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当当网找书,无意间发现了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并且得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把它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自己的女儿,我就知道这本书自然有它不寻常处,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的认识似乎总是与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战争有关,它在我的心里是很混乱的,混乱到似乎只有破坏和枪杀,我怀疑那里的人民究竟还有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和情感。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走进了阿富汗人民的内心世界,并且了解了这个国家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这本书的确如很多人所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从一大清早就开始,每个赛手都想方设法用沾满碎玻璃屑的风筝线把对手的风筝割断,直到天空中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宣告结束。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在战乱之前每年冬天都会举办风筝比赛,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住在喀布尔,阿米尔是斗风筝的高手,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小说《追风筝的人》通过阿米尔充满忏悔的回忆,真实再现了哈桑悲剧的一生。这是一个关于背叛与赎罪的故事,其间生动描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阿富汗的生活。哈桑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阿里的儿子,他的母亲莎娜芭生下他未满七日便跟一群江湖艺人跑了,而一年前,阿米尔的母亲也因为生他死于难产。他们俩有着相同的遭遇:刚一出生便失去了母亲。他们是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兄弟”,阿里说他们应该是兄弟。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玩游戏,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第一个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便懂得一心一意服侍的主人。他对阿米尔的爱是与生俱来的,那份手足之情就连时间也无法拆散。无论阿米尔怎样捉弄他,疏远他,甚至因嫉妒父亲对他的爱而编造谎言诬陷他,他都毫无怨言地爱着阿米尔,这份绝对的忠诚和信任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1975年的那个冬天,阿米尔赢得了斗风筝比赛的冠军,哈桑为他去追那只被击败的蓝色风筝,去之前,他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这是哈桑对阿米尔,实际上是他同父异母哥哥的一句承诺,这句承诺,哈桑守护了一生,一直到他为了保护阿米尔在喀布尔的老房子而被塔利班残忍地枪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份纯净的无私让所有的世俗黯然失色,这个卑微的人用他的高尚击败了阿米尔,让懦弱、胆怯、自私的阿米尔用尽一生去追寻,追寻一个赎罪的机会。然而,生性善良,敢于担当的哈桑从来都不会伤害任何人,如果他知道阿米尔因他而自责,他也不会原谅自己的。最真的心却没有遇到最好的人,这不公平,读完这本书,我为哈桑感到委屈。在那次斗风筝比赛结束之后,哈桑替阿米尔追到了蓝色风筝,却因此遭遇到流氓阿塞夫的侮辱,当时阿米尔就躲在暗处,可是懦弱的他不敢站出来去救哈桑,他偷偷地溜掉了。从此他的内心受着良心的煎熬,他明明知道在任何时候哈桑对他都会不离不弃,甚至舍命相救,他却不能同等地待他,这让他无法天天面对哈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卑劣的主意,他把父亲生日那天送给自己的手表连同一些钞票塞到哈桑的毛毯下面,然后向父亲撒谎说哈桑偷了东西。哈桑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阿米尔的阴谋,他却为了让后者赢得父亲的爱,又一次为他做出了牺牲。哈桑没有辩解,一句也没有,然后他和阿里就在一个大雨倾盆的下午被迫离开了那个对他们来说还算舒适的家。之后的阿富汗政局动荡,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到了美国,他最后一次见到哈桑,是在一张宝丽来相片上,哈桑死了,为了保护他和阿米尔共同的家。为了减轻内心的罪责,他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站在人性的角度,我们也许无法原谅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但是站在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角度,我认为阿米尔是可以理解的。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普什图人是逊尼派穆斯林,而哈扎拉人是什叶派。在阿富汗历史上,种族差异和宗教派别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分子提供了制造战争的借口,普什图人曾残酷迫害哈扎拉人,焚烧他们的家园,贩售他们的女人,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在世俗人的观念里,哈扎拉人是下等人,祖祖辈辈受人歧视。在阿米尔内心深处,他从来没有把哈桑当做平等的朋友,哈桑只不过是他穷极无聊时的一个玩伴,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一脚踢开的一只小狗而已。他的这种想法,不能不说是受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他也隐约觉得不合理,却无力改变,只好任由自己对哈桑一次又一次的漠视和伤害。在阿富汗现实生活中,像哈桑这样的哈扎拉人有很多很多,他们屈辱的活着,可又有谁会去真正关注他们的不幸呢?其实他们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灵魂上永远是平等的。作者通过阿米尔的忏悔,向世人呼吁:回顾哈桑的一生,为他唏嘘感叹的同时,我不由得想到了另一个人,她是简·爱。作为受雇佣的家庭教师,她站在身份高贵的罗彻斯特——她的主人面前,义正辞严地说:“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同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我们本来就如此!”简·爱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哈桑,那个追风筝的哈桑,一生逆来顺受,他似乎从没有想过要为自己争取什么权利,他用卑微的生命成全了别人,留给自己的却是无休无止的苦难。也许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死也是一种幸福,但这样的幸福却让活着的人倍感痛苦。让我们记住哈桑的承诺,记住这个如冰山雪莲般纯洁的人。(摄影 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