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痰饮病症精选的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21-04-24

治痰饮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痰饮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32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痰饮(饮停胃肠):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一)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睥阳虚弱,饮留胃肠。因虚实之主次不同,有以下两种常见证型。

  1。脾阳虚弱证

  症状及分析。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一一饮停于胃,支撑胸胁,

  脘腹喜温畏冷,.背寒一一寒饮内聚,阳气不能外达,

  呕吐痰涎,水入易吐一一水饮上逆,

  口渴不欲饮一一水停中焦,津不上承, .

  心悸,气短一一饮邪上凌心肺,,

  头昏目眩一一水饮中阻,清阳不升,

  食少、大便或溏一一脾运不健,

  形体逐渐消瘦一一脾虚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充养形体,

  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一一阳虚饮停之象。

  治法.温脾化饮。 ,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

  ①方解;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宜于胸胁支满,气短等症。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降逆,宜于水停心下,脘痞,呕吐,眩悸等症。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茯苓,化饮利水。

  (2)加减。眩冒、小便不利(水饮内阻,清气不升),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脘部冷痛,吐涎沫(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萸、川椒壳,肉桂温中降逆和胃。心下胀满(水饮内结),加枳实开痞散结。

  2.饮留胃肠证

  症状及分析。

  心下坚满或痛一一水饮留胃,气机阻滞,

  利后反快一一水饮下行,

  虽利心下续坚满一一宿饮未尽,新饮复积,

  肠间沥沥有声一一饮邪由胃下流肠间,

  腹满,便秘一一饮结于中,

  口舌干燥,苔黄一一饮郁化热,

  脉沉弦或伏,舌苔白腻一一水饮壅盛,阳气被遏之象。

  治法,攻下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1)方解;甘遂半夏汤;攻守兼备,因势利导,宜于水饮在胃者。甘遂、甘草(相反相激),逐饮降逆,半夏,散结除痰,白芍、蜂蜜,酸甘缓中,顾护正气。己椒苈黄丸;苦辛宣泄,前后分消,宜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者。大黄、葶苈子,攻下逐水,防已、椒目,辛宣苦泄,逐水利尿。

  (2)加减;胸满(饮邪上逆),加枳实、厚朴泄满。口渴(饮结曰甚,气不化津),加芒硝清热润下。

  攻下逐饮之法,当谨慎使用,可暂不可久,以免攻逐太过,损伤正气。如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芍药、白蜜配入甘遂半夏汤,即在于缓和甘遂毒性,在己椒苈黄丸条下特意注明。先食服一丸” ,是用丸剂并结合递增加量法,来达到峻药缓攻之目的。

1.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有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1.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24克  生姜24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茯苓,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脘部冷痛,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6.脘部冷痛,吐涎沬(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壳、肉桂温中和胃。

加减:

1. 眩冒、小便不利(水饮内阻,清气不升),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2. 脘部冷痛,吐涎沫(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萸、川椒壳,肉桂温中降逆和胃。

3. 心下胀满(水饮内结),加枳实开痞散结。

2.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肠间沥沥有声。腹满 ,便秘。口舌干燥,苔黄。脉 沉弦或伏,舌苔白腻。

2.甘遂半夏汤

甘遂5克  半夏8克(包)  白芍15克  炙甘草3克  蜂蜜12克(包)

1.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己椒苈黄丸

防已3克 椒目3克 葶苈(熬)3克 大黄3克 

如果口中有津液者,加芒硝1.5克。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2.悬饮(水流胁下):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二)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有如下常见证型。

  1.邪犯胸肺证

  症状及分析。

  寒热往来,身热弛张起伏,汗少一一时邪外袭,热郁胸肺,少阳枢机不和,

   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一一肺热内蕴,肺气失宣,

  胸胁刺痛,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口苦,咽干一一热郁少阳,络气失和;

 心下痞硬,干呕一一胆胃失和,气机上逆,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一一邪热郁于少阳之象。

  治法。和解宣利。

  4.方药。柴积半夏汤。 

柴胡5克 黄芩5克 半夏6克 瓜蒌5克 枳壳5克 桔梗5克 赤芍5克 甘草3克 生姜3克 红枣3枚 

1.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且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若降辛通。

3.热盛有汗,咳嗽气喘(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1)方解。本方功能和解清热,涤痰开结,适用于悬饮初期,症见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开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甘草、生姜、大枣,和胃止呕,调和营卫。 、

  (9)加减。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肺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苦降辛通。热盛有汗,咳嗽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2.饮停胸胁证

  症状及其分析。

  咳唾引痛一一肺气郁滞,气不布津,饮停气滞,脉络受阻,

  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呼吸困难加重一一水饮已成,气机升降痹窒,

  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之一侧一一饮邪上迫于肺,

  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一一饮邪停结胸胁,

  舌苔白,脉沉弦一一饮邪内聚之候。

  治法;泻肺祛饮。

  5.方药;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汤。

椒目50粒 栝蒌皮15克 葶苈子6克 橘红3克 半夏4.5克 茯苓6克 苏子4.5克 蒺藜9克 生姜3片 

1.胸部满 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

2.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白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0)方解:椒目瓜蒌汤:功能泻肺祛饮,降气化痰。此方出自《医醇剩义》,原书主治。水流胁下,咳吐引痛。,组方颇合法度。桑皮、葶苈子,泻肺逐饮,苏子、蒌皮、半夏、刺蒺藜、橘红、生姜,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利水导饮。十枣汤:治悬饮,胁下有水气以及水肿腹胀,属于实证者。甘遂、大戟、芫花,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大枣,益气护胃,缓和毒性。控涎丹,主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胁肋隐痛,或水肿形气俱实者。甘遂、大戟、白芥子,祛痰逐饮,生姜,化痰降逆。 '

  十枣汤和控涎丹两方均属攻逐水饮之剂。但前者力峻,反应大,宜于体实证实,积饮量多者;后者药力较缓,反应较轻,可宣肺理气,且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十枣汤和控涎丹之临床运用,均宜小量递增。一般使用十枣汤时,可取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3克,可调成糊状,也石装入胶囊,于早晨空腹时用大枣十枚煎汤送服,可连服3-5曰,或每l一3曰服一次, 使用控涎丹时,可从1.5克递加至5克,每日早晨空腹顿服,连服3一5日,必要时也可停2—3日再服。上药服后,皆可见恶心呕吐、肠鸣腹痛、腹泻等,如反应过剧,应减量或停服。病人用药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素净。 .

  服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同时,可配用椒目瓜萎汤,随症适当加减。

  (2)加减;胸部满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自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3。络气不和证

  症状及其分析。

  胸胁疼痛,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一一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胸痛如灼一一气郁化火,

  或感刺痛,甚则迁延经久不已,天阴更为明显一一久痛入络,血脉痹阻,

. 病侧胸廓变形一一痰瘀交结之象,

  脉弦,苔薄,质黯一一气滞络阻之候。

  治法。理气和络。

  6.方药。香附旋复花汤。 ,

香附9g ,旋覆花9g,炒苏子9g,杏仁6克,橘红6克,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包后下 ) 

1.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2.痛势如剌(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

3.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①方解;本方功能理气化痰和络,为治伏暑湿温胁痛悬饮而设。旋复花、苏子、杏仁、苡仁、茯苓,降气化痰,香附、橘红、半夏,理气化痰。

  ②加减;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萎、枳壳豁痰开痹,痛势如刺(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广郁金、玄胡索、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4.阴虚内热证 .

  症状及其分析。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一一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一一阴虚火旺,

  或伴胸胁闷痛一一络脉失和, .

  病久不复,形体消瘦一一虚热消烁阴血所致,

  舌红少苔,脉小数一一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

  7.方药。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瓜蒌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清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

7.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润肺化痰。

8.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

9.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

10.神疲,气短易汗,面色苍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白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卫。 

  (1)方解;沙参麦冬汤;清肺润燥,养阴生津,适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者。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生扁豆、生甘草,清宣肺气。泻白散。清肺降火,宜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者。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两方合用,可产生清肺养阴作用。

  ⑵加减;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母润肺化痰。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萎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神疲,气短易汗,面色咣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卫。

          悬 饮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诊断依据

  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膈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证治概要

  悬饮的病位在肺与胸胁,与肝密切相关。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乘袭,肺失宣降,通调不利,气不布津,津停为饮,聚于胸胁而发病。初期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为主;中期以饮停胸胁,肺失宣通为多;后期饮邪虽祛,肺络不畅,或气阴两伤。本病的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大法,针对邪郁、饮停、气滞、阴伤的轻重主次,分别予以和解少阳、利水逐饮、理气和络、益气养阴等。若饮停胸腔过多,而见气息喘促不已者,当配合采用抽取胸腔积液等法,以救其急,慎防喘脱亡阳之变。

  分证选方

  一、邪郁少阳证

  【主症】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8.【常用方】柴积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参用方】

9..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10.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

【主症】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逐水祛饮。

11.【常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2】。

【参用方】

12.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13.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14.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15.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5]。

  三、肺络不畅证

【主症】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络。

16.【常用方】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参用方】

1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18.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3.溢饮(溢于肢体):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如表寒里热者,参考风水表实证)小青龙汤。

 (三)溢饮 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本病。如宿有寒饮复加外寒而发病者,多属表里俱寒证,与支饮遇寒触发而见。其形如肿。者病机相近,如饮郁化热,可见饮溢体表、热郁于里之候。若属新发饮病,并表现为表寒里热者,则与风水表实证类同,应相互参照处理。

   症状及分析。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一一水饮流溢四肢体表,

  恶寒,无汗一一风寒外束,表卫失和,

  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一一寒饮内阻,肺胃失和,

  口不渴,苔白,脉弦紧一一表里俱寒之象。

  治法。发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1)方解。本方发表温里,宜于表寒里饮之证。麻黄、桂枝、白芍,解表散寒、和营卫,法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咳喘多痰(饮邪犯肺),加杏仁化痰利肺。肢体浮肿明显,尿少(水饮内聚),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饮。若伴有发热,烦躁,苔白兼黄(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加石膏清泄内热。寒象不著者去干姜,细辛之温散,改用大青龙汤意发表清里。

19.小青龙汤;

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1.咳喘多痰(饮邪犯肺),加杏仁化痰利肺。

2.肢体浮肿明显,尿少(水饮内聚),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饮。

3.若伴有发热,烦燥,苔白兼黄(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加石膏清泄内热。

4.寒象不著去干姜、细辛之温散。改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

4.支饮(支撑胸肺):多由受寒或恣意饮冷伤肺,始则咳嗽,久而致喘,肺气日损,耗损阳、阳气,气不布津,水津转为痰饮,支撑胸膈,上逆迫肺。

(四)支饮 多由受寒或恣意饮冷伤肺,始则咳嗽,久而致喘,肺气曰损,耗伤阳气,气不布津,水津转为痰饮,支撑胸膈,上逆迫肺。在感寒触发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间,则以正虚为主。

  工.寒饮伏肺证

  症状及分析。

  咳逆喘满不得卧一一饮邪上逆犯肺,肺气不降,

  痰多白沫一一津液遇寒而凝聚为饮,

  往往经久不愈一一饮邪恋肺,

  天冷受寒加重一一饮为阴邪,故遇寒则剧,

  面浮跗肿一一水饮泛溢, .

  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一一伏饮因新寒触发,故见外寒束表之候,

  目泣自出,身体振振困动一一饮邪迫肺,痰阻气壅,喘剧之候,

  舌苔白滑,脉弦紧一一寒饮内盛之征。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1)方解。本方以麻黄发汗为君,佐桂枝、甘草以解表,复配以芍药之酸寒,五味之温涩以收之,细辛,干姜辛温,又能温肾而行水,半夏辛温为使,此所以收逆气、散水饮者也。近代常用以治寒性哮喘。

  ⑵加减:如无明显寒热身痛等表症而见动则喘甚,易汗者(肺气亏虚),改用苓甘五昧姜辛汤,不宜再用麻黄表散。

  2.饮邪壅肺证 ,

  症状及分析:

  喘咳胸满,不得平卧一一饮邪壅实,肺气上逆,

  痰多色清而粘,甚则腹满肢肿,尿少一一痰饮壅肺,肺失通调,水饮外溢肌表,

  舌苔白腻,脉沉眩一一饮邪结聚于里之象。

  治法.泻肺逐饮。

  20.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1.胸满气逆剧甚,苔浊腻(兼有痰浊),加白芥子、莱菔子豁谈降痰降气。

2.如兼咳逆喘急胸痛,烦闷(饮邪壅实),酌加甘遂、大戟以攻逐水饮。(一般为末,各0.5-1克,吞服)

  (1)方解。本方治肺实气闭之证,功能泻肺逐痰。葶苈子,泻痰行水,大枣,养胃安中。

  ㈦加减:胸满气逆剧甚,苔浊腻(兼有痰浊),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痰降气。如兼咳逆喘急胸痛,烦闷(饮邪壅实),酌配甘遂、大戟以攻逐水饮(一般为末,各0.5—1克,吞服)。

  s.正虚饮结证

  症状及分析。

  喘满胸闷,心下痞坚一一痰饮积于心下,支撑胸膈,

  烦渴一一饮郁化热,

  面色黧黑一一饮为阴邪,阳气被遏,

  或经吐下而不愈一一吐下则损伤正气,即《金匮要略心典》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也,

  苔黄而腻,脉沉紧一一饮热内伏之象。

  治法。补虚清热,行水散结。 .

  21.方药。木防已汤;

木防已9克  石膏48克  桂枝6克  人参12克 

心下痞坚,或投上方而数日后复发者(水邪结实),去石膏(性寒而凝,难于散结),加芒硝开坚散结,茯苓导饮下行

  (1)方解c本方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散结,通阳降逆,石膏沉降,镇饮逆,清郁热,人参补虚益气。木防己,清热散结,宣通水湿,桂枝,行气利水,石膏,清热,人参,扶正补虚。

  (2)加减;心下痞坚,或投上方而数日后复发者(水邪结实),去石膏(性寒而凝,难于散结),加芒硝开坚散结,茯苓导饮下行。

  4.脾肾阳虚证

  症状及分析;

  喘促,动则为甚,气短一一久病及肾,肾不纳气,

  或咳而气怯,痰多,胸闷,食少一一肺脾气虚,痰饮内阻,

  怯寒肢冷,神疲一一肾阳虚弱,形体失于温养,

  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一一肾虚气化无权,

  足跗浮肿一一饮邪外溢,

  吐涎沫而头目昏眩一一饮邪上逆,清阳被遏,

  舌胖苔白,脉沉细而滑一一阳虚饮聚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22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汤。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炮附子3克(先煎)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1.食少痰多(脾虚生痰),去地黄、丹皮,配半夏、陈皮化痰祛饮。

2.足肿,小便不利(饮化为水),加茯苓、泽泻利水。

3.脐下悸,吐涎沬,头目昏眩(饮邪冲动上逆),当先治标,改五苓散以化气行水。

4.气短,动则喘甚(肾不纳气),加黄芪、钟乳石、沉香、补骨脂。

5.咳逆痰多(饮邪迫肺),加干姜、五味子、苏子、款冬花。

  (1)方解;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以及痰饮、消渴、脚气等。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脾精血,附子、桂枝,温阳暖肾,茯苓、泽泻、丹皮,协调肝脾。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胸胁胀满,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白术,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上两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为主,后方温脾为主,同中有异。

  (9)加减。食少痰多(脾虚生痰),去地黄、丹皮(凉腻),配半夏,陈皮化痰祛饮。足肿,小便不利(饮化为水),加茯苓、泽泻利水。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饮邪冲动上逆),当先治标,改予五苓散以化气行水。气短,动则喘甚(肾不纳气),加黄芪、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咳逆痰多(饮邪迫肺),加干姜、五味子、苏子、款冬。

1.寒饮伏肺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多白沫。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以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脉弦紧。小青龙汤。

2.饮邪壅肺证:喘咳胸满,不得平卧。痰多色清而粘,甚则腹满肢肿,尿少。舌苔白腻,脉沉弦。葶苈大枣泻肺汤。

3.正虚饮结证: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或经吐下而不愈。苔黄而腻,脉沉紧。木防已汤。

4.脾肾阳虚证: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胸闷,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吐涎沬而头目昏眩。舌胖苔白,脉沉细而滑。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汤。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诊断依据

  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膈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证治概要

痰 饮

  [类证鉴别]

  一、痰、饮、水、湿属同源而异流 .

  (一)痰、饮、水、湿均由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但具不同特点。

┏━━━━━┳━━━━━━━━━━┳━━━━━━━━━┳━━━━━━━━━┳━━━━━━━━━┓

┃      ┃ 痰        ┃ 饮 .       ┃ 水        ┃ 湿        ┃

┣━━━━━╋━━━━━━━━━━╋━━━━━━━━━╋━━━━━━━━━╋━━━━━━━━━┫

┃ 形质   ┃稠浊         ┃清稀       ┃清液       ┃粘滞        ┃

┣━━━━━╋━━━━━━━━━━╋━━━━━━━━━╋━━━━━━━━━╋━━━━━━━━━┫

┃ 病状   ┃无处不到,病变多.  ┃多停于体内,局部 ┃每泛溢体表、全身  ┃易聚身半以下   ┃

┃      ┃端         ┃          ┃         ┃          ┃

┣━━━━━╋━━━━━━━━━━╋━━━━━━━━━╋━━━━━━━━━╋━━━━━━━━━┫

┃     ┃多因热煎熬而成,   ┃因寒积聚面生,属  ┃阴类,有阴阳之分 ┃阴邪,每兼五气为 ┃

┃病理属性 ┃           ┃          ┃         ┃患        ┃

┃     ┃属于阳邪(相对而    ┃于阴邪       ┃         ┃         ┃

┃     ┃言)          ┃          ┃         ┃         ┃

┗━━━━━┻━━━━━━━━━━┻━━━━━━━━━┻━━━━━━━━━┻━━━━━━━━━┛

  水一饮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证治汇补.饮症》)

  饮一痰 “积饮不散,亦能变痰”(同 上)

  阴化.。 “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临证指南。痰饮》)

  阳化 “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汇补》)

  水一.)痰 “水泛为痰”(《医贯。痰论》)

  湿一痰 “痰因湿而生”(《医阶辨证》)

  湿一饮 “饮因于湿”(《类证治裁.痰饮》)

 二、四饮与有关病证之关系

  (一)溢饮与风水证 同中有异。

  风水水肿可分表实,表虚,表实者有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溢饮同,表虚者有

水肿而见汗出恶风,则又与溢饮相异。

  (二)支饮、伏饮与肺胀,喘、哮诸证互有关联

  肺胀之急性发病阶段与支饮相类,

  喘证之属肺寒、痰浊者与支饮相类,

  哮证发作期亦称伏饮,故陈修园说:.“膈上伏饮……俗谓哮喘。”(《金匮要略浅注.痰饮咳嗽病》)

  由此可见,支饮、伏饮是从病理角度命名,是肺胀、喘、哮的某个证候类型。肺胀、喘、哮是从病证特点命名,肺胀属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则是多种急慢性疾病之重要主症,哮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可见三者之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悬饮的病位在肺与胸胁,与肝密切相关。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乘袭,肺失宣降,通调不利,气不布津,津停为饮,聚于胸胁而发病。初期以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为主;中期以饮停胸胁,肺失宣通为多;后期饮邪虽祛,肺络不畅,或气阴两伤。本病的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大法,针对邪郁、饮停、气滞、阴伤的轻重主次,分别予以和解少阳、利水逐饮、理气和络、益气养阴等。若饮停胸腔过多,而见气息喘促不已者,当配合采用抽取胸腔积液等法,以救其急,慎防喘脱亡阳之变。

  分证选方

  一、邪郁少阳证

  【主症】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23.【常用方】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参用方】

  24.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25..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

  【主症】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逐水祛饮。

 25.【常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2】。

  【参用方】

26.1.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27.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28.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29.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5]。

  三、肺络不畅证

  【主症】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络。

30.【常用方】 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参用方】

  3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32.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