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为什么中医总在强调”忌生冷“?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4-22
热门网络小说2021-04-21 13:30:04

中医养生:为什么中医总在强调”忌生冷“?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只要是去看中医,“忌生冷”是每每要被医生嘱咐的,不论患者得了什么病,即便是“上火”了也一样,中医可以针对“上火”开去火药,但从来没有建议多喝冰水、吃冷食去火的。“忌生冷”,就是不要吃生的、温度低的食物,而历代长寿者也多是遵循这一铁律。明代的中医经典《景岳全书》中写过:“柳公度者,善于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气佐喜怒耳。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

柳公度是唐代人,与大书法家柳公权是堂兄弟。《旧唐书》中描述说:“公度善摄生,年八十余,步履轻便。或祈其术。曰: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都是强调通过保温保暖来节约元气。

所谓元气,指的是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能量和能力,和我们说的阳气是一个意思。只要人活着,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喘气,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包括吃饭、消化食物,也必须有热量支持。也就是说,中医的阳气维护是需要热量做基础的。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三大类食物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的,吃进去之后,人体不可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这个消化过程是要消耗热量的。

比如吃一个鸡蛋,要先用牙齿咬碎,之后进入消化道,再由消化系统的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比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三酰甘油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被吸收。这些过程消耗的热量,被称为“食物热效应”,我们吃完饭后,都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不同的食物,食物热效应不同。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为5%~6%,脂肪的最低,是4%~5%。我们一般吃的都是混合性食物,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千卡能量的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卡能量来消化食物,留给身体的只有1800千卡。

如果这个食物还是冷的,甚至是冰冻过的,消化它而消耗的热量就会更多,因为负责消化食物的生物酶要在体温这个温度时才开始工作。如果你吃进去的食物低于这个温度,身体先要消耗能量把食物焐热,至少要达到36摄氏度左右。消化这种食物所消耗的热量,就要在原本的食物热效应的基础上再加量了,无论这个热量用来做什么,只要是需要,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就要工作,能量需要得越多,身体就越辛苦、越累。

研究发现,冬泳的女人很少有得乳腺癌的,因为她们在严寒状态下,为了维持体温而消耗的热量很大。热量过剩这个导致乳腺癌的因素在她们身上不存在了,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在寒冷状态下,人的能耗是增加的。

冬泳虽然让能耗增加,但身体器官组织的能力在锻炼的同时也会随之提升,这个耗能的过程是积极的。但吃生冷食物却不是,它是身体被动的消耗,产生的效果也是负面的。用中医理论说,就是伤脾胃、伤元气。柳公度能健康长寿,和他避免了这一环节对身体的消耗有直接关系。

生物学家观察过原始森林里的蟒蛇,他们发现,蟒蛇在吃完一头小鹿之后会安静地趴在原地,失去了攻击性。但是,同样是一头小鹿,如果煮熟了再给蟒蛇吃,蟒蛇吃完之后,攻击性丝毫不受影响。很显然,食生肉的能耗远大于食熟肉,连蟒蛇这么强健的低等动物都会被一顿生肉耗累了,更何况人呢?

另一个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考古研究者发现,人类的脑容量,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就是人类学会用火的时候。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地吃生冷食物了,身体才有了余力,或者说有了足够的热量推进大脑的进化。无论是生蚝、刺身,还是冰激凌、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牛奶等,这些西化的食物都是中医讲的“忌生冷”中的大忌。一方面它们是高蛋白食物,另一方面它们温度低,消化它们就是给身体增加负累,是最伤脾气、最伤元气的。中国人的很多疾病是随着这些西化食物和饮食方式的进入而出现的,原因也在这里。中国人是食草民族,身体的能量和能力都比不了欧美人,所谓忌生冷,是中医重视阳气、为了保护阳气而总结出的铁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