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着《教师的力量》说说读书的事

 陌上桑sceg8t23 2021-04-22

今年教师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教师的力量》,我一看封面,作者是北京十一学校的魏勇。十一学校的?顿时来了兴趣。

知道北京十一学校,还是去年在北师培训时。那位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老师长相帅气、谈吐不俗。他说他是他们学校语文组学历最低的,其他老师不是北大硕士,就是清华的博士。听得我们直咋舌。

我连忙上网查十一学校,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北京十一学校这么牛!校长李希贵,全国知名教育家。他们学校实行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只有一张课程表,这节语文课有三个教室同时上,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已想去的教室,这对老师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从那儿,我就知道十一学校的老师都是牛人了!

没想到我们校长竟发了一本这么好的书。我立马拆了封塑皮读了起来。利用忙里偷闲的边角时间很快把它读完,由衷感觉收获颇多。书中很多观点剑走偏锋,思想新锐,见解独特,却又言之有理,让人观罢心悦诚服。

我在书中的共鸣处都做了旁批,以备急用之需。谁知当月的家长会上,我就用上了!我借用了其中的一部分观点,融入到发言稿中。而我的那套家长会发言稿和课件,也因此成了全年级的公用素材。我借鉴书中的,同事们借鉴我的,如此甚好!

魏勇在这本书中也提到,这是一个共享时代,老师对自我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人。我们讲公开课、开班会、开家长会等,完全可是借鉴书籍、网络、同事等方面的智慧为已所用。他就讲到自己在讲优质课时,借鉴了一本生僻书中观点,这节课因角度与众不同而获得了第一名。他借此事告诉大家,教师应该多读书,并且书读得杂一点儿,当你知识的广博度和纵深度达到一点程度时,你的课堂就有了张力,自然会出类拔萃。

魏勇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比较另类的观点,比如“知识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 “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CEO综合征是中国优秀教师的通病”等。有些言辞是非常犀利的,直指人的内心深处,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继而冷汗涔涔。其中关于读书的观点,碰撞出了我的思想火花,我也想借此来梳理一下我对读书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买书的问题。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借的书因为着急还,所以看的比较积极。而一旦买回家,觉得什么时候看都行,反而不看了。

但这句话是有一定背景的,古人借来书,不是只图消遣看个热闹,看完就还的。《送东阳马生序》中详细记载了宋濂年轻时借书抄书的过程。古人借书来,是要抄下来的!为什么要抄下来?因为“读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的读书人,是要经过很多次的阅读反刍的!之所以要借书读,而不是自己买,是因为古代的书籍实在是太昂贵,绝对不是一般书生所能消费的起的。如果有钱买,他绝对不会靠借来读书!借书读,实在是读书人的一把辛酸泪和无奈之举!

而我们现代人的经济收入水平绝对不至于买不起书。有些人在吃穿用度上一掷千金,反而在买书上斤斤计较,这实在是态度问题。

舍得为书花钱,至少表明你对它的诚意。连二三十块钱的书钱都不舍得投入,至少表明你对它没有多少期待,或者是并不看重它。每一本书都凝聚着写书人半辈子心血和智慧精华,都值得敬畏。你花二三十块钱买人家半辈子的劳动成果,填补你自己的知识空缺,充实你的思想背囊,这是多划算的事啊!你有什么理由不支付给人家这起码的报酬呢?

同样一本书,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而有些人看了之后却如同过眼云烟。这跟读书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借来的书往往看得不是那么仔细和投入,但买来的书可以让你的阅读方式更自由。你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仔细阅读,可以圈画旁批,也可以摘抄写读书笔记。而且,即使把它读完,束之高阁,它也承载着你的阅读记忆。每次看到它,你就会想起它带给你的那段阅读时光,或者还有那过往岁月的心情或情愫。但借来的书,往往也会随着书的归还,不留一丝痕迹。

但不得不说的是,买书和囤书却有着本质区别。

买书是为获得知识或更美妙的阅读体验,重点是为了“读”。但囤书,主要追求的是用书装点房屋,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书的占有欲,重点在“买”。囤书者享受的是购物的快感,是购物狂心理,这跟买衣服买便宜货没什么两样。

还有人说,囤书者疯狂买书,也是一种焦虑心理。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让人惊慌,有些人生怕自己落伍,就通过买书或购买各种付费APP来缓解自己的恐慌。其实,这非但缓解不了恐慌,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焦虑中。所以他们买的根本不是书,而是焦虑!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人是真正的读书人,或是有着健康的读书观呢?我的答案是:去看他的生活和工作,读书一定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原本比较无趣,不太会说话,也不太会处理与人的关系。但通过读书,他变得幽默而有情趣,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更得心应手了。这才是读书对我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读书一定是要跟我们的生活相链接,你读的书应该流露在你的言谈举止间,体现在你的闲情雅趣里。它会让你更热爱生活,更懂得经营生活。

读书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还让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

有人说,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却并不太喜欢数学,而喜欢读书。读书耽误了我备课改作业的时间,结果是我的数学教学没搞好,读书的心也不静。我觉得这就是没有正确处理读书和工作的关系。读书绝对是应该为了让我们工作的更好,而不是耽误我们工作的。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咱们濮阳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王艳着老师做得就非常好。她就是一名爱读书的数学老师,她没有把读书和教数学当成两件不相关的事,而是把自己读的书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把枯燥的数学编成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喜学乐学。看,这是一位多么智慧的数学老师!可以说,是读书升华了她的数学教学!

魏勇所说的“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原因,就是有些人把读书跟生活割裂。他不是让读书改变生活,而是因为“尽信书”而不会生活!

我的观点和他不谋而合,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或厌世。如果你读书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那还是不要读了,因为,读书,对某些人来说,确实不是越多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