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不足,指尖先知!

 图书 馆员 2021-04-23

阳气不足,指尖先知!一张古代医案,摸指尖,补阳气,巧治感冒

说什么呢?说一说《尚友堂医案》里的一则故事。

  《尚友堂医案》,作者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一位医学家,叫做方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

  话说这个方略啊,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南邑胡月樵”,一个是“汉阳吴友云卿”。

  这两个人,都是壮年。但是,从体质上来看,都不怎么样。

  医案记载,他们经常感冒。而且只要有了外感,无论怎么服用解表剂,都难以发汗,这病就特别不爱好。

  后来,方略这两个朋友久病成医,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出一个办法。什么呢?就是在外感风寒以后,用桂附理中汤做底子,加上苏叶、防风、陈皮、神曲、生姜和大枣,来水煎服。结果,这么一用,很快就发汗了,病痛立即解除。

  两个老病号,自己把病治好了,这让方略感觉到十分奇怪。于是,他向两位朋友询问。

  得到的答复,就是两人把病辨证为阳虚外感。就是说,自己的身体阳气不足,同时还外感风寒。

  方略问,你们怎么知道自己有阳虚的倾向啊?

  回答令方略心服口服:“周身发热,十指尖冷,试之不爽”。

  医案,就这么点儿,我给你说完了。

  现在,我给你解读一下。咱们一起看看,这背后有什么道理。

  我们从感冒这个事儿说起。

  首先,外感风寒,就得发汗解表,这个是对于感冒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没什么好说的。咱们老百姓在着凉难寒以后,喝热水,上床捂汗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发汗解表。

  但是,发汗解表,你得有先决条件。这个条件之一,就是患者有力气来解表,有能量通过出汗,把体表的寒邪解开、散开。

  这个能量、力气是什么?是阳气。阳气,就是你身体里的一股正气。寒邪郁滞肌表,之所以发热,那就是阳气在和寒邪作斗争啊,它在使劲儿地往外冒。如果阳气不足,那它注定斗争不过寒邪,鼓动不出来,人自然无法流汗(阳加于阴则为汗,阳虚无力作汗),就实现不了解表散寒的目的。

  而《尚友堂医案》里记载的这两位“老友”,恰恰是阳虚之体。所以在从前生病的时候,无法发汗,病情不爱好。

  那么,方略的这两位朋友,是怎么知道自己阳虚的呢?

  答案是,“周身发热,十指尖冷”。

图片

  请注意,这才是关键啊。周身发热,十个手指头尖却发凉,这显然是阳气不能外达于指尖啊。阳气,主温煦。指尖,又通过不同的经脉和脏腑相连。体内阳气,通过经络,达于指尖,我们的手脚才不冷不凉。一旦阳气不足,指尖失于温煦,那肯定是要发凉的。所以说,十指尖冷,如果常年如此,的确要考虑阳虚。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人家这俩老病号才自己找到了病因。于是,用桂附理中汤,加上苏叶、防风、陈皮、神曲、姜枣来应对。

  桂附理中汤,顾名思义,就是理中丸的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上肉桂和制附子。这里头,肉桂和附子大补阳气,人参、白术、干姜和甘草用于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这是一个大补脾肾之阳的方子。

  在这基础上,加上可以解表散寒的防风、苏叶,以及行气健胃的陈皮和神曲,再用生姜和大枣来固护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可以对阳虚外感之人,起到治疗作用。

  说起来,这就是古代用汤药治疗虚人外感的生动例子。

  其实,中医治感冒,是非常精细的。其中有一条,就是虚人感冒。虚,有很多种。阳虚、气虚、阴虚等等,不一而足。阳气虚而外感风寒的,就叫做阳虚外感。怎么办?扶阳解表。《尚友堂医案》里记载的配伍思路,值得大家来思考。

图片

  说起来,这个阳虚外感,还是比较常见的。难能可贵的是,古人通过观察十指尖来辨别病情。尤其是“周身发热、十指尖冷”这个辨证要点,的确值得研究。当然,这也只能作为辅助的辨证手段,不能说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一定属于阳虚外感。我们只能说,这种辨别方法,方便快捷,有启发意义。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属于一个阳气相对不足,同时又容易着凉感冒的人呢?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苦恼,我建议你好好看看中医,争取早日确定自己的情况。你记住,中医用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法来治疗阳虚感冒,那是非常拿手的。不说别的,单就是我跟师学习的时候,就看过好几例——平时总感冒的人,经过我老师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治疗,从此以后就很少感冒了。我记得,我老师用的是再造散加减。阳虚外感的主要表现,就是脉沉无力或者浮大无力,舌淡苔白,感冒不爱好,平时畏寒怕冷,不耐风寒,感冒以后怕冷恶寒,热轻寒重,倦怠乏力,面色白,语音低微。这些,不难辨证。

中医补气的基础方!四味药,四君子,治脸色差,懒得动、吃饭不香

有人跟我说,文君然,你写的中医科普文说,不过是涉及到一些中医基础知识,太简单,没深度,可见你也不是什么高手。

我就纳闷了,我什么时候说我是高手了?

作为一个中医小白,我只会一些基础的东西。高深的,我确实不会。

况且,既然是科普,那一定要从基础说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我们要想在脑海中建立中医思维体系,基础知识是最关键的。

今天,我就来和你说说,中医方剂中补气剂的基础方。

谁呀?行家人可能早猜出来了,这就是四君子汤。

它的组成是这样的——

图片

人参(临床有时以党参代替)、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这张方子,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说它是基础方,是因为在所有补气剂中,它是最简单、最典型,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子。在它之后,衍生出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以及保元汤等等补气方。也就是说,它堪称是补气剂家族里的老祖母,子子孙孙多着呢。

它能干啥呢?就是益气健脾。主治症候,就是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说话声音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当然,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不生动、不具体。来,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0岁。

他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有胃疼的毛病,而且多在夜间或者饥饿的时候发作。

一犯病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胃里泛酸、烧心,按一按、压一压,或者暖一暖,会好受些。吃饭食欲不振,大便也不规律,质稀。

此人也用过一些常见的胃药,效果很一般。

后来,他去看中医。找的谁呢?是李乾构。他是我国治疗脾胃病领域的权威之一。感兴趣的朋友,你可以上网查一查。

刻诊,见患者脉弱,舌淡,苔白。联系到患者之前的症状,李师很快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20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5克,桂枝10克,荜茇10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瓦楞30克,白及10克,三七粉3克。

图片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7天后,感觉到胃痛、泛酸、烧心之感基本消失,饮食和大便也转为正常。这时候,继续投用上方14剂。患者状态进一步改善。最后,再投14剂,患者诸证悉平。

这个小医案,我一直记录在笔记本里。它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很大,这么多年来,给我带来不少帮助。

读者朋友,这个患者的问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这就是所谓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这类病人是一抓一大把的。

你看,这个患者,舌淡、苔白、脉弱。这是不是虚弱之象?哪里虚?答案是脾胃之气虚。脾虚,不得运化,所以大便稀溏。脾胃之气不足,胃纳失常,所以吃不下饭。脾胃气虚日久,难免有阳虚的倾向,化生内寒,所以患者的胃部喜温喜按。中焦气血运行失常,胃部失养,故而胃痛。空腹和饥饿的时候,脾胃之气更虚,所以这个时候疼痛加剧。

脾胃属土。肝属木。木本来是克土的。现在脾土之气大虚,肝木就会使劲儿地克制你,形成所谓“土虚木乘”。这时候,人的疼痛就会加剧,脾胃之气愈加停滞逆乱,于是患者胃气不降反升,形成反酸、烧心等症状。

总之,所有这些,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脾胃之气虚弱。

怎么办?你看看李师的配伍——

党参20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5克,桂枝10克,荜茇10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瓦楞30克,白及10克,三七粉3克。

你仔细看,这方子的前四味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是不是典型的君子汤?只不过,人参换成党参。这就是在补益脾胃之气。它是治疗的根本。其中,党参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朴实无华,功效平和,号称四君子。

气虚日久,容易生寒,故而用桂枝和荜拨来温煦脾胃。黄连和吴茱萸,模仿左金丸之意,是专门用于疏降肝胃之气的,对反酸、欲呕、烧心等现象有抑制作用。而且黄连本身还能够保护胃黏膜,抗溃疡。乌贼骨、煅瓦楞可以抑酸,三七活血,白及生肌止痛。

这就是基本的治疗思路。而其中最基础的,还是以四君子汤来补益脾胃之气。这是最关键的一环。

图片

通过这个案例,你是不是能理解,四君子汤的要义了?

没错,医案里的患者,脉细弱、舌淡苔白、大便稀溏、胃部喜温喜按,这些都是脾胃之气虚弱的表现。有这个症候,就大胆用与之对应的方子。四君子汤,正合适。它的主治症候里,就包括这些。而脾胃气虚之症的表现,我们完全不用死记硬背,只要理解了就好。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患者一定面色不佳、脉象虚弱。人说话,耗的是脾肺之气。如今脾气亏虚,肺气随之不足(土不生金),那人一定说话声音低微、气短。四肢不得脾胃之气的濡养,一定乏力、不爱动。脾胃运化不周,胃气纳受失常,所以一定食少便溏。这些事儿,我们想一想就能捋出来。

当然了,四君子汤,临证应用的时候,也有一些变化。我上文所述李乾构老师的配伍,就是典型的四君子汤加味。它对于脾胃气虚、肝胃不和的患者,十分有益。我建议读者朋友,能把李师的配伍细心地收藏好,将来以备不时之需。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辨证,务必准确。你像有些人,胃阴不足、肝火犯胃,用这个方子就大错特错了。中医专业读者,您不妨也做个借鉴,日后以提高临证。

总之吧,四君子汤,作为中医补气的基础方,是很值得反复体会、研究的。它就好比万丈高楼的地基。掌握了它,我们对其他中医补气剂的理解,就方便多了。

半夜三点醒,源于“魂不入肝”!张仲景的方子,收魂归肝,治早醒,送与天下不眠人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你聊聊,睡都半夜两三点钟左右,就会醒来,然后再难睡去的问题。

  在睡眠医学里头,这个叫做早醒。

  说起来,这个事儿十分普遍。我要提示你的是,你看看你几点入睡的。头天晚上八九点就入睡了,凌晨三点醒来,这很正常。你已经睡够了。头天晚上十点、十一点入睡,凌晨两三点起来,才睡不到5个小时,这就得考虑干预。如果你半夜12点左右入睡,三点来钟就醒了,那你别迟疑了,赶紧看病去,你很可能已经属于病态了。

  当然,事儿也不是如此简单,就能划分清楚的。临证,你得看患者的其他症候表现。

  好了。现在,我给你讲一张医案。我们从中感受一下,中医如何看待早醒这个事儿。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2岁,姓张。

  这人啊,平时工作比较紧张,业绩考核压力大,所以精神时常处于紧绷状态。睡眠,从好多年前开始就不好了。最近这段时间,她常半夜两三点就醒来,而且入睡十分困难。一整夜多说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醒来之前做噩梦。早醒以后,难以入睡。

  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就迷糊、头晕、心慌,记忆力大不如前。

  此人曾经用过一些中成药,效果一般。后来,她决定看看中医,通过汤药来调一下。

  找的谁呢?找的是中医临床名家张云鹏老师。这位老师的学术地位和成就,我就不多说了。您自己到网上查查看吧。

  刻诊,见患者脉弦细,舌红苔薄黄,食欲不振,烦躁,头晕胸闷,整个人被失眠折磨得寻死觅活了。

  当时,张师写了一张配伍,嘱咐患者服用。但见——

  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生甘草6克,玫瑰花6克,莲子心9克,柏子仁20克,茯神15克,琥珀末3克(分吞)。

  水煎服。

  结果如何?刚刚服药不久的时候,患者觉得毫无效果,所以一度想到放弃治疗。

  图片

  但后来,经家人劝说,就坚持用药。一共用了28剂,这个时候,患者的睡眠时间开始延长了,一晚能睡4小时多一点,梦少,第二天精神好转。

  看到效果以后,原方增加酸枣仁、首乌藤,继续服用28剂。最终,患者每天晚上能睡6小时,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了。

  这张医案,记载于13年前的《中医文献杂志》上。我收录来以后,将其归纳为“四逆散加减治疗不寐、早醒”的范畴里,一直珍藏至今。

  我给你说说这里的学问。

  我告诉你啊,中医里头有一种理论,认为多梦早醒这个事儿,可能和魂不归肝有关系。

  啥意思呢?按照子午流注规律,夜半1点到3点为肝经当令。肝,这个时候出来管事儿。肝,藏魂。肝不受邪,可以藏魂,人就睡得安稳。如果肝的机能不好,魂不归肝,人就容易在这个时候醒来,醒之前多梦,甚至做噩梦。对此,《普济本事方》就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则魂扬若离体也”。

  那么,医案中这个女患者,她的肝好不好?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不好。

  因为这个人平时的精神压力就较大,精神紧张,这就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日久,就会化热。热邪灼伤肝阴,再加上肝气不舒,所以患者的肝就没有办法藏魂。魂不能入肝,她半夜就早醒、多梦、入睡难。

  从全身症候来看,患者肝郁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胸闷,那是肝气不舒,气滞于胸。烦躁易怒,那是肝气郁滞,肝阴不足,热扰心神。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这些都是典型的肝郁有热之象。

  怎么办啊?当然要疏肝、清热、养阴血,安心神。其中,疏肝是基础。

  张云鹏老师用的配伍,其实是四逆散加减。

  四逆散,载于《伤寒论》。这个配伍的构成就是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它能疏肝理脾,是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凉肝,枳实理气解郁,泻热破结,甘草调和诸药。

  张师在这个配伍的基础上,加入玫瑰花疏肝解郁,加入莲子心和琥珀末来清火泻热安神,加入柏子仁来养心肝之血,加入茯神来安心神。后期,加入养血安神的首乌藤和酸枣仁,最终获得良效。

  可以说,这个配伍,就是在四逆散疏肝解郁的基础上来进行化裁应用的。其实,除了四逆散,逍遥散等疏肝解郁之剂,也可以拿来化裁应用。

  图片

  总而言之,无论通过什么办法,我们让肝郁得解,肝热得清,肝魂得以收藏,那睡眠肯定就跟着好转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 

  当然,多梦早醒这个事儿,原因也不见得一定在肝。有的时候,心火偏亢、肾阴不足等,都可能导致。魂不入肝,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相对常见的一种病因病机。因此我把它这个道理写出来,供读者朋友来参考。如果你感觉自己的问题,可能在于肝,那一定要去看中医,经过当面的四诊合参来确定病情,合理加减借鉴文中张师的配伍,以求用药的安全和准确。辨证不明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尝试。

  另外,失眠这个事儿,是实实在在的身心疾病。平时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务必学会自我调节,不能给自己过大的压力。钱,不是一天挣来的。成功,也不是一天两天换来的。你有一辈子的时间来努力,何必非在短期内逞一时之能?如果一味地承担,一味地负重,将来一旦落下病来,就不好应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