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死亡,但不是生命的悲怆【音乐留俄专栏】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4-21

苏联美学家卡冈说:“艺术是它所属文化的反应和代表”。如果把艺术比作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星球,那么音乐就是这星球中不可或缺的一草一木。在这音乐的芳草世界中,有一些能代表民族风格的独特标志性作品。它们的音符被用来书写生活的纪事,代表了这世间的烟火,记录了一个个惊叹人心的故事亦或者是体现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和理念。  

 彼得·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在创作第五交响曲一年后,柴可夫斯基写道:“我真的很想写一部宏伟的交响曲作为我整个人生和作曲生涯的终结,这个想法一直在我的思绪里挥之不去……希望在这个心愿实现之后我才会死去……”    

这首交响曲创作之初,柴可夫斯基的堂兄默克林曾猜测柴可夫斯基将会在这首交响曲中描述他自己的生活。“是的,你猜对了。”作曲家证实了这一猜测。1890年,写回忆录的想法反复出现在柴可夫斯基的脑海中,此时这首尚未完成的第六交响曲的《生命》草图就诞生了。从尚存的草稿来看,作曲家计划描绘生活的一些抽象片段:青年,对工作的渴望,爱,失望,死亡。    

这首抒情悲剧的第一乐章和最终乐章与死亡的形象密不可分。交响曲在悲伤哀痛的音乐主题中逐渐拉开帷幕,在一片充满着困惑与敬畏的推进中,小提琴旋律美妙得令人惊叹。它的灵魂好似象征着永远追求的那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柴可夫斯基本人证实,这首交响曲采用了康斯坦丁·罗曼诺夫公爵写“安魂曲”的提议。这就是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优美甚至有些不同寻常的抒情间奏曲(第二乐章中的五拍华尔兹舞曲)和庄严且带有一丝喜怒无常的谐谑曲。交响曲的结尾像是在证实与总结那无法实现理想的悲惨现实,不仅体现了悲伤,还有同情与渴望而不得。最终生活已经结束,一切都消失在虚无之中。

      

关于作品的寓意有许多讨论,柴可夫斯基似乎在试图表现出世俗的荣誉和幸福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时都是徒劳的,正如所罗门王的格言:“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本文图片均由付小娇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