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诗人之诗!

 夏欲诗文字坊 2023-07-13 发布于四川
如何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米兰·昆德拉代表作《生活在别处》的故事核心,借诗人雅罗米尔充满激情却短暂的一生来探讨这个重要命题。


米兰·昆德拉是举世瞩目的小说家,他最开始却是作为诗人而登上文坛的,曾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在他30岁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后,他从此转战小说,并将其作为终身奋斗方向。而《生活在别处》原名就叫做《抒情时代》,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米兰·昆德拉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与研究。也许《生活在别处》这篇小说,是作者对自己曾经写诗生涯的一次总结回顾。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诗人形象、诗歌评论、诗歌创作相互交织,使这部小说更像一首抒情长诗。


1、“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

网上多个版本的解释是一致的,认为这句话来自兰波诗作《巴黎狂欢节》里的一段: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据网友考证,《巴黎狂欢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上诗的前两句;“诗人在星光下”两句则转写了《奥菲利亚》第三节的前两句;最后一句则是《灵光集·洪水过后》的第一句。基于这几点来看,我们目前基本可以确定: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这一段诗歌,应是拼凑、改写的伪作。

但也有学者考证,这句话并非出自《巴黎狂欢节》,而是出自兰波《地狱一季·谵妄(一)》中一句话的转写,其原文是:“La vraie vie est absente. Nous ne sommes pas au monde.” 这个说法是寻到目前为止可信度最高的来源。

也许兰波本人确实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只是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也没有写成诗。后来经过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这本书的流传,“生活在别处”这句类似诗的名言才变得家喻户晓。

2、“生活在别处”是雅罗米尔的成长信条

生活在别处,是青年人普遍的精神困境。我记得大学时我看的版本序言中,译者对“生活在别处”有着精辟解释:生活一直在他不在的地方。

在文中,作者也借点评主人公雅罗米尔对“生活在别处”进行了阐释:
“自由并不始终于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终于他们不存在之处,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在此,人由一个被投入森林的蛋来到世间,在此,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这段话描述了青年一代所存在的普遍精神困境,渴望自由和不懂感恩,是一对矛盾体。青年人容易把生活的不如意归结于自己的父母,极度渴望自由却并不会直面人生的困境,他们不懂得感恩,无法与父母和解,一生都生活在惘然与抱怨之中。

在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轻人眼中,真正有价值的生活不是触手可及的,而永远存在于遥远的彼处。书中的主人公雅罗米尔就是这种忽视眼前生活的年轻人代表。他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庇佑中长大,他的诗人气质很早就开始显露,敏感、虚弱而怯懦。母亲丧夫之后,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却让他倍感束缚和压抑,所以他渴望脱离母亲的控制,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所以,他的人生中一直奉行着“生活在别处”这一信条。


他试图超越自身的生存状况去追求崇高,但他并不能够将文学与现实分割开来,没有认清文学和现实是完全不同的,也无法搞清楚生活到底在此处还是在别处。最终一步步走向死神,生命之舟倾覆于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

3、诗人之诗

这部长篇小说由7个部分构成,5个部分的主题都有“诗人”两字,诗人即指小说的主人公雅罗米尔,这部作品讲述了雅罗米尔作为诗人的一生。

他的一生充满激情,他很小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展示出天赋,母亲也对此倍感骄傲。在《诗人诞生》部分,作者都是用“诗人母亲”来代称雅罗米尔的母亲。

主人公喜欢谈论兰波、马雅可夫斯基、雪莱等诗人的思想或诗歌,展现了作者思想中的丰富与多元。
小说中,诗人创作的多首作品记录了诗人的所思所想,也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们欣赏下主人公雅罗米尔所写的诗。


在雅罗米尔与女大学生交往的蜜月期,他写了一首叙事长事。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衰老,而且他对这种逐渐发生的衰败无能为力,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他像是被命运抛弃一般,失去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在诗行间,加入了叙事情景,在男女主人公叙事角度的不同切换之间,探讨关于青春、时间、死亡之间的牵绊,感叹爱情像是一堵没有出口的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