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好奇的果果 2021-04-24

█黄河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01

大家从我前面的叙述里大致知道,乌台诗案对苏东坡一生打击非常大。那年他已经42岁。人到中年遭遇这一致命打击,仕途可谓一蹶不振了。这个案子的案由基本可以这样定性,由于苏东坡的狂傲不羁以及牢骚满腹,别人就捏造了一个严重的罪名,几乎置他于死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称为北宋的一个“文字狱”案。

罗列这个文字狱的是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从严从重处置苏轼(死有余辜)。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那么,罗织苏东坡罪名的这批人又算不算坏人或奸臣呢?实际上不能简单以忠奸来评判。

何正臣,江西新干人,生于1048年,死于1100年,终年58岁。何自幼就是神童,官至吏部侍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我暂时没有查到更多。

舒亶,浙江余姚人,生于1041年,死于1103年,终年62岁。他虽是主张变革的新党人,但最终并未坚守变革立场。舒亶其实极有才,也很勇猛,24岁中进士,获礼部考试第一名。舒亶出使西夏时,对方杀气腾腾,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依然神态自若,慷慨陈词,不辱使命。

李定,江苏扬州人,生于1028年,死于1087年,终年59岁,官至御史中丞。逮捕苏轼到御史台问狱,就是其人。李定一生,因为陷罪苏轼,历史上名声不大好,但他本人基本上还是一个喜欢济困济贫的清官。李宜则暂时无考。

由此可见,历史其实是复杂多变的。同样一件事,无法简单用是非对错、忠奸好坏简单评判,更无法用一件事评判一个人的一生。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02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他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他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府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宋神宗赵顼,生于1048年,死于1085年,终年37岁。乌台诗案发生时他31岁,刚过而立之年,雄心勃勃,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亲自主持改制。 那时,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实际上等于变相反对神宗皇帝,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上任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又夹上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党人士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讽刺他们,但被他们偷梁换柱,剑指皇帝,以小人陷害他人的一贯技俩,加罪于苏轼。

舒亶、李定等人又从苏轼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说这是在讥讽皇帝没有能力教导、监督臣属;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民间买卖私盐”之新规。

时任副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新党藉此指控苏轼“大逆不道”,非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皇帝不知内情,当然也恼怒异常。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03

苏轼虽然恃才狂傲,但这时却极度恐慌,差点自杀。审讯者常常通宵达旦对其辱骂、恫吓,从其泛泛的诗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他承认愚弄朝廷、毁谤国事。

在这样的高压下,苏轼不得不作了数万字的交代材料。这时的苏轼才明白后果的严重性,知道是有人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湖州被捕时,苏轼曾与儿子密约,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如果没有坏消息不能送鱼。因儿子苏迈离京去别处筹钱,把送饭之事暂时交与朋友,匆忙中忘记告诉朋友父子之间的约定。巧的是这位朋友恰好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去。苏轼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惶惶不安中写下绝命书《狱中寄子由》:“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又给弟弟苏辙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狱吏照例按规定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神宗读到这两首诗,深受感触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他原本就不想杀苏轼,只是想杀杀他的锐气,加上当朝许多人为苏轼求情,于是有了赦免苏轼之心。这个时候,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却不计前嫌,上书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 (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

轰动北宋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中国这位光照千古,集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终于得以保全性命,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那么,经历这次生死劫难,苏轼是否会吸取教训、痛改前非了呢?

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改了,他就不是苏东坡了。只不过,从此他对仕途心灰意冷倒是真的。

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一些其它细节

苏轼出狱当天,还是有些得意忘形,信笔写下了“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属下,说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得以任宫廷弄臣和伶人,享尽荣华富贵。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照,如果御史台的人罗织起来,苏轼又要犯“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了。庆幸的是,当时御史台那批人并没有马上再追究他。

【四川的文化名人与名作家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