种脉象的人,性格都比较好。小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老婆,在搞对象之前先摸一下脉,如果出现这种弦脉的脉象,贵贱都不能要,长得再漂亮也不能要。结婚以后光剩吵架了,你就等着每天生气吧。如果出现这种“软”的脉象,好,丑一点,将就着也就行了,性格好!这就是性情脉。

总结一下:
常怒者脉弦。
常心里发火,常打架,每天没有顺心的时候,这种人就脉弦。时间长了以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什么都有。一摸脉就知道他肝气不舒。
常惊者脉变。这个脉也可以用“祟”这个字来形容:乍数乍迟,乍大乍小,在脉上无法出现一个均衡,在《四诊诀微》上把这种脉叫做“祟脉”,这个词就不好,如,邪祟、鬼鬼祟祟等等,——说这样的患者是招惹了灵界的力量,现在我们的国家都讲究用唯物主义指导生活工作和学习研究,我们中医也说唯物主义,不说邪祟。说“祟脉” ——常惊者脉变。这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病脉。
常喜者脉和缓,这个人长得比较喜庆,他的性格也比较喜庆。他的脉象也比较从容和缓,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儿媳妇一样,让他生气很难,很难出现每天背着“气包子”那种情况。
所以这种人比较好接触。
常悲者脉滞涩。
《内经》上说:“悲则气消,喜则气散。”
“悲则气消”, 常悲者,气就会越来越少,气虚后,因为气为血之帅,也就是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越来越少,就会出现滞涩。
涩脉在《濒湖脉学》上的描述: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这样一种状态。李时珍说的的涩脉应该在浮取,沉取很难体会到。这种滞涩,符合肺金的那种生理特点。
常思者脉郁
思则气结,结就是结滞。脉气就会出现闭郁。得相思病的人会出现什么样的脉?他绝对不会出现那种“脾的从容和缓的脉”。因为脾的正脉是缓脉,得相思病的人绝对不会出现缓脉。思则气结,气结是因为肝木的疏导不利,因为木能疏土吗。木克土是指的五行生克。其实反过来说,木能疏土,土壤的板结依赖木气的疏导,木的疏泄功能在整个消化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出现思则气结的情况后首先表现的就是气机的结滞,因为肝木的疏导不利,所以出现一个“郁”,脉“郁”就是整个脉管收缩。这就是彭子益所说的那种:松、紧。彭子益归纳脉法归纳的比较好,松和紧 ,这个紧和感受风寒的那个“紧”还不是完全一样。这只是脉气的一种收束。也就是体验这种“郁”的脉气和征象。
好酒者,脉硬。
每天喝酒时间长了必然导致硬脉。硬脉的特点是脉管的表层,摸上去出现了一个硬的变化。脉管原来的那种软软的感觉消失了,本来正常人的脉,摸下去以后都是一个渐渐大的过程。可是硬脉就不是了,他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很突兀,一下子就很大,没有渐变,好像一摸就摸到了一根钢管。当然这个人的性格,可能也会比较直接。这里面还有一个脉度。一开始脉度轻的时候不会表现那么严重。
   现在人们玩命的喝酒这个习惯不好,我觉得喝酒没有吸烟好。抽烟我不反对,我反对喝酒。抽烟开车不会引起车祸,喝酒开车不定撞到谁,抽烟顶多损害自己,喝酒损害的是别人。所以我认为,抽烟的更可爱。
好肥者脉浊。
这个浊脉啊,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篇文章,叫《浊变》,那是我在湖北荆州跟王光宇老师学习的时候,摸到一种脉象,当时没有名称——以前的书上没有,最后为了给它定名字,我就翻书,翻书找到《四诊诀微》里面有“浊”这个词。好像跟我们摸到的脉一样,又好像不一样。因为《四诊诀微》里面这个“浊”是清浊的浊,一是清晰,一个是浑浊——也就是说摸脉的时候摸到脉管里的感受是一种很浑浊的感觉,就好像一条小溪,里面流的是清水还是泥浆,是这种感觉,《四诊诀微》是这样一个意思。但是我们现在经常摸到的是什么呢?就好像是一条受污染的河道,中间的水在流动的时候,主河道两边还有一些粘腻的东西跟着走,中间快,两边慢。是这种征象。这种脉象可以和四诊诀微上的那种表述对待来看,征象不同,但是所表述的疾病相似。因此,就把这种脉暂且定为浊脉。
    不论按照哪一种定义,古代“清浊”中浑浊的意思或者现在我们所摸到的情况,都和酒肉有关。酒肉太过的人,它会表现一个“浊”,这浊和硬一般都是相间的,在脉管之外好像还有一团黏黏糊糊的东西。这叫脉象浊滞。出现硬浊,心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好色者,尺脉浮。
说到酒,必须要说色,酒肉之徒吗。这种情况的男人很多。也可起个别名,AV脉,每天相火妄动的人常见。性饥渴的民工和声色场所的服务生好像相火每天妄动,只不过没有找个人实践下,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
        尺脉浮是肾气不能闭藏,是肾虚的表现。越肾虚的人越好色,因为肾精不能闭藏。您看那些练功的,比如说,我北京有个哥们,姓杨,叫什么我给忘了,大家都叫他杨子,现在40多了还没结婚 ,也不好色,每天练功,什么功都练,从十几岁练到现在,凤江师兄就跟我说,要是想练什么气功就问问他,他是专业练气功的
。他尺脉就相当正常,没有相火妄动的迹象。练功的人如果把肾中相火给练飞了,那是玩的男女双修。
        尺脉浮是肾中相火飞跃出来的那种征象。它封藏不足了,它才好色。这是一个连带关系。越好色,尺脉越浮,越肾虚,越肾虚,越好色,最后灯尽油枯,做了个风流冤魂。
阴阳在脉上的表现:
上下分阴阳
摸脉其实就是摸的阴阳的信息。阴阳的信息在脉上的表现还是和天地之间的道理一样: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
那么上下内外怎么来分?有两条线,非常重要,也就是阴阳之交界。第一条线,是寸与关之间这条线,这条线定的是膈。不管是摸脏器也好,还是摸脉气也好,摸脉象也好,这个部位必须定准,定不准,摸出的结果就不准。
  《濒湖脉学》上就说以掌后高骨定关—掌后高骨最高点为界限。如果单纯看濒湖脉学的掌后高骨定关,这就成了一个模糊的状态,因为寸口这个位置满打满算也就是刚放开三个手指,掌后高骨能自己占一个手指,这个界限太不准了。
        人体有三焦,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虽然这是一个粗略的划分,但是摸脉的时候也需要这么划分,膈以上为上焦,为寸,膈至脐为中焦,为关,脐以下为下焦,为尺。部位定好以后,就要看怎么分阴阳了。关上为阳,关下为阴。古人在定这个词的时候,他肯定是动了脑筋的,他肯定是考虑了很多——什么叫关?关口。关口之外与关口之内。关口之外为阳,关口之内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关上为阳,关下为阴。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关口在中间这个位置有一条线。就好像山海关一样,山海关是一道城墙,在这里是一条线,这条线很容易很明显就能摸到。但是需要动一下才能明显感到,我给这个动作起了个名,叫凤凰双展翅,抚琴定关指。09年我用这个名字写了篇文章,着实的推红了好几个人。
        如果这条线对应的是隔,那么关尺之间就对应的是脐。膈是有形的,是人体胸腔内有形的器官,而脐是无形的,你在肚子上摸不到一个硬物,所以在关尺之间就感觉不到什么,也没什么明显的解剖手感,与摸到肚子的感觉差不多。脉反应的即是人体,脉就是人体的缩影,靠上边的这条线,在人体内对应的部位是膈,所以在脉上就出现一个硬物来对应,在脐这里你就摸不到什么。但是你仔细摸,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凹陷。关之下,关尺之间,这里是一个明显的凹陷,人体的躯干上在脐之下,就是一个凹陷。当然啤酒肚例外,肚子大了那是后天的病态,那不是先天的正常状态。
这是上下来分阴阳,再说内外。

内外分表里
    内外用浮沉来表述,浮脉为阳,沉脉为阴。如果说,一个人的脉体不太容易分浮沉,因为自古以来,浮沉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都是用主观的想象来考虑是浮还是沉。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能直接分出浮沉,那就是找脉力的最强点,人的脉力的最强点不一定在中间,你在哪里找到,就在哪里算。比较瘦的人脉力最强的部位偏浮,比较胖的人脉力最强的部位偏沉。
   定好浮沉之间以后,再单按或总按。定最强的这个部位是用总按,三个手指按下去以后用一样的力,按下去以后找一个最强的部位,这就是内外之间的定位,定好以后再分按,先看寸,发现寸脉的最强的部位比三指总按的脉力最强点位置往外一点,寸脉就属于一个偏浮。如果寸脉的最强的部位比总按的脉力最强的层次往里一点,寸脉就属于一个沉。
明白没有,慢慢琢磨吧。这是给感性的传统脉强加一个更量化参照的标准。
这就是浮沉分内外,内外就是表里。 左右分气血。
为什么左右分气血?左,左手的脉,心、肝、肾,都是阴脏,心主血,肝藏血,都和血有关,然后还有一个肾,左手的尺脉主的是肾水,也就是肾中的精微物质,还有一句话教精血同源。也就是说左手所属的三部脉和血都有关系。再看右手,肺、脾、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然后是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源头,命门又叫肾阳,肾阳,又叫肾中阳气,肾的功能中有一个纳气的功能,肺主气,肾纳气,也就是说一个呼吸是由肺和肾他们两个协同完成,纳气功能与命门有关,还有一个“气化”,最近两年“气化”这个词炒的挺热,任何解释不通的问题都给它归到气化里边。其实气化这个词最一开始说的是膀胱,膀胱的气化功能。
        以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说在部队吹起床号的人,在吹号之前不能解掉早上起来的第一泡小便,如果解掉了,他的起床号就吹不响,呵呵。因为那股气泄掉了。这个事没有验证过,因为我周围没有吹号的,倒是有个事我问过好几个患者,就是早晨的晨尿排出来以后,再过性生活的时候,不容易出现性高潮,看来道理是相同的。
        膀胱的气化功能是在肾阳的强大的作用下完成的。因为膀胱中存储的不仅是尿液。水液到了膀胱当中,有一部分需要排出来,还有一部分要重新归入循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他没有说从这就出来了!
“膀胱者,州都之官。”
什么是州督啊?就是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就是州督。三峡里面的水,它不可能每天都放干净。都放干净它还存什么?它是有一部分存着,有一部分排掉,这叫州督。所以膀胱的气化功能就是把膀胱里面的液体通过肾阳的气化功能把它重新筛选,好的重新归入循环。坏的排出体外。这个作用依赖的就是肾中命门之气。
这个气就是指的一个功能。
再看左和右——右边,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命门代表了气的一个功能。左边,心主血,肝藏血,精血同源(肾)。正好一边是气,一边是血。
        我们知道了在部位上,是上为阳下为阴,那么在脉诊上,也是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再推导,就是左手为阳,右手为阴;皮毛为阳为表为浮,筋骨为阴为里为沉。
        我们用这个概念,试着来解释一段伤寒论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里的阳,可理解为寸,这里的阴,可理解为尺,总结下来也就成了寸脉浮,尺脉弱,寸关尺为上下,为升降,浮中沉为内外,为出入。升降无源,出入无根,这时如果强发其汗,那可就了不地了,只能是奈何桥再见了。
        有一次,跟老师出门诊,是个牛皮癣,老师看完了一指我,写,天王补心丹。晕倒,怎么用这方子,就问老师,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还是一头蒙。写完方子,我自己摸了一下那人的脉,左寸脉浮细数无根,明白了。
现在阳气无根阴不敛阳的的人不少,通常表现两手寸脉的浮大,两个寸脉大,就证明阳气浮于上。阳气浮于上,相对来说就是阴气衰于下。阳亢于上,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下边阴的收敛不足,这就导致阴虚阳亢,它的收敛不足,这时虚证。还有一个实证,和这个有区别,那就是气机生发太过,生发太过——通常表现在肝木的生发太过。比如前面说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人体的气血都涌到上面来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薄绝,就会发现阳气亢于上,我们治疗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让上边的亢于上的阳气下来。怎么治疗呢?一个是增加收敛的力度,补充下边的阴液,一个是镇肝潜阳。
不管是两寸的浮大,还是两尺的细小,还有左右的不同,这都是阴阳的离合。阴阳离合的具体内容就是阴阳的升降出入。
奇经八脉
    摸脉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对独立的,不能混淆,弄混了以后就光剩下糊涂了。举个例子,摸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内容,不能混淆在二十八脉中,因为他和十二正经不同,没有表里相配,所以才叫奇经。
以任督为例,以前听别人说过左为督脉右为任脉。不能说错,但没有点中要害。督脉,总督全身之阳,不论左右手,三部脉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这就是督脉的本体。每天掰脖子拧腰的哥们注意了,这点相当有用。如果玩脊柱,再会摸脉,那就如虎添翼了。
任脉,任候全身之阴,横亘于寸关尺三部,动如豆粒,紧细而长。如果说会摸督脉了,对于干疼痛的哥们如虎添翼了,那么会摸任脉了,对于干美容的朋友们又是一天大的喜事了,因为只要摸到任脉了,就可以怀疑这位女士有妇科疾患了,因为这样的脉象主寒实、积聚、带下,什么黄褐斑、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性欲下降就都出来了。

有一次,我们门诊上中药房的管事找我看病,说坏了,抓不了药了,肩膀连着胳膊疼,干不了了。我知道她是累的,因为我们那中药房每天的营业额一万四五,关键是每天如此。就三个老太太抓药,身体再好,时间长了也要累趴下。本来想简单的给她捅两针算了,她还不干,非要让我仔细看看,那就摸摸脉。一摸,幸亏没简单的捅两针,要是用简单的治疗疼痛的办法处理,虽然不至于扎坏,但是也肯定是没啥效果,因为他的病在督脉上。督脉的本体脉出现了,并且还伴有关尺沉细无力,这就是督脉的阳气化源不足,耗损太过。问,脖子疼吗,答,早就难受,除了脖子还有腰,弯腰时间长了就起不来了,因为脖子耽误不了抓药,不能弯腰顶多站着,没在意。这好,这就叫要钱不要命。别扎针了,喝汤药吧,这时针灸就没汤药好使了。

中医养生咨询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