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姚天赋 20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刚过,人们从饥馑中挣扎过来,开始重视农业生产。1962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支农转轨”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各行各业以此为中心,为国计民生找到出路。 彼时,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汽车运输第二队”的业务也由”以钢为纲”转变为”以粮为纲”。 应英雄黄继光母亲邓芳芝恳求,经上级主管部门几经核选,调派我队于1963年12月底起,陆续从成都整体迁驻英雄故乡——中江县,暂定期1年,待农业生产复苏好转后返回成都。后因形势需要,1965年,上级改变初衷,突然将汽车二队户口、粮食关系转入中江。工资亦按当地标准发放。变临时支援成永久落户,从此步入小城岁月。 地处小川北深丘的中江,是出名的农业人口大县,无工业,交通落后。三年“自然灾害”大伤元气,青山成秃岭,柴薪殆尽,群众生活维艰,我队支农任务极为繁重。要得庄稼好,肥料不可少。人、畜肥不夠用,必须依靠化肥才能增产。我国化肥质低量少,只得降格使用氨水;另外大量依赖进口化肥。每逢驾驶员运送氨水、化肥到农村公社,受到社员们热情欢迎和招待。除红苕酒、劣质香烟外,还不时奉送口攒肚落、舍不得吃的花生作酬谢,寄希望下次再来。驾驶员得实惠很满意。我时常随车了解情况,见闻农村的贫穷。 那年月,被视为修正主义的苏联,污蔑我们”几人同穿一条裤子。”纯属造谣中伤;而全家人布票只能缝制一张床单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单位驾驶员工资较高,加上各项差费、补贴、奖金以及“顺便”以运易物,受贿等行为,收入甚是可观,既令人羡慕又遭非议。可是,他们”两种生产一齐抓”,一般家庭都有3、5个儿女,拖累大,全靠一人劳动养家,经济仍旧拮据,处处节约,精打细算。” 穷则思变”。每当驾驶员卸完化肥后,都要顺带将化肥袋子(习称尼龙、化纤)捎回家,拆洗干净,用自家的缝纫机(当时家庭非同寻常的固定资产)缝制工装。别看它轻飘飘、软绵绵、弱不禁风,可还柔中带刚哩! 一根细丝,强度比棉织品高出若干倍。偶有滑丝,用火苗烧结即可,免去缝补麻烦。这种化纤袋,用于衣料,无不惊叹其耐磨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口袋上的字迹用尽各种方法也难褪尽,又不容易染色,用它制作工作服,虽然耐磨酢油腻,但是捂热不透气刺痒皮肤。不花钱的东西哪能诸如人意,将就凑合亦复佳!”物以稀为贵”。 部分职工,通过各种渠道弄到化肥袋为荣,竟相缝制衣裤,替代布票不夠用的补充。进而有人敢想敢干,用口袋做帐顶,这可了得,更能节约开支和布票。于是,“日本尿素”字样显露帐顶上,非常剌眼,因不外露,倒也不伤大雅。 省汽车二队扎寨中江,支农成就蜚然,声誉鹊起,受到热捧,借用时髦语:粉丝众多。衣食住行,纷纷仿效。当部分职工穿起化肥袋缝制的“的确良”衣裤,上街潇洒走一回显摆的吋侯,居然惹人眼红哩!有人心细眼尖,发现衣裤上的”日本尿素”字迹,在不同部位依稀可辨。久而久之,一则顺口溜流传开来:”好个Ⅹ干部,穿的抖抖裤。前面日本产,后面是尿素。”面对如此踏谑、讽刺挖苦,有人根本不予理会,照穿不误,且洋洋得意,招摇过市,领导服装新潮流。笔者无法弄到化肥袋,只有瞠目而视。 现观人们衣着五花八门。西服庄重,休闲装潇洒,长衫短挂,随心所欲,各显个性,充分显示美好生活,衣食住行已是两重天。 穿抖抖裤的尴尬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逝去岁月的生存状态,仍值得深思。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