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大黄、生地配伍治疗血证的临床观察 《简要济众方》有大黄、生地配伍治疗“吐血刺痛”的记载,此方经个人初步试用,证明其对多种血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爰录病例四则,略加讨论。 (一)胃出血 吉某,男,69岁。素体丰腴,性嗜酒,夙患胃溃疡病;1975年9月份因胃穿孔在某医院行胃修补术,术后身体颇健;1976年12月13日因饮酒过多,遂致旧恙复作,当时突感胃脘绞痛,辗转不安,频繁恶吐黄水,经某医院诊断为胃穿孔,行保守疗法,经治疗后,诸症逐步缓解,12月23日,因误进粘食,进食不久即呕吐紫黑色血液若干,大便呈柏油样,遂加用安络血、仙鹤草等止血剂,并输血400毫升,26日又呕吐紫黑色血液甚多,除上述药物继续使用外,又输血400毫升,延至28日、再次呕吐大量紫黑血液,出血后即感周身拘挛,呻吟不绝,病情危重,除再次输血200毫升外,乃出院用中药图治。观其面色萎黄,按其胃脘觉痛,心悸烦躁,漾漾欲吐,询之大便仍呈柏油样,小便黄赤短少,察其舌,边有瘀斑,舌苔黄腻,中心色黑少津,脉弦滑。胃有积热,热逼则络伤血溢,出血固能致虚,然亦能留瘀,瘀积则能生热,相因为患,残瘀积热交阻于中,倘不予以廓清,适足养痈成患。遂拟方药如下:生地30克,熟军炭5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5克,制香附5克,黑山栀5克,丹参12克,茜草根10克,南北沙参各10克。此方服一帖,心下欲吐之状即解,续服二帖,未见出血,原方去熟军炭、山栀,加山药、桃仁、红花,又进五帖,病情日趋好转,后以归芍六君加生地、山药,气阴兼顾,肝脾两调,进二十余帖,化源重获滋生,身体渐趋康复,半年后,进行了手术根治。 按:患者长期饮酒,酒之为性,体湿性热,湿热积蓄于中,胃降失和,致使旧疾复作,又因饮食不慎,导致胃出血,古稀之年,数度出血,虚象毕露,然徒治其虚,遗其瘀热,终不能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生地甘寒,大能养胃止血,大黄苦寒,破积行瘀,降胃止血,其功独擅,炒炭用之,收敛止血中寓有化瘀之功。二药一补虚,一夺实。栀子之性,朱丹溪称其“最清胃脘之血”,与香附同用,又能解郁清热,白芍、甘草同用,能理虚缓痛。全方消补兼行,推陈致新,终获效机。此阳气素旺之躯,虽病程较长,仍可暂用苦寒,倘系脾阳不振,气不摄血,投此方必生他变。 (二)大咯血 于某,女,48岁。患肺结核已14年,屡发咯血之疾,最初出血量较少,每年发作一二次,尔后出血量增多,每年发作亦增至三四次。以往每次发作,均使用脑垂体后叶素、维生素K、安络血等药物方能控制,渐至使用上述药物收效亦不明显,形瘦骨立,音低神怯。今夜始则咯痰带血,继则鲜血满口涌出,少顷盈碗,喉中辘辘有声,面赤气粗,周身出汗,足冷至膝,大便干结,二日未行,脉浮大按之无力。此证有气随血脱、阴阳离决之虞,亟宜交恋阴阳,收拾元气,以固其本,折逆降冲,凉血化瘀以治其标。方药如下:党参30克,代赭石20克(先煎),生熟地各30克,肉桂5克(后下),生大黄5克(后下),生白芍12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童便3杯(冲)。嘱其频频饮服,一服而汗收,便通,大出血得以控制,三服出血全止,续与益气养阴、金水两调之方善后。 按:患者肺病多年,屡次失血,血去阴伤,阳气偏亢。肺病则不能下荫于肾,气火转致升腾无制,朱丹溪谓:“夫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斯论与此证病机恰合。此番出血,来势汹汹,欲塞其流,非化瘀止血不可。然仅予化瘀止血之品,不能济其阴阳相失之急,盖血去则气无所附,阴竭则阳不能下安其宅,试观汗出足冷、面赤气粗等证,即因阴阳不相维系之故。目下虚阳浮越于上,倘见热投凉,浪投苦寒,阳愈上奔;甘寒濡养,亦不能召阳归根。兹则寒温互济,大剂地、芍与肉桂同用,从阴引阳,引火归原,参以益气,味以敛气,童便消瘀止血,引肺火下行,诸药相互为用,直达下元,阴阳得以燮理,元气得以归根,血自不复上涌。方中参、赭并用,能补气降冲;大黄诱导下行,扫荡瘀血,其与肉桂、赭石同用,乃张锡纯先生治吐血、衄血之“秘红丹”,全方标本兼顾,幸与病机颇合,故能应手收效。 (三)崩漏 杨某,女,32岁。漏下30余日未断,时多时少,色紫夹瘀,腹中时痛,小腹常觉气坠,周身乏力,烦热心悸,残瘀留着,久延慎防崩败,予益气逐瘀之法。方药如下:生黄芪16克,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5克,甘草5克,炙升麻3克,炒柴胡5克,生地30克,熟军炭6克。嘱服两帖,服后未来复诊,后访视之,知其药后漏下遂断。 按:下行出血量多势急曰崩,淋漓不断势缓曰漏,崩证屡发,往往致漏,漏下久延,每每崩败,因其互相转化,故前人尝以崩漏为一证。此证漏下多日,色紫夹瘀,腹中时痛,乃瘀阻胞宫之象,残瘀内留,新血不得归经,病根不拔,崩败在所难免。大黄、生地配伍,大能清泄胞宫之瘀热,瘀去热除,血自宁静。且大黄用小量,地黄用大量,三攻七补,寓通于补,去邪而不伤正。验之临床,大黄确有断下之功,审其崩漏内有瘀热,即可消息与之,气血不足者,辅以补气养血之品,八脉亏损者,辅以升固八脉之品,以补不足,损有余。近代妇科名医朱南山先生,即以熟军炭为主,配合巴戟天、生熟地、当归、黄芪、仙鹤草、蒲黄炒阿胶、茯神、白术、焦谷芽、三七、红花等,拟“将军斩关汤”,治疗虚中夹实的崩漏证。据其经验,熟军炭有厚肠胃、振食欲、清热祛瘀之功,无论崩漏证初起,因瘀热所致,或久病尚有残余瘀滞,徒用固涩诸药无效,加此一味,一二帖后,崩停漏止。可谓善用大黄者。 (四)血淋 栾某,女,32岁。二日来,寒热口苦(T 38.6℃),尿血色红,中夹血丝,尿频而急,解时痛楚不堪,解后仍觉余沥未净,小腹坠胀,腰膂酸痛,舌苔根部色黄而腻,脉弦滑。此系湿热内蕴,热结膀胱,络伤血溢所致,当予清营摄血,泄热通淋。方药如下:炒荆芥10克,生地30克,生大黄6克(后下),甘草梢5克,滑石12克,小蓟15克,生熟蒲黄各12克,白薇10克,白芍10克,墨旱莲15克。一服热减,小溲淋痛、出血均明显减轻,三服诸恙均愈。 按:血淋初起,证多属实。此证苔腻脉滑,乃浊湿瘀热阻滞之象。邪结下焦,郁久则化火动血,欲止其血,清营泄热在所必投,生地、大黄配伍,养血凉血,清热解毒,正为合拍。荆芥性升,大黄泄降,二味同用,名“倒换散”,刘河间用治癃闭不通,推其所以然之故,无非能升降气机,宣通下焦壅闭,助其气化而已。这里主要取其能缓解小腹坠胀,凉血止血之功。白薇亦能凉血清热,李时珍以为其能“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其与白芍同用,为治血淋、热淋的有效验方。诸药相合,使瘀浊消融,邪热尽蠲,而血淋遂已。 总括起来说,大黄、生地配伍,能损阳和阴,主要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血证。尤在泾以为此方与张仲景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的“泻心汤”相类,这是颇有见地的。尚须提及的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具有抗菌作用,可见使用该药还有控制感染的积极意义。今天我们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疾病的虚实错杂情况,灵活组方,就能大大超出此方本来的适应范围。 (原载于《江苏医药》1979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