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六章 止血药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第十六章 止血药

 

一、含义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主治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均可入血分,根据其药性的寒、温,散、敛之异,具体止血作用及所治之出血证的不同,止血药可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血液为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循行脉中,环周不休,荣养全身。但内伤或外伤均可导致出血证,由于跌打损伤或金疮刀伤所致的出血疾患,称外伤出血若由于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即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血证范围。而“血证”在古代医籍中,称为血病或失血。早在《内经》中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证的方剂;“血证”一词却首见于《医学正传·血证》一书,该书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二、功效与主治

1.共有功效与主治   止血药都共同具有止血的功效均可主治一身上下内外的出血病证,如吐血、呕血、咳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等。诸出血病证有外伤出血与内伤出血之分内出血又有五脏六腑之殊、阴阳虚实之分。外伤出血为外伤皮损脉破而出血,多夹瘀血。内出血则因多种原因造成脏腑功能失常而络损血溢,如邪热而致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气血逆乱,或脾虚失统,气不摄血或冲任不固。又失血之证,升于上者,属阳,实热居多脱于下者,属阴,虚寒为主。咳血、咯血,鼻衄多关于肺吐血、呕血,齿衄主出于胃,也关于心、肝尿血多责之肾与膀胱便血总关于脾胃;痔血多为大肠积热;崩漏实则肝经血热,虚则冲任不固,脾虚失统也有虚实之别,实则为火热之邪所致,虚则或为脾虚气不摄血或为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所致。

2.兼有功效与主治   止血药还常分别兼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调经安胎、活血散瘀之效。其中兼能清热解毒作用的止血药常兼用治热毒疮痈肿痛,或某些药兼有解毒生肌作用用治疮溃不敛、水火烫伤但是这部分药物往往清热或解毒作用均不太强,所以多做治疗疮毒的辅助药使用,而生肌作用的药物优于解毒药物。兼能温中散寒作用的止血药常兼用治脘腹冷痛、虚寒腹泻、或痛经、产后腹痛等;可是艾叶散寒止痛优于温中,因而用治虚寒腹泻较少用,却又用治风湿痹痛。本章兼有调经安胎作用的药有艾叶、苎麻根、茜草、蒲黄等,虽然后二味药没有写出安胎的功效,但也是用治胎动不安、崩漏下血的常用药。兼有活血散瘀作用的止血药常用治外伤或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各部位瘀血证但尤善用治血瘀肿痛。

三、性能特点

1.药性   不同类型的止血药药性不同,各类止血药寒热药性较统一。

2. 药味   止血药的药味规律性不明显。根据性能五味“涩”能收、能涩的理论,收敛止血药一般具有涩味其他止血药以苦味、或甘味为主。根据中药“五味”既表示“口尝的滋味”,又表示“中药的性能”之理论止血药的苦味既指苦泄驱邪,一部分药又保留了口尝的滋味;而本章的甘味却说明止血作用和缓或个别药具有补益作用。

3. 归经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所以止血药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肝经为多。另外,本章药可广泛用治内伤或外伤所致的全身各部位出血,因而主治吐血、呕血证的又归胃经,主治鼻蛆、咳血、咯血证的又归肺经,主治尿血、血淋证的又归膀胱经,主治便血证的又归大肠经,主治的崩漏失血证的又归肾、胃经。

4. 毒性   根据狭义的毒性,本章中的艾叶为有毒之药。

四、配伍应用

止血药主要用治各种内外出血病证。外伤出血因为皮损脉破而出血,多夹瘀血;内出血则由多种原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而络损血溢,所以内出血又有五脏六腑之殊、阴阳虚实之分。因此,在应用止血药时,首先必须辨清出血的不同原因及病证之寒热虚实,正确地选择相宜的各类止血药,并进行适当配伍。如热性出血证,选择凉血止血药为主,出血急重者也可加收敛止血药同用以加强止血之效其中若属邪热实火为患,迫血妄行而致者,又当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或清热解毒之品以祛其邪热、热毒之邪,以提高疗效若脏腑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药同用;若虚寒性出血,应主选温经止血药,亦可配伍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之品;若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而外溢出血者或出血而夹有瘀血之象者,则应主选化瘀止血药,并配伍少量行气活血之品,以行气化瘀止血。总之不可见血治血,要审因论治、正本清源才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其次,还要依据出血的不同部位,选择各有专长的相应止血药,并进行适当配伍。如上部之吐血、衄血选白及、白茅根等下部之便血、痔血,选地榆、槐花等崩漏、月经过多,选棕榈炭、艾叶等,又上部之出血多气火,常须配伍顺气、降气降火之品,如郁金、降香、赭石等而下部之出血如便血、崩漏等常少佐升举之品,如升麻、柴胡、黄芪等;先贤日:“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即此义。此外,若大出血,气随血脱之危证,则须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益气摄血正如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五、使用注意

1. 注意因证选药与合理配伍

(1) 因证选药使用止血药应根据出血的病因、证型的不同,出血的脏腑、部位之差异,选择相适宜的止血药,并进行适当配伍。

一般来说,血热出血证以凉血止血药为主虚寒出血证以温经止血药为主;出血兼有瘀滞者或血瘀出血证以化瘀止血药为主;出血病程较长而无瘀血阻滞、或出血来势较急者以收敛止血药为主。

(2) 配伍应用

1) 针对出血证的兼有邪气配伍:出血证兼有火热者,依据热盛的程度,分别配伍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出血证兼有寒盛者,常配伍温通阳气药出血证兼有瘀血者,常配伍活血化瘀药。

2) 针对出血证兼有正气不足者的配伍血液为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血可载气,气可生血,如《难经本义》说“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若出血病程时间较长,病势较缓,而兼有正气亏虚者,常配伍益气养血药以益气摄血、益气生血。若出血兼见阴虚火旺或阳虚寒生者,分别配伍养阴清热凉血药、或温阳益气药。

3) 止血药与活血药的配伍临床止血时常配活血药使用,在使用收敛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时尤显必要。因为收敛止血药有敛邪之弊凉血止血药则寒凉易致寒遏冰伏、脉络不通两类药物用量过大或药不对证均易导致瘀血,进一步加重出血。所以,应用止血药配伍活血药可以防止产生瘀血,更好地达到止血目的。

2. 注意证候禁忌  凉血止血药与收敛止血药易于凉遏留邪,有止血留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在大剂量使用凉血止血药与收敛止血药时,可适当加以活血之品以防止血而留瘀。若大失血,气随血脱者,若单用止血药恐缓不济急,当用大补元气之药,以补气固脱以救其急。

此外,前人经验止血药多炒炭后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苦涩,可加强止血之效。现代研究,部分止血药炒炭后可增强吸附作用,确可增强止血作用。但并非一切止血药均宜炒炭用(古方“四生丸”即以生品入药用治出血证),某些止血药炒炭后反而降低止血效果,仍以生品或鲜品为好有发现炒炭后其止血之有效成分被破坏者,所以止血药是否须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