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千山小草 2021-04-24

‖ 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

『续』:

《平水韵》入声韵部分析:

一.【入声:一屋】屋部中的入声字:『木目服福腹苜牧伏幅馥沐穆睦覆辐瀑茯袱鵩匐复蝠菔副曝(有时也读bao) 扑仆卜』等字韵母都是【 e 】;其余的字基本上韵母是【 o 】。“屋”念 wo 。以上的字,韵母基本是【 o 、 e 】,声母还是原来的声母。在发音时,短促微微上扬。短促到什么样子呢?相当于乒乓球在地板上弹一次“嗒”的一声那么长时间。 要说明的是,“国” 字在西部地区有地方读 gui ,“苜蓿”的“蓿”仍读 xu 。

二.【入声:二沃】除了“北”读 be (短促微微上扬),也有地方读 bo 的外,其余的韵母仍然是 【 o 】。“玉”字我们那地方方言仍读 yù ,但南方有地方方言中韵母还是【 o 】即读 yo (短促微微上扬)。所以,【入声二沃】完全可以并入【入声一屋】部,没有必要分开。

三.【入声:三觉】除了『朴』字韵母是【 e 】,『雹邈』字韵母是【 ao 】外,其余韵母仍然是【 o 】。『雹邈』俩字我们地方方言仍然读 bao miao,不知其他地方有没有别的发音。若剔除『邈雹』俩字不管,入声【三觉】也应和【一屋】【二沃】合并。而《平水韵》却是分开的,不知意图何在。

四.【入声:四质】此韵部很乱。按本地方言,『质日室实秩失瑟叱虱侄踬窒栉』等字韵为【 e 】;『吉诘耋垤』韵母为【 ie 】;『术恤桔述黜卒戌怵秫聿捽茁鹬』等字韵母为【 o 】;『帅』字仍为 shuài ;其余等字韵为【 i 】。“质”字念 ze (短促)。以上等字发音都要短促微微上扬。

五.【入声:五物】『物屈郁掘勿厥倔崛尉蔚』等字韵母为【 o 】;『佛拂吃弗不悱绋沸茀黻绂』等字韵母为【 e 】;『乞讫迄屹契』韵母为【 i 】。也是乱。前两者本来就可以押韵的,后者不知何意,莫非有地方是一个韵?那必然是唐人诗中这么押过。

六.【入声:六月】『发没讷』韵【 e 】;『谒竭歇蝎揭碣羯』韵母【 ie 】;『伐罚阀筏』韵母【 a 】;其余的韵母为【 o 】。月 念 yo (短促)和 玉 越 药 等字念一样音 yo 。

【入声:七曷】『达拔闼括挞跋獭剌袜怛』韵母【 a 】;『蘖』韵母【 ie 】;『癞』仍然读 lài ;其余的韵母都为【 o 】。“蘖”也可能有地方读 bo 。

【入声:八黠】『茁鹘』韵母【 o 】;其余的韵母【 a 】(个别的前边加 i ); 帕 字本地方言读 pe ,也是入声。

【入声:九屑】除『霓蜺批』韵母为【 i 】外其余的字韵母为【 o 和 ie 】,基本上对半。“拽”字,读zhuai ,如果和“曳”同音同意的话,应读 ye (入声)。而 ie 和 ye 应该是一个音。

【入声:十药】除『郭』读 gua ;『缴』读 jiao 外,其余的字韵母都是【 o 】。其中”格”字仍旧读 ge 。从【入声:十一陌】也有“格”字便知端的。因为【十一陌】中韵母为【 e 】占比很大,陌 读 me 。

【入声:十一陌】『画划哑』韵为【 a 】;『索硕擘檗扼蝈帼』韵为【 o 】;『剧』为 ju 外;其余的韵为【 e 】【 i 】。“陌”字在【入声:十药】里属【 o 】韵,又到十一部里当代表字,唯一可以解释的是“陌”字也可能读 me ,和“脉”字 me 同音。“白百 ”字有地方念 be 有地方念 bo ,有地方念 ba 。

【入声:十二锡】除了『吃』韵为【 e 】、『阒』韵为【 o 】外,其余的全部都是【 i 】。锡 念 xi (短促)。

【入声:十三职】除『国或域蜮惑默』韵为【 o 】外,余字韵为【 e 】、【 i 】。职 念 ze (短促)。

【入声:十四辑】除『煜』韵为【 o 】外,基本上【 e 】、【 i 】韵各半。

【入声:十五合】韵为【 o 】、【 a 】。此韵部是不应该在一个韵部的,押韵上一点关联没有。但是有地方,例如“喝”念 ha ;“割”念 ga (好像不少地方这么念),不知是不是有关系。

【入声:十六叶】『楫笈』仍念 ji ,『厌』仍念 yan ,『侠荚铗浃颊霎』韵为【 a 】外,余字韵为【 e 】。

【入声:十七洽】『业邺怯劫胁』归入【 a 】韵纯粹是吴越地区的方言。

综上分析,《平水韵》入声韵部,仅为【o】【e】【i】【a】几个韵,其中【o】【e】较多,其次【i】,【a】韵最少。这几个韵却划分了十几个韵部,而且很多是互相交错的,根本不押韵。当然,上述观点,仅仅是根据我们此地方言归纳的,而不同地方的方言语音,肯定会有更多的归类。比如,“墨”字,我们本地念 me ,到了河南就念 mei 了,而普通话却念 mò 。归类越多,说明越乱。无论是哪个地方的方言都不能通行全国。综合以上所述,结论就是:

《平水韵》的划分依据有两个:一个依据唐人的用韵情况进行集中归纳分类;二就是结合方言进行补充。至于是哪个地方的方言,肯定是《平水韵》的编者所了解的那个地方的方言了,也许不止一个地方。

☞王力先生说【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王力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

【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 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 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 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要叫我说,这段故事同时也说明,诗人们已经中了《平水韵》的荼毒太深而不自觉。试想一下,这首诗要是探春来做的话岂不就会用到“闲”字?而香菱却说“错了韵了”,不正好能够证明《平水韵》韵书过于刻板、错乱,和实际语音格格不入,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吗?!

[附上集]:

我呢,平时闲暇时间也好“附庸风雅”,写写诗填填词,目的是调剂一下生活情趣,陶冶一下情操,自娱自乐,而已。且学写诗词时间也不长,一五年开始,至今刚好两年。虽不得章法,却也孜孜以求,殷勤摸索,以期达到一定境界。写近体诗当然是要讲究合辙押韵的了,毕竟俗语有云“无韵不成诗”嘛。既讲押韵就要有押韵的规矩,现在诗人们大多认可的仍然是《平水韵》,奉为圭臬,大有迷信的规模。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音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普通话的出现,随之而来的诗韵便是《中华新韵》。那么,《平水韵》究竟还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和《中华新韵》比,究竟哪个更能适应时代潮流?且不管《中华新韵》,先来看看《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以上方括号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平水韵》的形成过程并非是科学的。它并不是根据语音的发音规律作为划分韵部的原则,而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试问,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的唐人是某个唐人呢还是几个唐人呢还是某些唐人呢还是所有唐人呢?他手头的资料是所有唐诗呢还是部分唐诗呢还是某个人的唐诗呢?依据的是《全唐诗》吗?(估计《全唐诗》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数万首之巨浩如烟海的那么多的唐诗都看完了吗?王力先生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那么当时是谁在为刘渊先生吟诵唐诗的呢?他又是如何划定韵部,如何划分“平上去入”的呢?据说,主要是根据杜甫的诗集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审定进而划分韵部的。

平声相对好弄一些。唐诗中的格律诗的韵脚部位的字都是平声的了,找出来,然后再酌情归纳整理出各个韵部。那么问题来了,平声是确定了,韵部究竟咋整呢?这个可是最最最重要的了!又没有唐人给他念!没有录音机、vcd、dvd、MP3!算了,这些不去猜测了,单从其划分原理上便可大致推断出其不合理之处。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就是【方言】、【想当然】。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具体的韵部划分吧,看其有多少的合理性:

平声韵:

☞上平一东二冬,这两个韵部为何要分开呢?王力先生说【可能在古代发音是不同的,现在不必去管他】。据我了解,事实并非如此。“东”在有些地方念deng,比如安徽淮北地区。看影视剧相声小品时也会听到“弄死你”有地方说成“neng死你”,比如陈佩斯朱时茂合演小品《姐夫与小舅子》就有“弄”念 neng 的。如此也就知道为什么“东”会和“风枫疯丰蒙濛朦蓬篷”一个韵部了。奇怪的是,“冬”字韵母也是ong啊,方言中也是念 deng ,为啥要和东韵分开呢?而且, 冬 部的“逢缝峰锋丰蜂烽”为什么不在 东 部呢?这些都是形声字啊,和东部的“蓬篷”韵母都一样的嘛,咋不在一个韵部呢?还有“ 功工攻荭红虹丛崆”和“蛩邛筇跫”也是分开在“东”“冬”两个韵部的。不明白!一开始就能看到《平水韵》的混乱了。

☞上平三江下平七阳,这两个为啥子不可以放在一个韵部呢?当韵母为ang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读的差不多,反而在声母上到是会发生转化,例如声母h和w。比如江南苏州等地“huang”往往说成“wang”。另外,蛩字,在二冬里已有了为何在三江里又出现?莫非是另外一种东西,还是某个地方就这么念的?也许在唐诗里有人这么押过,就想当然的划在一个韵部了。

☞上平四支五微八齐十灰,这个基本都是互相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支部、微部有 i ei ui三韵,齐部有 i ui 韵,灰部有 ei 和 ui ,这几个韵部,错综交替,互通有无。既如此,三个韵部因何不归入一个韵部呢?顺便说一下,看看 ei 韵为何要和 i 韵在一部。比如“百”字,我们那儿方言读be(短促稍上扬,所谓的仄声),同一个县域靠西边一点地方就读bei,往西一直都读bei,到了甘肃那搭子,比如张掖,读bi;再比如“胚”有地方读 pei 也有地方读 pi ;再如“臂”也是有读 bei 有读 bi 的,还有如“眉毛”,有地方读mimao,“尾巴”,有地方读 yiba ,“美国”就有人说成“米国”。所以 ei 和 i 同韵部,便可以理解了。但是也得在 ei 转化后成 i 以后才好押韵啊,不转化直接就押,读起来还是拗口,不和谐。比如“碑”字,仍读 bei 不读 bi 。在“碑”不读 bi 的情况下直接和 i 相押,真心的不好读,不好听。还有就是“崖涯”俩字咋的又混入支部的呢?至于 ui 和 ei ,个人觉得本来应该就是相似或相近的,划在一个韵部是对的,比如支部的“谁”读 shui 也行读 shei 也行,而“推”很多地方念 tei ,“随”很多地方读 sei 。但是韵母 ui ei 和韵母 i 相押就显得牵强,不和谐,更别说那么多 ai 韵字也混杂在灰韵部了。

☞上平六鱼七虞,这两个也是莫名其妙分开了,里面的字都是相互交叉的呀。比如鱼部的“余徐除滁蜍”和虞部的“途涂荼”不在一个韵部能给个理由吗?

☞上平十一真十二文下平十二侵,这几个又是啥子原因嘛,分在三下?也是交叉的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是方言也是交叉的。比如按方言,真部的“春莼淳醇纯唇匀均巡驯钧均循椿鹑旬荀询恂菌”,我们那里方言,还有很多地方,比如山西方言,韵母都是ong;而文部的“群裙君军熏薰曛醺云芸耘纭荤勋”韵母也是ong,这两批为啥不在一个韵部?而“ 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棔痕根恩吞埙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溷昆炖饨臀喷纯瘟跟飧”却跑到十三元部去了!“屯”真部元部都有;“军浑”两字是形声字啊,一在文部一在元部;“勋埙”这俩字读音会有区别吗?也是一在文部一在元部。这些都是为啥子嘛?给个理由可好!

☞佳韵部和麻韵部,这两个韵部,没有多少悬念,就其代表字佳和麻来说,韵母无非是 a ia ua 。但是佳部的“街鞋牌柴钗差崖涯偕阶皆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槐崽楷秸揩挨俳 ”为啥和 a 韵在一起凑热闹呢?像“街鞋阶皆”等字,在很多地方的读音韵母是 ai 。比如影视剧里毛泽东说到“蒋介石”的台词时就会说成“蒋盖石”;“鞋子”有地方说成“孩子”,“街上”说成“该上”,“皆”也是读成 gai ,等等。这些字如果和韵母是 ai 的字放在一起到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要跟韵母是 a 的字一个韵部,令人费解。顺便说一下,令诗人们争论不休的【斜】字。古有“笼盖四野”的诗句,“野”字读 ya ,因而“斜”字也念 xia 是有可能的。何以如此?方言耳!但绝非古语音,仅仅是方言而已。在苏州的吴方言里,“野冶也”等字读作 ya ,所以归入上声二十一马 。“谢谢”说成 xiaxia ,所以归入去声二十二祃。

☞元部寒部删部先部覃部盐部咸部

这几个韵部又是根据什么理由分的七零八落的呢?在我们老家那地方,至少我们周围的几个地方,an 韵与不同的声母组合语音是稍有分别的,它们的读音韵母部分稍异,有时又相似,难以言表,比如“弯”和“剜”,“攀”和“潘”的韵母发音就有稍微不同。举例“搬潘瞒拦暖全轩元专传酸”它们的读音韵母部分不好用拼音来表达,介于 uan 与 uo 之间,比如“南男”在南方吴方言地方读音都快接近于 nuo 了(是接近不是等于);而“烦甘看寒”它们的韵母就是原来的 an 。还有,“先鲜贤”等字和“咸衔奸”等字它们的韵母发音也稍异,前者尖细后者响亮。可惜的是 元 寒 删 先 覃盐 咸 几个韵部并非是按这样原理划分的,仍然是错综交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只能解释是,唐人的诗中并未发现它们互押过。也许是巧合,没有发现,因为刘渊不可能看遍所有唐诗。

☞萧部肴部豪部,这三个韵部划分的也是难以理解,完全可以并到一个韵部的嘛,不多说了。就问一句,萧部中的“挑祧姚佻铫”与豪部中的“桃逃洮”为啥要分开;“尧铙挠”仨字又为啥要分在三个韵部?

☞下平五歌,这个韵部没毛病。e o uo ,这三个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发音相近。比如“科”读成 ke 或 kuo 。就是“靴”字是如何混进来的?可能是四川话吧!因为杜甫在蜀中住过好长时间。

☞庚 青 蒸,虽然是三个韵部,韵母也是不同的三个 eng ing ong ,遗憾的是并不是按这三个韵母划分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混杂在一起。

☞下平十一尤,这个韵没毛病。“浮”字不到虞部,躲这里干嘛,鬼混!“浮”字,有人说“古音”押 尤 韵;我却认为押 尤 韵就是方言。比如东北人说“取钱”就说“ qiu 钱”。还有,越地,“负”字读 fou ,越剧戏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就有个“浮”字念 fou 音。那么“浮”字押 尤 韵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事实上确也很难找到“浮”字不押 尤 韵的诗词。但这也只能说明“官颁”韵书强制作用的可怕——明明是方言,本不能通行的,给它弄的诗人们不得不都屈从了。然而并不尽然,也有不信这个邪的,比如,宋代赵师侠,他是皇族一脉,大约是洒脱不惧约束的了。他的一首词就是“浮”字和 鱼 虞 俩韵部里的字混押,这里的“浮”应该就是北地人生活中的实际读音:

南乡子【殊衢如珠夫厨无浮相押】

宋代/赵师侠

元夜景尤殊。

万斛金莲照九衢。

鎚拍豉汤都卖得,争如。

甘露杯中万颗珠。

————————————

应是著工夫。

脑麝浓薰费小厨。

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

要底圆儿糖上浮。

然而,奇怪的是,当历史发展到了清中晚期,嘉庆年间的戈载的《词林正韵》,照搬《平水韵》,仍然把“浮”归为 尤 韵。难道那时候“浮”字仍念 fou 音,十八世纪离现在才多长点时间?抑或仍是其家乡吴方言的读音?

☞平声韵部终于弄完了,但是没有看到 ai 韵部。可怜属于 ai 韵部的字们被残忍的拆散了,散见于九佳部“ 牌柴钗差崖涯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槐[灰韵同]崽楷秸揩挨俳”和十灰部“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崖涯”读作 ái 时作河岸解,所以和“排”字同韵。然而,觉得 ai 韵和 灰 韵或 佳 韵押起来会有和谐的韵律吗?再来画蛇添足说说 “儿” 韵。 er 韵是没有单独韵部的,放在 支 部一起,一来是字数太少,再就还是根据方言划分的。吴语地区,“儿”说成 ni ,“二”也是 ni 。

☞仄声韵,划分起来比起平声韵稍稍麻烦一点,因为不在韵脚上,而且还要划分上声去声入声。然而,终于还是让刘渊先生划出来了。大致看了一下,韵部划分和平声差不多,只是声调多了变化而已。

☞大概看看入声韵吧!入声韵部的字划分非常大的程度上是按方言进行划分的。

☞入声屋,“福服复馥伏”等字读 fe (短促,微微上扬),“木目牧穆睦”等字读 me (短促,微微上扬),

“屋熟谷陆六读速肃缩鹿粥秃蹙谡国”等等字韵母是 o (短促,微微上扬)。

☞其他的几个入声韵部,基本上都是韵母 e o (短促微微上扬),少数是韵母 i (短促微微上扬),个别的是韵母 a (短促微微上扬)。

☞这样,就算分析完了。总体感觉就是,《平水韵》除了一个字“乱”,其他一无是处。两大硬伤:【韵部划分混乱】、【依据方言土语】。事实也证明,《平水韵》106韵脱胎于隋朝《切韵》的193韵,到清朝时候的《词林正韵》只有十九个韵部了,说明韵部划分古人也是一直在探索在改进的。有人就要说了,《词林正韵》是填词用的,作诗还得按《平水韵》。我要说,如果真按《词林正韵》去作诗,肯定会比《平水韵》强千倍万倍。一部以方言为基础和统计方法错乱复杂而整理出来的诗韵怎么能够担负得起指导诗歌创作的重大历史使命?之所以能够流传千余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官方规定,具有“官颁”性质。王力先生说【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 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历代科举考试应试诗必须严格按《平水韵》作诗,因而,为了功名前程计,无论平时还是应举,诗作用韵都采用《平水韵》。这并不能说明《平水韵》如何先进,如何完美,这只能证明是饥不择食、消极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也恰恰证明了现在普通话的伟大!我的诗词作品不是《词林正韵》,也不是《中华新韵》,更不会是《平水韵》,而是,普通话。因为《中华新韵》 齐 韵部和 支 韵部分成两个韵部; ü 韵归入 齐 韵,也是瑕疵。网上有人在歇斯底里的维护《平水韵》,简直到了疯癫的程度。说什么不按《平水韵》就没乐感了。都说诗词原先是可以唱的,后来失传了。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唱过诗,也人云亦云的说诗原先是可以唱的。我要说的是声律绝对不是等同于音乐。格律诗就那么几种格式,能产生多少音乐上的美感呢?即使是叶嘉莹老先生“吟诵”起来,也不过和跳大神差不多。实际上,觉着只要吟诵起来有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佶屈聱牙,生涩难懂,就是成功作品。其实一首诗的好坏,不在于押什么韵,而在于美感、意境、气势 精妙,与读者产生共鸣等等。即使是用家乡方言来押韵,只要合辙押韵,照样可以歌,可以吟,可以唱(至于好不好交流另说)。再有,诗人们应该明白,诗词押韵不押韵,要读出来,发出声音,听起来押韵就押韵不押韵就不押韵,而不是看韵脚在不在同一个韵部,这才是押韵的本真,不要弄错了。 网上,有一种人,面对一首诗,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喷,张口格律诗,闭口《平水韵》,不是落韵就是出律。好像自己对格律掌握的多么精熟,标榜自己多么正统,嘲笑别人多么不堪。实则自己也是半瓶醋、二把刀。比如“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竟然在不止一个地方说人家出律。还煞有介事的叫人家多看王力的《格律诗十讲》。就这样的人,见帖就喷。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仅限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水准。

☞至于仄声韵部分,等有时间探讨吧。不用说,问题不会少,只是比起平声韵部,影响要小得多。作诗过程中,平仄分得清就行了。

续集·揭开《平水韵》的神秘面纱(含上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