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山妖饶 ◆◇◆ 如题所言,人总该培养至少一个精神寄托,以慰藉我们的精神和心灵。 这里说的精神寄托是指,那些除了人以外的被动物体。比如:花草、猫狗、书籍、画作、诗歌、健身等等。 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当然,如果你精力充沛,时间充足,也可以有两样以上。把它培养成我们的精神寄托,直到一天不做它就浑身难受。 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让你不孤单,哪怕是你一个人长时间的独处。 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日子无聊无趣,有的人结婚以后,老公出差就会感到孤独,都是因为她们没有精神寄托。或只有一个精神寄托,就是她们的老公。所以,一旦她们的老公离开身边,自然就会觉得孤单。 同学梅子就是这样的情况,刚结婚的时候,她老公每天都会按时回家吃晚饭,夫妻二人几乎是天天见面。但自从去年她老公升职后,工作就越来越忙了,经常要去外地出差,一去就是好几天,一个月回家的次数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尽管她也知道老公的心在这个家里,可她就是不能忍受经常分离。对她来说,老公似乎已经成了她的精神寄托,离开了她就感到孤独无依。 这种经常性的孤独感又让她对婚姻失去信心,于是有了抱怨责怪之词。然后,每次她老公一回家,两人就爆发争吵: 一个说,家里灯泡坏了没人换,马桶堵塞无人问,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医院,干什么都是一个人,有老公也好像和没有一样。 另一个说,我这么辛苦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让我们以后的日子过得好点。每次辛苦完回到家想好好休息下,却总惹来你这么多牢骚和抱怨。 每一次争吵让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远,几乎要走到离婚的边缘。 一次和我聊天,说起这事。她说动了离婚的念头,我劝她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试试看,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老公身上,给自己培养个每天必做的爱好。 因为我知道他们夫妻之间是有感情的,她自己也说她老公并无二心。所以,她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找一个精神寄托,来慰藉孤独的心灵。 这一点,奶茶刘若英做得非常好。她和老公平时各忙各的,经常分离,但并不影响彼此的感情。他们过着互相温暖又互不干涉的生活。她说:夫妻相处要敢于孤独。其实,无非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不仅仅依赖于夫妻情感。 一个内心有精神寄托的人,即使独处也能过得很好。若有人给予温暖,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一个没有精神寄托的人,根本忍受不了孤独。所以别人的温暖,对他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有本书是《生活在别处》,主人公雅罗米尔就是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他从小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母亲对他的照顾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更是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在当时那个限制个人自由生长的专制年代,雅罗米尔的母亲对他采取的也是疯狂的专制母爱。她对雅罗米尔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是无孔不入的管控,让儿子朝自己理想中的道路发展,控制着儿子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 雅罗米尔上学以后,只有他的妈妈会在下雨天来校门口抱着他回家,这样的母爱,甚至引起了同龄孩子对他的嫉妒。 学生时代,雅罗米尔的日常生活,每一顿饭、每一件衣服,都是由母亲负责照顾。本来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可母亲对他的关怀并不止于此。 后来雅罗米尔找女朋友了,母亲觉得任何跟雅罗米尔谈恋爱的女人,都会将儿子从自己手里夺走。她仿佛已经和儿子连为一体了,她想儿子做什么他就该做什么,第三个人的加入都会被视作是破坏母子关系。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专制的母爱限制了雅罗米尔的自由发展,使得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想要摆脱妈妈的影响。他通过和其他女性交往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抗议,试图挣脱妈妈疯狂母爱的怀抱。 他不断地和形形色色的女孩子交往,然而却都是劳燕分飞,没能和一个姑娘走到最后。 面对母亲这样的管控,和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雅罗米尔自然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幸好,他在诗歌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他作了一首又一首诗歌,曾在一篇长长的叙事诗里创造了一个性格活泼、生活自由的克萨维尔的形象。 这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他希望自己能像克萨维尔一样,自由自在,轻松快乐地生活。然而,这美好的愿景只能在诗歌里实现。 尽管他最后的结局并不算很好,但在当时那样压抑专制的生长环境下,诗歌成了他抒解心中郁结的出口,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力量。那是他在“别处”的生活,也是他向往的自由生活。 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在“别处”的生活,内心真正喜欢的生活,以慰心灵。 这样无论你是在无人关怀的独处时间,还是在被过分管制的压抑环境,你都有一个精神寄托,足以慰藉自己。 PS: 这本书的名字《生活在别处》来自法国著名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的诗。 《生活是一首诗——生活在别处》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