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的《寒食帖》,他的东坡肉,他的苏堤…… 苏东坡的一生,时时有故事,处处是情调。 ![]() 这几天,“国内首部以苏东坡为拍摄对象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再次引发“东坡热”。 《苏东坡》一共6集,每集25分钟:《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以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生活为重点,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解读苏东坡的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过程。 纪录片中参与讲述苏东坡的人,不仅有国内外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黄冈当地的地方学者,还有包括余光中、叶嘉莹等在内的作家、艺术家,涵盖思想、文学、艺术多个领域,对苏轼的研究是非常全面的。 余光中评价苏轼 今天,堂主先来跟大家聊聊前面三集。 第一集《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是一个成语,源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会留下爪印。如同我们人生在世、留下的一点点印记。雪是会化掉的,泥也会干掉,就没有任何印记留下来了。 这四个字就像宿命一样,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乌台诗案 尽管二十几岁便扬名天下,但是,相较于失意之后的人生,前面的成绩几乎不值一提。 苏轼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也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挫折,就是“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 按照惯例,当时的官员在人事调动之后,都要给皇帝上表谢恩。 当时,苏轼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呈给皇帝,只不过,谢恩之外,他对这次调动发了点牢骚。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被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的阶段,而“新进”、“生事”两个词,正是人们用来讽刺贬低新法的词语。 何正臣首先发难,在宋神宗面前指控苏轼诽谤新法。 没想到,少年得志的苏轼,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 御史李定、舒亶等人从苏轼的诗文集里,发现了更多所谓“诽谤新法”的证据,上纲上线、一句一句地解析给皇帝听: 陛下您看,您不是要整顿吏治吗?苏轼的诗里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这是反讽; 您不是要兴水利吗?他就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更是反讽啊; 您不是推行盐禁吗?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都不是反讽了,这是赤裸裸地反对您推行新法! 宋神宗 当时,宋神宗想要推行新法,遇到了很大阻力,本来心情就不好,听了御史们的话,更是觉得苏轼就是变法阻力的主要来源,于是下令: 派人到湖州去,把苏轼抓回京城! 苏轼的好朋友王诜(shēn),是宋神宗的妹夫,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派出人马,通知苏轼及其家人。 接到王诜的报信,苏轼立刻请假、闭门不出,他的家人则开始焚烧苏轼这些年积攒下的诗文稿,毁灭“罪证”。 但很快,皇帝派的人到达了湖州,诏令免去苏轼的太守职位,传唤进京。 从湖州到当时的首都汴梁,要走二十多天,无异于一路示众。“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案子由御史台审理,御史台的别称是乌台,提出的罪证是一本诗集,所以也被称作“乌台诗案”。 到了九月,御史台已经查出有“诽谤新法”嫌疑的诗文一百余篇,其中有很多是苏轼寄赠亲友的作品。于是,苏轼的亲朋好友39人,包括王诜、司马光、黄庭坚等都受到了株连。 在御史台监狱中等待着最后判决的苏轼,偷偷藏起了毒药;一旦判他死罪,准备立刻服毒自杀。 他的儿子苏迈负责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早和老爹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准备。 没想到,过了一些日子,苏迈因银钱用尽,需要借钱,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给了一位亲戚,却忘记告诉这位亲戚“不能送鱼”的约定。 也是巧了,那个亲戚偏偏挑了一条熏鱼给苏轼送去。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死定了,万念俱灰,即刻给弟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因为我的愚蠢和口无遮拦,连累了自己也连累了许多人。以后的岁月不能和你一起度过了,如果有来世,我们还要做兄弟。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监狱里阴森寒冷,我就像待杀的鸡一样等着被人宰割。自己没什么积蓄,真是愧对妻子和孩子啊,死了以后,就把我葬在浙江一带吧。 按照惯例,苏轼的绝命诗是要呈给皇帝的。事情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神宗下令逮捕苏轼,一开始就没想把他杀掉,只是想挫挫他的锐气,看到绝命诗,更是大为感动。再加上当时朝廷里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连太皇太后曹氏都出面了。 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 苏轼终免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苏轼也因此到达了湖北黄州。 第二集《一蓑烟雨》 黄州,躬耕东坡 死里逃生后,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苏轼来到黄州。 想来,他心里是很苦的、也有过漫长的想不开的岁月……但是,他发的状态却是这样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哎,被贬官好郁闷,不过,这里鱼很好吃哎,笋也很美味… 过了没几天,又发一条: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颂》 除了鱼鲜笋香,这里还有一样好,那就是猪肉贼拉便宜!“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肉的官方制作说明出炉。 东坡肉 实际上,他也是嘴硬,日子过得并没这么逍遥。 刚到黄州,虽然是挂了个职位的,但是基本没有薪水可言,没房没车,眼瞅都要揭不开锅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直到后来,朋友替他申请了一块位于东坡的五十亩荒地,供他开垦耕种。那是一块贫瘠的山坡、荒芜已久,满是荆棘瓦砾,加上当年大旱,让人无从下手。 苏轼脱去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自封“东坡居士”。 在黄州,苏轼成为苏东坡。 救赎他的,就是日常的生活。 做农夫四年有余,他的日常是这样的: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 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或者,这样的: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俺被降罪以来,做人相当低调,成天跟渔民樵夫混杂在一起,常被醉鬼推搡怒骂,从前名满天下,现在无人识得,我居然还有点小高兴,做个普通人不也挺好嘛。往日的狐朋狗友们,谁也没有给句安慰话,给他们发消息也不回,估计都在偷偷庆幸多亏没被我连累。 农活干的越来越顺,闲时就研究养生、练习书画: 某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 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 更相阔数年,索我间风之上矣。 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 行草尤工… ——最近养生有道,别人都说我越来越年轻了,跟你说啊,我现在画树林和竹子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书法也越来越牛逼,艾玛,我这一身的艺术细菌呦! 最大的转变,还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集《大江东去》 经历了这一切的变故,才有了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提到苏轼,向来都觉得熟悉得不能更熟悉了,但是一部简短的纪录片,带我们回到那个时代、感受他经历过的一切,再读到这些诗词,依旧带给堂主非常多的感动。 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毫不留情地碾压之时,苏东坡用诸多具体而微的快乐,化解掉了那些巨大的悲伤。而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和乐趣的人,必然可以拥有丰富而美好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