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中药学讲稿(张廷模)_精校9

 朱江明 2022-12-27 发布于广东

第五十一讲  凉血止血药概述

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

化瘀止血药概述  化瘀止血药:三七

 下面介绍止血药的第二节,凉血止血药。前面我们对凉血止血药的定义已经说过了,就是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所以这一类的药物它既是止血的药,又是清热凉血的药,或者说它就是清热药,所以它具有这两方面的功效。那么再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于出血证就适合于热证,就(是)所谓的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这一类的药是我们止血药当中品种最多的,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有止血作用的药物,绝大多数都属于凉血止血药。比如说前面的栀子、黄芩、大黄、马齿苋、贯众,还有其他的一些都属于凉血止血药。这一类的药物一般止血作用都比较明显,所以有的时候炒炭,或者通过配伍的方法,来控制它的苦寒性质。热性不很明显的出血证,它也可以使用,就是说它可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这是在止血和它的主治证方面,主要是血热妄行。这一类的药物它又是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是)我们前面清热药当中的一大类,那一类的药物它除了用于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还可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我们这一章的清热凉血药,对于温热病的热入营血,用不用?当然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用,有一些药物在温热病当中也不是没有人用,但总体来讲,用得很少。所以温热病的热入营血就不是它的一个主要的主治证,那么为什么?其实在温热病的整个过程当中,发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症状,所以典型的能够用于温热病的清热药,包括治疗卫分证的、气分证、营血分的,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就是能够退烧,使升高的体温降低。这个对温热病的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前面学过的那些清热凉血药,都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尤其比如说犀角、水牛角、生地、玄参这一类,所以它对于温热病的营血分热证就很重要,用得很多。我们这一节学的清热凉血药,它虽然有这方面的功效,但主要是用在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因为在解热方面作用不明显,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比如说大蓟、小蓟、槐花这些,有那么一点退热的作用,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习惯上不常用,因为不是它的优势。所以主要在杂病当中的血热证当中使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显的退热的作用。这一类的药其实往往兼有其他的清热作用,比如说清热解毒作用,清热泻火作用。所以这一类的药除了血热妄行的出血证以外,往往还用于热毒疮痈或者其他的脏腑热证,还相对的用得比较普遍一点。这是这一节药物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功效主治方面,它有其他的清热作用。这一类药的药性,我们说了都是寒凉的,都偏于寒性。药味呢,都是比较注重真实滋味。凡是教科书上写的甘寒类的,那么一般它的滋味比较纯正,没有明显的苦味,这一类的凉血止血药用量都比较大,一般都可以用到15到30克,有的还要大一些,不容易伤胃,也没有其他苦寒药的一些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习惯上把它们称为甘寒类的凉血止血药。书上写的苦寒类的,滋味里面本身就偏苦,或者有明显的苦味。这一类药的用量一般相对于前一类情况就要轻一些,如果过用或者重用,不但滋味很苦,服用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有苦寒伤胃这样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这个是在药味方面,需要注意一点。它那个甘,很多药有甘,这个甘不是补虚是真实滋味。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具体的凉血止血药。首先两味药244页的大蓟小蓟,这个都是菊科的两种不同的药物,大蓟它的植株高大一些,叶片尤其是基生的叶也要大(些),有的可能二三十公分长,那叶裂也很深;小蓟植株比较矮小一些,它还不如车前草,比车前草、蒲公英那些还要矮小。它们都是典型的头状花,都是这种偏于紫色的,尤其是在秋天那些山坡上,能够看得见。所以这两个药它们来源是相近的,菊科同属的两种不同植物,只是有大小之分,所以分别叫做大蓟和小蓟。这两个药在功效、性能、主治这些方面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也是细微的区别。第一,两个药都是凉血止血药,都能够凉血止血,都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血热妄行,就是我们前面概述当中所讲到的,也不管是来源于肺的咳血或者鼻血,来源于胃的或者吐血,或者就是比如说膀胱的尿血,或者大肠的便血,或者妇科病当中的崩漏,或者皮下出血等等,这样一些出血证,其实都可以广泛的使用。但是这两味药在凉血止血药当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两个药物虽然是凉血止血药,它略有一点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的本草上,就提到了这两个药的化瘀的作用或者说活血的作用。但是这个活血化瘀对于这两味药来讲,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功效,为什么呢?它只能是在用它其他用途的时候,它有这方面的倾向性。比如说用于凉血止血,它不容易留瘀,好像是在凉血止血的方当中少量的加了一点活血化瘀的药物,就那么一个意思。它本身单独使用,对于瘀血证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所以它主治当中没有瘀血证,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但是作为一个凉血止血药,它和其他同类药相比,它不容易留瘀血,有活血化瘀的倾向性。所以只能说一个倾向,不是一种独立的功效,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在凉血止血药这个功效下面的一个个性特征。所以我们书上比如说在大蓟的第一行到第二行应用一,本品甘寒而凉血,略有化瘀之力,止血而不留瘀,就这么一个特征。所以就是对于血热妄行,用得很广泛。如果热象不是很重,微微有一点热,或者热不明显的,也可以炒炭以后使用,那么它就偏于收敛止血了,也可以用于没有血热的这种出血证。这是第一方面的功效。第二方面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疮痈,不管内服或者外敷,从古到今都常有使用。配伍前面我们学过的解毒消痈的,比如说金银花、连翘、大黄、黄连等等都可以使用,象蒲公英这一些(药也可以)。在有的中药书上对于第二功效,它就写化瘀消痈或者散瘀消痈,这样两种表述的方法,一个是我们教科书解毒消痈,和另外一种散瘀消痈,因为我刚才讲了,对于大蓟或者小蓟它作为清热解毒药,它可以单独用于热毒病证,所以它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功效,而且还比较重要的功效。但是它(的)活血化瘀不能独立成为一种功效,它不能单独的治疗瘀血证,所以治疗疮痈也是兼有活血化瘀的倾向。因为疮痈肿痛为什么局部要红肿疼痛?根据《内经》的说法,就是热毒瘀滞,因为它不但有热毒的壅盛,往往“逆于肉里,乃生痈脓”,那也就是说局部有一定的瘀血,所以才会红肿疼痛。所以清热解毒消痈的方当中,少量的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药,有利于热毒疮痈在初期的消散。比如说我们前面讲这个牡丹皮、赤芍药(时),就是它凉血和活血化瘀综合起来它可以用于疮痈肿痛,但是必须配伍清热解毒的药。化瘀只是在疮痈的早期治疗当中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大、小蓟来说,也是,应该清热解毒是主要的,清热解毒有利于疮痈的消散。活血化瘀,消散瘀滞,仅仅是治疗疮痈很次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也有的教科书,解毒散瘀消痈,把它并列出来,就六个字。六个字一组的功效,有的又觉得有一点别扭,所以我们为了保持四个字,还是强调它最主要的,清热解毒是主要的,这个兼有散瘀的倾向是次要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对于疮痈的应用,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与它的活血化瘀的倾向,也是密切相关。所以大蓟、小蓟基本功效都是这么一种情况。另外这两个药,都有利尿通淋的作用,都可以用于湿热淋证。另外现代研究,都有微弱的降血压的作用,所以高血压表现为肝热盛的,这两个药物近年来临床医生都在使用。另外都能利胆退黄,本身它有清热作用,又有利尿通淋(作用),所以它也能清利湿热,包括利胆退黄,所以也可以用于湿热黄疸。这个我们不要求,同学们知道这两个药它都能够利尿通淋,所以湿热淋证它可以用。都能够降血压,所以高血压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另外都能够利湿退黄,或者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这两个药都可以。但是相比较,小蓟的利尿通淋的作用要强一些。所以在古方当中,比如说今后我们方剂学要学的一个小蓟饮子,治疗血淋的,它既凉血止血,又能够利尿通淋,所以相对来说在出血证当中治疗血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现代研究这两个药,都能够收缩子宫,尤其是小蓟,而且小蓟的根更加明显。所以现在对于妇科病的出血,我们前面学的象贯众这一类的药,这种情况它也是可以使用,但这个方面是很细微的区别。兼有的散瘀功效,一般认为大蓟要强于小蓟,小蓟利尿通淋要优于大蓟。所以消散疮痈可能大蓟就效果要好一些,如果湿热淋证尤其是血淋小蓟的效果要好一些。所以这两个药学了以后,它们相同的地方都能凉血止血,而且不容易留瘀,广泛的用于各种血热妄行。第二都能解毒消痈,可以用于热毒疮痈,而且也是兼有散瘀的倾向。不同的(是)大蓟散瘀的作用优于小蓟,小蓟利尿通淋的作用优于大蓟。大概有这么几句话就够了。这是前面的两个药。

  下面第三个药地榆,地榆刚刚在春天它发苗的时候,基生的叶是铺在地面上的,所以在本草学上说它的叶片布地而生,紧贴在地面上。就象我们见到的那些菠菜、小白菜,刚长出来的时候,叶片贴近地面,前人说的布地而生。它这个叶片的形状仿佛有一点象那个大的那种乔木树,榆树,尤其北方华北地区很多,南方也有,所以它的叶片形状象榆树,但是它是一个草本植物,布地而生的,所以把它称为地榆。地榆作为一个凉血止血药,它就是一个苦寒的了。所以它的清降的性质比较强,所以它也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血热妄行的,比如书上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等血热妄行,但这个药由于它这个苦寒清降的,或者说苦寒沉降的性质,在这一类药当中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它主要就用于下焦的血热妄行。下焦的血热妄行,比如说便血、痔疮出血、血痢或者崩漏这样子一些偏下的。治疗出血证前人的经验呢,象这一类的它用清降的药物,这个热邪比较盛的,地榆就有这方面的特征。所以我们书上在第二行应用一,突出这个特点,尤其适合下焦的。所以在一些治疗血痢或者便血、痔疮肿痛的出血的方当中,地榆比大蓟、小蓟用得多。古方治疗血热妄行的崩漏有一个地榆苦酒煎,苦酒就是醋,单纯的地榆一味药,量比较大一点,15到30克,用醋来煎,对于血热妄行的崩漏能够减少出血量,这个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经验方。这是这个药的第一个特征,主要是下半部分的,它作用在下焦。第二,这个药炒用了以后,它的收敛性比较强,所以炒用它主要是属于一个收敛止血药。不管有没有热象,不管内服或者外用,对于出血证它都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收敛止血的效果。所以我们书上有的说这个药既是凉血止血药,又是收敛止血药,实际上与炮制有密切的关系。生用的时候,它基本上或者主要的都是凉血止血的,炒炭以后用地榆炭它的清降的性质就不是那么明显,是以收敛止血为主的。所以与炮制密切相关。第二个功效也是清热解毒,能够解毒敛疮。对于地榆来讲它促进疮痈肿痛的消散,不管内服和外用都可以,比如说热毒疮痈,它可以局部外敷,也可以内服,在复方里面煎汤服。但是相对而言,外用的情况多一些,对于热毒疮痈,地榆外用的多于内服的。另外这个敛疮,就是疮痈的后期用地榆来,主要是外用,内服它没有这个敛疮的效果,主要在外用的情况下,才有。这个给药的途径要把它明确。地榆在近年来的临床上,常常用来治疗烧伤、烫伤,实际上是把它的清热解毒和敛疮一个综合的应用。它比如说局部的使用的时候,它对红肿、灼热的疼痛这些能够明显缓解。另外它的收敛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分泌物,它形成一个保护膜,有的时候也不容易感染、化脓,更多的是发挥了它收敛的作用。所以是治疗烧伤、烫伤、湿疹、湿疮都非常常用。但是要注意,就是强调大面积不能大剂量的使用,因为它含的水解型的鞣质很容易通过破损了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内,最后在肝脏分解的时候,容易形成这个肝脏毒,药物性的肝炎。所以在一些书上,就强调它不能大面积的使用。实际上凡是烧伤、烫伤不仅仅是地榆,什么药都不能够大面积的使用,大面积的使用都不安全。只是说同类药当中,因为它含的是水解型的鞣质,很容易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到达肝脏,所以这样子从这个角度来强调还是必要的,这是关于地榆。

  下面一个药槐花,这个就是中国槐,中国南北都有的一种槐树,用它的花蕾。这个里面两层意思,第一层,现在全国有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洋槐,也是豆科的,洋槐开的花一般不作槐花使用。是传统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这个中国的槐,都是很高大的乔木,用它的花这个部位作为药用,才是我们这里要学的。第二它采收的时间,在花蕾的时候采收,不能用它开放了的花朵,这个药效就不明显。所以很多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强调它是花蕾而不是开放了的花,所以往往把它称为“槐米”。那因为它没有展开的花蕾,就象米粒状那种圆柱体的象米粒那么大小。所以写槐花它也是指的花蕾,写槐米也是指的花蕾,所以这个没有区别。槐花作为一个凉血止血药,它也是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这一点它和地榆一样,也是偏于苦寒沉降的,所以它和地榆常常配伍在一起,主要也是治疗下焦的一些血热妄行的,比如治疗痔疮出血或者便血这样的一些出血证。所以这两个药在这方面很相似。另外槐花虽然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是它也是清热药,它主要在清肝火。槐花的清肝火表现在可以用于多方面的肝热目疾,首先它可以用于目赤肿痛,所以称它为肝热目疾,这个和夏枯草那一类的药没有什么区别,可以同时使用。另外它的清肝火,可以用于肝火上炎的眩晕头痛,这一个功效,现代研究它有一定的降血压的作用,尤其是槐花里面含的芸香苷。芸香苷又叫芦丁,芦根的芦,甲乙丙丁的丁,这是一个译音,在英语的名称里面这种化学成分就叫rutain,芦丁是一个音译。这个化学成分现在西药里面也广泛的研究,认为它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管的脆性,所以对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现在把它用于治疗高血压这一类的患者,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不容易比如说出现脑血管的意外,不容易出现出血。所以后来根据这个芦丁的化学成分,把它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现在西药里面就是有很多芦丁类的药物。比如说曲克芦丁,全世界都使用,把它用于治疗高血压这一类,或者眼底出血这样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西医治一个高血压经常开一个复方芦丁片,其实也就是维生素C和这个芦丁配伍在一起的一个片剂。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它的清肝不完全是用于目赤肿痛,就是肝火上炎引起的高血压这一类的病证,眼底的一些疾病它都可以使用。现在有很多人把槐花作为饮料,喝槐花茶主要就是后者,作为一个避免高血压引起脑出血这样的一些后果。现代研究槐花作为止血药,炒了以后或者炒炭以后,它里面的芦丁可以转化为鞣质,可以增加它的止血效果。所以如果要作为止血药用,一般是炒用。它保护血管的脆性,降低它的通透性,一般主要是芸香苷,也就是芦丁,所以一般要生用,要保护它的应有的含量。所以槐花炒用或者生用,那关键就是你用它的哪一个功效。第一功效一般是炒的比较好,用第二功效生的比较好,不是绝对一定要炒用。所以槐花学了以后,就注意和前面这个地榆把它联系起来。另外槐花后面有一个附药,槐角。我们(把)豆科植物开花结的果实,一般都称为豆荚。比如说黄豆,那黄豆有豆荚,作为蔬菜吃的什么扁豆或者有的地方叫四季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采收的,有的两季称为二季豆,常用的豆荚类的,那都有豆荚,有的就称为豆角。那么槐树开花,它是豆科的,所以结的果实也称为槐角。这个槐角它的作用和槐花基本上是一致,也可以凉血止血和清肝明目。不一样的就是因为槐角它里面有种子,微微有一点润肠的作用。痔疮肿痛,如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对于减轻症状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我们这个痔疮肿痛的患者,如果大便燥结,用力的排便可能就容易加重它的出血。所以这个槐角更多的是用于痔疮肿痛,槐花也能用,但是没有槐角用得那么多。所以今后学方剂里面,治疗痔疮肿痛的是槐角丸,而不是槐花丸。所以这个是关于槐花的简单的情况。

  下面侧柏叶,这个是很常见的一种小乔木或者小灌木,那个柏树,松柏常青,这个常绿植物,一般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一般见到的高大的乔木,那种柏树它那个叶片,那个小枝,带叶片的小枝,不规则,很多是那个外形,把它取一枝下来,可能那种圆锥状,它向四方八面的那种分枝,那种就是一般的柏树。有一种柏树它长得不是很高大,如果我们把它的小枝取下来一枝,它整个小的叶片和细小的枝条,基本上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它扁平状的,所以把它称为侧柏,用侧柏的带有小枝的叶片就称为侧柏叶,它是一种特殊的柏类植物。这个药,它也是一个苦寒的。在生用的时候主要也是凉血止血,可以用于多种血热妄行的出血证,什么都可以用。相对来说,因为它能够祛痰止咳,如果是肺热兼有血热妄行这个咳血、咯血,它当然比较适合,同时又发挥了止咳祛痰的(作用)。另外这个药它对于胃肠作用也是它主要的一个部位,所以对于便血、吐血,也是很常用的。也就是广泛用于多种血热妄行。侧柏叶炒炭了以后,它也是偏于收敛止血,所以对于热象不明显的它也可以使用。所以同样的,侧柏叶和地榆一样,在有的书上说它既是凉血止血药又是收敛止血药。因为这两个药都是炒炭以后,它的收敛性比其他的凉血止血药,那个收敛性更加明显,所以炒炭用的机会也相对的比较多一些。另外这个药作为一个祛痰止咳药,它本身是一个清热药,所以它还表现出一定的清肺热的作用。所以它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历代的本草书里面,没有这个记载。侧柏叶的祛痰止咳都是当代根据民间的一些经验,然后又结合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加上临床应用,所以就是这二三十年以来,才慢慢的概括出来的一个功效。这个功效在古代文献当中基本上是没有反映的。但是概括了以后很多人都喜欢用,因为它的效果,越是当代概括的,可能有的效果就是比较可靠的,这个有它的实践基础。这是关于侧柏叶的情况。

  下面白茅根,这个在一些沙质地很常见的,叶片就象小麦那一类的,成那种条状的,蒜苗那样的。但是很锋利,象矛一样的,不注意,它叶的两边就把手划一个、割开一个小的口。比较锋利,因为它韧性比较强,这个叶片。它的根是白的,所以一般把这个称为茅草,用它白色的根,这个根有一节一节的,而且有明显的甜味,所以就是一个甘寒的凉血止血药。这个药的止血作用不很强,清热作用也不是很强的。但是这个药可以清肺热,能够清胃热,类似于我们前面学的芦根,它可以对肺热或者胃热,尤其是胃热的口渴,肺热的咳嗽,这些都可以使用。同时它又能够清热利尿,能够清利湿热,所以兼有肺热咳嗽的出血证,兼有胃热的这种吐血,或者兼有下焦湿热的血淋,它都是两方面的功效把它相加起来使用。所以还是使用得比较普遍,它虽然作用比较缓和,但是它是甘寒的,可以加大剂量,用个30克、50克,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味道也很好。所以同样在这个出血证当中,是比较常用的一个凉血止血药。但是这个药炒炭以后止血作用会降低,古方也有炒炭的,炒炭以后它肯定还能止血,但是它不是增强。另外我们书上简单说了它的清热利尿,可以用于血淋或者热淋。此外里面谈到了它清胃热,清肺热,这些就是比较次要的。

  下面还有一个药,苎麻根,这个作为了解。这个字读[zhu],苎麻根的繁体字,这个苧字,宝盖头下面是个丁,甲乙丙丁的丁,这个也是简化字。我觉得,有千虑一失之嫌的,当然比那个苍术的术,简化要更有道理一些。那我们在汉字当中,有一个薴字,比如说草字头,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心,然后一个器皿的皿,下面一个竖钩,那个字读[ning]。薴现在简化就为苎麻根的繁体字,下面一个丁的那么就是薴字的简化字,它本身又是苎的繁体字。如果在有的语言环境下,我们分不清楚它是繁体字或者简体字的时候,那么它到底该读[ning],或者该读[zhu],它就是身兼二字,既是薴的简化字,又是苎的繁体字。所以我们这里是把苧字简化了以后,出现的这样一个字,苎麻根。这个也是一个经济作物,在很多农家,尤其是南方地区,房前屋后都喜欢栽种。所以很多书上就把这个苎麻又称为园麻,家园的园,就是在家园的前后,就房前屋后都种植。它叶片是卵圆状的,表面是绿的,背后是白的。为什么房前屋后经常种呢?主要把它作为一个比较优质的麻纤维的一种植物来源,过去比如说家里面要用一点什么来栓一些东西,包裹一些东西,缠绕,不象现在有什么塑料薄膜或者这样的一些。主要就要用麻的纤维,另外过去穿的鞋都自己做,这个鞋底也是麻的纤维一针一线扎出来的。最优质的麻,前面我们有火麻,还谈到那个苘麻,谈那个冬葵子的时候,那些都(是)麻纤维的来源。但是那些纤维有时候还不如这个苎麻,所以苎麻是一个很优质,过去可以织布来做衣服的。所以总的原因主要是用它的麻的纤维。把它的根挖来作为药用就是苎麻根,这个是一个甘寒的凉血止血药。这个药也是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血热妄行的病证,而且有比较好的止血效果。但是传统主要就认为它兼有清热安胎的作用,对胎动不安,胎漏,血热的胎漏,这样子不伤胎,有的能够达到明显的安胎的效果。所以它就是一个治疗血热而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的很重要的一个药物。一般的出现这种症状,可能都会考虑选择这样一个甘寒很安全的药。这个药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在过去饥荒年间,经常把它的根作为一种食品,其实它滋味也比较好,而且也有相当的营养价值,所以还是不可多得的充饥的这种食品的来源吧。现代研究它里面含的咖啡酸,有很好的止血作用,所以一些搞化学药合成的一些研究人员,就根据它所含的咖啡酸的这个主要的化学成分,就合成了一种咖啡酸二乙氨盐,就是西药商品名又叫宁血酸氨,就是用于出血证的。它是西药的一个化学药,就是根据它里面的咖啡酸这个化学结构,这样子来研究成功,进行化学合成的。我们书上在这个参考资料谈到了这个咖啡酸二乙氨盐,就是宁血酸氨的它的化学名称。所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它止血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个药不知什么原因很多地方都不经营,其实它是一个资源很丰富也容易干燥,所以经常有医生开了处方,药房里面说没有,很多药店、药房都没有。所以这个大家如果认得这个药,就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资源。这个药清热解毒用于疮痈,热毒疮痈,用于热毒疮痈主要是外敷。它外敷的目的主要不在清热解毒,就象前面我们讲白及,它也是含有很多的那种粘液,比较粘稠,和一些解毒消痈的药粉调和在一起,不容易干燥,可以保湿,也是很多个小时它这个都是湿润的,有利于解毒的,让药粉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前面这一些内容就是凉血止血药,其实这些药都比较简单,在凉血止血方面有个性的不多,而且这个有个性的比如说有的兼有化瘀的倾向,或者有的比如说主要作用于下焦,这个就这么少数的几味药,所以很容易把它分辨出来,

  下面第三节,介绍止血药的第三节,化瘀止血药。那么化瘀止血药就是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止血药。所以这一类的药物它既是止血药又是活血化瘀药,所以在临床上应用,它一个用于出血证,它第一个主治就是出血证。治疗出血证由于它有明显的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最适合的是瘀滞引起的出血,有血瘀而血脉不通畅,使脉络破伤引起的这类出血证,一般都日久不愈,点点滴滴,甚至于有瘀血块,这样的瘀滞性的出血。另外这一类的药它的活血化瘀又是个独立的功效,它又可以单独的作为活血化瘀的药使用。临床上有的还广泛用于很多瘀血证,这一点可以和我们下一章活血化瘀药结合起来,比如说妇科的瘀血证,月经失调,痛经,或者行经腹痛,产后的瘀血腹痛,恶露不净或者恶露不行,或者有的用于跌打损伤,或者用于胸痹疼痛,或者有的还可以用于疮痈等等,它都与活血化瘀有关。总之一句话,它和前面的大蓟、小蓟,或者血余炭,前人所说的,有化瘀的倾向不一样,它们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功效,不专门用于瘀血证。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它的活血化瘀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和止血是一个平行的、平等的一种功效。所以临床上它的主治就是两大类,一类出血证,一类就是瘀血证。综合起来就是瘀滞性的出血。就是这一类药的基本的功效和应用的情况。这一类的药不多,在我们这个教科书上,要求了四味药。在其他的那种版本的要求的只有三味,因为我们把后面的那个活血化瘀的五灵脂,我们把它放在了这一节,就是减少了活血化瘀的数量。因为活血化瘀的药本身已经数量很多了,再加上这一章的药,尤其化瘀止血药不多,而且这个五灵脂和蒲黄常常又在一个方里面使用。为了它们的比较,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一起可能学习起来更方便,所以这个是在过去的历版教材里面,五灵脂都是在活血药,我们这里第一次把它放在了化瘀止血药。我们讲了以后就知道,它应该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还比较充分。

  这一节药当中主要的药就是三七,这个药是五加科人参属的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什么我们命名叫三七?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猜测。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这种植物它这个复叶一般是有三枝,我们这个看到的是有四枝。就是说多数是三枝,每一个枝上又有七片左右的小叶,所以称为三七。三个大的叶片,每个叶片上面又有七个左右小的叶片,这是一种推测。另外一种推测,就是说三七这种药物在栽种的过程当中,它对光照的要求,它三分喜阳,七分喜阴。就是说比如太阳光照的时候,百分之三十的光照的时间就可以了,所以称为三七,这个是另外一种猜测,或者这种说法是根据它生态环境,不要太直接的照射,稍微喜欢遮阴一下,比较阴凉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三七的三本身应该是大山,高山峻岭的山,这个七就应该是漆家具的水字旁的这个漆。为什么有这个名称呢?《本草纲目》就有,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在山坡上。为什么有那个漆?就是说它的止血生肌的作用很好。那么李时珍讲的,“如漆粘物”。我们中国传统用的漆,就是从一种树上把它收集起来的一种液体,它的粘着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我们有两块木料,把它稍稍的推光滑,用漆把它粘起来,然后用力的拉,可能其他的地方都拉破了,粘的地方仍然粘的很牢。那么就是说好像三七在功效方面,有这个如漆粘物。后来有的人为了写处方的时候方便,这两个字的笔划最少,一共加起来才五划,所以是另外那个山漆把它演化过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种种的猜测,现在没有一个定论,只供大家参考的。三七最早的道地产区是在广西,所以就叫广三七,是广西三七的简称。这个不是和土相对应的,就广西。那主要在田州、田阳,为集散地,就是现在的百色地区,所以过去又叫做田三七。以那个地方来作为集散地,最有名。后来发现云南地区土质更好,所以栽种的面积不断的扩大,现在云南后来居上,成了当代的三七的新的道地产区。所以一般又称为云南三七或者滇三七。这是从道地产地的情况,发生了转移。但是现在不管广西或者云南的质量都是比较好,所以都在使用,这个名称。另外三七它可以在开花以前就是夏天这样子采挖,它没有经过开花结子,养分消耗比较少,所以挖的三七比较坚实,晒干了以后沉甸甸的,这种叫春三七,这个质量比较好。在开花结子以后挖的,质量就比较差一些,相对来说就要轻一点,质地不那么重,一般称为冬三七。在产区绝大多数都是春三七,只是有的地方要采取有性繁殖,用它的种子来播种育苗的,不得已少量的留一点种,才有这种冬三七。如果不需要留种的,一般不会有,在有性繁殖的那种情况下那是少量的,不多见。另外这个三七它的质量和它生长的年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个多年生的植物,一般认为可能就是生长个五到七年这样的质量就相当好了,可能二三年的质量相对就要次一些。所以有的显得很重、很苍老,那种就是生长的年限比较长一点的,那个可能就对于三七来说,这个就是比较优质的,就是那种所谓的“铁皮铜骨”,鉴定学上说的那种黑亮黑亮的,很硬的这种三七。但是现在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有的生长的年限短但是它的个头并不小,那质量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但是传统对三七分它的质量好坏,就用它的个头的大小来分档次,一般多少个头,比如说60个头的三七,一般指的60个就有500克,就有一斤,过去的一市斤。120个头的,就是120个这种三七,就是一市斤。一般来说200个以上才能够有一市斤的,就叫无数头,那就不再去统计它了。所以在同年生的情况下,头越少,它的质量越好,价格也越高。但是现在个头大,不一定它就是质量最好,因为它生长的年限那没有可比性。如果说生长五年的它个头很小,有的生长三年的,它个头很大,那宁肯要个头小五年的,不宁愿要三年个头大的。所以传统那个完全按个头大小来分多少个头的那是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比如都是四年采挖,都是五年采挖,那样子就非常科学。现在可能有的就是投机取巧,不一定种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是在使用药材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三七的功效实际就两大功效,一个止血,一个活血化瘀。作为一个止血药,三七是一个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所以它最适合于瘀血引起的出血证,比如说跌打损伤有瘀血的又有出血的,最适合。少量的加在凉血止血或者收敛止血,尤其是收敛止血,它也会止血不留瘀。所以它应用的范围也可以扩大,但是要注意一点,是在止血药当中,三七的温性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一般这种血热妄行,热势比较重的,三七不是一个很适合的,其他的情况下都可以普遍的广泛的使用。惟其要注意到的它的温性的问题,尤其血热妄行,那么量一定不能太多。这个应用很广泛的,止血不留瘀的一个药。另外就是活血止痛或者化瘀止痛,它可以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当然包括跌打损伤,包括妇女的痛经,产后的瘀血腹痛,甚至于疮痈肿痛。张锡纯的说法比如说风湿痹证的有瘀血的这种疼痛等等,都可以用三七来化瘀止痛,一个应用很广泛的化瘀止痛药。但是最重要的是治疗外伤的瘀血疼痛证,所以很多文献里面就把三七称为金疮的要药。金疮其实就是兵器伤,就是刀伤。过去打仗的时候,主要就是用金属的这个器械互相来斗。所以所谓的金疮主要就是指的兵器,就是刀伤。为什么它是一个治疗金疮的要药呢?第一,它能够全面的针对金疮的病因或者病理变化,全面的适应金疮的病理变化。如果说金疮没有伤口,有瘀血,它能够化瘀止痛,而且(有)很强的化瘀止痛的作用;如果有伤口,三七是一个很好的生肌的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它如漆粘物,就是有良好的生肌作用。如果有出血它又能明显的止血,而且止血不留瘀。金疮外伤不外乎就这种情况,都有瘀血,都有疼痛,它能化瘀止痛。要么就是有出血,有出血它能止血;要么有伤口,它能够生肌,所以能够全面适应。还有一点供同学们参考,这个也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或者说个人观点。这是我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样子悟出的一个,三七能够增强外伤的患者对于出血和疼痛的耐受性。为什么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说,古时候的人在当时如果触犯了刑律,当时到公堂上去那就是比如说杖多少杖或者打多少大板。打什么地方呢?打臀部,打屁股,打得皮开肉绽。那么就是说要过堂了之前,有的人就恐惧,担心在公堂上,比如(打)几十大板的时候受不了,先吃一点三七。李时珍说的不容易瘀血,恶血不容易攻心。所谓的瘀血,恶血不容易攻心,就是说因为疼痛,因为出血不容易导致休克,出血性的休克,疼痛性的休克,患者的耐受力增加了。我们教研室这个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试验,确实是有明显的区别,有差异的,增强耐受,出血和疼痛的耐受。所以李时珍那个记载也不是它凭空想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供同学们参考。它作为金疮的要药,增强耐受性,这个不可忽视。另外三七从赵学敏开始就强调它是一个补气血的药,但是我们历来的教科书上忽略了,对于这个三七的滋补强壮,补气血的功效只字未提。这个功效在古代文献当中有记载,在西南地区的民间普遍使用,比如说在云南、贵州、四川这一带,很多产妇一般在产后都要用三七来蒸蛋或者蒸鸡,不仅仅是一个活血化瘀止痛,有利于产妇气血亏虚的恢复,用它来补气血。我看见一篇文章,是美国的一个药理专家,到云南和昆明的植物研究所长期的合作研究,后来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就说三七是产在中国特殊地域环境里的人参。因为三七和人参地面部分、地下部分从形状到气味非常相似,同科同属,就是一个家属里的两兄弟,含的成分那个皂苷类的成分很多都是相同的。所以从化学成分,这个物质基础,它也应该有补气血的作用。所以这个应该加以肯定,所以我们书上在249页,此外三七还有较好的滋补强壮的作用。举了《本草新编》这个是清代的,还有《本草纲目拾遗》这个是赵学敏的,都是比较早的文献,加上现代民间的一些用法,所以不完全把它作为一个止血或者化瘀的药物,还要把它作为一个补虚的药物来使用,尤其是兼有出血的或者瘀血的一些气血亏虚的患者,这样子综合加以应用。现在有很多保健品,或者过去所谓的“健”字号的药,三七都是把它作为滋补强壮的药在使用,在当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个功效应该把它肯定下来,所以我们书上就有这样一点。三七在用法的时候,丸散剂作用比汤剂好,它能够充分的利用。所以多研末服,多作为散剂,这是关于三七的情况。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五十二讲  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五灵脂、血竭

温经止血药概述 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

活血化瘀药概述 活血止痛药:川芎

 下面继续介绍剩下的化瘀止血药,第二味,茜草。这个茜草呢,用的是这种植物茜草的根,这个根其实它表面上是紫红的,紫红色的,这个茜是大红色的意思。在秦汉以前,就大面积的种植茜草,种来作什么呢?作染料,染纺织品。它染出来的颜色是大红的,它的根是紫色的,当然这个在上面的图(色)很淡,好象是它的茎,茎应该是方的,茎是有四棱的,但是根可能就是变了色的了,根典型的是紫色的根,所以这个茜是根据它的颜色。这个茜草在中药里面比较特殊,比较特殊呢,它对于血分有三方面的功效。对于出血证它可以发挥止血的功效,所以它可以放在止血药当中。如果对瘀血证它也可以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它也可以成为活血化瘀药。那么对于血热证呢,它又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它对于血分有三种相关的功效,但是这个作用的强度就是我们书上这个顺序,最好的作用是止血的作用,所以把它放在止血药这一章。那么活血化瘀比较次,凉血就更次一点。所以在临床上这个茜草出血证用得多,瘀血证用得相对少了一点,那么专门的血热证用得就更少一些了,只是在止血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凉血作用,所以它有三方面的功效。所以第一,它用于各种血热妄行,不管内服外用,都有止血的效果。这个药也是,生用的时候,主要是凉血止血。那么炒炭以后呢,它主要就是化瘀止血,所以对于一些热象不明显的出血证也可以使用。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尤其古方它们作为治疗经闭的一个药,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这三个证一方面是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实前人认为它是一个蔓生状的,其实它不是藤类,蔓生的,好象认为它能通络,或者疏通经络。这样的一些病呢,都既有瘀血,而且明显的经络不通。所以有的书上还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通经,或者活血通经,也有通络,或者通经络这样的一些说法。所以在这种有瘀血的一些病证当中使用,但是主要的是活血化瘀。所以这个药呢,就记住它三方面的功效,其实它的主治相对应的并不复杂,专门的血热证,尤其温热病当中一般是不用它的。所以这两个功效实际上是结合起来,用于血热妄行,所以主治就只有两个方面。那么这个药呢,生的用更适合于兼有血热郁滞的出血证。如果炒炭了以后,主要是偏于收敛的,这个用法适当考虑一下。

  再下面的一个药,蒲黄。这个是水生植物,长在水里边的蒲或者叫做香蒲,东方香蒲,或者香蒲。它花茎出来了以后,上面就是有一个圆柱状的这种花,就象这种蜡烛状,所以民间把这种植物又叫做水蜡烛。它这个花就象蜡烛一样的,下面一个柄,上面比较粗,圆柱状。把它的花粉收集起来,这个是金黄色的,所以称为蒲黄,是香蒲这种植物黄色的花粉,作为药物使用,所以药名就称为蒲黄。那么蒲黄呢,也是一个化瘀止血药,所以它有止血和化瘀两方面的功效。作为一个止血药,生用的时候,它是偏于化瘀止血的;炒用,或者炒炭呢,它也是偏于收敛止血的,也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出血证。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把这个蒲黄不管炒的或者生的,直接把它散布在伤口上面,用力加一点压,或者包扎起来,它也可以外用,也可以止血的。所以不管内服外用都可以使用,是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化瘀止血药,也是止血不留瘀的。它的药性很平和,对于出血证有热的,没有热的,其实都在用。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它主要是用于瘀血疼痛证,它治疗的瘀血疼痛证的部位比较局限,主要是用于胸腹部。在古代文献当中,更多的是用于腹部的瘀血疼痛证。比如说妇科病的瘀血疼痛证,包括产后(腹痛)。在近年来,有的也用于冠心病的心绞痛,所以它主要就成了胸腹部。那么肢体的瘀血证,传统用得比较少,比如说风湿痹证,跌打损伤,疮疡肿痛,这些瘀血主要在肢体,不在内脏,不在胸腹,这个药不太常用。当然近年来,把蒲黄作为一个降血脂,可能就不局限于是在内脏了,那个与活血化瘀应该是有区别的。所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主要还是在胸腹部,尤其是腹部。产后的一些瘀血疼痛证,相对用得多一点。这个就是这个药在止血和化瘀两个方面。另外它有利尿通淋(功效),可以用于淋证。对于淋证,和止血化瘀结合起来,最适合于血淋,比较适合于血淋,当然没有血淋的它(其实)也能用。但是这个药物呢,利尿的作用不明显,主要在于改变尿道的淋涩疼痛的症状,尿量增加不多,所以还要和利尿通淋比较明显的一些药物配伍在一起。所以刚才说的小蓟常常治疗血淋,那么小蓟饮子里面也有蒲黄的,所以它也是对于血淋比较常用的。那么现代研究蒲黄也是能够明显的收缩子宫,所以对妇科的出血证,比如说产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就利用了这个特长。当然,它的使用注意反过来说,因为收缩子宫,那么孕妇就不宜使用。当然整个活血化瘀药都不宜使用,这个药有的认为它非常平淡,所以孕妇有时候也在用,实际上它对子宫是比较敏感的,明显收缩,所以这个我们在书上使用注意里面,也是把它充分的强调了,这个作为这一节重要的一个药,大家知道这么一点情况。尤其是它作为一个止血药,止血不留瘀,因为平和,使用广泛。但是能够通淋,血淋常常使用。能够收缩子宫,所以子宫收缩不良的出血证,在当代也是非常常用,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下面的一个药,五灵脂。这个是一个动物药,复齿鼯鼠,就象蝙蝠,又类似于鼠类一类的,有一个翼膜,可以在短距离飞的一种高原上的一种动物,收集它的排泄物,排泄物如果在气候比较干燥,或者与它的有的食物也有一点关系,如果排出来成颗粒状的,叫灵脂米。在有的季节,它排出来互相是粘结在一起的,那就叫灵脂块,有的甚至把它叫糖灵脂,好象那个红糖软化了,互相粘在一起那种形状,实际都是同一个药。它根据它的食物的来源不同,或者季节不同,排泄出来有的成颗粒状,有的成那种团块状,都作为五灵脂使用。那么这个药物呢,它也是有止血作用,也有活血化瘀作用,所以也是一个化瘀止血药。这个药物作为一个化瘀的药物,它主要也是用于内脏的,胸腹部的,也是妇科的比如说产后或者月经失调方面有疼痛的这样一些病证用得多。对于出血证它也是比较适合于瘀滞性的出血。那么这个五灵脂呢,经常和蒲黄配伍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名的经验方,就叫失笑散,今后方剂里面(要学的)。这个失笑,那不是说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实际上是因为服用了这个药,出血的不出了,疼痛的不痛了,忍不住流露了笑容出来,这个叫失笑。比如说苏东坡在记载有关他的事迹的书籍里面,有最早使用失笑的这么一个记载,就是苏东坡同时的时候,有一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的诗词写得不错。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的时候,好象写了一个诗词,他就叫一个人装到信封里面,就给苏东坡送去,他以为苏东坡会很赏识,要夸奖这一个诗,他写的这个。当时苏东坡收到他写的东西的时候正在吃饭,所以他书上就是说这个“发函得诗”,就是说把这个信封打开,苏东坡就看见了这个年青人写的这个诗了,失笑,马上就大笑不止,喷饭满案,嘴里面正在吃的菜、饭喷了整个餐桌上都是,实际就是笑得非常厉害,完全是忍不住的在大笑,可能就是那个诗写得很糟。这个失笑就是很典型的一个用法,忍不住的露出了笑容,发出了笑声。所以这个就是失笑散,不能把它理解为笑容消失了。那么这两个药呢,它都可以用于瘀血引起的出血,也可以用于瘀血(引起)的腹痛,两方面都有。关键就是比如说蒲黄生的时候,主要是用于瘀血疼痛的。炒用了以后,主要是用于出血证的。同样的药物,与炮制有一点关系。那么这两个药物呢,都需要包煎。蒲黄要包煎是因为它很轻,花粉完全浮在水面上,不便于煎煮。就象我们前面学过的旋覆花、海金沙,同样的道理,这个更轻,避免它的流失。那么这个五灵脂呢,它是排泄物,煎煮的过程当中,容易使煎汤混浊,包煎了以后是避免煎液的混浊,容易澄清,容易分离。所以这两个药它都要包煎,但是这个要求不一样。五灵脂是个排泄物,因为有特殊的异味,所以用醋来炒,一方面增强止血的作用,一方面是改善就是矫味这么一个作用。另外,它属于十九畏的,但是古方也常常和人参同用。当然前几年以来,这个五灵脂的应用争论很大,有的人对于动物的排泄物作为中药使用,觉得首先卫生学能不能够符合要求?当然这个担心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但是从长期的使用(发现)确实这个五灵脂它也有它比较独特的一些功效,尤其是那个化瘀止血药在中药里面本身不多,失笑散又很有名,所以不管怎么争论,现在这个药仍然在使用。尤其是在藏药或者蒙药里面,这个使用的频率还相当高。怎样进一步的判断这个药?可能不能仅仅是从它的卫生学,其实这个没有发现在卫生学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只要它的疗效确定,这个动物的排泄物其实有一个心理因素在里面,所以这些也是应该考虑,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的评价。

  另外两个化瘀止血的药就不要求了,这三味。那血竭呢,是资源比较少,过去是进口,现在虽然云南有这个近缘植物,有国产的血竭,但总体这个药材并不是很丰富,而且这个掺假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知道这个药也是个化瘀止血药,主要在一些外伤用得多一点。有了三七以后,也是对它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也不是用得很多了。花蕊石呢,这个矿物药在现代,也是应用比较少,古方里面有一些使用。降香呢,作用是比较缓和的化瘀止血药,止血作用不是很明显,活血作用相对明显一些,这些都不要求。

  剩下的就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就是兼有温里散寒,或者能够温经散寒的止血药。这类的药既是止血药,又是温里药。所以这类的药作为止血药使用,它用于虚寒性的出血,首先有虚,所以还要配伍补虚的药。那么这一类的药呢,它主要偏在温,止血的作用一般都不强。所以在止血方当中,温经止血的方有时候还要配伍其他的。比如说有时候配伍些凉血止血的药,把它炒炭以后,或者用收敛止血的药来加强它的止血的效果。这类的药,止血的作用一般比较微弱。所以要靠这类的药完全的止血,有时候不是很理想。那么这类的药呢,也可以单独作为温里药使用,这个特征就和前面的温里药一样的,这类的药都是辛温的,或者辛热的。这类的药就更少,教科书上有三种,其实后面的一种有名无实,主要我们就要求前面的两种。

  第一味药,炮姜。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温里药当中的干姜,把它放在锅里面,用高温的大火来急炒,炒得表面焦黑,里面焦黄,也就是炒炭存性。里面还有一点这种干姜的性味,或者它的性状,这样子作为药物使用称为炮姜。所以有的书上也叫做炮干姜,干姜,把它炒焦了以后使用。所以这个药作为一个温里药,它主要是温中的,和干姜一样,所以它用于止血,它温经止血,主要是中焦虚寒的出血。比如说现在因为脾胃有虚寒,引起了吐血或者便血,相对于比其他的部位它发挥温经止血的效果会好一些。当然它在温中的同时,对于下焦肝肾,它也有一定的这种温里祛寒作用。所以下焦的虚寒性出血,它也可以配伍使用,但是这两个部位相对而言,中焦是主要的,它作用的部位。所以它单独的把它作为一个温里药,它类似于干姜,只不过温性,温中的效果没有干姜好。主治证完全一样,脾胃有寒,或者脾胃虚寒,不管什么症状,都可以作相应的配伍。这是关于炮姜的简单的情况。

  下面的一个药,艾叶。这个就来源于菊科的植物艾,草本植物。那么在文献里面认为这个艾叶放置了一段时间以后,它的温燥的性质有所缓和,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陈艾也是主张用陈久一点的。李时珍也是认为他家乡的艾叶质量比较好,所以有的书上又写蕲艾,蕲春蕲州的艾叶,也有这种书写的方法,但是都不是正名。现在正名就叫做艾叶,就是这个艾的这种菊科植物,把它的叶片收集起来干燥。民间端午节很多人喜欢把它挂在门上的那样一种菊科的植物,和菊花的叶相当相似的,都是同科的,有明显的很浓郁的这种芳香的气味的一种植物。这个植物作为一个温经止血药,它主要是在温下焦,主要用于比如说虚寒性的崩漏,或者月经过多。重点在下焦,尤其是妇科病,虚寒性的出血尤其适合使用。但是它也能够作用于中焦,只是相对于下焦比较次要一些。那么它作为一个温里散寒药,主要也是在温下焦。所以小腹受寒的冷痛,或者痛经,或者睾丸属于寒凝的,这些应用最多。当然中焦也不是不可以使用,所以它也包括了温中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艾叶和炮姜相对来说一个主要在中焦,一个主要在下焦,就那么一点区别。艾叶作为止血药,炒炭以后,也是偏于止血的。生用,不但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比如说用来薰洗,尤其是针灸那个灸条,里面的主要的成分就是艾叶,实际上也是用它来温经散寒止痛的,也是它后面的一个功效的一种应用的情况。

  最后的一个药,灶心土。现在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允许,或者不可能用树木来作为燃料,所以一般的家里面不会有烧柴,烧草的灶。可能只是在一些边远的,在一些林区可能现在有。过去那种灶要用那个黄土来把那个灶膛里面填满,填上了里面好放上木柴。这里面长时间的烧灼,里面有些有机物就烧焦了,就变得比较清洁,比较纯净。里面有些碳酸盐长时间在煅烧,高温也可以变为氧化物,所以这个既清洁又疏松,而且化学成分也改变。所以这个灶心土就不是一般的黄土,一般的粘土,作为止血药,它也能够温经止血,但是它的温性不强,止血效果还可以,尤其是对于吐血、便血这样的一些出血证。同时它还可以和中止呕,目前没有这样的一个药,有的就认为在止血和止泻方面,今后收涩药当中有一个赤石脂,可以代替灶心土。但是灶心土有止呕的作用,赤石脂止呕的作用极不明显,所以代替不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所以这个药现在有没有误食的?没有这个药。这个在一些古书上大家也是作为常识性的了解,又叫伏龙肝。这个传说当中灶神的名字就叫伏龙,好象在它的心里面就掏出来,就象伏龙的肝一样。这是一种传说,没有什么意思。这是关于止血药,就学这样的一些内容。以后可能还会有少量的止血药,比如说今后补阴药当中的,象墨旱莲这些,它也是凉血止血药。在收涩药当中,还有很多典型的收敛止血药,比如说山茱萸、明矾、乌梅等等,这都是比较典型的收敛性的止血药,可以和我们这一章收敛止血药这一节的药物参照。

  下面第十八章,活血化瘀药。什么叫活血化瘀药呢?我们书上就是说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长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这就是最简单的解释。在有的书上,就是说能够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这就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的细化,加以具体的说明。因为按照中医学的观点,这个瘀血可以是血管方面的原因,可以是血液方面的原因,既可以瘀血在血管,血脉的内部,也可以在血管的外部,血脉的外部,所以在《内经》里面就谈到了这个瘀血可以由于血脉的“绌急”,“绌急”就是一种痉挛,挛缩,那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血管的因素可以造成瘀血证。另外呢,寒邪凝滞,血液不能够流畅,那么就是血液的原因,我们可以广泛的理解,可以造成瘀血。另外呢,它可以瘀积在血管的内部,也可以在外部,比如说前人说的离经之血就是瘀血。所以这个瘀血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我们就加以说明。通利血脉可能是作用在血脉、血管方面。那么消散瘀滞呢,可能是血管里面,也可以是血脉的外部。所以它是紧扣中医对瘀血的认识,把这个活血化瘀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但是这个说明非常有限,就那么八个字:通利血脉、消散瘀滞。所以我们可以按照那些书的记忆,也可以就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也是一样的。但是另外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活血是作用,化瘀是效果,通过活血消除了瘀血。这(样)分必要性不是很大,所以这个可以说是学术上的互相的认识的一个小小的差异。所以这一类的药呢,可以称为活血药,也可以称为化瘀药,活血化瘀药也可以。是不是一定是一个因果关系呢?是不是通过活血达到化瘀?不一定,所以这个部分人的观点供参考。如果同学们觉得有道理,也可以这样来分。所以这个概述当中我们就不多讲,为了便于学习,我们这一章也是分为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癥药,不同的这样的几类,也就是分了这么四节。在我们要学的所有的各论当中,分节最不成熟的,分节最困难的就是活血化瘀药,很难分。这个分只是相对的,更加是人为的,主要是在于这类的药味数比较多,要讲的可能就是二十味左右。为了大家把它大致的分个类,记的时候提供一定的方便,但是这个非常相对。同学们务必要知道这一点,为什么呢?就是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是很常用的,典型的,作用比较强的,把它放在哪一类都可以。它既是活血止痛药,又是活血通经药,也是活血消癥药,还是活血疗伤的药,这四方面的瘀血证,疼痛性的,外伤的,妇科病的瘀血证,或者腹内的癥瘕结块都可以用的,这个相当多。比如说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这都是非常常用的一些药物。正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比如说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一些活血化瘀药,你说它是活血止痛的行不行?行。你说它是活血通经的,活血调经的,那妇科病很常用了,完全可以。你说它活血消癥,象什么大黄虫丸,那很多的方剂里面大黄、牡丹皮这些都使用,也可以说它有一定的消癥的作用。疗伤,那个大黄的一些主治本身就在说跌打损伤,所以这个很难把它局限在某一节里面,所以这个很难。典型的就是说,只能在某一节的最多就那么一两味,比如说自然铜,它只是活血疗伤,除了这个跌打损伤,用来续接筋骨以外,这个药不用。那么象这种药在活血化瘀药里面太少太少了,所以这个活血化瘀药它对于瘀血证的主治证一般都比较广泛,都能用,所以对于这个分类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另外,就是对于活血化瘀药还是一个层次分化的问题,和前面的一些药有类似的地方。究竟它通过活血化瘀最佳的是解决哪一类的瘀血,因为瘀血是很广泛的一个病理概念,在中医学当中,针对这个广泛的病理概念当中,它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现在有的清楚,有的不太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人为的一定要分,那也是只能很勉强。所以我们学了以后这一章的一些药物,尽管比如说川芎是活血止痛的药,我们也要知道它其他瘀血证它完全可以使用。丹参放在活血通经,或者活血调经的药里面,那么丹参用于瘀血疼痛证,或者外伤性的瘀血证,和癥瘕积聚都是比较好的药,应用都是非常普遍的,不能把它绝对化了,这样子会影响我们对这些药物的临床选择使用。这是在含义里面顺便涉及到了分类,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功效与主治。这个活血化瘀药的基本功效,如果按照教材就叫活血化瘀,但是常常有很多变化的情况,这个变化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把活血化瘀加以简化,最简单的就是活血,两个字。或者化瘀,也是两个字。或者消瘀血,三个字。活血、化瘀,把它简化了。这种情况有,不多,比较多的是后面两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变化动词。这里面两个动词,活,或者化,有的是形容词,有的是名词,实际上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在《医古文》里面大家学了这种用法。所以这个活,有的把它改为行,行走的行,活血也叫行血。但更多的是在化瘀的化,比如说有的是活血消瘀、活血行瘀、活血散瘀,这个就有消、化、行、散,不同的动词。这个概念没有变化,完全是一样的。那么如果作用比较强的,这个就叫破血,活字就改为破字,这个就说明它作用比较强,比较峻猛。那么化瘀呢,又改为逐瘀,驱逐的逐,这个破血逐瘀,相对来说,作用就比较峻猛,比较强一些。所以第二个变化呢,就是在动词的变化。这个不强行要求,你说我高兴把它记(为)活血行瘀、活血逐瘀、活血散瘀,怎么都可以,这个(是)一样的,但是强度差异那个不能乱用。有的破血逐瘀的就是作用比较峻猛的,容易耗伤正气,或者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一般的就不能随便使用。第三种情况,就是在活血或者化瘀的后面联系到它的主要效果,那比如说我们分了四节,长于止痛的,或者说它有明显止痛效果的,那么就叫活血止痛,或者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的,那么就叫活血通经,或者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这一类的瘀血证的,活血疗伤。另外长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癥积,那么就叫活血消癥,活血化积都可以。另外呢,比如说有的用于疮痈,可以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什么活血通痹等等,也是可以,未尝不可。那么就结合到它不同的疗效,不同的应用的情况,所以它的功效术语的使用是相当灵活的,这个很容易掌握。那么相对应的主治,就是瘀血证。这个瘀血证临床有哪一些呢?这个《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里面都涉及到了,在内、外、妇、儿各科都有。对于妇科病来讲,比如说月经失调,这种月经失调呢,主要是比如说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一般都比较紫黯,往往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甚至痛经,经闭,产后的这种瘀血腹痛。另外内科,比如说胸痹,瘀血阻滞在心脉当中,现在主要是比如说冠心病这类比较常见的。妇科、内科,骨伤科就更多了,一般的跌打损伤都有瘀血,外科疮痈等等,几乎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的方方面面。这是它从病种、从临床表现来说,这个瘀血一个是疼痛,因为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局部瘀阻了,所以常常有疼痛的。前人说气无形不能结块,能结块者必有形的瘀和痰,出现了这个癥瘕结块,很多都是瘀血。一个是疼痛,一个是瘀血(结块)。有的出血,刚才说化瘀止血药,这个出血呢,经久不愈,淋漓不尽,甚至有这种瘀血块。另外,由瘀血引起的症状,可以说在临床上很难尽数,比如说疮痈的红肿疼痛,痹证的疼痛也与瘀血有关。有的顽固的失眠,或者皮肤的粗糙,肌肤甲错,面色黎黑,或者头发的枯脆等等,都可以有关系。自己能够记多少就算多少,反正这个结合到《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大致可以知道这个活血化瘀药治疗的瘀血证主要哪些症状,哪些病种,这个很难全部把它表述出来。所以反过来说呢,就显得这一类的药的功效主治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证。瘀血证的表现或者病种你能说多少就算多少,它不是属于《中药学》当中必须掌握的或者必须就是很准确的内容。

  第三,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活血化瘀药的药性,第一个,药性,没有明显的规律,有偏温的,有偏寒的。我们前面学的活血化瘀药,多数是偏寒的。比如说刚才讲的大黄、赤芍药、牡丹皮、大血藤、败酱草这样的一些很多都是偏寒的。但就我们这一章多数是偏温的,就落实到我们这一章,偏温的多于偏寒的。那么偏寒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郁金、丹参,或者包括益母草这样不多的几个品种。就是说比较典型的偏寒的,又有临床需要考虑的。那么偏温的是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就是以这一章为准,主要偏温,部分偏寒凉。其他的章节里面,我们暂时不管。这是关于药性。药味,每一个活血化瘀药可以说都可以给它确定一个辛味,辛能行,活血化瘀就是行血。就是使凝滞的瘀血能够行散,它符合辛能行,能散的这个基本作用特征,所以一般都可以给它定一个辛味。那么后来的人呢,结合活血化瘀药,有的药本身比较苦,还相当苦,所以就引入了什么苦能破血,就是能够化瘀的意思,能够破血的意思,所以有的就又标以苦味。又有的根据咸入血,我们前面讲凉血药也提到了,有的又强调咸味。但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我们结合总论的五味理论,最重要的是辛味。那么至于后人把五味的理论进行一些扩张,进行一些拓展,那么与苦味与咸味还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可以作为这个五味理论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可要可不要。那么辛味是最普遍的,这个一定要求大家。至于归经,那么也是心主血脉,肝藏血,瘀血主要(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和肝藏血的功能失调了,尤其是肝,所以李东垣就说,恶血必归于肝。恶血就是瘀血,所以与肝的关系更大,所以也是归心、肝二经为主的。这是性能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也是一个寒热虚实。瘀血可以兼有寒象,但更多的是由于寒凝而引起血瘀。所以在《内经》当中就有“血遇寒则凝”这样的说法,遇寒则凝,寒邪凝涩,那么这个血脉就不通了。这个寒是引起瘀血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时候一般的温性的活血化瘀药还不足以祛寒,不足以温经。所以常常还要配伍一些温里的药,尤其是温经散寒的药,比如说肉桂、桂枝,前面我们说长于入血分,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经常用于寒凝血瘀,那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有寒的,配伍温里药,尤其是温经散寒的药。有热,瘀血不但可以化热,而且热邪也是引起瘀血很重要的原因。清代王清任所说的热邪可以煎熬血液成块,那么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那个血分受了热以后,津液受伤,血液就变得比较粘稠,就是血分受到了煎熬,容易凝结成块。所以在一些温热病当中,常常要强调使用凉血化瘀的药,还要化瘀,也就是容易有瘀血,这是热邪引起的。所以有热的,常常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凉血药。另外,虚。阳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是血瘀。由于气虚了,阳气虚了,推动无力,那么就配伍补阳的,补气的药。血液本身属于阴,如果阴血亏耗了,前人认为可以产生虚滞,比如象我们在水沟里面,水溪里面,水多的时候它就流行非常通畅,水少了的时候它自身流行就不通畅了,象张景岳把它叫做虚滞。所以有的血虚本身就可以造成血液运行畅通的失常,也可以引起瘀血。那么配伍补阴、补血的,也是常常有的。所以四类的补虚药都常常和活血化瘀药配伍,这个就是虚。实,除了寒热以外,气滞,气滞则血凝,那么常常由气滞引起的瘀血配伍行气的药。有痰,痰瘀互结,那么就配伍化痰的药。痰与湿浊可能有时候也互为因果,有时候也可以和一些除湿的药(配伍)。另外呢,就是针对一些主要病证的症状,如果是用于风湿痹证,那么配伍祛风湿的药。如果是用于疮疡肿痛,那么我们用这个解毒消痈的药。如果是痢疾,我们配伍清热燥湿止痢的,所以就看这个活血化瘀药主要治疗哪一些病证,哪一些主要的症状,也可以有相应的配伍。所以不外乎一个就是寒热虚实,二一个就是主要的症状,和我们讲解表药第一章就完全都是相同的规律。这个就是配伍应用。

  第五,使用注意。还是老问题,因证选药,那么也可以结合到我们书上这样四节。根据不同的瘀血证,选用适合的活血化瘀药。如果是以疼痛为主的,选活血止痛的药。如果是妇科病的瘀血证,那么主要选活血调经的药。外伤性的瘀血,那么主要选活血疗伤的药。另外,这个瘀血比较轻浅的,选作用比较温和的。比较重的,比如说癥瘕积聚,我们就可以选破血消癥的(药)。这些都属于因证选药的内容。另外这个三因制宜不是很典型,可以想得到,也可以说比如说因人而异,这些也有内容可以讲的。另外一个,中病即止。活血化瘀的药也是属于消法的,体现八法当中的消法。那么使用消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前人就是说的消而勿伤,使用消法的药物,就不要损伤正气。那么对于活血化瘀药的“勿伤”,就是不要耗伤新血。所以就是适可而止,这个中病就是瘀血基本消除了,没有耗伤营血的情况,这就叫消而勿伤。另外一个就是证候禁忌,活血化瘀药对于孕妇,对于月经多的妇女,或者出血不是瘀血引起的它都不利,原则上都不宜使用,或者要慎用。这个就是证候禁忌。药材方面呢,它没有什么需要很严格的要求的,所以这个使用注意主要就表现在第一个方面,和这个证候禁忌这两个方面。这个是关于活血化瘀药的概述的情况。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把第一节,活血止痛的药(说一下)。那么这一类的药在活血化瘀当中,一般都有比较强的止痛效果,都可以广泛的用于瘀血疼痛证。从广义来讲,很多瘀血证都有疼痛,因为不通则痛,没有疼痛的瘀血证不多见。所以这一类的药呢,实际应用是非常宽广的,一般都能用。妇女的痛经,月经疼痛,跌打损伤的疼痛,疮疡痹证都有。现在的胸痹疼痛,比如说头风,它也有,有的也有瘀滞,所以应用非常广泛。

第一味药,川芎。这个药呢,古代的名称叫做芎qiong,就是一个草字头一个贫穷的穷。自古以来它就叫芎qiong,根据它的药材的形状,它主要用的根茎,好象这个头这个形状,脑髓这样,前人认为与这个有关,称为芎qiong,当然还有其他说法,我们就不在这里举了。那么这个(药)至少在唐代的后期,由于四川就是靠近成都的附近就是现在的都江堰一带,就掌握了川芎的很多先进的种植和加工的一些方法或技术,所以就形成了道地药材,就叫做川芎。从此以后,一般都不再叫芎qiong,而叫川芎。首先称为川芎的是唐代的末年,有一个蔺道人理伤的一个什么方,专门治疗外伤的,里面的芎qiong普遍的称为川芎,它就是残唐时期。因为这个川芎在过去估计就是说一个是品种有关,川芎这个品种比如说比什么东芎、抚芎这些品种要好一些,一个是品种的优良,再加上当地的人采用了无性繁殖,就把这个川芎采挖的时候它的茎一节一节的把这个茎掩埋起来,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再把它种植起来,这样子品种不容易退化。古代的川芎呢,描写它的入药的部位是直根状的,直的,不是这样团块状的,所以质量不好。后来因为无性繁殖,就长得越来越大,就成了团块状。而且要不退化,当地冬天还要把它放在青城山,海拔比较高的,寒凉一点,更不容易退化。所以这样子千百年以来,当地都保持了这个优势,一直到现在都称为川芎。这个川芎呢,功效很简单,八个字: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也就是说川芎既是活血化瘀药,又是行气的药,同时还是祛风的药,三个功效都可以止痛,所以它可以活血止痛,可以行气止痛,也可以祛风止痛,它可以任意组合。所以川芎的第一个功效,可以叫做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它既是活血化瘀药,又是行气药,所以前人把它叫做血中气药。什么叫血中气药呢?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有行气作用的药物就称为血中气药,行气是次要的。那么川芎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它主要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现在不管外伤,妇科,或者胸痹,痹证,甚至于疮痈都能用,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作用的部位非常广泛,前人就说它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全身的方方面面它都能使用,这是一。但是要注意一点呢,川芎毕竟是一个温燥的药物,所以在活血化瘀方面,如果是热证,兼有阴血不足,那么这种温燥的药是要慎用的。如果是寒湿比较重的瘀血证,那是最佳的,寒湿比较重,它是偏于温燥的。这要注意它的一个倾向性。第二,行气。川芎的行气主要在肝,脾胃有没有呢?应该说有一点,不重要,它忽略了。所以它主要是一个行气舒肝的,或者舒肝解郁。那么这个肝郁,气机就容易阻滞。那么气机阻滞呢,血液的调畅也要受到影响,所以经常就气滞而血瘀。所以川芎对于气滞而血瘀,或者血瘀兼有肝郁的,那么就是两个功效同时发挥作用,所以是很好的。那么如果川芎单纯把它作为一个行气药,可以作为舒肝理气的(药),比如今后学柴胡疏肝散,它和柴胡这些药配伍在一起,不一定用它来活血化瘀,主要用它来疏肝理气,疏肝解郁的。所以这个是在行气方面,它是一个疏肝理气的药。那么这个祛风止痛,尤其是治疗头风的最重要的一个药,因为中医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所以风最容易侵犯人的头部,形成头风痛。头风痛呢,各种原因,寒热虚实都有,川芎几乎都可以用。前人认为它是一个治疗头痛的要药,所以李东垣就提出了头痛需用川芎,有的甚至说头痛必用川芎。那么这个实际在研究,川芎的有效的止痛的成分,比如说象藁本内脂,川芎嗪这样的一些,不管挥发油当中的或者生物碱当中的与止痛有关的成分,现在发现在脑干里面的含量很高,就是它很容易透过脑-血屏障,在头部发生疗效,和前人川芎上行头目,长于治疗头痛是非常能够吻合起来的。那么川芎结合到它的作用,可以有瘀血头痛,它既止头痛,又活血化瘀,常常配伍活血化瘀的药。另外呢,比如说它能够祛风寒,本身是个辛温的发散药,甚至于川芎可以认为是个辛温解表药。汪昂或者明清很多医家都有这个观点,在很多发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当中都有川芎,比如说九味羌活汤以及很多的方。所以有人就说它是辛温解表药,它能够发散风寒。所以风寒头痛,常常配伍象前面学过的白芷、细辛这样的发散风寒,又止头痛的药。另外,风湿头痛,它既能够祛风寒,又能够燥湿,本身它是温燥的药物,对风湿头痛它配伍比如说防风、羌活、独活这些能够祛风、散寒、胜湿的药。那么血虚的,它可以配伍补血的药。风热的,前人也用,把它配伍发散风热的药菊花,比如说桑叶,甚至于黄芩、石膏这一类的清热的药,用于风热的头痛,川芎也很常用。那么对于肝阳的头痛,古代是比较避忌的,因为它是辛温、温燥、辛散,那么肝阳头痛呢,是这个阴虚阳亢,应该说是忌用的。近年来,因为很多的肝阳头痛与高血压有关,(发现)川芎对于高血压的患者不完全禁止使用。其实它对于降血压,改善症状还有好处。所以现在在治疗肝阳头痛的方当中,也开始比较广泛的使用。当然古代也有,比如说最有名的大川芎丸,就是川芎和天麻的两味药,天麻平肝的,川芎祛风止痛的,主要是治疗肝阳头痛的。现在更多的,比如说配伍我们今后要学的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等,所以也用于肝阳头痛。所以它在头痛当中是一个要药,各种原因引起的它都能用。为什么是一个要药?前人认为它秉升浮之性,能够长于上达头目,所以在头部作用比较强,又能够祛风止痛。所以在配伍的情况下,可以广泛的使用。另外,它还能够祛风湿,对风湿痹证它除了祛风止痛,同时还活血止痛,治风先治血。所以对于风有关的,除了头风痛以外,川芎对于风湿痹证也广泛的使用。在我们书上,此外,川芎的燥湿作用除了痹证,它往往还用于中焦寒湿阻滞(的)腹泻,这是李时珍的一个经验,朱丹溪也有这个经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就谈到了就是说湿泻,寒湿的泄泻他最喜欢用川芎,而且这个“效如桴鼓”,疗效非常好。我们往往在《中药学》里面,是把这个川芎的辛温香燥作为一个使用注意,就是说血虚的,阴虚的,有热的,因为它是香燥的,温燥的药,一般不宜使用。那么我们反过来也是一个逆象思维,寒湿内盛的,需要香燥,需要温燥的,那川芎能不能有治疗的功效?川芎确实有,所以它能够燥湿止泻,这个作用不亚于白芷,不亚于吴茱萸,这一类的药白芷燥湿止带,吴茱萸燥湿止泻,那个防风、羌活也有这方面,燥湿升清止泻,川芎同样有。李时珍这类的医药学家高度的肯定,所以我们这里把它在此外里面说明,就不再把它单纯作为一个使用注意了。当然它同时也是一个使用注意,在使用注意里面温燥。反过来它治疗的时候,对于寒湿内盛,它完全可以使用。所以这个川芎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五十三讲  活血止痛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

请大家翻在258页,活血化瘀药当中的第一节活血止痛药,前面呢我们介绍了第一味药川芎,今天从第二味药延胡索开始。延胡索呢它是来源于罂粟科这个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这个块茎它一般是不规则的团块状,这个直径就是一公分左右,里面带黄色的,以这个块茎来入药,这个延胡索最早就是用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雷公炮炙论》上,那么古代的本草文献记载,最早的延胡索呢来自安东,在东北地区。当然也不知道它本身就是东北的原产呢,或是当时通过东北以外的地区,这样子引进来的,反正这个延胡索呢就估计是当时发现这个地方的发音,所以现在从这个药名的释名来讲呢,就没有办法解释,可能就是当地,也不知道是少数民族,或者是国外的某一个国家,现在还不完全清楚,那么发音就是这样读的,那么后来到了宋代呢,因为不许用这个延字,一个皇帝的父亲的名字里面有延字,那么后来就把这个延字就改为玄字,玄参的玄,玄胡索,那么也是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的原因,所以有的又把玄字改掉,改为元胡索,所以它现在也有这样的缩写的名称,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元胡止痛片,主要的药,两味药,元胡和白芷,作为一个应用比较广的一个止痛的一个中成药,不管这个延胡索、玄胡索或者元胡索,那么只用前面的两个字,这个玄胡、延胡或者元胡,都可这样,但是不能取后面两个字,没有胡索的这样的说法。这个延胡索呢,它的功效比较简单,就这么六个字,活血、行气、止痛。就说它既是一个活血药,又是行气药,都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那么对于延胡索,大家除了掌握这功效的六个字以外,那么我们这个教科书上呢,就是说它是一个止痛的良药,那么就重点在理解它为什么是一个止痛的良药。理解以后呢,那临床上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使用。这个从明代以前的本草,那么就强调这个延胡索是个止痛的良药,比如说《雷公炮炙论》,在它的这个序里面就有“心痛欲死,快觅玄胡”。就说胃脘痛,痛得很厉害,剧烈的疼痛,那么马上就去找一点延胡索来服用,“心痛欲死,快觅玄胡”。那么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止痛的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在使用。那么李时珍《本草纲目》呢也对它的止痛作用高度地评价,就是说延胡索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也是说它止痛的效果非常良好,只要你这个辨证准确,使用得当,就用之中的,那妙不可言,能收到很好的缓减疼痛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当代的《中药学》呢,就说它是一个止痛的良药。那么为什么它是一个止痛的良药呢,这个延胡索呢首先它比较温和,作用比较温和,所以在临床上呢,对这个疼痛证呢,不管寒热虚实,它都可以选择配伍使用,甚至单用。它这个偏性不是很大,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是一个安全性比较高的一个止痛药,在中药里面,凡是止痛作用比较强的,很多偏性都比较大,更多的是毒药,比如说川乌、乌头或者附子,前面我们学过的细辛、马钱子,或者书上没有收载的什么羊踯躅,等等,这些都是在中药里面止痛作用比较强的药,那么毒性都比较明显。那么有的偏性,刚才讲的白芷、川芎,那么它也是有比较好的止痛,但是川芎、白芷都是偏于温燥,还是比较容易耗伤阴血的,那么这个延胡索呢,这个偏性尽管是一个温性的药,但它温燥性不明显,所以安全性很高,所以可能从这个是一个前人比较喜欢用的一个原因,当然本身它的止痛作用相当强,那么现在很多研究延胡索的止痛作用呢,都是用吗啡来作对照,它也能够作出阳性的结果,尽管这个强度不能和吗啡相比,一般认为不完全一样,或者几十分之一啊,这样的一些。但是吗啡镇痛的强度,那就是西药当中都是算非常强的,那么这个延胡索呢也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那么也是止痛效果相当强。另外在中医的疼痛证当中,要么就是瘀血阻滞,要么就是气机阻滞,它既能够活血化瘀,又能够行气,所以对这个瘀血引起的疼痛和气滞引起的疼痛,它都可以使用,再加上作用部位非常广泛,就李时珍说的一身上下诸痛,说它既可以作用于肢体,也可以作用于脘腹,就是内脏,肢体和内脏,它都表现了良好的止痛作用,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止痛作用强,温和,很少不良反应,既能够活血止痛,又能行气止痛,对机体的作用部位非常广泛,几乎全身上下内外,它都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所以一般把它称为一个止痛的良药,那么结合到现代的研究呢,延胡索应该是一个不典型的活血化瘀药,也是一个不典型的行气药,它的重点是止痛,就是中药当中的常用的一个止痛药,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典型的活血化瘀药,就说现在的活血化瘀药,比较典型的,比如说有的能够明显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或者改善整个的血液循环,那么有的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或者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有的比如说能抗肿瘤、抗结缔组织增生等等,它有比较公认的很多药效学或者药理学的相关一些指标。它的活血化瘀在当代,那么目前呢,仅仅是发现了延胡索里面有部分的成分呢有扩张冠状动脉的这样一个作用,能够和活血化瘀这个功效能够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呢,还没有发现典型的当代活血化瘀药这些有效的那药效指标,也就是说这个延胡索,比如说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上使用,比如说用于妇女的瘀血引起的痛经,或者行经腹痛,那么它主要在于缓减疼痛这个症状,那么对改变这个瘀血引起的经期、经质、经量,它是没有明显的效果,比如说它用了以后,那么这个月经后期,它周期也不一定能够提前,那么月经的量偏少,它也不一定能让它增多,里面这个月经的颜色比如比较紫暗,比较深,或者有瘀血的一些块状物,这些方面呢,可能要靠其它的活血化瘀药,同样的比如说用于其它的跌打损伤的瘀血证,那么消散局部的瘀血的肿块,比如说有这个筋骨损伤的,促进筋骨的愈合,这些方面呢,延胡索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止痛很快,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止痛药。瘀血有很多疼痛证,用这个延胡索的活血,实际上是对瘀血疼痛证。说明它的这种止痛的一种机理,在中医学当中,在中药学当中,实际它并不很典型。那么这个行气的药呢,一般都能消除胀满,延胡索没有消胀的作用,比如说脘腹胀满,服用了以后,并不(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很多气滞的,内脏的疼痛,比如说胃肠、胆或者子宫,这样的一些疼痛,它能够收到良好的止痛效果,所以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行气药,重点也是在止痛,那么结合现代的药理这种研究呢,其实延胡索呢它既是一个镇痛药,又是一个解痉药,那么镇痛药呢它主要是用于神经性的一些疼痛,那么解痉药呢,主要是内脏、平滑肌的一些痉挛,引起的疼痛,那么这平滑肌的痉挛呢,它很多都是属于气滞证的范畴,所以它是从这个角度,那么我们结合到现代的研究,实际上就把它作为这个止痛的药,当然比较多的是用于瘀血或者气滞引起的,但真正要改善瘀血和气滞的其它的一些病理改变,那么依靠延胡索呢可能临床效果不是很明显,那么就包括现在就是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但是真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呢,它的使用率并不高,也就说它和同类药的比较呢,它这个作用还是比较次的,这是关于延胡索,它的内容比较少,六个字,但对这六个字,结合到我们现代的研究呢,这个提供给大家参考,所以同学们要记住的就是功效的六个字,而且为什么它是个止痛的良药,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能回答,又记住了功效,那么这个药的内容就全部都掌握了,就是达到了教学大纲对延胡索,作为比较重要的药物的一个要求。另外这个延胡索呢在用法上面呢,那么一般要炮制,历代的文献当中,炮制的方法很多,但到当代呢慢慢地规范了,统一了,主要就用醋制,那么现在研究醋制呢,因延胡索的主要的止痛的化学成分呢,是生物碱,那么醋制了以后呢,它相当一部分的生物碱可以变成醋酸盐,这种生物碱的醋酸盐,水溶性增大,所以在汤剂当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就明显增高,那么这样子止痛的作用增强,所以延胡索醋制,是增效的,增强它的止痛效果的,另外延胡索如果用散剂,当然比用汤剂的效果好,所以在有的时候呢,经常是把它作为散剂这样吞服,这个延胡索就简单介绍这样一点内容。

  下面一个药郁金,郁金在这个中药里面呢,是一个多基源的,来源于多种不同的姜科植物的,那么我们书上第一个品种,它就来源于姜科植物的温郁金,这个温郁金呢,它主要是产在浙江地区,在商品药材里面又叫川郁金,川郁金不产在四川,主要产在浙江。那么第二种植物姜黄,那么姜黄呢主产地在四川,这个在商品药材里面,常常称为广郁金。那么这个广西莪术,蓬莪术,这些都作为郁金的来源,它是姜科植物须根上长的这个块根,类似于,有点接近于纺锤状的,当然不是很对称的纺锤状,很多比这个典型,我们这个图上不是很典型,有一端特别大,其实有的两端相差不是那么悬殊。那么在商品药材当中呢,这个温郁金呢因为这个切开以后,它(有)比较白一点(的)颜色,所以又叫白郁金,或者白丝郁金。那么姜黄这种植物切开了,里面是带黄的,明显的黄色,所以叫黄郁金,或者黄丝郁金。莪术那么切开了以后呢,有一点淡淡的绿色,又叫绿郁金或者绿丝郁金。这个广西莪术的这个块根呢,又叫桂郁金,广西又称桂,桂郁金。这是商品的名称,可以作个常识性的了解,但是在中药里面使用的时候,往往不要求写明商品药材的名称,就写一个郁金(别人)就知道了,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呢,要介绍它的药材的这样的一些来源,那么与后面我们介绍姜黄、莪术,那么作一个铺垫,那个时候呢,可能在药材方面,要有联系,因为它们药材来源有相关的地方,所以它们的功用呢也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这是关于郁金的药材来源的情况。那么郁金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呢,也是一个重点要掌握的药,它的功效比较多,在我们书上这个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如果我们按照川芎的表述方法,这两个功效呢可以合而为一,那么就叫活血行气,所以川芎的活血行气呢,又可以象郁金一样的把它一分为二,包括了活血止痛和行气解郁,所以这一点上呢,郁金和川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也是比较典型的血中气药,它以活血化瘀为主,也能够行气疏肝,所以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疼痛、胀满,甚至于这个脾胃的气滞,脘腹胀满,它都能表现出行气药的一些特征,既能止痛,又能消胀的,而且作用部位还比较广泛,所以这一点它和川芎是相似的,血中的气药,所以它既可以单独地作为活血化瘀的药物,用于这个瘀血疼痛证,又可以单独地作为行气的药,用于这个肝郁气滞证,当然最佳的是气滞而血瘀,肝郁与瘀血并见的,这一点呢都和川芎相似的,那么和川芎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药性,川芎偏于温燥的,郁金是偏于寒凉的。所以这个川芎对于瘀热互结,或者阴津亏耗的这个瘀血证的患者呢,不是很适合的,它温燥之性要给予充分地关注,但郁金不温,也没有明显的燥性,所以相对而言呢就更加适合这个瘀热互结之证,瘀热互结,有热象的这样的一些瘀血证,这是一个很主要的不同点。另外一个不同点呢,就是作用部位川芎比较广泛,郁金相对于川芎来说,作用的部位要狭窄一些,所以我们昨天介绍川芎的时候,全身的瘀血疼痛证,几乎没有不可以用的。它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也就是上下内外,就说不管内脏的,或者肢体的这种瘀血疼痛证,川芎都可以选择使用。但是相对于川芎而言,那么这个郁金,我们书上明确地提到了,它主要是指的胸腹、胁肋的疼痛,也就(是)说它主要是用于内脏的,胸腹部的内脏的这个瘀血证。这类瘀血证呢,那么郁金它可以作为一个化瘀止痛的药,用于瘀血疼痛证,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活血调经的药,那么用于妇科病月经失调有关的众多的瘀血证,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活血消徵的药,用于腹部的,腹腔当中的一些徵瘕积块,其实徵瘕积块呢主要也是在腹部,那么在早期的这个本草学里面呢,郁金主要是在腹部和胁肋部,就是现在说的肝,肝脾,这个胃脘,或者下腹部,妇科病当中的这样的一些,包括一边的疼痛,或者这个徵瘕积块都可以用。近年来这个郁金对胸中的瘀血证,主要是指的心脑、胸痹,应用呢开始明显地增多。所以就是到目前,它的临床应用扩大了以后呢,它重点仍然是在这个内脏的,当然近年来对头部,这个瘀血阻滞,瘀阻在脑络里面,比如说这个中风后遗证,有瘀血的,或者一些头痛,属于瘀血引起的,或者一些比如说早老性的、老年性的痴呆,那么这个属于血管性的,这个血管性的痴呆,现在用郁金的比较多,但是对其它肢体的,比如说跌打损伤,在四肢,或者在躯干,这个痹证、疮痈,如果兼有瘀滞,那么一般在方里面,用郁金的比较少,所以它相对于川芎来说,它的作用部位要狭窄一些,这个也是书上对于郁金首先就把它限定在胸腹、胁肋,主要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所以如果说它和川芎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主要就是我们刚才说了三点,一个都是血中的气药,既能够活血化瘀,又能行气解郁,那么可以用于瘀血证,也可以用于气滞证。气滞而血瘀的都是比较适合的药,那么不同的两点一个是药性,川芎的温燥,郁金没有,另外一个呢就作用的部位,那么川芎非常广泛,郁金相对而言要局限一些,主要在于胸腹、胁肋。那么这个是在活血和行气,这两个主要的功效,就相应的应用的情况。那么这个郁金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寒性的药,就是因为它兼有凉血清心的功能,其实在活血化瘀方面,它表现出寒凉的性质不是很明显,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这个郁金的药性自古以来都有争论,有的说是偏寒的,有的说它不应该偏寒,它应该是偏温的,那么这种争论呢,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来认识,在治疗瘀血证或者气郁证方面,当然这个寒性或者温性它都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凉血清心的药,那么这个功效的提出呢,那么主要是在明代的后期到清代之间,那么以后呢就没有什么争论了,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么它是完全偏于寒凉的,尤其清代以后的本草基本上一致的,比较认可了这种说法。这个凉血和清心,对于温热病来讲,它可以同时使用,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它既清营血分的热,如果营血分的热,同时又有心火亢旺,心火上炎,出现了心烦不眠或者这个烦燥不安、神昏谵语等等,它都可以使用,那么就是清心和凉血,因为心热不一定完全都在血分,心热也可以在气分。对于温热病来讲,那么同时出现了,那么这两者,它都可以使用,比如说这个有名的安宫牛黄丸,那么就是这个心经热盛,可能也与营血有关,那么这个郁金在方当中,它是常常和牛黄这一类的药配伍在一起,黄连、牛黄,这些清心的药。另外比如说菖蒲郁金汤,那么就是大家更熟悉,也是我们很多书上都强调的。但是由于在中药学里面,长期以来偏重于强调郁金,在温热病当中呢是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汤是治疗湿温的,好象就给人一个印象,是不是只有湿温才用郁金,普通的温病,是不是可以不用郁金,实际上都用,比如刚才我说的安宫牛黄丸的郁金,它就不是湿温。它都是凉血清心的,湿温用,普通的这个温热病,等同的都可以使用。那么在这个内科杂病当中,那么它如果作为一个凉血的药,它就是用于血热妄行,所以我们书上的应用四,用于吐血、衄血,就是流鼻血,以及妇女倒经这样的血热妄行,但是它本身不是止血药,所以常常配伍凉血止血药,比如说我们前面学过的生地、黄芩,那么刚学了的凉血止血的药大蓟、小蓟、侧柏叶、槐花这样的一些药,它都可以配伍使用。那么这里要说明一点呢就是妇女倒经,有的妇女因为有热,那么这个热性是上炎的,那么到了经期的时候,就表现为流鼻血,这个在临床上呢把它叫作妇女倒经。那么这个郁金呢,前人认为呢它是苦寒清降的,所以在治疗上部的出血证,它有利于降气,使气机下降,那么气降呢,这个血就不容易上逆,不容易妄行,那么就有利于治疗倒经这一类向上的,其实衄血、鼻血也是。为什么这里专门介绍上炎的血上溢,就是上部的出血证。那么主要就是用它来降气,苦寒清降的作用,降气有利于治疗上部的出血证,那么在这个杂病当中的这种心热不眠,可以和这个一般的清心热的药物,比如前面我们学过的黄连或者连翘,或者这个连子心,等等,竹叶都有这方面的特征,都可以(合用)。近年来呢,有的把郁金,用于心火上炎,烦燥不眠,比如说国家曾经批了一个新的中成药,就是郁金单味药的,那个金郁金公司的,就是治疗心烦不眠的,这样的一些神志症状,就是专门用它治疗杂病当中的心火上炎。比如说有的这个心热炽盛,加上痰浊阻滞,那么出现了神志失常,比如说治疗这个癫狂的,治疗癫痫的白金丸郁金和明矾(就是白矾)配伍,郁金在里面呢主要也是表现为清心的,这个是痰热闭阻心窍,用郁金来清心,那么用明矾来祛痰,来共同组成一个清化热痰,而治疗这个神志失常的方。另外就是利胆退黄,那么郁金也可以用于湿热黄疸,甚至于用于湿热淋证,它本身苦寒有一点清泻湿热的效果,更主要呢它是利胆退黄。所以它可以常常和茵陈蒿、虎仗,或者我们前面学的金钱草这些药物配伍在一起,这个就是郁金在临床上的功效和主治的基本情况。所以从这个介绍来说,我们也会明显地发现这个郁金,它可以作为一个活血止痛药,也可以作为一个活血调经的药,治疗这个妇科病的瘀血证用得很多,也是活血调经的药,另外呢它也可以用于癥瘕积聚,它也是一个活血消癥的药,所以也说明了昨天我那个观点,这一章的药分的时候是很难把它截然分开的,尤其是一些重点的药,往往应用都非常广泛,只不过对于这个跌打损伤,相对来说郁金不怎么用,用得少一些,那么所以分为活血疗伤的可能性就小一些,那么另外三类呢,它完全都是可以的。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在十九畏当中,历来有一个丁香和郁金,属于配伍禁忌,这个“丁香莫与郁金见”,那么两个药不要配伍在一起,那么在古代的应用十八反、十九畏的方当中呢,这个药对应用是最多的。现代有人进行过一些初步的研究,没有发现明显的这个理由他们属于这个配伍禁忌,从这个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不是很全面的,作过部分一些研究,那么基于这样的实践,和这个现代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在近版的,在近二、三版里面呢,已经在丁香和郁金下面都没有把它们作为配伍禁忌,那么我们为了和这个《药典》保持一致,所以在我们书上呢,这个丁香和郁金也是没有提出来作为一个配伍禁忌,那么也是在参考资料里面,这个260页的参考资料二,谈到了前人有这么样一个记载,那么现在的研究呢已经不是很重视,所以可以把它作为配伍禁忌,也可以不,因为有《药典》这一类的作为一个支持,所以这个供同学们参考。所以考试的时候,如果这个忽略了,十九畏,我觉得就不应该扣分。那么《药典》都已经把它取消掉了,没有保留,这是关于郁金的(内容)。那我再补充说一句话,刚才我们讲这个郁金啊、川芎使用注意里面都有孕妇不能使用,它作用比较强,而这个延胡索呢说的是孕妇慎用,也就是说它不是典型的活血化瘀药,那也是一个例子,这个补充说明一句话。(这个提示很有必要)

下面我们再回到姜黄。那么从姜黄的植物来源来讲,我们刚才讲这个郁金,有多种来源,如果说郁金当中的黄郁金,就是广郁金,产在四川的广郁金,又叫黄丝郁金,那么切开以后是黄色的这种,它和我们讲的姜黄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只是入药的部位有一点区别,那么姜黄呢用的是根茎,就好象是调味品那个姜,这个姜科植物长在地里,就有一个块状的根茎,或者叫块茎。这个块茎下面有很多须根,这个须根的某一个中间部位,就有一种膨大的就刚才那种纺锤状的,那就是郁金。对姜黄来说,根茎这个地方呢,就作为姜黄用,下面这个须根上的膨大的块根呢,就作为黄郁金用。它的部位都是在这个植物的地下部分,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是属于茎类,一个属于根类的,所以这两个药物呢,由于它们的药材来源的密切关系,所以这两个药物的功效和应用就可以加以对比。那么这个姜黄和郁金,都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都是比较典型的血中气药,所以这个主治的范围,主要也是胸腹胁肋主治的主要部位也在胸腹胁肋为主,这些都比较相似,那么不同的地方呢姜黄和郁金,按照目前的观点呢有两点:那么第一是药性郁金偏寒的,姜黄偏温的,所以郁金就有凉血清心这样的功效,那么姜黄就没有。所以一般在于这个心热证或者血分热证方面,就一般不用姜黄,一个是药性。第二个从作用强度,那么认为姜黄强于郁金,在活血行气方面。所以这个姜黄在很多书上呢,把它称为破血行气。就突出它的强度。这个是从目前的文献的这种情况(区别),主要就这么一个异同。那么这个姜黄能不能利胆退黄,文献上没有明确告诉这个问题,但是当代的研究,姜黄也有很强的利胆作用,临床上用于黄疸,也有明显的效果,只不过黄疸很多属于湿热证,这个郁金偏寒,选择比较多一些,姜黄偏温,它不是没有这个功效,那我们也是采取一个淡化的这样子(处理),我们不能认为它绝对没有。其实这个姜黄说它能够利胆退黄,也未尝不可。只是因为它偏温,因为黄疸湿热证居多,从这个药性方面来说不是很合拍,所以我们把它省略掉了。这是关于在郁金的功效里面,其实真正就只有一个凉血清心,姜黄是没有的,另外我们书上为什么姜黄要加上一个通络,就是常常在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的有关的瘀血证当中呢,目前有人用姜黄,认为它治疗这样的一些瘀血证呢,与通络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古人治疗风湿痹痛,或者跌打损伤的,它不是普通的姜黄,叫作片子姜黄,就一片、两片的,片子姜黄它不是姜黄,而是温郁金的块茎,或者说它的根茎,就是白丝郁金,就是川郁金,主要产在浙江,以温州为主这个地区的,温郁金,那么温郁金,它的块根作为白丝郁金用,上面的根茎过去把它稍稍地蒸一下,把它切片,那颜色是比较淡的,并不是姜黄那样的黄的,那称为片姜黄,或片子姜黄,那过去主要是用这种来作为治疗风湿痹痛,那么后来呢不再分那么细。所以现在的姜黄呢,有的人也在治疗痹证和跌打损伤的方当中(用),和我们书上(也有)风湿肩臂疼痛,加上古方有一个姜黄汤,主要是治疗肩背的疼痛,现在很多人把它用来治疗肩周炎,就是到了中年以后,这个肩关节周围出现了这个炎变,退化性的这个疼痛,活动不灵活,加上有这样的一些方的基础,所以加上了通络,主要就是(治)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这个说明一下。严格讲它不是这个姜黄,但是现在也在用,我们把这个通络的,也加上去了。

如果说把姜黄和郁金,作一个对照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就是说相似的是主要的,都能活血行气止痛不同的药性,另外作用强度,那么这个郁金呢,凉血清心,因为它偏寒,那么这个姜黄呢还能够通络,用于风寒痹证,或者这个跌打损伤,所以就抓住这么几个要点。那么至于姜黄和郁金,尤其是黄丝郁金和姜黄,那药性的区别就那么明显,一个就偏寒的,一个就偏温的,所以有人也提出质疑。实际上在古代文献当中,历来这个姜黄和郁金的药性,就没有真正统一过,这个郁金在大量的本草当中认为是温性药,就包括有名的比如说《本草经疏》,明代的缪希壅、清代的《本经逢原》,这样的一些药(书),它都是反对郁金是寒性的药,就说这个郁金是辛香的药,岂有辛香之品而性反寒乎?不可能是寒性的药,那么这个都是一些本草大家,象缪希壅,张璐,那么他们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但是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李时珍还有唐代《新修本草》集众多本草学家之长,那么认为姜黄不但是寒性,而且还是大寒,这个姜黄,认为是大寒的药,现在在藏药当中,姜黄应用很普遍,郁金用得比较少,那么藏药当中现在就是把姜黄作为一个清热药,比如说治疗湿热淋证,治这个热毒疮痈的,这个方能够举出很多,当然这个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那么我们现在教研室有个硕士研究生呢,现在初步选的题就是郁金、姜黄在等同条件下,它一些主要相关的一些指标,来研究它们的药性,是不是一个是截然的偏寒的,一个截然的偏温。当然这个最终的结果呢,那么可能也要二、三年以后,当然是不是最终定这个题,现在初步是这样决定,要对它们的药性进行一个对比性的研究,那么提供这些(对)临床应用,作为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呢我们书上现在这样写,我们考试就依照这个为准,至于说它们的药性有争论,那供参考,这学术上的讨论的问题,那么不会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对于姜黄呢,我就作这样的一点补充。

  下面两个活血止痛的药呢,就比较次要一些,第一个是乳香。那么这个乳香呢,它是来源于橄榄科的这个乳香树,它树干上分泌的树脂,它的药用的部位是树干分泌的树脂。那么这个树干,要分泌树脂,可能同学们在生活当中见过,比如说松树、柏树,那树干上有的亮亮的,有的还有一点那种粘手的那种就是松树、柏树分泌的树脂,同样的这个道理,这个乳香分泌树脂呢,那么比较典型的呢就刚刚分泌在树干上呈那种滴乳状,上面小一点,下面圆圆的大一点,好象一滴乳汁往下滴的那种形状。所以有的就把它叫滴乳香,滴乳香,是根据它的形状。有明显的香气,所以古书里面还有什么熏陆香,还有其它的一些名称,那现在都不使用了,所以就叫作乳香吧。这个药呢它原产地就在东非。主要就产在埃塞俄比亚,或者索马里,南亚或者西亚也有少数这种分布,但我们国内没有,现在也是一个进口的药

  这个乳香下面还有一味药,这个药在这个地方,读没(mo),没(mo)药,没(mo)药,不能读没(mei)药,因为这是个音译,也是当时从这个原产地翻译过来,那原产地这个没(mo),就是苦的意思,一个苦味的一个东西。那这个汉字把它直接翻译过来。那么它也是橄榄科的植物,也是分泌的一个树脂,那么它的产地呢和乳香也是大同小异,所以这两个药呢都是外来药,都是从东汉的后期,魏晋南北朝这样子就开始已经传入中国,当时是佛教把它带进来的,它是作为佛教仪式里面需要用的一种物品,那么后来发现了它有很好的活血止痛的这样的效果,所以慢慢就成了很重要的中药。所以乳香、没药,这两个药经常配伍在一起,有的医生开处方,乳、没各多少。就指的这两个药同时使用,那么这两个药,都是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药,类似于延胡索那种情况,当然它比延胡索又更加典型一些,就说它改善很多瘀血的病理指标,也有比延胡索更明显的、更多的一些效果,但是重点仍然是止痛,所以它主要就是治疗的瘀血疼痛证,而且这两个药认为常常相须为用的。所以我们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呢,在这个活血止痛就掌握这么一点,两个药相似,都是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的药,那么至于有的书上还要区分在活血化瘀止痛方面,这个乳香和没药,还有一些区别,这个最初出于清代中期的黄宫绣的《本草求真》,那么它就认为这个乳香,是偏于行气伸经的,活血化瘀不如没药,没药的活血化瘀强一点,但实际上在临床很多方乳香、没药同用,这个区别应该说非常细微,非常不明显,为了减少大家的负担,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没有要求大家比较它们的区别,不去比较,没有什么关系。第二个功效消肿生肌,主要是在生肌,这只是在外用。乳香内服,或者没药内服,没有生肌作用,把它制成散剂,在这个疮痈的表面局部使用,才有这个功效,这也是这个功效表述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没有表明给药的途径,所以我们这个要清楚。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呢注意它们的用法,一般要炮制,那么这个炮制呢,认为降低它的不良反应,增强止痛的作用,但是现代研究呢炮制了以后,止痛作用没有增强,反而降低,因为炮制大量的挥发油耗散了,损失了。这个乳香、没药的止痛的主要部位,就是挥发油。是不是应该炮制了用来增效呢,主要是降低它的引起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那么引起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胃粘膜有刺激,这两个药,所以有的胃不好的,加上一个特殊的气味,如果作为汤剂,在一个大楼里面有人煎这个乳香、没药,整个这个楼都有个很特殊的、有的人很难接受那个气味,所以服用了以后,也会产生腹部的一些不适的症状,所以这个药呢,没有把它称为止痛的要药,它止痛作用虽然比较明显,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吃,当然现在如果做成片剂或者胶囊剂,那是另外的事了。因为它气味的臭浊,又加上对胃粘膜有刺激,引起这种恶心呕吐,这个是临床作汤剂的时候,要注意的,所以这个药更多的适合于做丸、散,现在来说就是做片剂或者胶囊这样的使用。是不是炮制是必须的,这个目前有人提出了质疑,这个也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炮制了以后止痛的效果是减弱了的,这节课呢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五十四讲  活血调经药概述

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下面263页,活血化瘀药的第二节,活血调经药。这一类的药主要用于妇科的瘀血证,月经失调,就是前面讲过的,比如说周期的延后,月经后期,月经的量减少,颜色加深,比较粘稠,比较紫暗,或者有瘀血的一些块状物;另外有明显的在经期出现腹痛这样的一些症状;还包括用于产后瘀血引起的恶露不行,或者恶露不尽,这样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使用。实际上准确一点讲,这一类的药应该叫活血通经药。它主要是使月经更加通畅、更加通调。调,它可以是使少变多、使多变少,使提前的延后,周期延长,周期延长的让它缩短。可能比较准确一些,主要在于通,而不在调,当然区别不大,所以都可以,但(以)我们教科书为准就把它认为是一个活血调经药吧!实际上这一类的药和前面第一节的药一样,真正是主要用于妇科瘀血病的不多,可能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用于妇科瘀血证的,只有一个益母草。益母草近年来在瘀血证当中,治疗冠心病,治疗跌打损伤,或者其他瘀血证,眼科的瘀血证,现在应用非常广泛了,还把益母草作为注射剂,治疗多方面的瘀血证,传统益母草比较典型,现在都不典型了,其实这一节的药很多都是活血止痛药,也是活血疗伤,甚至于活血消癥的。所以这个分也是相对的,尤其是从传统的用法,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里面有很多药,在当时或者在古代文献当中,主要是调经的,也是对的。这一类的药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月经不调有虚有实,实证往往瘀血的同时兼有气滞,所以往往要疏肝,肝气调畅了,有利于月经的正常;虚证,可能气虚、血虚、肝肾亏虚,都有可能,也可能在虚当中夹有瘀血,夹有瘀滞,也可以和补虚的药配伍在一起,这是这一类药在主治和配伍方面的简单的情况。

  这一组药当中第一味药就是丹参,是《神农本草经》就收载的一个很常用的药,也是这一节要求掌握的一味药。

  丹参作为一个活血祛瘀的药,或者说活血化瘀都行,就是一个活血药。它可以用于多种瘀血证,它的应用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丹参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只不过它的止痛作用相对于前面的一组药来说,不是那么很突出,它有止痛的作用,所以把它称为活血止痛药又未尝不可。所以在临床上它的主治证其实很多也是瘀血疼痛证,包括痛经,行经腹痛,或者现在的胸痹、头痛,瘀血的头痛,跌打损伤等等,都是有疼痛的,实际上也用到了止痛的效果。另外,丹参也有消癥的作用,最早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说丹参是破癥除瘕,在当时开始就是治疗腹内的癥瘕积聚的,现在比如说肝脾肿大、肝硬化,或者子宫肌瘤,子宫外孕,或者一些肿瘤,腹腔的,其实都是常用丹参,这个就相当于活血消癥的作用,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普遍,所以认为它是活血消癥药也是可以的。另外,现在在一些骨伤科里面,发现丹参能够促进骨折以后骨痂的形成,而且能够增强骨痂的抗折的能力,也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一个治疗筋骨损伤的,也是一个活血疗伤的药,所以在跌打损伤当中,它也是在用。在这四节它都可以使用,它应用非常广泛,它(能)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它可以止痛、可以调经、可以疗伤、可以消癥,多方面的效果。

  再加上这个药也是偏寒的,它没有川芎的温燥,所以也比较有它的一个优势。再加上前人认为丹参在活血化瘀药当中,它不容易耗伤阴血,而且有利于营血的新生。在有的书上,还提到了它有养血的作用,至少它不容易耗伤阴血。就基于这样的原因,效果多方面又不温燥,而且不容易耗伤阴血,所以可以说是在这一类药当中最重要,在整个活血药当中应用又很普遍的。但是结合到它的药性,相对于川芎这样的一些温性的药,它最适合的还是瘀热互结的,既有瘀又有热的。比如说在温热病当中,象清营汤这一类的(方)里面,或者(治)一些疮痈,这种情况可能都属于既用它来清热,也用它来活血化瘀,比起其他温性的药,它更加好一些。刚才提到了《神农本草经》说丹参主要就是破癥除瘕,所以从《神农本草经》一直到唐代,或者金元,这样一个时期,丹参用得多的就是把它作为活血消癥活血止痛这两方面。到了宋代,就因为提出了“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至此丹参主要就用于活血调经。但是对这一句话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可能这句话它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个方面,它类似于四物汤。四物汤主要是用于调经的,就告诉临床医生,丹参象四物汤一样,主要适合于妇科的瘀血证,是一个活血调经的良药,这是第一个信息。第二个信息,四物汤是一个补而不滞、行而不伤的一个血分的方剂,它在补阴血的同时它加了川芎这一类的活血化瘀药,它是补而兼行、补而兼通,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补而不滞的。对补血的一些方剂和药物,前人非常强调要补而兼行,要补而兼通,要补而不滞。反过来说就是在补血(时),一味滋补,不注意补而兼行,就把这种称为呆补。补虚的作用不是很好,就象我们现在一个工厂,只知道把大门关上,在里面拼命地生产,没完没了的加班加点,生产很多的产品,但是不流通,不注意它的产品的流通环节,也就说它的销售渠道不通畅,生产的越多,积压的越多,可能就损耗的就越多,亏损就越严重。前人把这种补而不通,补而不行,视为呆补。四物汤就是补而兼行,补而兼通,或者说补而不滞,不凝滞,不容易产生瘀血这一类的(代表方)。另外,它又有活血化瘀的药,川芎,当归也能够活血化瘀,四物汤里面,行而不伤。活血化瘀药总体说来属于消散的,过用了都会耗伤阴血。它和补血药同用,所以就行而不伤。四物汤就这样一个方,补而不滞、行而不伤的。但是丹参是不是在这一点上和四物汤能够划等号?不能划等号,四物汤是以补虚为主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而丹参是主要在于活血化瘀,它是通过活血化瘀,有利于营血的新生,它并不是一个补血的药,所以这点可比性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前人陈自明说的“一味丹参散”就在《妇人良方》里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我想主要是强调丹参最适合于妇科的瘀血证,还不是说的丹参象四物汤一样,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可以广泛地用于血虚证,区别比较大。所以自宋代以后,丹参治疗月经失调,不管寒热虚实,都配伍使用。有寒的,比如说配伍当归、川芎;有热的,配伍前面郁金,这一类的药;虚的,就看根据气血阴阳的不同,分别的配伍,应用就比较普遍了。但是到了现代,近二三十年以来,丹参对于妇科病的瘀血证的应用,相对来说,还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了。当代的丹参,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它应用最广泛的了。很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以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这样的一些方为主的,大量的使用丹参,能够对冠心病的心绞痛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有效的血流量,对心脏还有其他广泛的药理作用。另外,现在脑血管,比如说中风,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血栓,包括脑血栓的后遗症,现在一些其他的脑血管疾病,就(如)刚才说的血管性的痴呆、血管性的头痛、神经血管性的疼痛等等。所以现在丹参用得最广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也是不管寒热虚实都在使用,不但有传统的汤剂,现代的剂型很多,胶囊剂、片剂、滴丸剂,什么其他的剂型,甚至注射剂,可以经过静脉给药,所以现在医院普遍使用丹参注射剂,治疗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感染性疾病,都作为一个重要的药物,或者重要的辅助药物。介绍这样的一些问题,主要就让同学们知道这一点,丹参是一个活血化瘀药当中应用非常广泛的(药),它可以用于多种瘀血证。为什么用于多种瘀血证呢?它对多种瘀血证都有比较好的活血化瘀的效果。比如说对于疼痛证,它能够缓解疼痛;对于月经失调,它可以调经;对于外伤,它可以疗伤;对于癥瘕积聚,它可以消癥。另外,它偏寒,行而不伤,有利于营血的新生,所以应用非常广。至于教科书上配伍的应用的情况是供大家参考的,记不了那么多,慢慢的有(时间)的时候来记。只要大家掌握一点,应用广泛;第二,就(是)它的药性,偏寒的,相对于川芎这一类药,它更适合有热的。这是这里面主要的知识点,这在活血化瘀方面。另外,顺便也要求大家就理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它主要就是说强调了调经,主要不强调它补血。

  丹参因为是一个偏寒的活血化瘀药,和郁金一样,也能够凉血,其实也能清心,它本身就归心经,凉血消痈、凉血清心,其实没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温热病,热入营血,比如说在清营汤用丹参,一方面凉血,一方面祛瘀,同时与它的安神也有关系,我们后面要讲,它是整个丹参的一个综合应用。疮痈肿痛,除了热毒炽盛,本身也就有血分有热,也有瘀滞。丹参对于一些疮痈肿痛,一方面凉血,二方面活血化瘀止痛。我们前面讲牡丹皮、赤芍专门讲了,但是疮痈本质上是热毒炽盛,必须要以清热解毒消痈的药物为最主要的组成,丹参同样,它也不是单独地就用它,也是要和清热解毒药配伍在一起,应用比较广。比如说象张锡纯这样的医家还强调它治疗乳痈,当然乳痈可以用,其他的疮痈同样都是能用的。不管内痈、外痈,丹参可以普遍的使用,但是一般都要配伍清热解毒的药。

  另外,书上(的)除烦安神,也可以就是安神两个字,五版教材说的养血安神,因为它养血作用不明显,现在删掉了。除烦,它一方面通过了凉血清心,热不扰心,烦是心烦,瘀血阻滞,心失充养,也会有心烦。所以在《神农本草经》就提出了丹参可以除烦满,就能够除烦。除烦一个是因为热,一个是因为瘀,丹参都可以使用。因为热、因为瘀的那个烦躁,清营汤《温病学》上,刚才也讲这个很有名的方,其实已经用了它来清心除烦,有利于心神的安定。它作为一般的宁心安神药,或者安神药,就是对以失眠为主,包括心烦、心悸这样一些症状(及)健忘的治疗作用,统称为叫安神。所以丹参它可以用于很多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宁的那种治疗方当中,作配伍使用。比较多的比如说在养心安神的方当中,比如天王补心丹和滋养心血、滋养心阴的药配伍在一起;如果是热邪扰心,就配伍清心的药物,达到清心安神;如果瘀血阻滞而出现了烦躁、失眠,也可以和其他的活血化瘀药同用。我们书上重点是除了温热病热入营血的心烦不眠,它能够清心安神以外,其他的更强调的是心失所养,心血虚,在学习以后的方剂当中,我们会联系上天王补心丹这类的方。丹参的主要的功效其实就这么三个方面,活血、凉血、安神。

  丹参和前面我们学的活血止痛药比较,它没有行气作用,它不是血中气药,这一点要把它区别开来。如果在考试里面要考兼有行气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不应该包括丹参,这是关于丹参的简单地情况。

  下面的一味药,红花。这是一个菊科植物,因为它的花冠是红的,成熟了以后,把它整个的采摘下来,花冠都作为中药使用,所以叫做红花。因为这个红花,四川是一个比较主要的产地,就称为川红花,在有的书上也有这种说法。在古代的本草比如叫做红兰花,现在这个药一般都很少叫红兰花了,就把它称为红花。

  红花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它长于通月经,也就是调经和止痛。所以在临床上,红花主要用于瘀血疼痛证。就包括各种原因,跌打损伤、疮痈肿痛,包括胸痹疼痛,用它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现在有一种红花注射剂,就是治疗很多疼痛证,主要就把它作为一个活血止痛药在使用。另外,从张仲景开始,就把它作为一个调经的药,单用,对于很多原因引起的妇科瘀血证,都使用。当然现在就是不管虚实,如果是瘀血,配伍活血化瘀的药,而且红花的用量比较重一点,如果是血虚的,也用红花,在一些补血调经的方,比如说四物汤这一类里面也加红花,比如说桃红四物汤。其实对于妇科的瘀血证,用来调经的时候,它虚实都用。前人对于这一点有一个说法,比如说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就说红花“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其实这个话要倒过来讲,那就好了,多用的时候,活血作用比较强,主要用于瘀血证,可能会达到活血化瘀,或者甚至于破血的效果,应该说它破血宜多用。如果作为养血的方当中,加少量的红花,补而兼通,就是“养血少用”,不是少用养血。我的理解把它倒过来,朱丹溪的原话是“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我就觉得应该是“破血则多用,养血则少用”。它本身不存在破血或者养血,关键在它的量,量多了作用强了,在整个方里面,它可以达到破血的效果,对于一些瘀血比较重的证。在一些补血的方当中,少加一点,补而兼行、补而兼通,所以血虚的月经不调它也可以使用。红花基本的就是在通经和止痛方面,但是传统的记载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应用,就是用于斑疹紫暗,加在凉血消斑,或者清热解毒的方当中,红花通过它活血化瘀,对于紫暗的斑疹有辅助的治疗作用,但是它离不开凉血解毒的药,单用这个作用也是不明显的,但是历来的《中药学》里面比较强调,而且作为应用当中的专门的一项,有的时候把它独立成一段,那我们再姑且可以把它作为红花的一个特殊应用,就是我们书上264页的最后一行,应用二,用于热郁血瘀斑疹紫暗者,在温热病当中,经常使用。但是红花不是针对血热的,也不是针对热毒的,主要是针对瘀滞的,所以没有离开它的活血化瘀这个基本的功效。这是关于红花的应用的情况,它也是一个应用比较普遍的一个药。

  需要大家附带了解的,就是番红花。番红花它过去主要是通过西藏这样子进口,再转销到内陆,所以又叫做藏红花。它主要来自西方,它主产地在欧洲,象西班牙这样一带,所以又叫做西红花。西红花、番红花、藏红花(都行)。要注意的是番红花不是红花,它们的植物来源没有近缘关系。一般的红花就是菊科植物,整个花把它采摘下来,都作为药用。所以它产量比较高,价格比较低廉,而且作用也比较强。番红花,它来源于鸢尾科,前面我们讲射干讲过的,象君子兰那么大小的,一株一株的。它入药的部位不是整个的花,每一朵花里面只有一根柱头,它就是用柱头的上部分,所以很大的一株番红花这种植物在采收的时候,比如说这一朵花中间有一个柱头,柱头直径也就是那么两个毫米左右,一两公分长,一朵花里面就那么一点点入药,所以种一大片的番红花,比如说种一亩地、两亩地,那收集起来就一点点,所以它产量非常的低,就由于它的入药部位很挑剔,一朵花里面就那么一段柱头,所以价格就比较昂贵,这个是物以稀为贵,产量不高,它不得不贵。不完全是因为它的作用就优于红花,如果是活血调经、活血止痛用于一般的这种月经失调或者瘀血疼痛证,没有必要迷信藏红花、番红花,因为价格高,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不是有明显的优势。在欧洲,它主要作为食品的一个添加剂,或者也有个特殊的,微微有一点矫味,调味的那么一个作用。所以它并不是一个药效作用很强的药物,只是在用于血热瘀滞的斑疹紫暗,一般认为番红花它药性是偏寒凉的,它不但能够消除瘀滞,而且对血热也有针对性,所以可能比普通红花更好。但在一般情况下,它并没有很特殊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很迷信番红花,不应该。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附药,主要就是(让)大家了解它的药源的情况,为什么会价格那么高?其实这个药在本草学里面,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可能从金元时期就从欧洲已经开始引进了,今后大家翻阅《本草纲目》的时候,《本草纲目》上有一个药叫做咱法兰,咱们的咱,口字一个自己的字,法国的法,兰花的兰,咱法兰。其实它是个音译,番红花在英语里面就是Saffron,它翻译(出来)就是咱法兰,相似的音。所以应用的时候,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了,但是正因为它不是很特殊,所以这么长的时间以来,并没有受到很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对它的这种关注,有的也不完全是因为临床需要,而是属于其他的某一些商业性的炒作在里面也有关系。现在有开始引种,国内有引种,但是范围不广,也是因为产量的原因,效益不是很好。所以对番红花说那么一点。

  下面一个药,桃仁。就是桃树,这个桃树一般是野生的,木桃或者山桃。现在我们水果当中有很多优质的桃的品种,比如说什么水蜜桃之类的,这样凡是人工培育的很优质的水果桃,里面的种子都退化了,有的根本就没有了,有的就是一层皮,里面没有种仁,晒干了以后,就更不行。一般我们现在用的桃仁,还是野生的,这一类的桃它果肉很少、很薄,不好吃,但是里面的种仁比较丰满,这是它的药材。

  桃仁在活血化瘀药里面,它是一个平性的药,不偏寒热,所以它对瘀血证在寒热的方面完全没有选择性,加上它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都不是很强,比如说止痛,它也有一点,可以治疗瘀血疼痛证。通经,也有这方面作用,也不是很首选,很次要的,它也能通经。比如说疗伤消癥等等,几乎都可以使用。应用在古方当中,桃仁在活血化瘀药当中,使用的频率是最高,我这里讲的是古方。在现代方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丹参,因为心脑血管的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很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很严重的一类病,在心脑血管方面当代丹参有优势,所以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桃仁是在古方里面出现频率最高,就是因为它有多方面的活血化瘀的效果,加上药性比较平和,有人统计过,在张仲景的活血化瘀方当中,桃仁出现的频率是百分之七十多,所以有的人就开玩笑的讲,桃仁在活血化瘀的方当中是“十处打锣七处在”,它就是百分之七十的古方,都有这个药物使用。但是没有哪一方面它显得特别有特长,所以我们对这个药活血化瘀的桃仁,在活血化瘀的应用方面,就作一般的了解。但是有两点,比较特殊。一个是常常在使用桃仁治疗内痈。内痈也有瘀滞,也需要活血化瘀,也是没有文献介绍为什么治疗肠痈或者肺痈的方当中其他的活血化瘀药选的不多?在古方当中要选这么一个桃仁,当然现在选其他的活血化瘀的药多了,但是在当时基于什么考虑?有的人就分析,是不是因为比如说桃仁还能够止咳。本身肺痈就有明显的咳嗽胸痛,是不是与它的止咳作用有关。治疗肠痈呢?要保持大便的通畅,甚至还要用大黄这一类的泻下药,桃仁有润肠的作用,是不是有利于热毒的这种通过大便把它排出,当然这些都比较牵强。但是有一个好处,可以帮助大家记忆,在活血化瘀药当中,治疗内痈,肺痈、肠痈比较常用的在古方当中,有的考试当中也考这个知识点,那选的时候如果不是很留意,就会失误,如果说帮助大家从这个方面来记忆,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是不是前人就这样子考虑的?我们现在不清楚,只是有人这样子推测。我们就不管它了,供大家参考而已,这是主要的功效。

  另外,润肠通便,桃仁是一个种子类的药材,里面含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脂肪油,它是一个润肠通便(药),类似于我们前面的火麻仁,或者郁李仁。但是桃仁润肠通便可以说是一个有效的药物,但不是一个理想的润肠通便的药,可以用,但是要注意。为什么呢?因为润肠通便的药,作为汤剂,效果不明显,一般都要作丸剂,或者作为食疗,这样子来,整个把它的脂肪油都食用,这样子能够明显的增强作用。第二,用量一般都要偏大,量小了,达不到润肠的效果。但是桃仁在性味归经的后面,最好加上一个有小毒。这个是漏掉了的一个问题,桃仁有小毒。我们把它写在使用注意里面去了,使用注意。在266页,本品有小毒。之所以有小毒,桃仁里面含苦杏仁苷,水解的时候产生一部分氢氰酸,量大了,它要抑制呼吸中枢,所以引起窒息性的死亡。桃仁作为一个润肠的药,如果量多了,又是直接作为丸剂,里面的就有比较多的苦杏仁苷,就容易在体内产生比较多的氢氰酸,就不安全。所以它不是一个很适合作润肠通便的药的,虽然可以用,但不理想,大家在这方面应该了解。另外,这个药有止咳平喘作用,止咳平喘就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少量的氢氰酸,能够抑制呼吸中枢,使它少量的镇静,就缓解咳嗽气喘。和我们后面要学的杏仁一样,在学杏仁的时候,我们再加以简单地比较,这是关于桃仁的情况。

  下面益母草。益母草也是这一节当中的要求掌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药物。益母草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主要是用于妇科的瘀血证。如果月经不调、痛经,不管虚实,从古到今,都广泛地使用。如果是实证,当然配伍其他的活血调经的药,比如说红花、桃仁、丹参;如果是虚证,加到补虚的方当中,比如说八珍益母丸,气血双亏又月经不调。八珍丸就是四物汤加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在这个基础上,益母草也能够在里面(使用),所以对于妇科的瘀血证,虚实都用,但是用得更多的是用于产后。现在在一些产科医院,或者一些妇幼保健院,产后益母草的制剂几乎都是一个常规的给药,每一个产妇都要在一定的时期内都需要服用。单味的,比如说益母草浸膏,或者现在益母草的冲剂,益母草的颗粒剂,当然也有复方,以益母草为主药,它能够帮助子宫的恢复。因为妇女在妊娠当中,随着腹中的胎儿的长大,子宫也要扩张,也要长大,分娩以后,就要让子宫收缩,要恢复到妊前的那种正常的状态。如果说子宫收缩不好,子宫复旧不好,可能就是出现了恶露不行、恶露不尽,这样的一些中医所谓的产后的瘀血疼痛证,或者一些瘀滞的出血证。在这个时候,益母草能够明显的收缩子宫,促进子宫的恢复。有的人在过去在临产的时候也用益母草,有利于分娩,也是增加子宫的收缩,但是应该掌握好分寸,这个是我个人的观点。为什么益母草要用这样一个名称?首先它是妇科病用得多,但是这一点不能引起误解,好象不能认为益母草只有妇科病,妇女的瘀血证才能用,这样理解就错了。除了妇科瘀血证用得多以外,其他的,比如说跌打损伤,现在用于冠心病的心绞痛益母草还有注射剂,也可以用,这个是不分男女,都在使用。因为过去曾经出过这样的(事),也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我就亲自知道这么一回事。就是过去的服药,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医疗保障制度,就是公费医疗,吃药,只要你有单位,有一个所在的一个给你出钱的地方,服药以后就可以报销,我知道的一个人,他是男性的一个患者,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在)他中药处方里面他开了益母草,最后到单位去药费报销的时候,他们的领导对他进行了批评,不给他报销,不给签字,说什么肯定你把那药开回去你家里面的女性的人吃了,不是你的夫人就是你家里面的什么人,或者女儿之类的,因为你是男的,为什么益母草(在)每个方里面都有?其实是那位单位的领导就不知道益母草并不完全是妇科病的专利,只能说是妇科病用得广。既然妇科病用得广,在命名的时候,前人当然也有把它称为坤草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个坤就代表阴性,代表女性。所以我们现在在商店里面逛商店,比如说买一个坤表,有的说坤包,女士用的表,手表,女士用的小包,坤表、坤包。就突出了益母草对妇女比较主要,但它不是专利。为什么作为坤草没有益母草那么影响大呢?产后用得多,妇女要成为母亲,都在分娩生产以后,强调了它在产后应用最为重要,我想前人命名是不是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一定考虑到了,才有益母这个名称,这样来帮助大家理解。它在妇科病很主要,尤其是在产后,帮助子宫的复旧这方面。所以就是有出血的它也能用,实际上是一个化瘀来达到了止血的效果,所以这是益母草在活血化瘀方面的简单地情况。另外,它能够利尿消肿,治疗水肿,现在就是不管肾性的、心性的,益母草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且认为尤其是肾炎,急性肾炎引起的水肿,认为它效果更加可靠一些,这个是供参考。有的书上还说益母草能够解毒,或者治疗疮痈和皮肤瘙痒,其实它对湿热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强,一般很少用,所以我们就是没有再保留这样的功效和应用。关于益母草的药性,它是偏寒的,但是我们在讲它用于瘀血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象丹参和郁金一样就说它比较适合于这种瘀热互结的?益母草不强调。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益母草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一般是要求炮制的,炮制往往是用酒制,加酒来炒,炒了以后,益母草的微寒的性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只要是用的炮制品,可以完全不考虑它的药性,它是平性或者微微偏温的,它不是寒性的。那只有生用的时候,把它作为利水消肿,或者有的时候作为疮痈肿痛的治疗药的时候,益母草好象才是偏于微寒的,这个是关于药性的问题,就说这样的一点。

  下一个药物,也是要求掌握的,牛膝。牛膝这种植物它是一个苋科的植物,它茎上有节,这个图不是看得很清楚,它的茎有节,节是膨大的,就象牛的膝关节,要大一些。所以它是根据植物的茎有节,节是膨大的这个特征来进行命名的。但是入药的部位不是它的全草,用的是下面的根,称为牛膝。根没有这个特征,这个根没有膨大,都是一样粗细的,或者有的时候稍粗细一点,但是没有突然长大一圈这种情况。

  牛膝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它应用也是比较广泛,但是它表现最强的是在用于妇科的瘀血证,其他的瘀血证它表现出来它的作用一般,所以我们把它放到这一类的药。所以在文献上,牛膝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到底是比较强或者是比较缓和,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它是比较强的,有的认为它是相当缓和的,实际就是立论的前提,它产生的实践基础不一样。益母草对于妇科的瘀血证,相对来说,作用强一点,效果比较明显一点,尤其是对于孕妇,如果使用不当的时候,误用了牛膝,很容易造成流产堕胎,从这个角度来讲,前面我们有很多活血化瘀的药,如果说孕妇误用了以后,它引起流产堕胎,没有牛膝那么厉害、那么可靠,所以前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的说它比较峻猛,作用比较强。但是牛膝对于其他的瘀血证,比如说风湿痹证,如果有瘀血,或者其他的一些,比如说胸痹有瘀血,牛膝用很大的量,表现的出来的药效很一般,而且很少不良反应。就这样来讲,它又相当的平和,作用并不强。所以就怎么讲,以什么为基础?今后如果同学们见到了评价牛膝的活血化瘀的强度,大家一个正确地判断,到底是强是弱?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它对妇科的瘀血证作用相对好一些,也就是它分到这一类的主要的依据,所以我们书上牛膝主要也用于妇科的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的腹痛。至于跌打损伤,它有一点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但是还与它补肝肾、健筋骨,有利于促进筋骨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关系。它不完全是作为一个化瘀止痛药在使用,所以在其他的瘀血证,牛膝应用是不多的,比如说冠心病,跌打损伤,这些它可以用,用的不是很多,都不很重要。对于牛膝的活血化瘀应该这样来理解,我认为。

  另外,第二个功效,补肝肾、强筋骨。这个是一个整体,用于肝肾亏虚的筋骨痿软,一般的虚证可以用,尤其是在风湿痹证,它类似于我们前面的桑寄生、五加皮那一组的药,但是牛膝它本身不是祛风湿的药,现在不认为它祛风湿,但常常和那些药配伍在一起,那治疗风湿痹证兼有肝肾损伤、筋骨不健的,不是风湿的有些同样可以使用。但是肝肾亏虚引起的病理改变是多方面的,前面我们学桑寄生,它能补肝肾、强筋骨,它还可以用于肝肾亏虚的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牛膝就一定不能用。那用了以后,可能马上就流产堕胎,它也是肝肾亏虚,但是它活血化瘀表现在这方面很敏感,所以它是一个不能用的,所以这个和桑寄生的功效术语虽然都一样,但是它有明显的禁忌。

  我们先说最后一个功效,利尿通淋。牛膝能够明显地改善淋证的小便淋涩疼痛的症状,但是它的利尿作用不明显,就好象我们前面学的象郁金或者蒲黄这些药都是,它虽然是利尿通淋药,重点不在利尿,重点在通淋,就是缓解或者消除淋证的局部的一些症状,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所以牛膝也常常配伍典型的利尿通淋药,比如说木通、车前子这一类药物使用。

  比较特殊的一个功效,引血下行,有的书上叫做引热下行,都可以。引血下行,或者引热下行,或者同时都写出来引血(热),血字后面加上一个热字,打上一个括符,也是四个字的,或者有的就不打括符,引血热下行,都可以,引热下行、引血下行、引血热下行。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是唯一的一味药,第一次出现,以后也不会再出现,就是牛膝很特殊的(功效)。对于这个功效大家第一个要记住,在功效里面牛膝有引血下行这个功效,这个功效也可以叫做引热下行,或者引血热下行,是一样的意思。关键要记住这个功效对应的主治就是我们书上的三,它很特殊。它对应的主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头痛,在这种情况下,牛膝常常配伍平肝阳的药,我们很快就要学平肝药,比如说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磁石、天麻、钩藤、羚羊角等等,配伍这些平肝阳的药。前面我们也学过,象菊花它也是可以配伍的,甚至于桑叶,都能同用。牛膝本身不是平肝阳的药,它没有平肝的功效,没有这个基本作用,但是它在平肝阳的方当中配伍使用,能够明显地增强其他平肝阳药物的平肝作用。肝阳上亢,中医理论就认为是一种血热上逆。有的把肝阳上亢,比如说张锡纯把它称为脑充血,就认为气血并走于上,气血为什么并走于上呢?因为不管虚热或者肝热、实热,逼迫阳气上亢,认为牛膝在这样的方当中,它把亢逆于上的血或者热让它下降了,所以牛膝药性就很沉降,利用它的沉降之性使肝阳上亢当中上逆了的血热,使它向下,减轻症状,增强疗效。这是一个主治,肝阳上亢,它本身不是平肝药。第二,上部的实热证,虚实的实,上部的实热证,比如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或者头晕头痛。由于肝火上炎头晕头痛,或者胃火炽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火炽盛口舌生疮,都是表现在上部的,本身火热就有上炎之势,它表现在上部。牛膝本身不是清热药,它没有清热的作用,但是它和清热的药物一起使用,配伍清肝的、清心的或者清胃的,比如说今后大家学玉女煎,胃热,可能实热,甚至还可能是虚火,它配伍石膏、知母这样的一些清胃热的药,它有利于对咽喉肿痛或者牙龈肿痛的治疗,也是使这一类上部的实热证、上炎之热,它有引热下行的作用,也是用它的沉降的性质,使热下行,不上炎。它不是清热药,又治疗热证。另外,第三,上部的出血证。上部的出血证,也是血与热亢逆于上。牛膝常常和一些凉血止血药同用,能够增强疗效,但它本身不是止血药,更不是凉血止血药,它是平性的,不是凉血止血药,它也是引血热下行。这时,因为牛膝有一些特殊的主治,按照目前的理论不好总结它的功效,所以就高度的概括,就称它为引热下行,或者引血下行,或者同时称引血热下行。同学们一定要对上号,它主要用于是肝阳上亢证,上部的实热证和上部的一些出血证,主要在应用的三,把它加起来,我们这样子认识就比较清楚一些,所以这是牛膝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比较难记忆,对初学也比较难于理解。

  另外,牛膝还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药材的品种。牛膝一直以来,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品种。第一个来源于牛膝,主要就产在以河南为主的地方,现在全国都产,所以又叫做怀牛膝,就是我们图上上面这两个,它比较白一点,根比较直一点,而且比较细也比较短,白的,这个就是怀牛膝。另外一种植物,它以四川为主产地,根比较粗,而且表面有比较多的那种纵构,颜色要深一些,而且它上部很粗,慢慢的变得很细,很长,有的可以到二三尺长,很长的,怀牛膝一般二三十公分,川牛膝可能至少是六七十公分,比较粗、比较长,称为川牛膝。川牛膝和怀牛膝从1955年,当时上海市药材公司编了一个小的(一个)中药书,叫做《中药材品种资料汇编》,在那本书里面就提出,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川牛膝长于活血化瘀,从那本书以后到现在,众口一词,都是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如果要用它的强筋骨,一般适合于选用怀牛膝。如果是作为活血化瘀,主要选用川牛膝。但是在明清时候的本草学,认为川牛膝的补肝肾作用优于怀牛膝的占多数,如果我们仔细去查阅,究竟是怀牛膝和川牛膝谁的补肝肾的作用好,现在还有待研究,也是通过初步研究,我们教研室也有硕士研究生专门做过川牛膝、怀牛膝的对比研究,目前认为牛膝的一个重要的功效就是增强免疫功能,它补肝肾的一个指标吧!现在只是其中之一。增强免疫功能,主要就是它所含的多糖,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川牛膝所含的多糖是怀牛膝的两倍以上,任意取材它的多糖的含量都非常高,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标,现在当然还难于下结论。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川牛膝和怀牛膝在补肝肾方面这个优劣,我们还不能盲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以后考试,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以教科书为准,就是还是认为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川牛膝长于活血化瘀。268页的参考资料二,有不同的看法,仅供参考。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五十五讲  活血调经药:鸡血藤

活血疗伤药概述  活血疗伤药: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马钱子

破血消癥药概述  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

活血调经这一节的药还剩下一味是大纲要求的,我们现在来介绍,就是鸡血藤。首先它是一个豆科的藤本植物,所以以藤来命名。《本草纲目拾遗》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分类就加了一个藤类的药,那鸡血藤也是属于藤类的豆科植物,用的它的茎,就是用它的藤茎。这个鸡血藤的藤茎是比较粗的,在新鲜的时候,把它这个藤茎割断了,它有那种红的汁液流出来。所以根据这个特征,就叫做鸡血藤,有红的汁液。但是在豆科植物里面把它割开以后,有红的汁液流出来的有很多种,并不只一种。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使用的鸡血藤那个品种不完全一样,但是作为正品的就是我们书上密花豆这种豆科的植物。这种植物的藤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同学们以后一见就知道是正品的鸡血藤。第一个,它整个藤把它切片砍片以后,它里面都是红的,整个都是红的,相当于树杆的年轮,每一年一圈,红得特别深,干了以后,就象那个干了的血块一样,那种紫黑紫黑的,一圈一圈的,整个都是红的,另外它年轮特别深,这是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药材当中最典型的,它的中心部分是偏在一侧的,不在正中,它往一边长,这个藤扁扁的藤,不是完全圆的藤,扁的,它的向阳的那边长得特别快,一年长很宽,不向阳那边一年长一点点,所以它加工成药材饮片的时候,一般心都偏在一边,象这个可能就偏在了下面的三分之一,这边至少三分之二,它的中心的髓部不在正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鸡血藤,把它切片了以后,就表皮里面有一圈红的,整个里面就是白的,或者黄白的,淡黄淡黄的,那都是地方用的一些品种,不是正品,而且在很多地方都使用,所以这个是药材作为大家一个常识,见到了以后能够把它区别开来。

  鸡血藤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它主要是活血通经,主要也是用于妇科病的瘀血证,但它的作用不是很强,是比较温和的,或者作用比较缓和的药。但是它有一个很主要的特征,鸡血藤又是一个补血药,尽管它的补血作用也不是很强,但是这一类的药在我们要学的品种当中不多,象我们学二十多种活血化瘀的药吧!它是唯一的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它本身就是行而不伤,补而不滞。这样类似的药今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药,就是当归。同时具有活血和补血两个方面的功效,就这两味药,当然当归的补血作用强一些,鸡血藤比较温和一些。所以这个药物它对于妇科的瘀血证,既可以用于血瘀引起的又可以用于血虚引起的,最佳的主治证就是瘀虚并见,既有瘀血又有血虚,在妇科的月经失调当中是很常见的。妇女以血为天,很容易血虚的,也容易造成瘀血,血虚了也会有瘀血,所以这是鸡血藤最主要的特征,最适合既有瘀又有虚的,主要是血虚。单纯的瘀和虚都可以,在配伍的情况下分别再使用。另外,它是个藤类的药,前人很多都说藤类的药能够舒筋活络,所以在瘀血证引起的肢体麻木、偏瘫,比如说中风后遗症,它常常和补气血的药配伍,加一些鸡血藤,也非常常用,用它来活血通络。风湿痹证也有,也需要舒筋活络,但是需要配伍的是祛风湿药。所以这个药的功效比较简单,作为不是很重要的药物,作为一些常识性的了解。

  再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参考资料里面鸡血藤膏有两种,一种鸡血藤膏就是单独地把它的汁液收集起来,那么这个和鸡血藤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另外一种鸡血藤膏加了其他的很多药,比如说加续断、牛膝、黑豆、红花,这样的鸡血藤膏它的活血作用和补血作用都比鸡血藤要强,双方的作用都增强了,它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这两个方面。所以看一下参考资料二,剩下的两味药,大纲不要求,我们就不再介绍。知道这两个药是活血调经的药,今后在一些方里面,比如说泽兰,泽兰可能和益母草、红花那些比较相似,也是常常在一起配伍使用的;王不留行除了通经,就是有下乳汁的(功效),这个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功效。

  下面活血化瘀药的第三节,活血疗伤药。这一类的药主要用于跌打损伤,或者骨折、筋伤、一般的瘀血肿痛、外伤引起都可以,它主要是骨伤科里面用的比较多。这一类的药是用于骨伤科,有的时候除了配伍同类的药,增强活血化瘀止痛的以外,还要配伍补肝肾的,因为外伤常常损伤筋骨,肾主骨,肝主筋,配伍一些补肝肾强筋骨的药,有利于筋骨的愈合,尤其是在恢复期。这一类的药其实有的应用还是比较广的,但是这一节收载的药物,有的不是典型的活血化瘀的药,是因为它常常用于骨伤科,我们把它放到了这一节,我们学了以后当然就知道,所以这一节的药相对来说比较次要一些,不是很典型的活血化瘀的药物。

  下面第一味药,我们上面就没有打出来这个蟅虫,所以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因为现在用电脑,但是字库里面有,那个字库把《康熙字典》的字都贮藏到里面去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那个在字库里面,它不是上下结构,是左右结构,把虫字旁在左边,庶民的庶在右边,把上下结构的变为了左右结构,所以一般的人打不出来。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就呼吁药典委员会是不是把这个名称给改掉?古代从《神农本草经》开始,这个药的正名一直是蟅虫,现在的药典已经把它改掉了,改为土鳖虫。所以现在我们把它的正名,我们的教科书也可以改土鳖虫,土地的土,鳖就是那个龟鳖(的鳖)。我们今后要讲那个鳖甲,因为这个虫它的形状就是那种扁圆状的,有的地方把它叫地乌龟,好象就那小的那种乌龟的形状,扁圆的,龟和鳖的形状实际上是大同小异,所以也叫做土鳖,它是昆虫,所以叫土鳖虫,土鳖,有的也叫地鳖,土和地是一个意思,但土的笔划更少,所以现在药典里面的名称叫土鳖虫。在打字的时候就不会出问题了,我们教材也应该相应的把它改过来,所以我们书上它的动物学里面的名称,叫地鳖,或者叫冀地鳖,所以现在把地再简化,简化成土,土鳖。

  这个药就是个活血化瘀的药,因为作用比较强,所以称为破血逐瘀,就是作用比较强的一个活血化瘀药。它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疗伤,二个方面是通经,通月经。所以在疗伤它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筋骨损伤,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敷,所以在今后治疗骨伤科(病)的方当中,使用比较多的,还可以单服,比如说把它加工成散剂,每一次服用一克左右,对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对于跌打损伤的瘀血疼痛,也是有明显效果的。另一方面,它就是用于妇科比较重的瘀血证,比如说闭经,严重的因为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都可以使用,所以它的应用就这么简单,一个是活血疗伤,一个是活血通经。因为它活血作用比较强,所以称为破血。为了突出它长于疗伤,所以后面加了个续筋接骨,实际上就说它主要在骨伤科方面用它的活血化瘀作用,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功效。

  这个药是有小毒的,用量大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说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有的还引起变态反应,或者其他的一些不良反应都会出现,所以用量一般要小一点,而且昆虫它有特殊的不良气味,所以有时候可以是用酒来制或者用酒来服,或者微微的把它炒一下,有一个香味,这样子就是便于服用。

  下面的一个药自然铜,这个作为常识性的了解,不要求。这个药可以说是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一个专药,这个药它就应该是活血疗伤药,它的活血化瘀作用在其他方面都不用,它就是促进骨折的愈合,使骨痂容易形成,骨痂的抗折能力能够增强,就在这方面内服或者外用,就在骨伤科里面,所以作用非常单一,实际就是一个活血疗伤。需要说明的这个名称是前人的一个错误,但是我们现在也是知错不改,保存下来,因为已经约定俗成了。知错不改不仅仅是这个地方,在自然科学里面有。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语言都是说的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日出日落,这个就是个典型的最大的知错不改,它不是太阳落下去、太阳升起来,而是地球升起来,地球落下去了。所以举这个例子,也是容忍、也是允许我们知错不改,在中药里面。但这个也是自己护短吧!

  它不是铜,它的有效成分是二硫化铁。因为有硫的原因,它就象铜一样的显现出了黄色,所以在这个矿物里面,叫做黄铁矿,它的本身的颜色象铜一样的是黄的,它是天生的矿石的结晶块,不是人工把它敲成这样的小方块,它来源于自然,天然形成的,实际上它是自然铁,前人把它误认为是自然铜,硫化铁,所以需要把它说明的一点就是这样,在名称上。

  下面苏木,也是一个豆科植物,不要求,所以我们不讲它,它也是类似于红花那一类的,有一点活血疗伤的(功效)。

  下面两个比较特殊的活血疗伤的药,它不是典型的活血化瘀药。第一个骨碎补。这是一个蕨类植物,我们很多同学可能都见过,它常常附着在一些石头上,或者有的大树上、在树干上,那森林里面有的比较大的树干,就长了这样的蕨类植物。用的下面的根茎,根茎外面有黄色的毛状物,这个好象是加工炮制炒过了,去掉了外面那个绒毛毛的黄色的部分,用的下面,它是横的根茎,长在那些树干上,或者石头上,这样一个蕨类植物。它的名称是根据它的功效,长于治疗骨伤科用的,好象认为粉碎了的骨,碎掉了的骨,它都能让它愈合,所以它称为骨碎补。这个是一个传说了,好象说(骨碎补)是李隆基命的名,唐明皇,因为当时他的一个妃子骨折了以后,医生用这个药治疗以后,她的骨折愈合了,最后叫他命个名,它就叫骨碎补吧!好象粉碎性的骨折,它都能够让它得到很好的治疗、愈合。实际上这是一种形容,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是一个骨伤科的用药。这个药物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也是其他的瘀血证基本上不用。当然现在慢慢的应用的范围有所扩大,但是还不确定,所以我们不收载它,基本上还是在跌打损伤当中,常常和前面的一些活血止痛或者活血疗伤的药配伍在一起内服,当然也有局部外用的,这一点就了解到此为止,它主要是活血疗伤,根据它的名称,活血疗伤,续也可以改成疗,没有两样,为了文字上的灵活性而已,就是一个活血疗伤的药,根据功效可以完全对应下来,不多讲。

  另外,又是一个补肾的药。在很多书上,没有强骨,就是补肾。近年来骨碎补在治疗一些与肾虚有关的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的方当中有人使用,为了强调当前它作为一个补肾药,应用最广泛的是所谓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或者骨关节退化,所以加上了强骨。其实在过去的《中药学》里面,就是两个字补肾。它是治疗很多按照中医的理论与肾虚有关的病证,哪一些呢?比如说腰痛,与强骨当然能够联系起来,就不再多介绍了。另外,比如说耳鸣耳聋、牙痛、久泻。为什么认为它是补肾呢?因为肾开窍于耳,肾虚了它的外窍功能当然就降低,那么出现耳鸣耳聋,所以对于肾虚的这种症状,常常和补肾的药,比如说在地黄汤用来补肾或者左归丸来补肾精,加上一点骨碎补,有人认为有一定的改善。过去用西药,链霉素这一类的或者庆大霉素这一类的,副作用就是对听神经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有的轻微的这种中毒反应就出现耳鸣,严重的就耳聋,有的人就说配伍用骨碎补好象能够减轻那一类的毒性反应,但是这个毒性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造成的耳聋,从西医药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逆转的,几乎是不可能恢复的,但有人认为它可以减轻在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的同时,当然过去有这类的报道,当然它也是治疗耳聋耳鸣的一种发展。不管它的疗效怎么样?我们就了解这么一点,它是根据中医理论耳鸣耳聋是与肾有关的,它属于肾虚的一个症状,肾开窍于耳,所以认为它有补肾的作用。另外,牙痛。牙痛也是肾虚,不是一般的胃火上炎,不是阳明的热盛,尤其是有的比如说那个牙髓里面疼痛,因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有的牙痛它表现在,比如说牙的过敏性增高了,稍稍一些冷或者热,或者一些酸、甜的味道,轻微的刺激就受不了、就痛,那么认为这个与肾虚有关。这种情况有的用骨碎补来治疗,也是取它的补肾作用,是因为肾主骨,牙(齿)为骨之余,是这个理论。另外,就是一些久泻的患者,为什么也和补肾挂上钩呢?中医认为脾不伤不泻,腹泻主要的就是脾胃功能受到了损伤,脾不伤不泻。肾不伤不久泻,那么久泻不止,不仅仅单纯地脾虚,同时久病不已,穷必及肾,由脾及肾了,它是一个脾肾两虚,有肾虚的因素。有的治疗久泻不止,比如说把骨碎补研成粉末,放在那个猪腰里面蒸,蒸来吃,认为治疗久泻不止有效,猪腰认为以肾来补肾,当然主要取的也是一个补肾的功能。所以骨碎补它补肾,它的主治证很特殊,这个是帮助同学们理解,所以这都是简单地加以了说明,就是与肾,中医认为与肾虚有关的一些病证,常常用骨碎补来治疗。骨碎补它既不是典型的活血药,因为它除了跌打损伤以外,其他的瘀血证不用,就是对于跌打损伤的瘀血,对于瘀血的肿块的吸收这些,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主要在于筋骨损伤,尤其骨折的患者当中使用,它与补肾也是有相关的。所以究竟活血是主要的或者补肾健骨是主要?这个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它不是典型的活血化瘀的药。另外,它也不是典型的补肾的药。典型的补肾的药,肾阳虚它是偏温补的,肾阳虚的其他的(症状),比如说表现为生殖功能的低下、性功能的低下,或者肾主水的功能低下,肾温煦形体的,这个肾阳亏虚了不能温煦形体,它有没有明显的作用?一般都不用它。所以它不是典型的补肾阳的药,所以称它活血补肾都很特殊,所以整个都是一个特殊的药,所以需要理解。

  下面的药也是这一节的最后一个药,马钱子。这个在《中药学》里面长期以来,很难确定归属的一个药,所以也是每一个版本的教材不同,它的归类不一样。那比较多的比较早的时候的本草,马钱子放到外用药。但是放到外用药,马钱子本身它内服是主要的,外用的比较少,主要是内服,名不符实,加上我们现在的中药里面取消了外用药,把外用药也按功效(分类),比如说我们这个(书),把它变为了攻毒、蚀疮、化腐、生肌、敛疮这样的(分类),马钱子就更沾不上边了。所以不可能再把它放到我们书上的最后一章,就是所谓的习惯上的外用药。后来有的把它放在了祛风湿药,它又没有祛风湿的功效,就包括我们现在的功效里面这十二个字,都与祛风湿没有直接关系,能够沾一点边的就是通络,很多祛风湿药兼有通经络的作用,或者舒筋活络的作用,马钱子有这个作用,但它毕竟不是祛风湿的直接功效,它是祛风湿兼有的功效,把它放到祛风湿药里面也名不符实。现在把它放在活血化瘀药,尤其是活血疗伤,按照过去的表述,马钱子没有肯定它有活血的作用,所以在其他的中药书上,马钱子就是通络止痛、散结消肿,没有攻毒和活血这四个字。它在活血化瘀药里面,它也不名正言顺,它也应该说没有办法容纳它,它没有活血作用。我们现在给它加了一个活血作用,这个加不是乱加的,是根据临床应用和现代的一些研究,它有活血方面的相关的一些药效学的作用,而且常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证,所以加上活血是第一次,也是试探性的,看是不是能够成立?所以也是为了它归这一类药,它有一个依据,这样子而出来的。现在研究马钱子,它在扩张血管这方面有那么一点作用,或者对于瘀血肿痛的治疗(有效),但也不是很典型,也是有一点点勉强。

  马钱子因为它(是)扁平的,象马的连钱,过去马运输要加马鞍,为了避免磨坏它的皮肤,是不是有那种象算盘珠一样的在马的,尤其是臀部,那些一串一串的,它象那种形状,所以有这样一个名称,这样命名而来的。另外,马钱子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名称,叫做番木鳖。番就是刚才番红花的番;木,树木的木;鳖,就是龟鳖的鳖,刚才地鳖虫,土鳖虫那个鳖。因为在传统的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就叫做木鳖子。木鳖子是一个葫芦科植物,里面的种子,也是这种扁圆状的,外面有个硬壳,那个硬壳就象苦瓜那一类的种子,成熟了以后,比较薄的,比较硬的,也比较脆的,形状也是大致这样子。由于马钱子是外来的药,它的形状和有的功用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木鳖子所以就把它叫做番木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番木鳖有时候好象还成了马钱子的主要的名称,现在我们就比较规范了,都是按照药典就用马钱子作为正名,番木鳖应用就比较少一些了,所以这是关于马钱子的名称的问题。

  马钱子的第一个功效活血通络止痛,过去就叫通络止痛,说它主要用于一些脉络不通出现的麻木偏瘫、口眼㖞斜,所以它主要就用在风湿痹证或者跌打损伤,尤其是在骨伤科里面,主要是用它来止痛的,它的止痛作用很强的,至于活血和通络都是比较次要,所以在使用同时,真正是要配伍典型的活血通络的药物,它重点在止痛,当然对于麻木偏瘫重点在通络,这个机理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消肿散结,它主要是用于疮痈肿痛,它本身是一个苦寒的药,现在研究它有明显的抑菌抗炎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给它加了一个攻毒。本身是有毒的,有大毒的,以毒攻毒,其实就相当于解毒的意思,它为什么能够促进热毒疮痈的消散或者减轻,笼统的就说它有这个作用,还没有和功效联系上,所以我们现在也给它加上了攻毒二字,它通过攻毒来使热毒疮痈减轻或者消散,基于现代研究,它能够对引起疮痈的一些细菌有抑菌的作用,而且有比较明显的抗炎的效果,所以加上了攻毒二字,这个也是新加的,在我们这个教科书上也是还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得到公认?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主要对热毒疮痈它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但更多的是外用,局部外用,促进它的消散,当然也包括它的止痛作用。所以马钱子这个药功效不复杂,应用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就这么两个方面。其中重点的重点就是止痛,包括应用一、应用二,都是把它作为止痛药在使用,所以它是临床很受重视的一个缓解疼痛的一个药物。这个药要重视的就是一个大毒的药,毒性很大,而且马钱子中毒的量和达到疗效的有效的量非常接近,所以很容易出现中毒反应,有的使用马钱子的制剂,同一个厂家生产的批次不一样的同一个药,比如说用第一批的时候,没有明显的毒性,用另一批的时候,马上就觉得嘴唇发麻,好象舌头也不灵活了,颈部转动也不灵活了,其实都是轻微的开始中毒反应产生了,就是它炮制的火候掌握不太一样,这个都是凭经验的炮制。马钱子里面主要含生物碱,(是)它的有毒的成分。很多炮制的方法都是为了降低它的有毒成分的含量,比如说有的用沙来烫的、用尿来泡的、用油来炸的,很多种这种方法,其实都是为了降低生物碱的含量,所以现在有的认为马钱子我就定一个生物碱的含量,比如说含量是多少?用药用淀粉来稀释就达到这个量,这样子可能就比较标准了,也介绍了炮制的时候凭经验、凭火候,可能真正的生物碱的含量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所以临床用的时候也不是非常的安全,这个是一个可能发展的方向,传统是要求一定要炮制,现在有的时候可以不炮制,来给它归定一个它里面生物碱的含量,这是可以的。我们书上在用法(中)又说一般要作丸散用,丸散用就便于控制用量,用量0.3到0.6,马钱子有的地方就把它叫三分药,就说它通过了炮制以后的毒性很小的最多不能超过三分,就(是)0.9(克)。那我们这里写的0.6,就比较保守一点,为了确保安全。另外,使用注意当中,就谈了它这个中毒的一些反应的一些情况,就告诉大家,这个药很容易引起中毒的。中毒主要就引起延髓中枢的兴奋,引起全身的痉挛、颤动,肢体的颤动,呼吸困难,昏迷,最后可以造成窒息性的死亡,所以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再补充说明一点,为什么加上活血这个功效呢?现代研究它可以抗血栓,抗血小板的凝聚,它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类似于阿司匹林这样的强度,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就使很多活血化瘀药具有的一个药效的指标,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功效)把它加进去,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都是通过现代药效的研究。攻毒是它的抗菌、抗炎,认为攻毒。这个都要进一步讨论,反正马钱子这个药不要轻(易)用,要有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量,不然就很容易中毒的,所以它也不是很典型的活血化瘀药,没有办法归类,才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是马钱子的问题。前面这一节也就介绍完了。

  大家翻过来,274页,第四节,破血消癥药。这一类的药在活血药当中,一般认为都比较峻猛,所以不是用的活血,把这个动词改掉了,破血,就是比较强的活血作用的意思。临床上主要是用于腹部的癥瘕积块。这个癥积又是很严重、很顽固的这种瘀血证,一般都是瘀血当中的重证,所以能够消癥的(药)很多就认为它的活血作用比较强,所以也称为破血,也有这个原因。但实际上这一类的药,有的在临床上用的时候,也是相当安全的,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当然有的有一定的这种不良反应。这一类的药,主要是用于消癥,就是(治)腹部的癥瘕积块,就包括现在的肝脾肿大、硬化,或者一些妇科的,比如说子宫肌瘤,也包括一些恶性的肿瘤,在腹腔有包块,这一类的药也可以使用。现代研究这一类的药物比如说有的能够抗结缔组织的增生,有的能够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供参考。这类药其实还用于妇科的瘀血证,也能活血通经。这一类药当中有的药是动物药,用于妇科的瘀血证,有的认为它是不是与它含的动物激素有关?但是现在也是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也仅仅是一个猜测。为什么这一类的药对妇科病的瘀血证有的认为效果比较理想?只是分析而已。所以它也不是完全局限在就是癥瘕积聚,有的应用还比较广泛。这一节的药这几味药都是不很重要,所以都是作为熟悉或者了解的没有掌握的药,所以我们作为简单的一些介绍。

  第一味药是莪术。这个莪术呢?我们先讲了郁金。这个姜科的植物,如果这种植物是莪术,它下面的根茎就作为莪术使用,须根上膨大的部分就是作为郁金,而且本身莪术切片了以后,它(显)淡淡的绿色,须根上的膨大部分切开以后,也有这样类似的很淡的一点绿的,所以把它叫做绿郁金,或者叫绿丝郁金,它也是比较常用的郁金的一个品种来源,只不过没有黄郁金那么受重视而已。所以从这样来讲,莪术和郁金它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主要就(是)它既是活血药又是行气药,也是比较典型的血中气药。它既可以用于瘀血证,尤其是一些瘀血疼痛证,象郁金一样,也可以用于气滞证,郁金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莪术也可以用于肝郁气滞,但是更多的是用于胃肠的气滞,尤其象饮食积滞这一类引起了比较重的胃肠的气滞,莪术也可以用。所以它行气的部位还是比较广泛,更主要是在脾胃,肝也可以。但是莪术的活血作用强于郁金,所以一般称为是破血,所以这个是相似的地方,血中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对于气滞血瘀的都比较常用。莪术,它把它分在了活血消癥的药,所以对于癥瘕积聚,癥瘕痞块就用得更多,古人也更加强调,强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现代研究莪术有抗肿瘤的作用。腹腔的很多肿瘤就属于癥瘕积聚,莪术在抗肿瘤的同时,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点受到了现代药理学家的高度地重视,因为在西药里面,抗肿瘤的药,百分之百的都是要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莪术不但不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还要增强。所以莪术现在用于肿瘤就越来越多,尤其发现它对宫颈癌,口服、注射或者局部给药,它都有比较好的选择性,它可以使癌体组织的细胞坏死,促进它的治疗,但是对于正常的组织细胞,它又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而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这个也是消癥的一个应用方面,是有道理的。现在治疗比如说肝癌、子宫癌,或者子宫肌瘤这样的一些(病),莪术经常使用。但是现在的莪术油是西药当中的一个制剂,药典的西药那一册里面有一个莪术油注射剂,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抗病毒药,治疗病毒性的疾病。比如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感冒,就和传统的应用相差比较大了,所以把它分到西药里面了。当然莪术油现在局部的外用,比如说子宫肌瘤这些也有效果。另外,行气止痛,主要饮食积滞,所以这个药功效就是这么两个方面,最后和郁金可以对比起来学习。

  下面一个药,三棱。三棱主要是来源于三棱科的黑三棱,也是用它的块茎,它也是一个水生的植物。三棱和莪术一般认为这两个药功效是一样的,八个字,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完全一样,而且三棱和莪术是相须为用的。它可以用于癥瘕积聚,也可以用于妇科病的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也可以用于饮食积滞的脘腹胀满。在相同当中有什么不同呢?一般认为三棱的破血作用强于莪术,所以更加适合于瘀血证,而莪术行气的作用优于三棱,所以对于饮食积滞,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疼痛,莪术更加适合(而)多用。两个药配伍在一起,活血作用和行气作用都互补,所以就有这种相须的关系,简单这样了解。这两个药是不是都很峻猛呢?作为一个破血药,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就有一个三棱莪术解,专门来谈它的应用和经验。就是这两个药,尽管是破血的药,主要是说明它的治疗效果,对于瘀血证或者气滞证比较重的,疗效比较可靠,但是安全性是很高的,并不容易伤气血,尤其是在适当的配伍补气血的药的时候,比如说张锡纯就常常配伍黄芪,用于偏虚的一些癥瘕积聚,或者血瘀气滞的方,他认为长期使用都不会耗伤正气,或者对正气没有明显的耗伤,所以这个药尽管把它作为一个破血的药,放在消癥这部分,(因为)它不容易耗伤气血,那么应用的时候,就是(不)要担心它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当高,所以尤其是在配伍补虚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两个药在这一类药当中,所以是更为常用。(这非课外阅读不能解决!)

  下面一个药,水蛭,就是一般大家知道的蚂蝗,一般在一些沼泽地、比较潮湿的森林或者水里边,常常附在人的皮肤上面吸人的血的,这样的一种环节动物。水蛭,干燥的虫体。

  这个药传统也是作为一个破血的药,也是用于癥瘕积聚,也可以用于跌打损伤,或者妇科的瘀血证,其实都能使用,所以也是应用比较普遍的。这个药前人认为是比较峻猛的,现在发现长期的使用它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影响人的凝血功能,引起出血。后来也有人逆向思维,就说临床上本身就有一种血小板增多症,用水蛭来治怎么样呢?后来有相当一部分这种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用了以后会有明显的疗效,那这个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也是它应用的现代的一个发展。在当代研究水蛭里面的水蛭素有很好的抗血栓的作用,所以治疗血栓性中风,水蛭就用得比较多,比如说现在的豨莶通栓丸,就(以)豨莶草和水蛭这样的一些药为主组成,治疗脑血栓。现在尤其是水蛭素没有破坏的时候,认为效果更好。但是这个比较难,在活的水蛭的分泌物、唾液当中可能含量比较高,它是一个蛋白质,不耐高热,干了以后,要把它粉碎,或者作汤剂,水蛭素都破坏掉了,要用水蛭素来抗血栓,对于传统的用法就比较难,其他的途径,比如说现在就用比较低温的一些方法把他提取出来,特殊的保存,(这个)也是在研究当中。这是关于水蛭。

  水蛭下面一个虻虫不要求,那就是那个所谓的牛虻,牛魔蚊,用的是雌虫,因为雌虫才吸血,雄的在草丛当中不吸血,也不容易捕捉,而且不吸血的认为活血化瘀的作用不明显。一般认为虻虫的活血作用比水蛭要峻猛一点,类似的,古方经常配伍在一起使用,现在用的比较少,用水蛭比较多,所以虻虫不要求。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药,穿山甲。这个就是穿山甲的动物,在动物学上它叫鲮鲤科的动物鲮鲤,它有很多鳞片,鲮鲤。这个也是个保护动物,它全身都有甲片,把它取下来,但这个甲片不能直接的用,在沙里面烫,先在锅里面把沙的温度炒到二三百度,很烫的时候,把这个按照同样大小的把它放到里面去,马上它就膨胀,膨胀了就变成了那种金黄色,就卷曲,就成为一种圆珠状,所以那个时候有的把它称为山甲珠,有的就简单称为甲珠。它膨胀了以后,金黄色那个圆珠状,那个时候它比较酥脆,也容易粉碎,而且也没有原来那个腥味,原来角质状的甲片是很难制剂的,汤剂也不溶解,散剂又捣不烂,(成)甲珠以后作散剂,那很方便。这药一般都要炮制使用,所以用的是甲珠。

  这个药在这一组药当中,应该是功效比较多的,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的,它可以活血化瘀,既可以用于癥瘕积聚以及妇科的瘀血证,以及风湿痹证等等,广泛地使用。另外,又有类似于王不留行或者木通这一类的通经下乳的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者乳汁稀少。另外,对于疮痈早期和清热解毒药能够促进它的消散,和它活血化瘀有关,促进痈肿的消散。后期,它促进排脓,所以在整个疮痈的过程当中,都可以使用。现代还研究穿山甲有止血的作用,一些出血性,瘀滞出血也能用,而且能够升高白血球,有些白血球降低的,也说临床应用越来越扩大。但是我们把它放到次要的位置,作为一个了解的药,为什么?这个就是野生的保护动物我们不提倡使用,淡化它的一些功效应用,比如说现在用它治疗白细胞减少,治疗疮痈肿痛、排脓,甚至于通经下乳,或者一些出血病。现在有的人研究那个猪蹄甲有类似的作用,所以有的主张用猪蹄甲来代替穿山甲,但是在活血化瘀方面它没有可比性。前些年作了很多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比如说山东的维坊医学院报导它在通经下乳方面,还做过临床的观察,用猪蹄甲来对照穿山甲,这几年报道的人又少一些了,那原因(是)什么?不清楚。总之这个药我们大家就简单的了解它有这样的一些功效,而且应用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也很安全的。本身这个动物,很多人都喜欢吃,认为能够滋补强壮(身体),用来补虚的。因为我们是为了保护,所以就不再提倡了。穿山甲现在如果要用最好作丸散剂,充分地利用,在汤剂当中效果是不明显的。

整个活血化瘀药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就讲这样一些内容,重点在前面的两节,后面的是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药物。在其他章节还有一些活血化瘀药,可以把它对照起来。

第五十六讲  化痰药概述    化痰药:半夏

 下面278页,第十九章化痰药。在中药的教材里面把化痰药单独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这个也是第一次。在过去的几版教材里面,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是在同一章里面。放在同一章的理由,就是因为在临床上经常咳嗽气喘痰多往往同时出现,再加上从药物这个角度来说,化痰药有不少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有的止咳平喘药也有化痰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们放在同一章里面介绍,这样子介绍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因为我们这个中药各论是按照功效分类,我们前面都知道每一章它就是一种主要的功效,这样一来,这一章就有两三种主要的功效,尽管它章下面分节,实际上是已经把它一分为二了。所以完全有必要再进一步的把它独立成章。至于说它们互相兼有,化痰药兼有止咳平喘,止咳平喘兼有化痰这样的一些功效。其他的任何一个章节的药物的主要的功效,那么常常也是(存在)兼有功效的。那比如说芳香化湿药它治疗的湿阻中焦,湿阻中焦可以说百分之百的都有气机阻滞,都有脘腹胀满,那不能因为兼有气机阻滞,那么化湿药和行气药就放在一块介绍。这个化湿药当中也有一些药物是行气的,比如说砂仁、白蔻;行气药当中有的药物也是能够化湿或者说燥湿的,象香橼、佛手、橘皮这一类。所以从分类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把它分开,也能够分开。所以我们基于这种情况,就把它第一次一分为二了。但是学习的时候两章有很多联系的地方。

下面化痰药也就讲它的概述部分,第一个问题,还是含义。我们在含义当中简单的知道什么叫化痰药?就是书上的第一行,以祛痰或者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就记住这么一句话,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什么叫化痰?化痰就等于是祛痰加消痰,它是两种不同的功效,统称叫做化痰。为什么有这种情况?那我们把下面学了以后,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功效和主治,反过来再联系起来可能就会加深认识。这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学当中的痰,和我们平时生活里面,大家都有生活的常识,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痰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就是由于中医学对痰的认识很特殊,这样子导致的一系列在理论方面出现的一些特殊性。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的痰,是属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而这种水液停留在人体的局部,进一步的变得比较浓稠或者变得比较稠浊,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统称为痰。这个痰它可以象我们平时生活常识里面所知道的那样,可以在肺窍里面也就是在呼吸道里面,就是经常引起咳嗽气喘,或者说可以通过咳嗽把它咯出来的、吐出来的,这样的见到的分泌物。这样比较稠浊的这种粘液状的东西,这个是痰,这个人人都知道,这种痰在中医学当中,往往叫做狭义的痰。这狭义的痰一般就是指的这种在肺窍里面,储存在肺窍里面能影响呼吸畅通,引起咳喘的这样一类痰。根据中医的理论,这个痰一旦形成了以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除了肺窍以外,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它都可能形成痰。那么就是说我们下面它的主治证当中要谈到的,它有广义的痰。当然在有的书上把广义的痰和狭义的痰,分别又称为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把肺窍里面容易咯出来,能够很清楚的看得见的,往往叫做有形的痰;那么分散在身体的其他的部位,就是说很难直接见到的,称为无形的痰。但是这种观点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不管它是一个广义的痰,狭义的痰,不管它在肺窍或者在其他的部位,它都是有形的。因为它本身是由于水湿停积而进一步的稠浊,进一步的变得比较浓稠,本身水湿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见、看不见只是在里在外,我们是不是马上直接能够看见,这个也很有道理。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我们没有采用什么有形之痰、无形之痰这个说法,这个不是很科学。总的说来,这个痰都应该是有形的。我们一般说这个广义的痰或者狭义的痰这样可能比较科学一点。由于中医学(的)痰,有这样一个特殊性,所以从化痰这个功效就是针对整个痰而言的。这个痰在中医学当中既是一个病理产物,又是一个继发的引起其他病证的病因。比如说这个痰阻在心窍,那么进一步要引起心神的失常,它不但是一个病理产物,(又)是引起心神失常的一种病因。所以它和瘀血一样,它有两重性。整个对痰有治疗作用,我们可以统称叫化痰。针对呼吸道的痰,让它容易咯出来,减轻呼吸道这个咳喘的症状,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就是主要治疗肺窍的狭义之痰的,这个功效习惯上把它叫做祛痰。对于广义的痰就是肺窍以外的,能够促进它消散,(让)这已有的广义的有痰的症状消失消除,这个一般称为消痰。所以这个是从功效上这样子把它加以区别。这个药如果既能祛痰又能消痰就把它称为化痰。这样子把它界定,是我们这个教科书近年来的一种进步,也是化痰药有关化痰功效认识的一个发展。就是把祛除肺窍的痰叫做祛痰,消散广义之痰称为消痰。之所以我们认为是近年来的一个进步、一个发展呢,这样子使用就比较规范。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本草文献或者中医文献当中,很长时间以来,这个用语并不规范。所以我们今后见到的比较早的一些中医药文献方面,它对药物是祛痰或者是消痰、是化痰, 它没有我们这种区别。不能用我们现在这样子去判断过去的论述,因为在文字当中,这个祛、化、消它们的字义是相通的,所以古人是互相混用的。我们这里说的祛痰,它可以说是化痰,也可以说消痰;我们现在说的消痰,它可能是指的化痰;我们指的化痰,它可能是祛痰等等,是比较随意的。为什么呢?就是它的字义是相通(的)。我们前面学活血化瘀药,它又叫活化消瘀药,又叫活血祛瘀药。所以对于活血化瘀药到现在为止,这个化、祛、消它(们)都是互相混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意义。但是对于活血药它不影响,就是说能够指导药物的功效的认识。所以现在没有去改变它,也没有去统一规范它。但是对于化痰药不一样,如果使用混乱,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麻烦。如果我们加以了规范了以后,那么可能对药物的认识就比较清楚一些。所以说这个是从总体的方面来说,化痰药的功效,化痰就等于祛痰和消痰。祛痰是排除肺窍的狭义之痰,消痰是消散广义的散布于肺窍以外全身其他部位的痰。祛痰药的主治或者化痰药主治,首先我们就要复习我们中医学基础或者诊断学里面学的有关这个痰(的论述),这个痰我们书上在功效与主治的这一个问题的第一段当中,首先就谈了,这个痰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它可以在脏腑,也可以在经络。如果痰是停在肺窍,阻在肺窍里面,它主要就是咳喘痰多,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狭义的痰。广义的痰它可以上蒙清窍,就是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以引起眩晕。痰浊闭阻心窍,也是痰扰心,心的功能就要失调,就可以出现癫、狂或者癫痫,引起精神失常,可以说这个精神失常的病证,主要的病因或者病机就是痰浊阻心,痰扰心神。这里指的这个狂和癫就相当于现代医学上说的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症。其中患者比较安静的,不吵不闹,比较抑郁这种称为癫证;患者吵闹不休,这种就是有时候很不安静,甚至要打骂,动手动脚的这种称为狂证,狂躁型的。一种是抑郁型的。另外有的患者平时如常人一般,突然发生了的时候,昏仆倒地,喉中痰鸣,四肢抽搐,而且还有怪叫声,民间比如说称为什么羊癫风,就医学上的癫痫。这个也是痰浊阻心的一种病证,这个在心。痰也可以影响肝的功能,往往肝风夹痰,引起小儿的惊风,比如说中风,包括刚才的癫痫,出现了痉挛抽搐,这个一般称为风痰,也就是肝风夹痰。既有肝风的症状,它又有痰浊内阻。另外痰还可以到肌肉、经络,出现了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者出现了瘰疬、瘿瘤、痰核等等,这个就是痰在肌肉和经络。还有我们过去的一些书上说的什么阴疽流注,这个因为比较冷癖,这种病症名称我们这书上(因为)大家初学就没有了。阴疽就是说它表面不红不肿,很不容易溃破,一旦溃破了以后,脓液长期都不能干净,很难愈合。就相当于现代医学说的深部的脓肿,包括一些骨关节的结核,一般这个称为阴疽,那么多发性的那就称为流注。它循经络此起彼伏,这个地方好了,另外的地方又开始溃破,又开始出这个很清稀的脓液那样的分泌物,那种把它称为流注。这个因为我们今后在外科学里面去学,这个教材上就没有再要这样的名称了。就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这个痰它可以在肺,可以在脾胃。在脾胃的引起痞满,恶心呕吐。阻滞了清阳,上犯了清窍,出现了眩晕为主的。如果在心,闭阻了心窍,那么主要就是癫狂或者癫痫。肝风夹痰,惊风、癫痫这一类。可以在肌肉、经络,就是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者出现这个痰核,小的在皮下这种称为痰核,痰核长在颈部就叫瘰疬,这个比较大的痰核,在其他的皮下就叫,这个瘤如果长在项下就称为。所以《说文解字》里面,什么叫瘿?“项瘤也”,就是长在项部的瘤就叫瘿。所以中医都是认为与痰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广义的痰。这些都是化痰药的主治。所以这样我们就比较清楚,这个广义的痰和狭义之痰。是狭义的我们以后就尽量的规范,用祛痰;治疗广义的我们就尽量规范用消痰。如果我们这个药,比如我们学的某一味药它两种痰都治,肺窍的痰它能祛,广义的痰可以消,那么它的功效我们就可以用化痰。如果它二者只有其一,它是治肺窍的我们就认为它是祛痰药;治广义的,有的它不能治肺窍的痰的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消痰的药。这样子把它区别开来,这是从总体方面这样子讲。由于临床常常根据痰的性状,狭义的痰的症状和全身的一些不同表现,所以这个痰证在临床上又有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这样的区别。一般来讲,如果肺窍的痰比较清稀量而且比较多,容易咯出,加上有其他的湿象,比如说舌苔比较腻,身体比较沉重,象这样的一些症状,我们把它叫做湿痰。尤其是痰的性状就是狭义的痰,它是量比较多,比较清稀的,是容易咯出的,这种称为湿痰证。也有广义的湿痰证,它就有广泛的湿浊内盛的一些象征。如果在湿痰的基础上,这个痰进一步的清稀,有的清稀如水,非常的稀薄,加上全身的寒象加重,比如说舌质很淡,舌苔比较薄,有的畏寒,或者脉比较沉这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寒痰。实际上寒痰和湿痰有共通的,都是量比较多,比较清稀。只不过寒痰更加清稀,量更加多,更容易咯出,全身的寒象更为明显。所以它属于同一类的,又有寒痰。另外热痰,热痰从狭义的痰来说,就是比较粘稠,颜色是黄的,比较稠,那个咳嗽咯出来的时候,全身有热象,比如说舌质偏红,有口渴,或者舌苔不但腻,而且颜色是黄的,或者其他的热象,心烦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么就称为热痰。另外一种就是狭义的痰,非常干燥,有的干燥如米粒状,患者兼有口燥咽干,这个痰不容易咯出,比较粘滞,这种痰就称为燥痰。燥痰一般只有在狭义的痰当中能够见到,广义的痰当中一般没有燥痰刚才说的寒痰、湿痰、热痰,有狭义的痰,也有广义的,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另外在肝风的同时也痰多就叫风痰。针对不同的痰证,化痰药的功效。比如说它主要治疗湿痰的,可能就叫燥湿化痰,如果是治疗狭义的这个湿痰可以叫燥湿祛痰;针对寒痰的可以叫做温化寒痰,狭义的寒痰,也可以叫温里祛痰,或者温肺祛痰等等,都可以的。如果是针对热痰的,可以叫清热化痰,狭义的热痰,可能要清肺祛痰,清热祛痰;燥痰只有肺有,可能就是润燥化痰,或者润肺祛痰也可以。对于肝风夹痰,一般把它称为祛风痰,这个祛风痰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功效,它包括了息风止痉加化痰,或者祛痰、消痰都可以。所以化痰的功效根据不同的痰证,它又有不同的术语,它主治的证又有所不同。我们刚才讲,燥湿化痰针对的是湿痰证,对应的,温化寒痰对应的是寒痰证清化热痰对应的是热痰证润燥化痰或者润肺化痰针对的是燥痰证,祛风痰针对的是风痰证。所以化痰药的功效这样子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但是这样子讲,还比较规范。在传统还不止这么复杂,为什么呢?如我们前面讲的活血药一样,在动词上前人为了使他写的著作显得很灵活,用语很丰富多彩。所以化痰不但有我们这个祛痰、消痰,还有其他很多动词,什么豁痰,豁痰就是危害的害一个谷,山谷的谷,豁然开朗,豁痰。有什么导痰,领导的导,导痰,滑痰,涤痰,什么坠痰,滚痰,大概有十多二十种,这样的一些不同的化痰的这种术语呢,很多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有一些可能有比较细微的差别,比如说豁痰一般可能指的是治疗孔窍的痰,主要是心窍,当然有时候也用于肺窍;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导痰,可能就说它作用比较强一点而已,涤痰、导痰,这个祛痰或者化痰的作用稍稍强一点。滑痰那么就是说这个药从性状可能有滑利这样一些(特点),可能它不是很有特殊性。所以我们现在尽量避免少用那样一些,不是很规范的术语,要尽量的把它简化,便于化痰药的学习,也便于化痰药的学术的交流。所以过去太名目繁多的这个功效术语不是一个好的事情,这是关于化痰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个就能够反映中医对痰认识的特殊性。所以这个一定要下功夫来专门的理解学习记忆,这个必须结合到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关键就是中医对痰的特殊认识,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关于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在概述当中,性能特点。前面讲的不同的化痰药,它主治不同的痰证,那么它们的性能特点呢,也是互相区别的。比如说燥湿化痰或者说温化寒痰的这两类的药,一般它的药性是温性的,或者说是温燥的。清热化痰,清肺祛痰或者说润肺化痰,润燥化痰,那么这一类的药,一般是偏于寒凉的,或者是偏于凉润的。前面的偏于温燥,后面的偏于凉润,或者偏于寒性偏于寒凉,都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化痰药的药性没有统一的规律性。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化痰药,我们掌握它的药性是偏温的、偏寒的,那对于临床应用就很重要。所以也是学习化痰药,在掌握性能方面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重点之一。这个是关于化痰药的药性。

  第二点化痰药的药味,化痰药的药味主要取决于它的真实滋味。在我们要学的这些药物当中,绝大多数都与它的真实滋味相关,更主要的是反映这些药材的性状。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前面学总论的时候,我们学五味的理论,没有哪一种味与化痰的关系有多密切,微微有一点就是咸能软。广义的痰如果形成了瘿瘤、痰核、瘰疬的时候,也需要软坚散结,能够软化的那可能与咸味有那么一点点关系。除此以外可能都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关系。所以实际上我们对化痰药的药味在标定的时候,就是以真实滋味为主。所以在温燥性的化痰药当中,就是治疗湿痰的,治疗寒痰的有很多药它都有刺激的味,比如象半夏、天南星,刺激味都很强。所以一般都强调它的辛味,辛,有刺激性,辛辣,辛麻,这也是一个真实滋味。对于一些能够清热化痰或者润燥化痰的,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那也是真实滋味。本身苦的可能就是苦味,本身没有明显苦味的,就是甘味。这个和前面的清热解毒药或者凉血止血药,利尿通淋药都是同样的道理,比较强调真实的滋味。有一些消痰的药,治疗瘿瘤、痰核、瘰疬这一类,表面来看它咸味,能够符合咸能软,但是那样的药实际上也与它们的真实滋味有关。为什么?它大量的是来源于海洋的药物,海产品,海水是咸的,或者有的是动物药,有的是海洋药,其实与真实滋味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这一章的药物有的是辛味,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有的是咸味,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真实滋味,稍稍与五味理论有关联的就是咸能软。所以就没有规律性,所以也就不重要。大家学习的时候能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是以性状为主要的,首先考虑的条件就够了。这是关于味。归经,在我们学习的化痰药当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它都能够祛痰,都能够治疗肺窍之痰。所以化痰药的主要的归经,就是肺经,绝大多数的化痰药。只有其中少数的,比如后面我们要学的昆布、海藻、黄药子这样是少数的药,它不治肺窍之痰,主要是治疗广义之痰的。那些药里面的归经没有肺,因为它不治狭义的痰,所以主要的归经是肺经。另外治广义之痰,就看它主要作用哪一类的痰,比如说主要用于癫狂,这一类的它肯定是归心经的,因为痰阻心窍。治疗风痰的,肝风夹痰那主要是归肝经的。有的能够治疗痰引起的痞满,恶心,这样主要是归脾胃经的。所以归经就比较复杂。但是主要,它有一个最重要的倾向,就是肺经。所以这个学习的时候,归肺这一点也是容易掌握的。这一类的药有少数的有一定的毒性,从这升降浮沉,如果一定要给它定一个倾向性,可能还是以升浮为主。比如说祛痰,它把肺窍的痰排出来,另外对痰核消散,它是凝结的状态,让它把它分散开了,微微是偏于升浮,不是非常典型。所以这个是化痰药在性能方面的一些特征。

第四个问题,关于配伍应用,主要也就是寒热虚实。痰证如果有表寒的时候,外感风寒可以配伍发散风寒的药。如果有里寒配伍温里的药。热,同样有表热,就是外感风热,配伍发散风热的药,有里热配伍清热的药。虚就是阳虚、气虚,就不能够促进水的运化和水湿的宣化,就容易停留而为痰浊。比如说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常常可以配伍补气的药,甚至于温阳的药,这个多一些。当然燥痰,也是与肺阴虚这些有关,也可以配伍补阴的药,相对来说,补血的药意义不大。所以对于虚来说,主要是补气、补阳和补阴,尤其是补气健脾。因为针对脾为生痰之源,最为重要。实,除了寒热以外,痰本身就是湿浊凝聚在局部而成的。所以痰证往往有湿浊内盛,湿浊内盛还可以配伍一些除湿的药。比如说化湿药、燥湿药、利水渗湿药。有实的,另外痰要郁阻气机,并且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前人说“见痰休治痰,主要治气”,所以常常配伍行气药,行气药有利于各种痰证的治疗,减少痰的生成,而且对于引起的痰证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痰常常和瘀血夹杂在一起,痰瘀互结,形成一些有形的结块,那所以它也可以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物。这个总体就是从寒热虚实这个角度来讲。另外就是痰引起的症状,比如说痰在肺,主要就是咳喘,那么可以配伍止咳平喘的药。如果痰在心,主要就是心神不宁,心神失常,那可以配伍安神药,可以配伍开窍药。如果痰在肝,肝风夹痰那可以配伍息风止痉的药。那就是根据不同的,把痰作为一个继发的病理因素引起的这些病证的主要的症状,还可以说得出一些配伍。所以这样子内容就非常广,不外乎也是那么两个方面,一个寒热虚实,二一个主要的症状。

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原则上也适合我们前面所说的,也可以说那么几个方面。第一,因证选药,就是根据不同的痰证,选适合的化痰药。如果是湿痰,那么就选燥湿化痰药,是寒痰就选温化寒痰药,热痰就选清热化痰药,依次类推。如果是肺窍之痰就选祛痰药,如果是广义之痰那就选消痰药,都属于这个里面可以讨论的内容,就是说因证选药。至于三因制宜,也可以说有一些内容,但是不典型。比如说治疗燥痰或者热痰,比如说清润的药可以适当的重一点;如果治疗寒痰,温燥性的可以用重一点,反之应该用轻一点。这也可以有一定的内容。另外这个中病即止,当然也是不很重要,但是也可以有。化痰药它也主要是属于消化,也要消而不伤,所以不能过用。那么过用了,它也会伤津的,尤其是温燥性的化痰药,它本身温燥的性质就比较强。因为痰湿一体,痰本身属于湿浊类的,在没有痰湿的情况下,它肯定损伤的、耗伤的就是人体的津液。这个和前面的化湿药那一些的中病即止,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另外就是证候禁忌。证候禁忌我们是把它分开来讲,温燥性的化痰药对于热痰、燥痰或者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咳嗽咳血的一般不宜使用。反过来说,就是偏寒的这一类的化痰药,寒证一般又要慎用。有的有毒的化痰药孕妇不宜使用。这些都属于证候禁忌的范畴里面,所以这个就是这一类药的使用注意的简单的情况。前面我们就介绍的这一章药的概述部分。因为痰比较特殊所以它的内容也特殊,所以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对于这一章的概述部分就可以多下一些功夫,可能有的思路才比较清楚,因为有的是比较陌生的一些概念。

  下面就介绍具体的化痰药,第一味,我们是从温燥的到有清热作用的这样的大家便于记忆。这个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的一个草本植物,这个是它的地上部分,它的苗,这个就是它的药用的部位,它用的是这种植物的块茎,这个扁圆状的。这个地方就是长它的茎的地方,另一面有一些须根,就是炮制了以后的这么一种情况。为什么这种药称为半夏呢?这个半就是中间的意思,比如说半途而废,那就是在中途而废。这个半夏,它这个地上部分要长一些珠芽,圆圆的小的象绿豆那么大,往往就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它一般来说就是在阴历的五月,这样子它就开始发芽,开始长出根。所以在《礼记》里面,就是先秦时期就有,“五月半夏生”,就是讲的这种情况。它珠芽开始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五月刚刚是夏天的中间,因为一二三是春天,四五六这三个月是夏天,五月刚好是夏天的正中,所以称为半夏。它是根据它的这个生长特征而命名的一种药。半夏主要的功效那我们书上燥湿化痰,在我们这里增加了一个止咳,其他的书上没有这个功效,有的是把它放在应用当中,这个位置不突出。所以半夏在临床上它温燥性比较强,它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所以它能够通过它的温燥之性减少湿痰的生成,一旦生成了,它又能够把它祛除或者消散。所以它是中药里面治疗湿痰的一个要药尤其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因为它不但能够燥湿化痰,还有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它最主要的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湿痰咳嗽第一要燥湿,半夏有,最常配伍的比如说陈皮,就是橘皮,用来增强它的燥湿作用。如果是对于狭义的痰,这个半夏就是燥湿祛痰,它能够促进痰的咯出,呼吸道的痰的排出,燥湿祛痰。橘皮也有这个作用,所以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治疗湿痰咳嗽的一个基础方,最有名的就是二陈汤。这个二陈汤,它第一味的重要的药就是半夏,半夏燥湿化痰或者说燥湿祛痰,橘皮也是燥湿化痰的,所以互相是一个增效。这两个药都适合用陈久一点的,所以这个方就叫做二陈汤。对于半夏来说,为什么我们加上止咳二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止咳作用很强的药,半夏的止咳作用《神农本草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半夏的止咳作用呢,它和其他的药有明显的区别,它就是止咳嗽上气,就是说半夏能够止咳嗽的,主咳嗽的。其他的指的咳逆上气,可能还强调一个平喘,半夏主要强调它就是一个止咳药。《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以后历代的本草当中,都记载了半夏的止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很强的镇咳作用,所以不管从文献的角度,从现代的药理的研究和当代的应用,半夏都是有明显止咳作用的药。所以它对于肺窍的湿痰,不仅仅是祛痰,当然通过祛痰有利于减轻咳喘,但它本身就有直接的止咳的效果。所以它才是一个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个书上把它的止咳作用突出来,把它写在正文当中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很充分的,从古到今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它有止咳作用,对半夏的认识是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这个湿痰在肺窍,它就是祛痰药。如果这个湿痰是在经络、在肌肉,它可以表现出消痰,它促进痰核或者引起的这些肿块的消散。痰核消散,经气通畅一些疼痛也会得到缓解,所以我们书上消肿散结止痛,实际上都与半夏的消痰作用有关。所以半夏也可以用于瘿瘤、瘰疬或者这种阴疽的肿痛,实际上把它作为一个燥湿消痰的药来使用。当然有的认为它有一定的攻毒作用,本身它是一个有毒的药,那么这些,比如痈肿需要攻毒,也是可以的,本身有一点点。另外在教科书里面,一直半夏还有一个功效,消痞散结,消除痞闷,治疗一些引起痞闷的病证或者散结,实际上都是用的半夏的消痰作用。比如说我们书上说它治疗结胸,治疗痰气阻结在咽喉,梅核气,或者比如说泻心汤那一类半夏泻心汤,有这个痞闷痞满。为什么会出现痞?会出现结?主要就是因为痰浊阻滞,广义的痰。这个也是,半夏主要取其燥湿消痰。所以半夏通过燥湿祛痰止咳它可以用于湿痰咳嗽,治湿痰咳嗽的要药。如果通过它燥湿消痰,它可以达到消肿散结和消痞散结或者消痞的这样一些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湿痰阻滞,清阳不升,引起的眩晕头痛,半夏仍然可以使用。今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那也是利用的是半夏的消痰作用,消除的湿痰。所以我们(说)半夏它可以用化痰这个功效。它既能祛,又能消,所以它在教材上的主治证里面,基本上都与它的化痰功效有关。只不过它达到不同的效果,缓解咳喘,缓解痈肿,缓解眩晕或者缓解痞满、痞闷,都是通过祛除了痰浊。另外半夏止呕与化痰有关,但它又是个独立的功效。半夏在孙思邈的著作当中,和生姜(一样)也把它认为是一个止呕的圣药。所以它能够降胃气,就是降逆止呕,也就是止呕。什么原因的呕吐,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说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比如说生姜或者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伍清胃止呕的,前面的芦根或者黄连,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枇杷叶、竹茹,既能够清胃热又能止呕的,当然更好;虚的可以配伍补气健脾的;有其他的比如饮食积滞的,那么配伍消食的药等等。但是本身它是一个燥湿化痰药,所以痰湿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最佳的适应证。所以在一些书上说它主要治疗寒痰的呕吐,或者寒饮的呕吐,常常这个时候配伍生姜,这个就叫小半夏汤,张仲景的。半夏和生姜在治疗呕吐这个症状方面互相是一个相须相使的关系,至少是相使,互相是协同增效的。半夏有毒,生姜又能杀半夏毒,这个又是一个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所以半夏配伍生姜最有用的,那(是)治疗寒饮或者寒痰的呕吐,它的配伍很特殊。就功效而言,是增效的。在毒副作用方面,是减毒的,所以这个很重要。所以半夏的止呕与化痰有关。它的最佳的呕吐证是与湿痰有关的。它止呕又是个独立的功效,与痰有关,(痰)以外的呕吐它几乎都可以用,比如说孕妇的恶阻,妊娠初期恶心呕吐,半夏能不能用?长期是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在妊娠禁忌药里面,因为半夏有毒,又把它列为妊娠的用药禁忌,但是半夏的止呕作用又很强。在很多妇科的专著里面治疗孕妇初期的恶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用半夏的也不少。那也就是说既承认它,我们就是说要谨慎的用,又在用,那么不是绝对的,在需要用的时候,比如说小量的这个配伍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适当的考虑。所以半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妊娠禁忌药。所以妊娠的呕吐有的时候也可以用。还要说明一点就是为什么它也主治寒痰?因为寒痰本身就有湿痰,在湿痰的基础上更加有寒象,它同样需要燥湿化痰,本身半夏也是辛温的药,对寒痰它也有针对性。但是总体来讲,半夏温性不够,往往还要加其他的温里的药,比如说干姜这一类,那么治疗寒痰可能就会更好一些。这是关于半夏的有关它的功效主治一些主要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半夏的毒性。半夏是个天南星科的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是有毒的。这个毒性主要就是它里面含一种苛辣素,对于皮肤或者人的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轻微的就局部发麻、发红、灼热、疼痛,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起水泡,比如有时候引起呼吸的困难,这样的(症状)。所以一般这个半夏作为内服的时候就要炮制的,炮制一般就是加姜或者加明矾,这样子来一起炮制。用它们发生相畏相杀的配伍这种关系,用明矾或者生姜来杀半夏毒尤其是明矾对降低半夏的毒性比生姜更有效,更可靠。半夏的这个毒性,在久煎的过程当中也会逐步降低、减弱的,所以有的人也用生半夏来内服,当然要很有经验的,那个也是一定要煎煮很长的时间,要煎到没有麻味。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天南星科的食品比如说芋头是麻的也有毒性,当然毒性比半夏可能要小一些,那我们煮透了以后,它不但没有毒性,反而是一个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生的时候我们在刮皮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手接触了芋,手都要发麻,煮得不透的时候,嘴唇、舌头、口腔那都很难受,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半夏一般入药的时候,尤其作为内服的时候,是需要炮制的,主要是用的明矾和生姜。生的一定要久煎,煎到没有任何麻味的时候。另外半夏在使用注意当中,就是十八反,它不能和乌头一起配伍。它本身是温燥的,所以阴虚有热的,它有刺激性,有出血倾向的不能用,这是一个共性。另外在有的中药书上,就是谈到了热痰,不宜用半夏。但是在正文里面很多书上又说,如果是热痰咳嗽,半夏又和清热化痰的或者清肺热的药配伍在一起,事实上也经常这样配伍。那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这样的一些资料以后,就要产生一个疑问,究竟半夏能不能用于热痰?应该说既能用,又不宜用。为什么呢?热痰有偏燥的,有偏湿的。有的热痰它痰量很少,很粘稠,不容易咯出,不但有热象,而且还兼有一定的燥象,可能它就是燥热并见,这样的就不宜用半夏。它对于它的痰的祛除更困难,可能证情就加重。有的热痰咳嗽,它不但有热,而且同样有湿,它的痰量很多,痰很容易咯出来,象这样的热痰是能够用半夏的。所以我们在很多中药书上,怎么一会儿又在谈半夏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如果对于热痰又怎么怎么配伍。使用注意当中又一次强调,它不能用于热痰,那么就是看什么样的热痰,这样具体问题具体来正确的对待。

另外半夏在药材当中,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我们不需要去掌握那些炮制方法。有的比如说就用明矾水制了以后的,这个为主的叫法半夏,当然也加了姜的,它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是比较强的。有的再多加来煮就叫姜半夏,这样子降逆止呕的作用可能就要好一些。有的把半夏把它发酵,称为半夏曲,半夏曲可能就帮助消化,这个湿痰咳嗽兼有饮食不消的,可能就会好一些。有的制成什么京半夏,北京的京,就是更加的缓和,它的温燥性就要弱一些,所以对于儿童、老年人,可能就更加适合。另外还有什么仙半夏、清半夏,很多种不同的规格,实际上大同小异,所以用不着大家具体来记。所以我们以后见到有些资料上有的时候,适当的注意就对了。它基本功效和基本的主治都是一样的。关于半夏的问题就讲到这个地方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休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