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四十四、痰饮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20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痰饮

【辩证诊断】

1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1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

2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3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木中温气,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2一天不喝水都不会口渴,这就是心下有支饮

3痰者,人身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气化之水,被火熏蒸,降不下去,于是成痰。痰色黄而稠,为相火虚逆之痰。(清降肺胆,温补中气。)如痰白而胶粘,为相火伤阴,阴虚液涸之痰。(润肺滋肝,调中去滞。)皆由于胃气之不降也。如痰清兼水,此中寒水逆之痰。(温中降逆。)

4者,肺胃不降,下焦上升之气,甫经化水,因被相火熏蒸,不能下行,停积而成者也。

相火不足,不能上熏。则成水饮而不成痰,饮家必头眩,胸胁满,或不得卧,喘而气短,或心下悸,心下坚筑,或渴而恶水不欲饮。(发汗利水,或保中攻水。)

成痰者,便不外上述风、热、湿、燥、寒各项。不过阴虚风动之人,虽因肺胃不降,亦原下焦阳气上冲,使肺胃两经,欲降不能。下焦阳气上冲者,胆经不降之过。至于痰厥之病,卒然昏倒,吐出痰涎然后清醒,此则脾肺皆虚、中气枯滞是其病本,木火冲动是其病因。其有不见而知,不闻而觉,属于痰之怪症,其理不可解。

5留饮致泻者有五:

1一其正固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虛不受补也。

2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

3三则口虽干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

4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上。

5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伏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

6、饮病名称部位证状表

诸饮病名

痰饮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其人素盛今瘦

悬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

支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

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不汗出身体疼肿

留饮部位

心下

背寒冷如掌大

胁下

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甚

胸中

短气、口渴、四肢历节痛、脉沉

7睡觉时于目合而将入睡之际,突然心悸,突发早搏而难以入眠。这一特异症状便是痰饮停于心下。人之所以能入眠,全赖心肾相交,即心阳下降交于肾,肾阴上升交于心,而成“水火既济”之态。今痰饮停于心下,则于心阳下交于肾之道路上成阻,使心阳不能息息下达,必郁结而内陷,且化热化火,火热扰乱心神,则惊悸而不能入眠矣。此乃心脏突发早搏而惊悸不寐之缘由也。况痰饮之与瘀血,总是交互为患,难分难解,是以古贤今贤,咸谓“痰瘀相关”。

8古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论述。根本之点,在一“虚”字。由虚生痰,为本病之主因。或肾阳虚,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肾阴虚,五志过极化火,津液熬炼成病,痰既成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疼痛、麻木、瘫痪、结核;入于肌腠则凝滞成痈;犯肺为咳、为喘;淩心则悸;犯胃则呕;冲于上则为眩晕;入于脑络则为痰厥、癫痫、痴呆、昏迷;流于下则为痿痹、鹤膝、骨疽。总之,痰生百病,怪病多痰。中医之“痰饮”,包罗甚广;凡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头脑五官,脏腑肢节,一切由整体失调,导致之局部病理渗出物、赘生物,皆可从痰饮沦治。内耳迷路痉挛、积水,自也包括在内。

9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

1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

2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

3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

4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

5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

【辩证治则】

1胃里停水,呕吐严重时会有眩晕,或者喝水太快造成头晕,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2上热下寒,上焦火热之盛,吐痰如泉涌,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体冰凉,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下焦肾中水火俱耗尽真阴,而元阳无可居之地,于是上腾而作乱。 倘以寒药救之则愈炽,以补气药救之则反危。必须用八味肾气丸,大剂与服,加麦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气,下治而上自安。

1方用附子一个,熟地半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麦冬一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山药四两,肉桂一两,水十余碗,煎四碗。探凉与病患服之,二刻内四碗服尽,立刻安静,此病在上而下治之法也。

2熟地三两,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肉桂三钱,牛膝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三钱,水煎冷服,一剂即安。可佐六味汤也。

3关节疼痛无红肿,伴口干、舌红、脉滑,乃痰饮挟热所致,故用木防己汤治疗。

4越婢汤证,又兼小便不利,或脚弱者,为越婢加术汤证。所谓脚弱者,行步不稳,脚膝软弱无力,动则厥仆是也。

5甘草干姜汤:胸中烦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称“夜尿”多为此证。亦可考虑肾气丸证。

6虚劳咳嗽,痰粘难咯,或咳血、衄血、以麦门冬汤随证加地黄、石膏;或狂痫冲逆者,加石膏、黄连。

7桂枝加桔梗汤桂枝汤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主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证者。本方虽为吉益东洞翁之创方,实合仲景之桂枝汤桔梗甘草汤排脓汤三方而成者也。

8抽烟家,咳嗽胸痛、痰黏稠难咯出者,用柴陷汤加竹茹。吸烟家之慢性咳嗽,呼吸急促,皮肤肌肉干燥,兼有胃虚者,瓜蒌枳实汤,是用贝母代柴胡汤之半夏,加砂仁、木香、橘皮健胃,加枳实开心下痞;加山栀清热。

9茯苓甘草汤痰饮目眩,又治咳而遗尿,腹证见心下浮躁,扑通扑通跳动,心慌,有水气。

咳而遗尿,可直接用五苓散。如果兼有气虚,加党参。

10桂枝汤症有黄痰、或者感冒好了之后有黄痰、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11、(1心脏的上方浊痰,病人会感觉到心脏上方有刺痛,此时要用蜀漆,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蜀漆袪痰。

2如果水饮在心脏的下方、心肺之间,要靠橘皮,病人感到短气,方用橘枳姜汤

3心脏(心包)积水,病人感到胸闷,躺下来水动,胸闷增加,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4心包积痰,病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栝蒌薤白半夏汤

5如果痰在肺里面要靠杏仁

6有严重的肺化脓,就要用桔梗

12夫痰有五脏之异:

1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

2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

13人参乃君药,宜同诸药共用,始易成功。用之补则补,用之攻则攻:

1提气也,必加升麻、柴胡;

2和中也,必加陈皮、甘草;

3健脾也,必加茯苓、白术;

4定怔忡也,必加远志、枣仁;

5止咳嗽也,必加薄荷、苏叶;

6消痰也,必加半夏、白芥子;

7降胃火也,必加石膏、知母;

8清阴寒也,必加附子、干姜。

9败毒也,必加芩、连、栀子;

10下食也,必加大黄、枳实。

14痰有五脏之异。

1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

2心火郁、肝气逆、肾水衰,皆能生痰,非熟地不能化也。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

3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则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山茱萸,一连数服,而痰即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汤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

15大青龙汤(麻黄18克 杏仁6克 石膏,打碎用袋装,12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生薑切片2片 大枣擘(用手掰开)12):怕冷(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无汗、发烧、咳嗽重、咳出黄痰、 头痛身疼、口干烦躁、喜喝冷水、苔薄微黄白、没有胃口(这也是SARS、禽流感、H1N1等流感的主要证型之一)(表寒里热咳)

无汗、怕冷、咳嗽、黄痰黄鼻涕、喉咙痛大青龙汤

16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切片12克 细辛6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大枣擘(用手掰开)7枚 半夏9克 五味子9):怕冷、咳嗽、痰多而清稀、口不渴、喉咙痒而不舒服、胸闷、胸部做水鸣之声、肺气不得顺畅(肺虚寒水饮)

1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12克 炙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 杏仁9):咳嗽、白痰、无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时使用(寒咳、无表症)

18千金苇茎汤(苇茎(芦根)45克 薏苡仁30克 冬瓜子18克 桃仁9):咳嗽、黄痰、不易咳出、无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时使用 (常配合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使用)(热咳、痰不易出、无表症)

19、(1十枣汤寒痰饮为主;

2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为主;

3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为主;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吐涎沫为主

20麻杏石甘汤(只是咳嗽,黄痰很容易出来)和苇茎汤(听到气管里面很多的痰声,但是痰又咳不出来

21桔梗寒痰南星热痰

22、(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钱,吴茱萸二钱;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钱,炙甘草三钱 南星二钱;

3健脾胃:白术三钱,茯苓三钱;

4下血:黄土汤吐血:柏叶汤

5病人已经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参 大枣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匮中的黄土汤加减就可以治胃癌

23所咳焦痰带血丝,这是肺中过燥,用麦冬、淮山润燥。

24、(1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石膏,打碎用棉袋装,24):有汗、咳嗽不止、喘咳、气粗、痰出黃粘、发热口渴、苔黃薄、胃口尚可 (兼治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热咳、汗出而喘)

2有汗、咳嗽、黄痰黄鼻涕、喉咙痛:麻杏石甘汤

25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都可用到苓桂术甘汤

26血虚痰多眩晕二陈汤

【辩证比较】

1以下皆治痰饮

1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为主;

2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吐涎沫为主;

4皂荚丸胶痰为主;

5泽漆汤眩冒、眼前发黑为主;

6苓桂术甘汤胃里停水为主。

2、(1麻杏石甘汤:只是咳嗽,黄痰很容易出来,杏仁润肺,所以一定是用在肺的燥。

2千金苇茎汤:舌苔黄湿,病人已咳嗽、喘气得很厉害了,呼呼的很大声,痰不容易出来,听到气管里面很多的痰声,但是痰又咳不出来。苇茎通肺气非常的强。

3 心中痞似堵塞,满胸胀满,息急、自胁下逆而抢心,如抢刺冲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结宿饮,加之气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实薤白桂枝汤开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与人参汤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证别之。

2人参汤虽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参汤以虚寒证为多

4、(1枳壳,性缓而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故胸中痞,肺气结也,用枳壳于桔梗之中,使之升提而上消。上用枳壳缓治

2枳实,性速而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心下痞,脾血积也,用枳实于白术之内,使之荡涤而下化。下用枳实急治

5桂枝去芍药汤症,在中脘处有动气剧跳,惊狂起卧不安、坐卧不宁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宿痰聚于胸中,胸满而胸腹突突跳动

6、诸饮病证方治表

诸饮病分类

痰饮诸证

病人饮水多,或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脉弦


瘦人脐下悸,吐涎沬,头眩

五苓散

心下有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

悬饮

脉沉弦,悬饮内痛

十枣汤

咳家脉弦为有水

脉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为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

支饮诸证

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

前证服木防巳汤三日复发,再服前方不效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

支饮胸满

厚朴大黄汤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延至百日或一年者

十枣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沉尺微,手足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翕热如醉,饮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当治其气冲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

前证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

前证咳满即止。而更渴,冲气复发而渴反止,当冒而呕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而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前证面热如醉,胃热上冲熏其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大黄汤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

小半夏汤

呕吐、心下痞、膈有水眩而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溢饮

病溢饮者,水行四肢,无汗体重

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7 中医对比:

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猪苓汤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肤干燥,心烦,排尿痛,血症,夜烦躁,无水逆。

3茯苓泽泻汤口渴,胃内停水呕吐,吐食,有器质性变化。

4肾气丸口渴,小便不利,脐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参汤口渴,脉洪大,不吐。

6苓桂术甘汤眩晕,胃内停水,脉沉紧,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汤胃内停水,手足冷,心动悸,心下悸。

8吴茱萸汤头痛,胃内停水,手足冷,烦躁甚,呕吐重,脉沉迟。

8祛痰:半夏栝楼实相比,形象比喻为,半夏犹如以布拭濡湿之器具;瓜蒌则似以水洗器具上之黏着物。

9、(1瓜蒌枳实汤:治痰结,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转侧,或痰结胸膈满闷,作寒热气息,并痰迷心窍,不能言语者,并皆治之。

2小陷胸汤胶痰,心下坚而压痛,脉浮滑。

3滋阴降火汤咳嗽,阴虚热,脉虚数,无胸痛。

4喘四君子汤咳嗽,虚证,足冷上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