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为政第二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温故”就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也就是复习、回顾,大概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换一种说法就是“习而知新”。 老师讲课我们要记笔记。如果单纯是记笔记,记住了老师讲的话,哪怕是一字不落,你也只能做一个复读机,当不了老师的。要想当老师,得有自己的东西,得在老师讲的基础上有新的想法,有自己的创造加进去。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用来用的。器,各有各的用途,但是不能通用。 君子追求的是道,是普遍的规则,而不是器(用),所谓无用之大用。 孔子是博通之人,博通才能追求大道。 孔子的弟子里有擅长理财的,有擅长文辞的,有擅长外交的,有擅长内务的,那你问孔子擅长什么?好像没有什么擅长的。但孔子是那些有擅长的弟子们公认的、尊敬的老师,这又是为什么? 百无一用是孔子,但孔子可以教给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这才是大道。 还有一句话是“大器晚成”。所以大可不必着急,到人生的后期,成器了就是“大器”,不成器还可以自称为“君子”。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行,先干,先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真理的唯一源头。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就是吹吹拍拍、吃吃喝喝、拉帮结派,“周”就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是说小人之交烈如酒,那是不是对酒的侮辱?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学习和思考一样都不能少。 光学习而不思考,就像吃得挺多但是消化不好或者不消化,食物变不成身体所需的营养,无法促进个体的成长。 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脑子在那里空转,绕来绕去,越绕越晕,并且容易走火入魔。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不讲“怪力乱神”,所以这句话就很明白了,研究和治学要走正道,搞歪门邪道是有害的。 读书也一样,要读经典,要多读正能量的书,而不能整天陷在黄色、暴力、修仙、穿越、宫斗那些书里面。 2.17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是教导的意思。 “由”是子路的名。子路是孔门一期生,大师兄。他的优点是直率,缺点是莽撞。孔子跟子路的关系可能跟宋江和李逵的关系有点像,李逵跟宋江最贴心,却并不讨宋大哥的喜欢。 这次估计是又在人前吹嘘,不懂装懂来着,被孔子点了名指着鼻子一顿臭骂:“仲由!我讲的话难道你都忘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装懂就是自欺欺人,害己害人!”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颛[zhuān]孙师的字,他是孔门三期生,性格外向,为人豪爽,是个小子路。但是这种性格与官场并不合。 “干禄”,是谋求官职,挣俸禄。 “阙疑”是存疑,“尤”是过失。 “阙殆”是存惑,“悔”是后悔。 “其余”就是“疑”“惑”以外的,自己应该知道和可以去做的。 子张向孔子求教官场之道,孔子劝他多听多看,慎言慎行,说话办事都要留有余地。 虽然孔子自己混得不怎么样,但他对官场看得还是挺透的。这就叫看得出、想得到、但是做不到。理论的高地,行动的矮子。有些事,有些话,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说,那样做了、说了就会有好结果,但是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愿意那样去做、去说。 人在官场,别什么事儿都非得弄明白。该你知道的自然会让你知道,不该你知道的,最好别知道。即使不小心知道了,也要装作不知道。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在官场混,别让领导看出你太精明。你比领导还精明,领导敢用你吗?你比领导上进心(野心)还大,领导能放心你吗? 2.19 哀公问曰:“何以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举,“选拔”的意思。错,同“措”,放置。诸,“之于”的意思。 领导问怎么才能让民众顺服?孔子说让正直的人(直)在上,不正直的人(枉)在下,民众就会顺服。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德、有能者居上位,人们心服口服;靠各种关系、溜须拍马、送礼、走后门上位的,不管人们嘴里怎么说,在心里是不会服气的。对上位的人不服,对提拔这些人的那位领导也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生活的时代,鲁国贵族中,三桓最显赫;三桓之中,季氏最显赫。季康子是当时季氏的掌门人。 季康子问孔子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敬上、忠上、为上卖力?孔子说,领导人要自重,要有领导人庄重的样子,老百姓才会敬重你。领导人要带头行“孝慈”之道,老百姓就会忠诚于你;领导人要提拔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同时教化那些没有能力的人,老百姓就会见好学好,相互勉力上进。 2.21 或谓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好当官,但是没有官运。这个问的人真是讨厌,哪壶不开提哪壶。 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孝’就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孝’'友’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家、国、天下,治家也是从政呀,何必非得当官,才叫从政? 孔子答对得很机敏,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心里苦呀。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古指牛车。“小车”,古指马车。牛车和马车的车辕,其辕端都有用以栓系车衡的部件,牛车的这个部件叫“輗”,ni,2声;马车的这个部件叫“軏”,yue,4声。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说话不算,不知道他怎么能在社会上行得通。如果牛车和马车缺少了拴系衡木的部件,车子怎么能走呢!” 换句话说,如果自行车掉了链子或者脚蹬子坏了,还能骑吗?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可不可以预测以后十世的事?孔子说:“商朝因袭夏朝的礼制,删减的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因袭商朝的礼制,删减的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以后的朝代继承了周朝的礼制,别说十世,就是一百世也可以预测。” 古人研究历史,主要靠因果链,往是因,来是果,鉴往知来。孔子看历史,主要看损益,即后朝的礼制比前朝的礼制,删减了什么,增加了什么,除去删减的和增加的,就是始终不变的东西。他是靠这种加减法来预测未来。 “十世”,每世按古人的说法一般是30年,十世就是300年,百世就是3000年。孔子到现在还不到3000年,现在的事他可是预测不到的。不是孔子看不懂呀,只因时代变化越来越快。 但是孔子也说了,他的预测有一个前提“其或继周者”,我们现在继承周制的东西还剩多少?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代祭礼,本来都是祭自己信奉的神祗和自己的先人,如果不是,绝对不能祭。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例外的事越来越多。孔子对其看不惯,认为是拍马屁。“非鬼而祭”后来就成了拍马屁的代名词。 坟堆里埋得不是自己的先人,而是领导的先人,结果自己哭得比领导还痛,难道你比领导还伤心?你比领导跟领导的先人还贴心?领导的先人是看不见、听不见了,你无非是哭给领导看嘛!但除了领导,还有很多人也在现场看着呢,你这样做作,会成为笑话的。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见义该为,该为而为是勇,该为而不为就是无勇,缺乏勇气。有勇还须有谋,好事做好才能叫好。光去做,不问结果,并不值得提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