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文中存有大量的汉字,像《诸桥大汉和辞典》这本日本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中,一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二战以后,日本对国内使用的日文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与合并,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有2136字。 尽管已经对常用汉字做了消减,但是今天依然能够看到汉字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广泛影响。比如在日本护照上,就有明晃晃的5个汉字。 日本护照的封面中央印有日本国徽菊花,在其上方用中国秦朝的小篆体写着“日本国旅券”五个大字,同样的在其下方则写着英文。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日本护照上,除了英文外,看到的就是篆书?这篆书不是中国的书体吗? 汉字起源于咱们中国,古时候人们以为汉字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有“仓颉造字”的说法,这种神话传说肯定是不可靠。因为文字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单凭一个人的才能智慧是创造不了的。 小篆的笔势是圆转的,书写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秦朝时候一般人写字多使用平直的画笔,这样一来,又形成了一种新字体,程邈(miǎo)适应人们的需要,把这种字体加以整理,就成为“隶书”。 看来秦朝后期人们已经在日常书写中不再使用小篆,而使用更加方便的隶书。既然秦朝后来都不用这种字体了,那么如今在日本,为什么依然沿用了这种字体呢? 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1300多年以前,日本往唐朝输送遣唐使说起。 纵观有唐一朝,与唐朝交往最密切、受唐朝影响最大的国家,当属日本。当时的日本仍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对大唐繁荣昌盛的文化和发达的物质文明无比向往,高度崇拜。 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在这264年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使者6次,共计19次,其中实际到达长安为15次。唐初,遣唐使团不超过200人,可从8世纪初起,人数已多达550人以上。 这些人来到传说中的中土大唐,虔诚地学习各方面的先进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带回自己的祖国,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祖国快速富强。在他们学习的内容里就包括书法文字。 可是唐朝人日常使用的字体是楷书,楷书字体端正,笔画清楚,有“正书”、“真书”之称。唐朝统治者把楷书规定为抄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并且大加提倡。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 既然在唐朝时最盛行的便是楷书,日本要学习也应该学习楷书,为什么偏偏要学习难以辨认小篆呢? 原来,这要从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说起,一个中国书法上的传统:被誉为“书体之宗”的篆书,古人认为篆书是一种可以承上启下的字体,用篆书书写更加庄重、正式。还有一种说法,碑额用篆书书写,为营造向神灵或祖先致意的庄重、崇敬的氛围,是神性意识在今体字时代某些场合的延续。通俗点来说就是可以通神。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篆书会出现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在唐朝时撰写碑文。 碑文上大部分文字虽然都是楷书,但碑额,即碑的最上端标题部分一般都是用篆书来写,因为当时的人们一直都觉得用篆书来写更显庄重。不仅唐朝如此,后世人们写碑的时候,正文用什么字体都行,但是标题一定要用篆书来写,所以说篆书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唐朝是这样、元朝是这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日本也是因为学习我国,所以才会用篆书来写护照标题,因此来显得更加正式。 其实不仅日本护照标题用的是篆书,他们的邮票什么的也是用的篆书。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要涉及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当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而那个时期日本还没有开化,没有农耕文明,没有文字传播,也没有医药出现。所以,徐福的到来,恰好为日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引导他们突破瓶颈,走向文明社会。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可见,日本之所以坚持留有护照上的小篆文字,正是对徐福的缅怀,如果没有他,没有秦始皇当初的一声令下,就不会有如今的日本。 如今日本不少人自称是徐福后代,徐福在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要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不过这种说法很多人并不赞同。无论如何怎么说,日本能把这一传统继承到如今也是好事,同时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日本受我国影响的确大。 |
|
来自: 柠檬猪nyzbh9re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