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粉丝前赴后继写续集,作者去世28年后才出版……这才是真正的畅销书

 桑葚三味 2021-04-21

这是关于《红楼梦》的第28篇随笔。

1

如果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也有微信、微博、公众号,那么,他一定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大V,拥有无数对他和他的《红楼梦》爱得死心塌地的死粉、忠粉、迷弟、迷妹……

这并非信口开河。

只要看看他去世后络绎不绝的手抄本和各种版本的续集就知道了。

2

1763年,48岁的曹雪芹离开了这个并不值得他留恋的世界。

或许,他最大的遗憾,是他隐居“悼红轩”、倾注十年心血写的《红楼梦》,只写到第八十回,尚未完稿。

从此,就像断了臂的维纳斯,成了永远的残缺。

民国才女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花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窃以为,张爱玲的三恨中,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红楼梦》未完。至于不着调的“鲥鱼多刺”和“海棠花无香”,无非是为了烘托红楼而已。

3

对“红楼梦未完”深以为恨的,当然不只张爱玲。

曹雪芹去世后,粉丝们用行动表达了对《红楼梦》的真爱。

行动之一,是抄写《红楼梦》手稿。

煌煌80万字的巨著,光是读一遍就得花大量时间,何况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纯手工抄写?这是多大的真爱。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手抄呢?因为《红楼梦》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没有哪个出版商愿意出版一本不完整的书。因此,曹雪芹去世后的20多年里,喜欢《红楼梦》的人,只能靠手抄本的形式阅读、传播。

行动之二,是为《红楼梦》写续集。

粉丝们看完八十回,感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就摩拳擦掌,纷纷写起了续集。续集的版本,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比如,有人写宝玉修道有成,进了太虚幻境,玉帝下旨让宝黛成婚;有人写几经波折,黛玉、宝钗、紫鹃、晴雯通通嫁给了宝玉;有人写黛玉死了,被警幻仙姑救活。然后,宝玉发奋读书,同时娶了宝钗、黛玉,过上了一夫二妻的幸福生活……

4

终于,在曹雪芹去世20多年后,有个痴迷《红楼梦》的33岁的超级粉丝,洋洋洒洒续写了四十回。

这个超级粉丝,名叫高鹗,比曹雪芹小43岁。曹雪芹去世时,他才5岁。

和其他粉丝一样,他也对《红楼梦》喜欢得不得了,也情不自禁玩起了续写。

在众多续写中,高鹗的续写,从文字风格到情节设计,应该是水平最高的。当然,在很多红学迷看来,高鹗的续写也是“狗尾续貂”,差强人意。

张爱玲曾写过《红楼梦魇》,她说,《红楼梦》读到第81回,就感觉“天日无光,百般无味”了。

但,无论怎样,有了高鹗续写的四十回,《红楼梦》终于实现了形式上的完整。

于是,1791年,有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商,将高鹗的四十回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后,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史称“程甲本”。

这时,距离曹雪芹去世,已足足28年。

曹雪芹生前一定不曾料到,他去世后,《红楼梦》能够出版。不仅出版,还成了畅销书,且畅销了200多年,并将一直畅销下去。

“程甲本”出版后很快售罄。1792年,出版商将“程甲本”中的部分错误更正后再版,史称“程乙本”。

5

其实,我们今天谈论高鹗,不必拘泥于他续写的四十回到底有多大文学价值,而应看到,高鹗对《红楼梦》的最大贡献,是通过续写实现了《红楼梦》形式上的完整,让《红楼梦》具备了出版的条件,从而使《红楼梦》从“手抄本时代”迈向了“印刷本时代”,得以永久保存下来。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印刷本,《红楼梦》还能流传至今吗?

资深红学家俞平伯说:“程伟元、高鹗保全了《红楼梦》,有功。”

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也说:“《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今天的我们,能够读到《红楼梦》,确实不能忘记高鹗和程伟元。

6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曹雪芹生前,无疑是清苦、孤独的。他写《红楼梦》时,物质上清苦,只能靠友人接济,划粥而食;精神上孤独,除了“脂砚斋”等三五好友,几乎没有什么读者。

但,无论多么清苦、孤独,都不曾打消他写书的决心和坚持。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的心。

他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曹雪芹“我手写我心”,用我的笔将我记得的那些人、那些事一一诉诸笔端,才算是对她们的一个交代,也才对得起自己的心。

蒋勋说,曹雪芹用十年时间写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他如果计较一时的畅销,就不会写这本书了。

7

历史有另一张畅销书的排行榜。

德国出版界以一千年计算,发现最大的畅销书是基督教的《圣经》。中国的一千年中,一代又一代人在孜孜不倦地读《四书》《五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它们才是真正的畅销书。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希望这部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司马迁当时的心境,无疑是孤独的,却也是骄傲的。他在饱受摧残和屈辱之后,对于功名利禄早已别无所求,只希望能够找到理解他的同道中人。如果在当下找不到,那就等待后世的知己罢。

焚一柱清香,向司马迁、曹雪芹们致敬,向经典致敬。

上文:看看王熙凤的一天,你可能会更懂她

推荐:跟对领导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