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之四人的需要

 响亮2013 2021-04-23

        需要是期望特定的事物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心理倾向,常常以意向,愿望和希望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人感到饥饿便会产生吃东西的意向,这个吃东西的意向便是人的一种需要。又比如:人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感到劳累而产生休息的意向,这个休息的意向也是人的一种需要。

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感知,也就是说人在有感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需要。人在熟睡的时候没有感知,也没有需要可言,人在失去知觉的时候没有感知,也没有需要可言。

一般认为,人的需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一个是人自身某个时期的特定状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另一个是信息的变化,包括人体内部信息的变化和人体外部信息的变化。当人体内外信息的变化与人的特定状态相适应或者适应程度提高时,人便会产生延续这种变化的需要,而当人体内外信息的变化与人的特定状态不相适应或者适应程度降低时,人就会产生中止这种变化的需要。

比如:人感到饥饿而产生吃东西的需要,实质上是人体胃内食物的减少与人的特定状态的适应程度降低所至。人吃饱东西之后会产生不再吃东西的需要,这实质上是人体胃内食物的增加与人的特定状态的适应程度降低所至。

又比如,处于热恋之中的男女会产生在一起的需要,这实质上是双方在一起时彼此的容貌,语言和行为等信息的出现与双方特定状态的适应程度增加所至。

人的需要与不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需要的反面就是不需要,任何一个不需要的反面便是需要。比如,吃东西的需要,人产生吃某种东西的需要的时候,不吃这种东西便是相应的不需要。人产生不想吃某种东西的需要的时候,吃这种东西便是相应的不需要。

由于人的适应能力都有一个限度的问题,因而人的需要也有一个限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需要都有特定的限度限制,超过特定的限度,需要就会成为不需要。比如,人感到饥饿而产生吃东西的需要,这个吃东西的需要是受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的。

人的需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 需要的对象性,是指人的需要往往包含满足需要的相应对象,而且人的需要会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人饥饿而产生吃东西的需要,吃东西这个需要包含满足它的对象——食物,并且食物的情况会影响吃东西这个需要(如,有些食物特别喜欢吃,有些食物则不那么喜欢吃)。

第二, 需要的多样性,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人在一个时期往往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既可以有相同的需要,亦可以有不同的需要。通常人的一个需要或部分需要实现了,跟着就会有另一个需要或另一部分需要出现,可以认为人在清醒状态是时刻充满着需要的。

第三, 需要的发展性,是指人的需要随着年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婴幼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时代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时期又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时,又发展到对名誉、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四, 需要的重叠性和包含性,需要的重叠性是指的不同需要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成分,需要的包含性是指某个需要包含多个需要或某些需要包含在一个需要之中的现象。比如,恋爱和结婚这两个需要就往往具有重叠的成分;而衣,食,住,行等需要往往会被包含到赚钱这个需要之中。

第五, 需要的异同,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既有共同或相似的需要,亦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需要。比如,每一个人饥饿了都会产生吃东西的需要,这个吃东西可以看作是不同人之间的共同需要。而对于榴莲这种水果,有人很喜欢吃,有人不喜欢吃,喜欢吃榴莲和不喜欢吃榴莲便是不同人之间的不同需要。

人的需要影响和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影响和决定着人的行为,因此需要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源动力,或者说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人产生某种需要之后,并不一定必然要满足这种需要,也不一定即时去从事实现需要的行动,而是在产生需要之后通过分析思考再确定是否实现需要,并且在确定了实现某个需要之后,还要确定具体的实现方案,才会把实现需要的思想付诸行动。

总之,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并且贯穿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始终,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始动力。如果把人看作信息感应系统的话,需要便是引发系统运行的命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