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居淇县的古家族

 朝歌淇水悠悠 2021-04-21

凤凰宅主

1995年版《淇县志》载,明初,因战乱淇县地广人稀,土地荒芜,明洪武至成化间,官府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招聚泽、潞、沁、汾、平阳“有丁无田”之户,迁至彰德、怀庆、大名、广平、张家口、凤阳一带垦荒定居。这一时期迁入淇县约38户,分居迁民、董桥、马湾、西岗、黄堆、南阳、付庄、赵沟、七里堡、王庄10个村,垦荒生息。除了集中大移民外,尚有一些家族,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零星迁淇。据一些家谱记载,南宋末年,北阳高氏从山东临淄迁来。元至元年间,西岗冯氏从山西上党迁至淇县沙窝村,后迁西岗村。明洪武元年(1368),西关庄关氏由山西长子县大关村迁入林县东姚村,明隆庆三年(1569)复迁淇县。新乡屯周氏清康熙年间从河北省磁县南关迁来。清光绪十五年(1889),子贡后代贡氏从汤阴后故县村迁至淇县杨洞村等。

现择其中主要的古家族,简单介绍如下:

一、北阳村高氏

北阳村高氏,原为周代姜太公(吕尚)之后,食采于高(古地名,在今渤海、辽东一带),因此为高姓。古之高氏在今山东临淄一带,南宋末年高氏迁淇。据《淇园高氏宗谱》载:“始祖高平,生于宋末……卒葬小北阳村东椿树茔,有卧碑,元英宗至治三年建置。”小北阳村的高氏,距今约700余年。高氏家族至今已发展至1000余户逾万人。其中北阳村400多户二千余人。其余分布在南小屯、高楼新庄、水屯、南史庄、姜庄、枣生、下庄等地。

图片

高氏宗祠石坊

据高氏家谱载,高平的第三世孙高嵩,率长子高沾迁至浚县城西50里的东魏村。后族繁户广,将村名改为高营,约140余户700余人。辉县城西姬家寨亦有淇县高氏一支,已有130多户2000余人。从古到今,高氏任要职者较多,著名人物有高遐昌,清康熙十五年进士,先后任湖南龙阳、广东东莞、茂名、信宜知县,高州知府,刑部主事,户部郎中、户部给事中。

二、南阳村孙氏

南阳村孙氏,原为西周卫国卫武公后裔。北狄侵卫后移居晋阳,“明兴复迁淇家南阳里,世为淇人”,至今已有2600余年,根据《孙氏家谱》记载:先祖于明成化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复迁淇家”南阳村,现已繁衍至二十四代,人口达三千户万余人。孙氏家族历代取名辈字较乱,一世为孙昇;二世为祥、通、荣、恭、敖5人;三世为英、雄、杲、芳、哲、璋6人;二十四世为培字派。其余分布在淇县上庄、枣生、王庄、黄堆、土门、新庄和卫辉下马营、杨庄、西官庄、官庄、马头,还有辉县某村,山西绛县范柴村、下丕村,西安霸桥及宝鸡等地。

图片

孙氏宗祠

著名人物有第七世孙徵兰,明代天启间为第二名进士,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四川布政使司参议;八世孙白孙,为清代泉州府别驾;九世孙振仍为明威将军、陕西西安府抚标右营守备;十世孙鲁峰为文林郎、广东高州府通判。

三、杨洞村贡氏

黄洞乡杨洞贡氏,原为春秋卫国子贡之后,据《贡氏家谱》载:“贡氏原系端木子贡之裔,因避秦坑儒之祸,徙居齐地,改姓贡”。又云:“子贡九世孙端木武与端木熙同适于齐,熙改姓赣,武改姓贡,明初祖谱尚存,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翰林端林谦,访知贡姓实为先贤之因,出谱牒对照无讹,于此知端木、赣、贡姓虽异,而宗同也。”贡姓一世贡世贤,创业于汤阴后故县村。清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第十六世四门长子贡起林,移居淇县东南石桥村,十七世头门四子贡秀阿,移居城西北山区杨洞村。

四、罗园村岳氏

罗园村岳氏,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清康熙三年(1664)《岳氏家谱》载:“原籍彰德府汤阴县孝弟里是所居也,当明既废……散处四方,十六世祖择淇而居焉,至今已五世矣。”淇县岳氏祖先从岳飞起一世飞、二世雷,至十六世守贞迁淇,因生活清贫,屡有迁徙,后失墓冢,单传两世,方有兄弟5人,到河口村给路家种菜园,后发展成村落,名叫路家园,后演化为罗园。至2011年已传至三十二世,共有380户3000 余人,部分由罗园迁出,分别在淇县新乡屯、礼河屯、江屯、窦街、沙窝、三海、稻庄、韦庄、东街、赵沟、高庄、张庄;浚县刘寨、砖城、尚村、含珠以及卫辉、郑州、洛阳、安阳、修武、焦作市民生西街,四川、武汉、沈阳、大庆、山西挟山城北陈南河村等地居住。

图片

岳氏宗祠

在清乾隆之前,岳氏取名没有统一派字。清乾隆南巡时,在汤阴为岳氏起派字16个,即重开奇秀,永佐朝纲,崇修喜彩,宗耀远贤”。从此,岳氏在全国统一了派字,罗园岳氏“自嘉庆丙子入大派”,至今不紊,其家族自清以来,历史上有国子监大学士4人、举人1人、郡庠生3人、郡庠武生1人、邑庠生武生8人、贡生1人、奎文阁典籍4人、诗礼堂启事1人。建国前,县内知名的有木梳匠岳贡佐、银匠岳温佐、皮匠岳永弼、铁匠岳永存等。

五、西岗冯氏

西岗冯氏,始祖冯黑斯,元至元间从山西上党迁居淇县沙窝村,传至三世冯二,于明洪武初(1368)移居西岗村,至今已有700余年。清代有《淇园冯氏家谱》。冯氏家族现有人口千余户5000余人。其他分布在包公庙、赵庄、沙窝、小李庄、浚县新镇、刘寨和卫辉市孟庄等地。

图片

冯氏宗祠

图片

淇县《冯氏家谱》

历史名人有冯清,明代拔贡,原应南直隶省淮安府邳州佐堂勒授微仕郎,后奉命护理淮安府正堂事,例应诰封中宪大夫。

六、纪庄纪氏

明初,纪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到淇县,在城东十多里淇河傍,筑庐建村以氏冠名谓纪家庄,今称纪庄。肇迁祖以下失传多世,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家谱,之后到2009年又先后经过8次续谱,使得纪氏的世系和历史得到明晰记载。在光绪二年(1876)的修谱中,按照金木水火土,确立了“东焕载铭泰,荣耀培钜清,标灿塘锦洲,树照均镇冰”20个派字。

图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纪氏族人时有迁徙,先后从纪庄迁居县内迁民、江屯、河口、东关庄、常屯、下曹、高庄、中山街、东街、西街等村,有迁居本省的汤阴县西崔生沟村、浚县山北村、卫辉市牛庄的,有迁往河北秦皇岛、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甘肃、辽宁、云南、台湾等,亦有到国外发展并定居的。2006年统计全县纪氏族人共1855人。数百年来,纪氏族人,英才辈出。明朝有壬子科举人纪纲,在县城立文魁坊;清朝有贡生纪松龄、纪鹤龄

七、西关庄关氏

西关庄关氏,始祖关仕景于明洪武初,从山西长子大关村迁来,距今600余年,繁衍二十六世,现有人口100多户3000余人。其余分布在郭庄、县城阁南北、桥盟、大马庄、迁民等村。关氏家族起派字以“木、火、土、金、水”循环为依。

图片

关氏宗祠

历史名人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关捷三,曾任山东用县知县,家住本县阁北路东,挂有“进士第”匾一块。关殿韶曾参加篡修《卫辉府志》

八、西岗王氏与王庄王氏

西岗村王氏,是明初由女祖王氏携二子王左、王右,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据《王氏家谱》载:王左定居西岗,传二十三世,距今600余年,现有人口800多户5000余人。其余分布在本县北下关、骑河黄庄、黄堆村、浚县郝村、修武县马作村、柳庄、牛庄以及郑州、新乡、焦作、山西太原、洪洞、霍县等地。历史名人有王宣,明正统间进士,景泰间吏科都给事中,天顺间为布政史。西岗村王氏另一祖先王右,曾迁民权县野鸡岗磨油房、小五集、彭庄一带,现有3000余人。

图片

北王庄《王氏家宝》

县城北王庄王氏,始祖王玩,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马湾村,后世迁王庄等村,已历600余年,现有人口千余户5000多人。分布在王庄、三王庄、赵沟、马湾、余庄、高楼新庄、阁南、北关等村,一至九世,起名派字不甚严格,十世以后才有派字出现,历史名人有王遵典与王光谦王遵典,清康熙五年(1666)武举,江南江北萧营总兵,授明威将军。王光谦,清翰林院侍读学士,曾任光绪皇帝幼时的启蒙老师,光绪登基后,王光谦继续负责为他讲解《五经》和《四书》,并负责将皇帝每天的起居活动记录下来交给史官保存,因而被称为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同时,王光谦还兼任河南全省武生考试的考官。

九、七里堡杜氏

七里堡杜氏,始祖杜百万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已传二十七世,历600余年。现有人口500余户3000多人。分布在淇县东马庄、方寨、江屯、三海、浚县卫贤、修武县扶城以及郑州、湖北武汉,山西屯留县滚村、榆次、吉林省等地。族内人名间有派字,第二十五世为“瑞”字派。历史名人有:清代进士杜大卿、贡生杜多魁、杜大猷,其他有武生、监生、邑庠生等18人。

十、董桥村郝氏

董桥村郝氏,始祖于明宣德三年(1428),从山西省壶关县迁林县东姚村,七世祖郝俊于明隆庆三年(1569)路过朝歌,爱上朝歌这块土地,嘱次子郝龙来朝歌定居。郝俊之孙郝忠,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迁居董桥村。至今传十五世,历400年。现有人口300多户2000余人。其余在山西、陕西、郑州、新乡、天津、石家庄等地。历史名人有郝俊的父亲郝世昌,曾任明朝列大夫王府仪宾,因军功被封为平乡王,一品服色官员。郝金曾任河北邢台知县。

十一、赵沟村常氏

赵沟村常氏,始祖常发于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淇县鲍屯村,后移至赵沟村定居,繁衍生息,历600余年,已传二十七世。从二十一世始有派字20个,即“永存仕天志,久怀祖国兴,生平爱义德,中庸乐秋春”。历经沧桑,先后有迁到江屯、水屯、北下关、黄堆、常屯、北史庄、两座房、衡门、方寨、贯子、石河岸、万古等村。据1990年统计共有420户2000余人。常氏另一支常朝用于明代从鲍屯村迁至浚县郭庄一带。

十二、崔庄崔氏

崔氏发源地在崔邑,即现在山东省章丘市一带,为西周时齐国王族的后裔。明初,崔氏由山西潞安府长治县迁徙至淇县城北漫流村。明朝万历年间,第八世祖崔锡胤率领族人一支,从漫流村迁至崔庄村定居,至今已有十六世,历400余年。崔庄村崔氏由当初迁来时的1户10人,发展到现今的153户784人,可谓人丁旺盛。

崔氏族人严守祖训,秉承“耕读传家”优良传统,家族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先后出过万历壬癸科举人、山西太原府祁县知县崔锡胤,清道光二十四年恩科举人崔元兆,清嘉庆戊辰恩科武举人崔彭龄,另出过秀才多人。

十三、北小屯李氏

北小屯李氏,系李彦明于清雍正年间,从濮阳大家寨迁庙口秦庄,又迁石岗凹新庄。一次犁地,犁出一坛银子,从此发家,迁移西街,成为县城内有名的“李、白、薄”三大望族之一。至今已传14世,现有人口100多户近千人。大部居淇县北小屯,石佛寺、余庄、泥河等村。有的迁至安阳、信阳、郑州、洛阳、南阳、开封以及哈尔滨、西安、广西、江苏等省。名人有李华林,清末举人,在南方做官,升为滨州(宾阳)知州。后与洪秀全为莫逆之交,清光绪三十年(1850),洪秀全与李华林商量造反起义之事,李华林痛恶清廷腐败,表示支持,随辞职返乡,不再做官。返乡后投身于教育救国,他捐钱在北关办义学,又将张近村自己的80亩地拿出在中山街南段路东办女学堂,后改称女校。还有李尉然,清代拔贡,任山西石泉县知县。

十四、鱼坡村任氏

根据先世人的口述历史,鱼坡任姓人的先祖在淇县郭湾村。有一位任姓先人升官到高村淇水关驿站站长,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其子孙中,有一位排行老三的先祖迁徒鱼坡,并在鱼坡生育五个儿子。他们之中,有一位(老大)后来又迁回高村,还有一位后来又迁往黄河南,留有三位扎根在鱼坡这块土地上。他们亦就是鱼坡这三支任姓的一世祖。至此,任姓人与罗姓人、秦姓人,依河傍水,筑庐建村。

图片


任姓世代先人,在鱼坡这块土地上,在这200余年中,随着任姓家族之生产发展,子孙繁衍,以及世事多变,加之民生维艰,族人流离,也时有徙迁。据说去黄河南的那股,就是从鱼坡徙迁走的。在这200余年中任姓世代先人克勤克俭,昼耕夜织,生息繁衍,族业渐兴,任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