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信起飞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专注于开发中低收入客户,公司资管规模和账户数量在美国券商业影响力巨大。截止2013 年年底,嘉信持有的客户总资产高达22490 亿美元,仅次于富达基金(Fidelity),相比于2009 年的14230 亿美元,短短五年内便迅速增长了58%,而活跃经纪账户从2005 年到2013 年增长了29%,目前规模约900 万。
198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允许个人退休账户出台的条例,当时最乐观的估计是10 年内个人退休账户吸引500 亿美元,但实际金额是7250 亿美元,远超过市场预期。尽管个人退休账户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但银行业内人士仍把个人退休账户仅仅当成一种普通账户看待,对客户开立和维持个人退休账户收年费。
1986 年嘉信公司开始直接取消对个人退休账户收取年费,这使得嘉信的个人退休账户大量增加,超过公司最乐观的预测。通过对账户实现免费,公司实现了个人账户的集聚,这为之后构建资管平台,建立“理财产品超市”提供了基础。
公司于1992年推出了共同基金“一账通业务”(One Source)业务,该账户集合了多家资产管理机构产品,对客户免费,但对资产管理机构收入约30BP 的管理费用。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新一轮牛市启动。投资者对股票、共同基金、期权等理财产品需求增加,对咨询服务要求加强;而同时嘉信客户的平均年龄是47 岁,全面服务的经纪公司客户的平均年龄是57 岁,要留住这些年纪较大且较富裕的客户,这要求公司业务进行转型,提供咨询服务。
对此,嘉信公司实施客户细分,把客户细分为三类:委托投资者、投资意见征求和自我定向投资者,并于1995 年推出独立的“登记顾问资源”的(RIA,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项目平台,该平台的投资顾问独立于公司,不收取公司固定报酬。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留住客户,但又避免直接提供咨询资源,控制了相关成本。
1995 年后互联网作用凸显,在美国销售的个人电脑数第一次超过电视机销售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行将开始为证券交易主流。嘉信抓住时机,开始拓展电子经纪商业务。由于丰富前期经验积累,嘉信能够在奔向网络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在成立初期,嘉信曾推行第一个“经纪操作和交易分析”系统,大大降低处理订单成本,提高精确度。后来又推出“均衡器”、“街上聪明人”等工具,得到了不少公众的好感。1996年,嘉信进一步推出“eSchwab”,开始进入互联网交易,并与嘉信零售重新合并在一起,在随后几年中迅速占据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结合。
当网上经纪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嘉信的竞争战略也开始向差异化转型,即开展机构业务,涉及类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
目前嘉信业务涉及资产管理、教育基金、债务管理、养老金等多方面,每一块业务又通过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仅着眼于个人投资者,同时越来越重视机构投资者。这使得2004 年至今的十年内,其净收入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服务收入占比逐年加大,2013 年机构投资者服务收入占比已达总收入的23%,差异化转型初见成效。
嘉信为客户“量体裁衣”的理念贯穿始终,表现在为客户提供7 天24 小时服务、无限次免费实时报价、即时新闻及研究分析等基本服务。同时,嘉信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并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提供九种类别的投资账户,涵盖普通交易、退休金、国际市场交易、房产信托、教育储蓄等各个领域,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