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疑问语气 1.、乎、诸 “乎”表示疑问语气,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如: 1.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 2.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你怨恨捕蛇这个差役吗? (2)表示反问。表示反问语气,常有一个副词或疑问代词和它相呼应,“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如: 3.赵岂敢留壁而得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哪里敢保留宝玉因而得罪大王呢?“岂”是副词,“岂、乎”相呼应。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隆中对》) ——百姓谁敢不用竹筐装上饭、用壶盛上汤来欢迎您呢?“孰”是疑问代词,“孰、乎”相呼应。 (3)表示猜度。表示猜度语气,前边常有一个表示猜度的副词和它相呼应,“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如: 5.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饮食该不会减少吧?“乎”和副词“得无”相呼应。 6.侥天之幸,或能免乎?(《清稗类钞·冯婉贞》) ——侥幸得天相助,或许能够免于失败吧?“乎”和副词“或”相呼应。 “诸”是合音词。在介词部分说过“诸”是“之于”的合音,“诸”还可以是“之乎”的合音。“之于”的合音用在句中,“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句尾“诸”等于一个代词“之”加一个语气词“乎”。如: 7.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晋公子重耳有三件与众不同的事,上天或许将立他(为君)吧?“诸”=代词“之”+语气词“乎”:“之”代晋公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乎”表示猜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 2.耶(邪)、欤(与) “邪”是“耶”的古字,“与”是“欤”的古字。“耶(邪)、欤(与)”用法相同。 (1)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 1.治乱天邪?(《荀子·天论》) ——社会的治乱是天造成的吗? 2. 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您的前任是谁呢?是清明的政治呢,还是腐败的政治呢? (2)表示反问。同“乎”表示反问一样,“耶(邪)、欤(与)”表示反问语气,也常有一个副词或疑问代词和它相呼应,“耶(邪)、欤(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 3.兹非其幸欤?(韩愈:《进学解》) ——这不是他的幸运吗?“非”是副词,“非、欤”相呼应。 4.矢询三老,今值一杏,何遽见迫耶?(马中锡:《中山狼传》) ——讲定去询问三位老年人,现在碰上一棵老杏树,为什么就急于迫害我呢?“何”是疑问代词,“何、耶”相呼应。 (3)表示猜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吧”。如: 5.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列子·杞人忧天》) ——天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是就会掉下来吗? 6.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您不是三闾大夫(官名)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