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鹰社】远东的战船(上)

 梓倩su 2021-04-20

转自微信公众号 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NewVanguard系列第61号:远东的战船(1)中国和东南亚(公元前202年-公元1419年)-Fighting ships of the Far East (1)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202 BC-AD 1419。原作者Stephen Turnbull, 绘图Wayne Reynold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西汉的楼船遭到叛军火船的攻击,公元前200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成为了秦朝的继承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的内河舰队遭到了叛军的攻击,叛军的那些点燃的火船顺流而下朝他们驶来。汉朝战舰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根据推测绘制的,因为只有粗糙的图像资料保存下来,所以必须依据目击者的描述作为补充。这种大型多层战舰很可能类似一种笨拙的双体船,也就是在两艘相似的平底船上面铺板然后加盖非常简单的多层堡垒,然后堡垒会像婚礼蛋糕那样逐层变小。在船的下层甲板周围有简单的舷墙,随着楼层的增加这种舷墙会重复出现。战舰的指挥官无畏而骄傲地站在船头。而战舰的最高一层会有鼓手击鼓来激励船员们行动起来,同样作为力量展示的是船上飘扬着无数的旗帜。另外手持弩机为战舰提供了进攻性的武备。

中央巨大楼船周边是一些简单的小船。其中最大的一艘的复原依据了一具木制河船模型复原,这具发掘自某亲王墓葬的模型为复原汉代小型战舰的形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这艘带有简单的木制船舱的平底船由桨手操作,船尾则由一名舵手掌舵。这种船的两种较小的变种也绘制在图中,其中一艘船头安装了一只铁制撞击头。撞击头本身是一支经过修整的树干,长度一直延伸到船尾。此外,那艘独木舟式的战船是由五人划桨驾驶。图中这些“陆战水兵”们的穿戴细节依据了汉代早期的雕刻以及位于西安附近的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年代与西汉相近),两个朝代之间的雕塑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他们戴的头盔是皮制或铁制的,呈现出的奇特外观颇具现代风格。另外火船是由简单的舢板船改装而成的。

 


B:一艘南唐楼船用船上的武备以及喷火武器攻击一艘宋朝的战舰,公元975年

本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北宋与南唐争霸的公元975年,南京附近的长江上发生了两国间的一场战斗。南唐投入战斗的是一艘有三层楼的楼船。这种经典的中国战舰有多层结构,但与图A的汉代战舰不同,它们的楼层立面是垂直的。战舰上的舷窗和其他开放空间都可以用来放箭或是投掷长矛。投石机和用来熔化铁制投掷物的可移动熔炉都安装在最上层的甲板上。船头没有雕刻船头兽,它的宽大曲面上绘制的是虎头图案。船楼有一扇门可以通到船头和船舷甲板。

与南唐战舰交锋的是结构相似但体积较小的北宋战舰,它的建筑只有一层同时缺少良好的保护。和南唐的楼船一样,桨手们都是在中央塔楼外面的船舷边工作的,但它的船尾有一个凸起的“城堡”,船长在那里指挥行动。

这张图还透露出楼船所搭载的常备武器数量显著增加。在中国的水军作战中,首选的战术通常不是登船而是轰击,所使用的武器包括了抛石器和发射猛烈火力的弩机。这种选择同时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铁钩的出现,设计它的目的是为了能与敌船保持一定距离而非从侧边抓住它。这些武器被称为“击臂”(原文意译),包括了一些式样的“锤头”,比如装在50英尺(约15米)长杆子末端的沉重的铁制长钉,它们能牢固地铆住敌人舰船的上层建筑。唐代的一幅图片资料显示楼船的每一侧都安装了三只这样的“击臂”。当敌船靠近时,“击臂”会依弧线倒下钩住敌船的甲板。如果是一艘小船,这种可砸穿木头的“锤子”很可能会把它直接砸沉。如果没沉,受害者仍然会被它们紧紧抓住,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绝不是为了要提供一个登船的平台。相反,“击臂”会将敌船控制在一定距离上保持不动从而能够使用近战火力——也就是希腊火,一种从拜占庭传到中国的攻城战和海战都可使用的秘密武器(原文如此)——进行攻击。不过,历史纪录告诉我们最终的结局事与愿违:南唐的战舰在发射喷火武器时突然遭遇北风,大风将火焰和浓烟卷入空中然后反向他们自己的战船扑来。宋朝水军这时则以弩箭发起还击。

 


C:阇耶跋摩七世叛乱时期高棉(柬埔寨)与占城(越南)的内河战船之战,1181年

1177年,占婆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从海上入侵柬埔寨。他的舰队沿着海岸到达河口然后顺流而上到达高棉的首都吴哥。占城人将这座城市洗劫一空,并开始了对柬埔寨长达四年的占领直到柬埔寨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发动叛乱。这位高棉领袖在1181年的一场伟大水战中击败了占城人,这次战斗史诗般的历程以浅浮雕的形式展现在柬埔寨的班迭奇马寺(Banteay Chmar)和巴戎寺的墙壁上以作永远铭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棉人和占城人的长木舟在河中展开激烈的近战。在这些拥有奇形怪状船头雕刻的长木舟上坐满了数十名弓箭手和长矛兵。区分双方的方法是高棉的桨手不戴任何头饰,而占城人会戴形似花朵的头饰,其他柬埔寨寺庙中描绘双方陆战场景的浮雕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所有高棉船只上的桨手都是面向船尾的,但王室华丽战舰上的桨手们除外——他们面向船头操桨。和其他船员们不同的是桨手们没有任何身体上的防护,但能够伸出桨的长条护板可以保护他们。毫无疑问,这是为了在他们的国王面前展示自己的大无畏,而浮雕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国王会站立在皇家战舰的中央并射出一只箭。这是一支宣示开战的箭,射出之后双方战舰就会从正面或侧面方向彼此接近。铁爪钩会被扔出然后钩住对方的战船,然后在战舰中央伞下的一名军官的指挥下,士兵们拉动拖曳铁爪钩的藤条让两艘船彼此接近到可以登上对方船只的距离。双方的士兵都装备着长矛和盾牌,任何落水的人都有可能被鳄鱼吃掉。


勘误:原文图D和图E上的文字介绍彼此颠倒 

D:蒙古人围困襄阳时南宋的轮桨战舰遭到霹雳炸弹的攻击,1272年

中国战争中使用轮桨战船最著名的战例是1267年至1272年间的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原文如此,襄樊市已经于2010年更名为襄阳市,译者注)围城战,在这场战争中,南宋的绝命防守抵挡住了蒙古人的进攻。襄阳之战之所以广人所知是因为平衡投石机首次在中国出现,但轮桨军舰的使用也同样引人注目。满载着衣服和其他物资的100只轮桨船组成的救援船队在宋军的两位英雄的带领下前往被汉水相隔的两座被蒙古军围困的城市——襄阳和樊城。护送船队等到天黑时才返航,但蒙古人在河岸上焚烧成捆的稻草进行照明。宋军船队组成长方形编队,每艘船都配备了火矛、投石机、炸弹、可燃烧的木炭、大斧头和重弩,同时在航行中以红色的灯笼作为信号标志。但在宋军船队接近时,蒙古人用平衡投石机和移动抛石机发射铁壳炸弹进行攻击,以至于宋军船员遭遇“血没脚踝”(原文意译)的惨境。

轮桨船的设计使它们攻防兼备。它们的每一边都安装有舷墙板,每块板子长5英尺(约1.5米),宽2英尺(约0.6米)。舷墙板下方固定着转向滑轮来控制上方悬窗的开关。接近敌人时,船里面的人可以发射燃烧的火箭或投掷火矛以及炸弹。在近战时,水手们突然抬起并完全打开这些具有保护功能的舱门从而使其充作盾牌来使用。

 


E:采石之战中一艘宋朝的23叶轮桨战舰用移动抛石机投掷石灰炸弹轰击一艘金朝战舰,1161年

本图展示了两种样式非常不同但都快速且机动灵活的战舰之间的竞争。1161年,南宋与金朝之间爆发了非常著名的海战,金军由皇帝亲自指挥,企图在采石挥师渡过长江。宋朝的轮桨战舰迅速绕过金山岛并使用移动投石机攻击金军。轮桨船内的人快速踩踏踏步机以驱动轮桨快速划动进而带动船只飞速前进。这张复原图中轮桨船的轮桨位于船尾,船上飘扬的旗帜上写着“扶宋抗金”。金朝最终在采石之战中惨败,金朝皇帝也在自己的旗舰上被自己的随从暗杀掉了(应指完颜亮被部将完颜元宜杀掉一事,译者注)。

图中所描绘的金朝战舰都只是些快速的轻型战舰,相当于中世纪中国的“驱逐舰”。与早期的楼船和艨艟不同,这些双层战舰的楼层墙壁与船体垂直相连,因此占据下层甲板的桨手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而在上层甲板上布置的是操纵投射武器的部队。接船近战并非这类战舰的主要功能。它们的装甲板由木头或犀牛皮制成,船头则绘制凶猛的老虎脸图案。

为了对抗这些可以快速机动的船只,宋朝还使用了可以投掷石灰炸弹的移动抛石机。这些炸弹其实是装入了毒药(可能是砒霜)、石灰、碎铁片和火药的薄壁陶罐。当这些炸药投掷到金军的船上后,石灰会弥漫开来从而导致金军的水手们睁不开眼睛。这些炸弹的爆炸装置与移动式抛石机所发射的那种软壳“霹雳弹”炸弹几乎相同,它们装有延时引信并且一旦击中水面就会爆炸。炸弹壳会弹起或迸裂,而混合在火药里的石灰则会喷出从而形成有毒的烟雾。

 


F:白藤江之战中一艘元朝海船被围困并遭受越南长木舟上的水兵投掷的石脑油炸弹的攻击,1288年

蒙元将领脱欢在1288年的炎热季节向安南(今越南)发动了愚蠢的进攻,于是海防附近白藤江口上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海上战斗,而这里正是几个世纪前一位著名的越南将军打败中国军队(应指吴权在公元938年击败南汉军队的战斗,译者注)的地方。这次,陈兴道将军复制当年越南人取胜的战术再次击溃敌人。他等到涨潮时,引诱蒙古舰队进入一片已经预埋了铁尖桩的狭窄水域,而落潮之后,蒙古的许多战舰被这些桩子穿破,从而损失惨重。

元朝的海战船只实际上只是做了简单改造的一般的远洋运输船,它们更适应在广阔的海面而非河流和近岸水域航行。远洋商船本身就是重要的船只,并且自宋、元两朝开始就有大量的建造。在大约1100年时,一名目击者注意到它们使用的风帆与蒙古人在远海作战时充当军舰的船只的风帆很相似,描绘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远征日本的卷轴画上对蒙古船只形象的描绘也印证了这一点。

越南人投入战斗的长木舟与他们的祖先与高棉作战时所使用的没什么不同。他们还会使用可以纵火的武器,也就是某种形式的手掷的石脑油炸弹——用一块槟榔壳作为塞子(点燃后可以起到导火线的作用)的装满这种“脏油”的小陶瓶。这些装着石脑油的小陶瓶扔出后一旦击中甲板,就会爆裂引发火灾。

 


G:明军的一艘带有可分拆船体的炸药船将炸药安置在一处对于他们的汉军对手至关重要的桥梁下,1363年

当元朝临近崩溃时,几支势力开始为权力展开争夺。这一竞争在1363年的鄱阳湖水战中达到了顶峰,但本图我们看到了的是朝这一顶峰迈进过程中的一步——一艘明军的炸药船试图炸毁汉军的一处战略目标。可延迟爆炸的炸药正由一艘非同寻常的船只运向敌军目标。这种船可拆分成两部分,它们之间由连接头连接。这类船的最初原型在后世逐渐淤塞的大运河中发现。船只被拆分成两部分后可以分别通过较浅的水道,而较大的船则必须等待水位上升才能通过。图中作为炸药船的这艘船需要在黑夜的掩护下接近一座城市或一座桥梁,然后完成将放置炸药的船首部分释放出来的任务,此时炸药引信已点燃,而攻击的实施者则会驾驶船只的后半部分迅速逃走。

描绘这一在夜幕掩护下发动的进攻的本图中,背景还可以看到一艘停驻的小船,它是一种比中国的普通河流战船更小更快的船只,它采用开放式甲板,同时带有防护舷墙,可以装载“最优秀和最勇敢的士兵”迅速地到达和离开战场,而这一设计也意味着士兵和划桨手们同处一处甲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