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说错话,被人抓住把柄,他的回答值得我们学习

 杉乡文书阁 2021-04-24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主张“礼”和“仁”的学说。对于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总是痛心疾首,为此不惜四处奔波,希望能有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可惜,彼此的各国诸侯,为了争地盘打破头,根本没有人听从孔子的“仁”,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孔子在随后的两千年之间,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圣人”,因为孔子的见解,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人们走向成功。

不过,就算是一位“圣人”,孔子也并非没有犯过错误。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了孔子犯下的一个过错——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简单翻译一下:有一位姓陈的、主管司法的官员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走了只有,陈司败就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作了一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国郡主娶了吴国的女子做夫人,吴国和鲁国是同姓国,所以称这位夫人为'吴孟子’,做出这件事的鲁昭公,如果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就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孔丘太幸运了啊,如果我犯了错,一定会有人知道(并且提醒我的)。”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非常讲究同姓不通婚。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国,姓姬;周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部落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为了让父亲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弟弟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而跑到了蛮荒之地,建立了吴国。所以,吴国也是姓姬。鲁昭公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国女子做夫人,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礼仪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夫人的名字,是她出生的诸侯国加上她的姓,在丈夫死后,是丈夫的谥号加上她的姓。此时鲁昭公还在世,所以这位鲁国的夫人,其实应该被称为“吴姬”,但是因为鲁国也是姬姓,只能称呼她为“吴孟子”。

但是孔子很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在陈司败问他对鲁昭公的评价时,孔子回答“知礼”。这就让陈司败抓到了孔子的把柄,说孔子偏袒鲁昭公。因为孔子是鲁国人。

孔子知道了自己这个失误之后,却说了一句令人很敬佩的话:“我孔丘太幸运了,我只要犯了错误,就有人给我指出来!”

此时的孔子,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但他依然很坦陈地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可能会损害到自己的名声,而藏着掖着,或者恼羞成怒地进行辩驳。这才是孔子磊落的胸襟。

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不难找到孔子对人犯错误时,该怎么办的指导方法。《论语·子罕第九》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做人要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同自己不同道路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孔子正是用这样的言行,来要求自己。谁都不可避免,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害怕去改正。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话,我们能不听从吗?改正错误才是最可贵的。恭维赞许的话,谁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地推究,这些话的真伪是非,才是最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加分析,不知道人家恭维你的话是真是假,只是表示听从而从不改正错误,这样的人,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犯了错误也承认,但是承认了也不改,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不仅我们头疼,孔夫子也头疼,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种人。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也成为这种人。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可能有一些观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趋势,但其中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