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14章)

 桑葚三味 2021-04-21
7366月清晨,天地清朗,凉风习习,正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光。

在微弱的曙光中,长安城仿佛一头巨兽,在雄浑悠长的晨鼓声中渐渐醒来,被分割得棋格般规整的一百多处里坊,几乎在同一时间打开大门。放眼看去,牵着骆驼的胡人、佩着长剑的士子、拉着各色货物的贩夫走卒、叫卖胡饼的小商小贩,如流水般齐齐涌入这座举世无双的雄城。

这一天,随千万人流涌入长安城的,还有一个名叫安禄山的胡人。

自古以来,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735年秋天,张守珪刚因平定契丹有功而被李隆基封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736年初夏,他麾下的卢将军安禄山,却仗恃自己勇敢,轻敌冒进,在讨伐契丹时被敌人击败,唐军损失惨重。张守珪自知失于管教、御下无方,便将安禄山押送进京,听凭朝廷处置。

说起来,安禄山遇见张守珪,还是因祸得福。早在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时,安禄山偷羊被抓,张守珪下令乱棍打死,不料安禄山高声喊叫说“大人难道不想消灭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壮实且口气不小,就先放了他,下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安禄山果然有些能耐,每次外出,都能不辱使命,从未空手而归,在军中渐渐以骁勇出名。张守珪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仅把安禄山提拔为部将,还收他为义子,安禄山可谓时来运转。

不过,这次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致使朝廷蒙羞,罪该当死,张守珪自知保不了安禄山,便只好主动将他捉拿押送到长安。

几年前,安禄山曾进京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和安禄山聊过几句后,曾不无忧心地对当时担任侍中的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张九龄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一则,从张守珪对安禄山的看重和他过往的军功看,安禄山是个心思缜密、有勇有谋之人,必将不断建立军功;二则,安禄山深谙人情世故,擅长讨好上司,这将使他的升官速度远超常人;三则,大唐实行募兵制,安禄山极易在军中结成牢不可破的小团体,而他将是自然而然的领袖。因此,张九龄断定他日后必会犯上作乱。

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押送进京,于是,张九龄毫不犹豫地向李隆基上奏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也就是说,为严肃军纪,必须将安禄山斩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隆基看了奏章后,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张九龄无法,继续上奏道:安禄山违抗军令,按照军法,不可不死。而且此人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按照典章判决,以绝后患。

但是,李隆基还是赦免了安禄山,放他回到张守珪麾下,以平民身份代理现职,说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将功补过的机会。

当张九龄摇头叹气时,李林甫却啧啧暗喜,皮笑肉不笑地对武玉娘说:“说起来,安禄山这浑小子,倒是有些运气!若不是皇上对张九龄憋了一口气,摆明了要和张九龄对着干,安禄山的脑袋说不定早就搬家咯!”

“你是说,皇上赦免安禄山,是因为皇上不待见张九龄,所以不准奏?”武玉娘原本对这些个朝堂之事并无兴致,这些年来,为了帮助李林甫一步一步往上攀升,才特意留意了些许。

“你想想,张九龄先是拒绝武惠妃派人送去的厚礼,接着反对寿王李瑁的大婚地点,后来又反对皇上提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宰相……这桩桩件件,哪一件是让皇上痛快的?皇上贵为天子,哪有动辄受制于人的道理?如果我猜的没错,皇上忍张九龄已经很久了,张九龄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你说的自然有些道理,不过,我倒是听惠妃说起,别看安禄山是个胖子,但他却有个绝活,很是讨皇上喜欢呢!皇上此次饶安禄山不死,说不定也和这个绝活有关。”

“哦?什么绝活?男人的绝活么,无非就是……”李林甫斜睨了武玉娘一眼,随手搂过她的腰肢,在她身上窸窸窣窣摸了起来。

“哎呀,都年过半百的人了,还成日家这么心急忙慌的!”武玉娘拍开了李林甫的手,嗔了他一眼,顾自说了下去,“安禄山是地道胡人,跳得一身好胡旋舞,听说他可以连续转上百来个圈,双脚不离开小圆毯一步,你说够不够绝?”说着,用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个圆形,啧啧称奇道。

“哼,管他绝不绝呢!安禄山的脑袋是搬是留,关我甚事?我关心的,只是张九龄何时可以卷铺盖走人!还有么,就是我的玉娘咯……”说着,便将玉娘紧紧压在了身下。(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