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面前。二十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我感慨于黄国平博士曾经历的苦难,也钦佩其身处困境仍昂首向前的精神,更深深触动于他致谢结尾的那一句——“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在与生活鏖战二十二载,即将拥抱崭新未来之时,黄国平博士的心之所愿,并无关自己,而是有关别人。 从这一句中,我感受到了一颗强大而而充满善意的心灵。这个未来,源于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的努力奋斗,更源于他们之间源源不绝的互帮互助、薪火相传。与那些盛名在外的公立名校相比,它只是一所坐落在佛山顺德的民办高中。 与众不同的是,这所民办中学的校门,只对那些寒门学子开放。
 它致力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外,为贫困而有求学志向的学生提供免费教学,让他们不会因为家境的窘迫,而失去求学的权利,失去与命运抗争的机会。至今,国华中学已经开办19年,这19年间,一届又一届从国华毕业的学子,在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后,自发的为母校捐款,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带给更多的寒门学子希望与温暖。国华毕业的王永锟,通过高考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事业有成的他,不舍得给自己换一套大房子,却心甘情愿的奔赴于各地的希望小学,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增添教学设备,改善生活条件。 
同样毕业于国华中学的杨少敏,于华科毕业后,志愿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奔赴广西偏远地区,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 曾受惠于免费教育的女孩,如今又重投身于公益教育事业,为更多的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带去希望。
“受助于人,当施助于人。” 从国华中学的那些寒门学子身上,我不仅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更看到了传承与互助的力量。 02 那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对学习的渴望,击中了无数国人,也让眼睛的主人——苏明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此后,苏明娟通过不懈的努力,考入了安徽大学,并在毕业后被选举为安徽省共青团副书记。在舆论指责她追逐名利、一心摆脱原生阶层的时候,苏明娟并没有争辩,而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她在安徽省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建立'个人助学基金',将自己工资的大半,用在了资助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公益事业上。“我希望每个像曾经的我那样贫困的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将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资助更多的人。” 山东菏泽尚庄村的尚玉,在2002年拿着市慈善总会救助的3000元助学金,走进山东师范大学的校门。 毕业后,尚玉将第一个月的工资邮回了市慈善总会。她说,虽然自己的捐助微不足道,但也希望它能在某个时刻改变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的徐州男孩李虎振,学费被窃,无以致学。徐州日报发起助学捐款活动,三天凑齐了李虎振的学费,解了他燃眉之急。毕业后成为海员的李虎振将第一个月的工资捐给助学办公室,表示要为与他一样在困境中的学弟学妹尽一份心意。因他人善举而改变命运的他们,在羽翼渐丰之时,将善意再次传递了下去。还有很多曾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的寒门学子,他们学有所成后,又将热情投入进教育扶贫的事业。北大西门前的19岁小保安张俊成,在几位教授的帮助下,苦学三年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曾受北大老师悉心呵护的他,放弃了城市里体面的工作,回到老家长治的大山里,也做了一名老师。后来他开办了自己的学校,五年多以来,教育了近千名来自大山的寒门学子。 “我要把在北大学到的东西,带给家乡的孩子。因为我比谁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在湖南科技大学,有一个由贫困大学生组成的支教团队。 除了这些固定时间外,他们还自发去一些偏远山区,尽己所能去帮助留守儿童。
 这些学生们希望,那些散落在贫困地区的“木槿花”都能开放,再加入到这个播种的阵营中去。现在他们又把自己化作光,去照亮山沟、村寨……以及更多需要被看见的地方。论文致谢在全网刷屏后,黄国平博士给关注他的网友们,写了一封回信。 在回信中,黄国平博士感谢了他曾得到的所有帮助与支持。是这些帮助,让他得以走出大山,也让我们有机会,在今天看到这样一篇充满力量的致谢。成材后,已不再是少年的他又许下心愿,要将美好带给更多的人。这些被不断地传承下去的善意,虽是星星之火,但凝聚起来,便会成为巨大的能量。他们又将会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打开那扇通往新世界的窗。
1、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2、中国江苏网《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爱心助学综述》 3、湖南教育新闻网《寒门学子反哺支教贫困村小》 4、齐鲁网《菏泽9000万助2万特困生上大学,女孩毕业捐出首份工资》
5、网易号《还记得那个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