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该投入在哪里? 我们为孩子在教育上有多舍得花钱?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参加课外辅导花费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花费达2万以上。 此外,2014年,国家一年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22000多亿,但据调查显示,这一年国内用于从高中到大学出国留学的孩子包括学费辅导费在内的各项经费总和就达到了5500多亿,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四分之一。 现阶段看来,课外辅导和送孩子出国是中国家长最舍得投钱的两大领域。 但这样投入的产出比又是多少呢? 一位焦虑的母亲因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刚过及格线高价将孩子送到补习班,补了一个暑假回来之后孩子的英语分数反倒比原来低了几十分;从国外镀金回国的留学生在应聘中比不过国内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我们处在一个全民教育焦虑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选择随波逐流,但我们在教育中投入的钱却未必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对于教育,我们最应该投入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思维是教育的“第一性”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创造了很多常人不可想象的发明:特斯拉电动车、猎鹰火箭、超级高铁……他特别推崇“第一性原则”。 这个名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大意为“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那么在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第一性”?我想是有的,这个第一性就是“思维”。 在心理学定义中,思维涉及所有人类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能够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我们知道,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帮助每个个体完成自我建构,建构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 然而,我们缺的也是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在信息轰炸的时代,并不缺乏存储和记忆,互联网、智能芯片可以将海量信息进行存储,供人类随时调取,但我们缺的是分析和辨别的能力。 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有三个男孩过来告诉我说有另一个男孩欺负他们,让我去帮他们出头,我就去帮他们把那个男孩打了一顿...... 遇到这种事,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刀切的“结果论”-只要你打人就是错的,就该受到惩罚。从这种结果出发的教育固然有用,但无法挖掘出教育的深层价值。 在这件事上,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不能轻信他人的描述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首先一个人欺负三个人的可能性较小,其次他为什么要欺负三个人。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级:从低至高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层次也几乎概括了我们学习的全过程,而每个层次都需要思维的参与。 通常意义上说,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对应批判性思维,创造对应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属于高阶思维。 创造性思维让我们不必复制他人和过去,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可以说,当下世界,能够驾驭这两种思维的人足以称得上优秀。 过去,人类无法从微观层面获取人类变聪明的秘密,但现在有了脑科学。从脑科学的视角看,人类变聪明、能力增强的本质是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有了更多的突触联结。 而脑科学研究发现,经常接受思维、智力训练的人,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数量会比未接受训练的人多得多。另有研究表明,终身用脑不断进行认知挑战的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会受损,但不会患老年痴呆。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如果仅仅浮于教育的表层,而不深入内核与根本,焦虑就不会停止。 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足够优秀,他各方面的外显能力都不会太弱,而缺乏思维能力,一切能力都只是脆弱的表象。 为了创新,我们亟需思维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理应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如何呢?如今,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这一项上,只能排在20名开外。 数据显示,从小学到初中,中国学生多项创造力指标持续下降,尤其是技术和产品设计能力持续下降。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创新素质的多项指标中,八年级的孩子反而不如四年级的孩子。 显而易见,我们的创造力是让人堪忧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行为和创造性的产品,而这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 例如问题提出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互联网的诞生就是源于美国的一位计算机学家在当时想到的一个问题“能否将大型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几乎每一项影响世界的发明都起源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 在我们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系统设计了想象、联想、类比、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突破定式、提出问题等一系列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的活动,就是在为孩子的创造力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我们不想让创造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上,我们对孩子从小就应给予各种思维的刺激。 思维影响一个人认知世界的方式 ![]() 或许会有人说,说了那么多,思维训练仅仅是在提升我们的智能,但作为一个人还有情感、态度、是非善恶,这并不在思维的范畴,这样的理解无疑是狭隘的。 很多时候,我们社会都呈现了让人悲哀的一面:少女跳楼、少年杀死同班同学、北大高材生弑母、校园欺凌……我们的孩子暴戾、残忍、无助、脆弱。很多人把这些归为教育的原因,因为教育没有关注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 实际上,思维和心理健康休戚相关。心理治疗界有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认知重评”,也就是引导患者重新评估自己的过往经历,同样一件事情,如果能够从好的一面去看待它,患者就能够转化痛苦。 所以,很多因为受到侵害而抑郁乃至选择轻生的人,如果能够具备辩证性的思维,换一种想问题的方式,他会意识到自杀未必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社会中发生类似悲剧的机率也会降低。 同样作为很多施暴者,他们往往也受过创伤,如果他能够换一种认识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方式,或许他也不会成为一名施暴者。 ![]() 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导致了相应的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固化自己的思维,内心就会走入死穴,乃至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相反,如果他的思维是开放、灵活的,他更可能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所以,思维并非一个多么空乏虚渺的名词,它直接指向于人,指向教育的根本,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训练、发展、评估孩子的思维,并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思维,从而更能成为一个从容应对未来的完整的人。 ![]() 我们的课程最终要求思维尽量做到可视化,如在“学思维”活动课程中孩子利用了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都要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用的是哪一种思维方式,这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对自我思维的觉知。因为,我们唯有知道自己如何思考,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思维。 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原因,我们选择了做思维教育,期望通过训练、强化、改变孩子、教师、父母的思维,最终让一个个体变得更好,达到教育的原本目的。 ![]() ▲《“学思维”活动课程》思维能力年段贯通目标层级表(点击查看大图) 我们打造了系统、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将思维方法细分为20种,融合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生活等个多领域,按照年龄层次有梯度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教师了解如何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教学,让家长明白如何通过交互行为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最终,我们希望教育能够变得更好,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因为做思维教育,我们的初“心”永远不变。 文 | 孙习涵 思维智汇新媒体主编 ![]() ![]() |
|
来自: wangzh311 > 《0学习的本质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