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 ——周国平 周国平:安身立命能分开吗,讲安身也不是肉体的身。你单靠读书是肯定不行的,安身立命。读书实际上帮助你来找到你自己的位置。 你还得有自己的事业,你真正喜欢的,真正发挥你的天赋,能够把你的天赋发挥的最好的那样一个领域,那就是你的事业,你有真兴趣的领域。 如果没有的话,光读书,那也许读书就是你这个领域,并不是这样。你觉得读书不行,还应该找那样一个事业。 你现在的专业是不是你这样的事业,首先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有这个方向,能把那个作为你从事的工作,你的职业,事业和职业的统一,那样就安身立命了。 周国平: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如果你长期以来一直是这样,就可能是性格问题,你的性格偏于急躁,比较缺乏耐心,尤其不耐烦做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如果你以前不是这样,一段时间以来才这样,就可能是患了轻微的慢性焦虑症,其特征是没有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情绪,有时会伴随头晕心慌之类症状。 不管是哪种情形,你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矫正,比如看书,你就规定自己一个小时只读20页,反复读,做笔记。 总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入慢、静、专心的状态。试一段时间,我相信会有效果。 周国平: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不关心时代,但是有一个前提,你通过阅读经典,对于人类所追求的那些基本的恒久的价值有了相当的了解和领会,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对时代做出正确的判断,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 ![]() 周国平:我认为书还是有好坏之分的,当然好书坏书都可能有人喜欢,但是我想喜欢什么书,这里面有一个趣味的问题,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
真正的标准是看书的质量,可是质量怎么判断,就不好说了,见仁见智,所以我说最后就看时间的判断,能不能流传下去。 我并不完全否定畅销书,畅销书里不是没有好书,我想强调的是,读什么书要有自己的选择,不要被时尚拖着走,大家都在读你就跟着去读。 作为作家,当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畅销,但是我觉得比较好的心态是让作品自然地走到读者里面去,不要做许多包装和宣传,反正我不喜欢这样。
所以我觉得还是让书自然地走到读者里面去比较好,作家应该追求的不是畅销而是长销,这才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健康的关系。 ![]() ![]() 周国平:经典著作太难读了,一开始你可能会这样感觉,这有一个过程,我相信只要你读进去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读。 大师就是大师,真正的大师是平易近人的,他不会故弄玄虚,一定是要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只有平庸的作家才故弄玄虚,因为他没有真货色。
我觉得我们语文课有个特别可笑的东西,就是让你去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等,这个真可笑,对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一点用处也没有,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不能这样读书,语文课主要是培养你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你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就这两条。 可以分析范文,但是应该着重个人的独立见解,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你理解得有意思,哪怕是你自己的发挥,也没有关系,从范文中引发出你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把它们表述出来,这就是合格和优秀。 ![]() ![]() 周国平:读经典,我没有觉得痛苦。当然,有些经典著作你会觉得比较难读,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开始像读天书一样,不过这个坎儿是可以过去的。
反正我的体会是,读经典比读那种第二手、第三手的解说性的东西要快乐得多,大师毕竟是大师,转了一手以后,最精彩的东西往往就弄丢了。 ![]() ![]() 周国平:一个人无法强迫自己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如果你从来不曾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受到快乐,任何人的建议都不可能让你养成这种习惯。 如果你确实感受到了快乐,那么,我的建议是,让你的心更多地安放在这种快乐之中,把你的时间更多地分配给这种快乐吧,养成和坚持相关的习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插画师:Julia Sard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