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蓮天 2021-04-22

自秦漢以來,中原的堪輿文化隨著移民傳入福建以後,根據福建山陵遍布,水流縱橫的地形地貌,及民間信仰相結合,形成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福建相地文化,其最早的代表作是黃妙應的《博山篇》,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地理環境的利用與開發,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重要的作用。

黃妙應俗名黃文矩,字子熏,別號涅盤,慧日,莆田人,生於唐元和十五年(820) 正月十五生日。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黃文矩的祖先於晉永嘉年問因避亂入閩,先居侯官,號黃巷。至十二世黃岸遷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稱黃巷,黃文矩是黃岸的玄孫。

胞弟黃崇精,出家後號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後游江西曹山,成為高僧,人稱曹山本寂。

相傳黃文矩生時火里開蓮,自幼向佛,常隨母到寺院禮拜。長大後在衙門當獄吏,經常棄役與神光院靈觀和尚和西院大安禪師來往聽禪,後來拜萬歲塔院譚空禪師為師,出家為僧,自取法名涅盤。

他未在萬歲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禪師,且剃髮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寺院清規約束,大安禪師知他素有靈根,由他自便。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大中六年(852)涅盤在邑內岩洞創建「石室岩精舍」,後隱居於靈雲岩和紫霄岩,化緣重修二岩。乾符年間(874——879)創建舍靈雲岩山寺,還在崇福里礪山興建梵林庵。

相傳涅盤禪師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潛修,研習醫學和相地法,常常跌坐不食,行則二虎相隨,名其居曰「伏虎庵」,被來訪的智廣禪師稱為「古辟支佛」。

以後有靈跡,據《五燈會元》記載,涅盤到靈觀住地,靈光對他說:「我非怒汝師,汝禮西院去。師攜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遙見曰:『入涅盤堂去』。師應諾,輪竹杖而入。時有五百許僧染時疾,師以竹杖第點之,各隨點而起。」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中和元年(881),涅盤在囊山下創建延福院。光啟二年(886),王審知將涅盤的異跡道行上奏朝延,升院為寺,僖宗皇帝賜匾,改名囊山慈壽禪寺,俗稱囊山寺。

王審知還賜號慧日禪師,並贈以詩曰:「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傾斜。溪聲寒走洞,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舊雨花。不知遺讖地,一一落誰家。」

其後頗多靈跡,出言成讖。黃文矩於唐乾寧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時圓寂,王審知奏請朝廷,賜諡「妙應禪師」。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同年八月望日葬於囊山寺西塔院。後梁開平元年(907),王審知將妙應禪師舍俗家舊宅改建的佛寺賜名為國歡寺,為囊山寺的下院。

因此,妙應禪師也稱國歡文矩禪師。宋崇寧三年(1104),加封「圓智大師」,世人稱之為黃妙應。宋紹興中,院僧以涅盤所傳識偈,奏上於朝,賜塔額曰「慧熏」。

妙應禪師,莆田市涵江區志「人物傳」載:「妙應『性通九流之門』,精研醫術;又善相地脈,著有《博山篇》。」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歷史上八閩信眾真實的妙應,身份遠比禪師更加徇麗多彩。他所著《博山篇》(也稱《博山經》)至今對堪輿愛好者影響甚大,成為堪輿學的必讀書籍。如今,黃妙應在堪輿學界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他在禪界的影響。

黃妙應因家學淵源,以及福建人文環境的影響,對於堪輿之學具有深厚造諧,後又得道證悟,具天眼通,能見人之所未見,對「龍、穴、砂、水、向」一目了然。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於是,黃妙應集漢代以來流傳於閩的堪輿之學於大成,撰寫了《博山篇》,成為福建堪輿始祖。

黃妙應的堪輿之學隨著他的弘法傳道蹤跡,由莆田向南傳入泉州、漳州,進入廣東,在福建與廣東沿海一帶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閩派堪輿祖師爺——黃妙應

福建許多家族在唐末遷徙過程中,黃妙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莆田本地除了遷居烏石山的九大姓外,還有豐州傅氏、仙遊羅峰傅氏;在漳州,則流傳著黃妙應留下的讖地「北溪四喬木」,「林、宋、楊、李」家族風水寶地,扶貧安弱抑強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