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毕业8年后,我才真正明白这3个读书方法有多好

 勇敢的芯2 2021-04-23
图片

马上又到周末了,希望大家在休息娱乐时,也能抽空多读书。下面,小星探邀请北大研究生奥尔加,分享他的读书方法。

图片

大家好,我是奥尔加。

从北大研究生毕业算起,我从事媒体工作有 8 年时间了。经历过电视、纸媒、科技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也实现了一些重要的职业成长。

今天很荣幸为大家分享“如何读书”的经验,也正好借此机会,把长久以来的思考和沉淀做一个整理。

可以说,“阅读”是我从学生时期到参加工作后需要使用的基础技能,尤其在媒体工作当中。

我认为媒体工作的本质,就是信息和输入和输出,它需要记者在短时间内熟悉一个行业的概况,或者一位采访对象的生平,以抓出重点,问出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大量资料、完成案头工作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在展开之前,我想先厘清一下“读书”这个概念。

读书分很多种,所谓“会读书”也相应地分很多种。
“学霸式”的读书是把知识、学习当作一种手段,以实现应试、考级、考证的具体目标;
“读书人”的读书是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和爱好,用来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增长视野,陶冶性情;
“知识分子”的读书则是把知识当作志向和事业,并用知识来关切社会、甚至改造社会。

我们今天探讨的“读书”方法论,大体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它不像应试阅读(比如准备法考、公考)那样具体,又不像读一本小说那样随性。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阅读非虚构类、尤其是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类书籍的时候,掌握一套方法,还是能够有效地提升效率、提纲挈领,而不至于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白白浪费了时间。


图片

首先来介绍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

图片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是《大英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他写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作为我们方法论的锚定点。一句话概括他的中心思想就是:

每本书(这里指的是一本质量过关的好书,毕竟市面上的书也鱼龙混杂)都有一个核心问题或者一连串关联问题,以及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骨架。

这本书针对的、或者说指导我们克服的问题也非常普遍,比如许多同学会说,为什么我一读书就昏昏欲睡,或者读完就忘,或者想到什么读什么,缺乏体系等等。

艾德勒将读书的层次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下面我参考他的总结,并结合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亲身经验,提炼几条我认为更加实用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图片

好的作者会帮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这通常是书的引言或者开篇部分
这就好像初次见面的两个人寒暄,简单几句话却奠定了你对这位作者的“第一印象”,也帮助你思考,这本书是不是我现在想读的那本书?他所探讨的问题真的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吗?但是很多人读书求快,想“直奔主题”,往往忽视了作者的引言,也就忽视了这关重要的“第一面”。

换一个角度来说,一本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的引言,可能也就是三五千字,相当于我们在手机上读一篇公众号文章。而一篇好的文章,是足够让你记住他的核心观点的。

我在疫情期间细读的一本书是清华大学经管院教授文一写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
别被它的名字吓到,以为是一本非常难啃、艰深的著作,尝试去读就会发现,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也能读下去。

文教授提出的“核心问题”相信能勾起很多人的兴趣,那就是“中国 35 年的超高速增长,究竟是如何实现的?”而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都无力解释中国的崛起”。

这个大问题之下还拆解出一系列小问题。比如他在引言中指出的,这本书希望解答经济学史上若干重要的问题:“在那些缺乏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原始国家,如何创造现代资本密集型工业?如何获得高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如何克服社会、文化和体制障碍?”

而这本书的 7 个章节,都是在回答这些问题。即便后面章节长篇累牍的论述里,有绕不开的经济学理论、术语,但是抓住这些问题,就能让你在阅读中不迷失方向。

一言以蔽之,“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找到核心问题是有效阅读的起点。


图片

把你在阅读中吸收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转述给别人听。

这个方法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它就是有名的费曼学习法——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自己读到、领会到的信息(有观点也有事实)转述给别人,让别人理解你说了什么。在转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帮自己查漏补缺,待巩固、更新了一轮信息之后再次转述,最后达到可以提炼、精简信息的程度。

具体到执行层面,既可以先把信息整理记录下来再复述,如果记忆力好的话,也可以直接复述。

那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我想贡献两个亲身体验过的例子。

我有一位学法律的朋友在美国读本科。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奉行判例法,所以他们的课程特别强调案例分析,学生从本科开始就会读大量的判决书原文,然后自己梳理提炼出“案例摘要”,并且背下来。这当中就涉及很多复杂的法学术语,观点辩论等等。

他们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呢?教授会要求学生把自己提炼出来的“案例摘要”,讲给非法律专业的同学听,到对方听明白为止。这种锻炼就是为了让法学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面对没有法律背景的客户群体和案件当事人时,可以没有障碍地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

我就曾被作为“非法律专业”人士,扮演过我这位同学的“小白”听众。一开始,她还会习惯性地用术语和黑话,毕竟这对行内人来说是最简便高效的,但是当我询问“某某名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她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转而把术语翻译白话讲解给我听。而这个“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真正消化知识,把知识纳为己用的过程。

另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工作。我所在供职的是一家科技媒体,经常会面对许多财经、商业的专业知识,甚至有时需要阅读一些技术领域的书籍。

比如前段时间,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一本名为《光刻巨人—— ASML 崛起之路》的公司传记,同时咨询了相关领域的朋友,写了一篇关于芯片上游供应商巨头的文章。
我在心里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让没有读过这本书、也没有任何芯片业知识背景的读者能看懂。

可以说,这次读书、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费曼学习法的一次实践。

媒体是针对大众读者做传播的,无论是从书籍报告中获取的信息,还是通过采访业内人士获取的信息,最终都需要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一篇流畅易读的报道,一定比一篇诘屈聱牙、不说人话的报道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而要想做到“深入浅出”并不容易,前提是写文章的人要真正弄懂一件事的原理,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位媒体工作者专业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阅读中使用费曼学习法,可以让我们获得这种训练。即使不是从事法律专业或者传媒工作,它对于多数人锻炼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也有不错的帮助。


图片

如果说读书的入门是囫囵吞枣,进阶是融会贯通,那么更高的境界就是持有批判的眼光。

这里的批判倒不是说要去挑战和批评作者,提出和他全然相反的看法,而是要弄清楚“这本书的局限”,也就是说,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

这样做可以督促我们做真正深入的思考,并找到延伸的空间,找到我要读的“下一本书”在哪里。

在谈论以上这些方法后,我其实最想说的是,如今的互联网发达程度已经到了信息爆炸以致过剩的程度,但凡你想获取的知识,想要找到对应的渠道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与其仍然把读书当作一种知识增长的手段,不如把试着把读书发展成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如此一来,“随心”的阅读方才是最好的。打开一本书,看看自己能否读下去,这可能取决于这本书跟你的“缘分”,比如它能否解答你眼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激发和总结你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甚至仅仅是抚平你焦虑的情绪。

总之,别太让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今天的分享差不多到这里。我平时关注的领域是互联网新经济,对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和未来,以及大厂、创业公司职场问题都有些观察。如果大家有相关问题,也欢迎提问和交流,谢谢你的阅读。

以下是本次分享的思维导图,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