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造诊脉验病,神化中医脉象是无知的表现

 济宁大狮子 2021-04-23

脉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法,自古至今流传千年。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先哲通过对脉表现征象的经验积累从而形成中医的一种传统诊断方法,以此作为对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民间诊脉验病的神话主要来自某些故作巧技卖弄聪明的大神自我包装、故作玄虚的自我吹擂,及世人的蒙昧从之。

依然记得,在刚刚从医不久的某天,门诊来了一位男性老者,等老人落座之后,问老人说:请问,您老怎么不舒服?老人一脸严肃的“怼”了回来:你中医看病摸脉就可以,先不要问!内心一个机灵,心想怎么遇到这么一位老人呢,但是患者有这种念头,也不好说教打消。只得稍稍稳定情绪,细心把脉。两手脉诊毕,其象弦滑,看老人身体偏胖,油性皮肤,心理暗暗有了些底气。既然不可以问,望诊总是客观存在的,对老人说:麻烦您伸出舌头,我要看一下舌苔,老人很配合的伸出舌头,舌苔黄偏腻,边有齿痕,舌色暗。之后,便开始对老人说:老人家您这情况应该血压偏高、血脂可能也偏高,另外您近期有上火的情况。听闻这样的病情解释,老人的情绪瞬间舒缓,笑着说:小伙子,不错,摸的挺准。我不禁暗自发笑,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神仙,就靠把脉能诊断才怪呢。对老人说:您老要注意身体,我给您测一个血压吧。老人说:不着急,我今天来先要抽个血做个血脂检查,吃降压降脂药大概一个月了,看看血脂的情况。一会回来再测血压。很快给老人开了化验单,先去检查再说。

对于疾病,中医讲四诊合参,实际在当今时代,有时候仅仅四诊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往往我们无法做到知微达著。经验固然重要,现代疾病的确诊还有待客观证据。脉诊属于中医的诊疗方法,一来辨别病性,二来辨别病位,对中医的诊断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疾病的诊断的金标准则往往依靠理化检查,比如对高血压病的诊断,非同日3次测量,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尚有原发性、继发性的区别,以中医思维来看高血压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夹淤等不同证型,在不同的证型,其脉诊表现也不同,弦滑、弦细、细数、滑数等等均有可能。又讲,同一脉象可确诊某一证型,但该证型的临床却未必表现一致,比如滑数脉,可见于痰热、痰火、食积内热,三者未必就是现代诊断的高血压病,也有甲亢、慢阻肺、病毒性肺炎等等现代疾病。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文学故事及影视媒体的对脉诊的过度渲染也造成了脉诊的神化。比如,司马公《史记》曾记载扁鹊的故事,传扁鹊“为人舍长”,得长桑君的“秘药”“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之后便有了“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因为有了特异功能便出现了“神脉”的传奇故事,虽然司马公以“列传”的形式载入史记,也不过是文学故事罢了。此外,诸如世传孙思邈给长孙皇后悬丝诊脉、清太医院医官给慈禧太后手腕盖上薄手帕诊脉等等,都不过是民间传奇故事而已。

学习中医,应该区分文学性与真实性,如果将虚幻浮夸违背医学常识的文学故事带入严谨的医学,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技,是一种无知愚昧的行为,于自身无益,亦无益于中医

声明: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莫对号入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