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止一次的认为,这些年,老家古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井。 李汝珍故居东院里,有一眼老井,布满了苍绿的青苔。说到这老井,自然不能绕开李汝珍。井名取自人名。古镇人都亲切地温暖地把这一眼水井,唤作“汝珍井”。唤的响亮、不容置疑。老井,掘于何时?井有多老?是不是李汝珍挖掘的?对此,我尚不清楚,考证实难。李汝珍,何许人物?文曲星也,中国古代文坛星空,一颗最亮的星星,一部奇书《镜花缘》,这是李汝珍留个古镇这块土地最深沉的爱。古镇人瞻仰他、纪念他,说白了,无非是感激他,给古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烙印,为古镇板浦扬了名。板浦有了文采风流的李汝珍,才成为苏北著名古镇。李汝珍才高八斗,痛恶官场,淡泊名利,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不仰人鼻息,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坊间相传,他时常在井旁,呼朋唤友,切磋交流,吟诗作赋。渴了,取井水烧开,泡上一壶云雾茶,饿了,品尝特产小脆饼······交友、品茶、赏花、写书,成了李汝珍生活的主题,李汝珍乃真名士自风流。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井,吾乡汪宅还有一处。汪宅,它坐落在新民路西顾巷。汪宅也就是汪家大院。西顾巷,是一条长大约七十米左右的老巷,四通八达,南通影壁巷,西通栅栏巷,穿梭巷中,找不到出处,宛若迷宫······两侧房舍建筑,基本上都是明清徽派风格,石板路,青砖黛瓦,飞檐翘壁,花格雕窗,大红灯笼高高挂,古朴沧桑。 有些地方会吃,似乎是天性。比如:古镇板浦。古镇,算得上是美食荟萃之地,因此,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巷口头,有销售凉粉的。凉粉最乡土,接地气,乃古镇经典小吃,好吃到欲罢不能。凉粉很走俏,摊前,食客排成了长队······买到凉粉的喜上眉梢,没买到的则耐心等待。西顾巷,其巷内的汪家大院,坐北朝南,陈旧的门额上题有,“汪家大院”,四个字,龙飞凤舞,字大如斗,非常醒目。院门后,一堵影壁墙,影壁墙的正面则嵌有一个“福”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影壁墙的功能主要是辟邪、迎吉祥,过了影壁,接着往里走,就可以看到一口井,深而直,历久弥坚,且纤尘不染。井水,格外清亮,清澈见底。井面,犹如明镜,照见蓝天白云。让人看一眼,就忍不住掬捧入口。饮上一口,味如乳,甘美甚。 井下有泉眼,泉水很旺盛。井,一年四季,冬暖夏凉,汲而不竭。院子中的老屋,经过多年风吹雨打,显得破旧不堪。 院子虽较大,却静的出奇,没有鸡鸣狗吠,没有喧嚣声,院子充满了阳光。院子里还有惹眼的看点,一株斑疤虬曲的石榴树,罩于屋顶,清寂中显出蓬勃生机。石榴树也有些年头了。夏天,烈焰似火,开一树的繁花累果,照人眼明。在民间,石榴树是吉祥物。现今,汪家大院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它是古镇历史的见证。汪氏一门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细胞生物学领军人物、中科院资深院士······在古镇的历史上,实属罕见。汪氏三兄弟,沿着西顾巷的青石板,背起行囊,背井离乡,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古镇,去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水之井就成了历史之凹,时光流转至今,那谭老井,依然鲜活着,光亮着。汪着乡情也汪着水情。可对于汪氏三兄弟来说,离乡久了,难免生出一丝惆怅,不由得起了乡愁。故宅那一汪碧水,已经深深地浸润在他们的血脉中、骨子里。是的,终究,月是故乡亲,井是故乡甜。于是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三兄弟结伴而归,不远千里,回古镇寻根来了。他们一踏上故土,就先在巷口头,吃上一碗凉粉,味道跟以前一样,劲道,爽嫩,富有弹性,滑而不腻。再饮一口老宅的井水,就足以慰藉乡思了。饮时,颇不知那眼眶里,大颗大颗滚烫的泪珠,早已顺着脸颊滚滚而下。井水和泪水,相融在一起,分不清到底是井水,还是泪水,喝上一口,感觉有点苦涩的咸咸的,又有点盈盈的,却透出一丝甘甜······古镇,皆因汪氏三魁,享誉中外,而声名远播。汪氏三兄弟为古镇,写下了璀璨一页。时至今日,汪氏三兄弟的名字依然在古镇的星空,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市文联副主席张文宝先生在《汪氏三兄弟》一书,代后记中深情地写道:板浦历史的深井很深很深······汪氏三兄弟离开板浦老家已很久很久了,可汪家院中的那口小井还完好如初的在那儿,一井碧水,晃晃悠悠······井,承载着夏俗,夏日天气炎热,古镇人沿承旧的习俗,买上几个西瓜,用绳子吊着,放进井里。当中午 ,闷热的透不过气时,捞出,拿刀切,咔嚓一声,红瓤黑子,啃上一瓣,解渴去暑。说,西瓜是夏天,最好的避暑果品,此言不虚。 多年前,那时没有自来水,井水就是古镇的水源。挑水,吃水,都依靠井。井构成了独有的风景,天边刚有一线鱼肚白,便有模样好、身段好的俏姑娘、俊媳妇,围着老井或淘米,或捣衣,或洗菜,或家长里短,或说笑,或叽叽喳喳,或相互打趣,好不热闹。古镇人家的生活,因老井而活色生香。 古镇老井,可谓多矣。古镇之美,恰在多井。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举例。反正井,是我最喜欢的世界。我是喝着古镇的井水长大的,小时候,童性顽劣,我常相约小伙伴到井边玩耍······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井脉有灵性,似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一方百姓,世代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古镇人。如果把井比喻成古镇人的母亲,生动,逼真,恰如其分。在我的心目中,老井是古镇最有特色的风物。我爱古镇的井。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写作、看书。时常发表文章。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