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1-17)(已印)

 彤彤的知识宝库 2021-04-25
赵孟頫的《赤壁赋》字帖,作为其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这部作品完成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年赵孟頫48岁,正值其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以下是对赵孟頫《赤壁赋》字帖艺术风格的详细解析。

一、笔法特点

赵孟頫的《赤壁赋》在笔法上展现了其精湛的技艺。他运用中锋、侧锋等多种笔法,使得笔画的粗细、浓淡、快慢都恰到好处,展现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1. 起笔与收笔:赵孟頫的起笔多以一拓直下为主,收笔则善留,提按丰富,笔锋弹性尽显。

  2. 笔画形态:在横画处理上,长横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短横则姿态多变,起收笔动作各异,展现出丰富的笔画形态。

竖画方面,赵孟頫注重直中求曲,向背及长短变化得当,使得长竖挺拔有力,短竖形态多样。

  3. 墨色变化:赵孟頫还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使得作品既有力度又不失灵动,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二、结字特点

在结字方面,赵孟頫的《赤壁赋》同样表现出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1. 字形结构:字形偏短,重心下压,中宫紧缩,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既紧凑又富有变化。

同时,赵孟頫还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2. 疏密对比:在单个字中的点画聚散关系也处理得比较灵活,或集中在左部,或集中在右部,因字而异,形成了鲜明的疏密对比。

  3. 符号化字形:作品中还引入了很多行草的写法,将字形符号化,这些草书字形穿插在行楷书中,有着调整节奏的作用,使得整篇作品既流畅又富有节奏感。

三、章法布局

赵孟頫的《赤壁赋》在章法布局上也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分行布白:通篇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笔致细腻典雅,婉转流美,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2. 气脉贯通: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关系清晰可见,气脉贯通,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舒适而愉悦的感受。

  3. 整体布局:赵孟頫还注重整体布局的平衡与和谐,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平衡美感。

四、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

赵孟頫的《赤壁赋》字帖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艺,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1. 融合传统与创新:赵孟頫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广泛吸收了古代书法名家的优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笔法精髓,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在《赤壁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独特魅力。

  2. 典雅秀丽与飘逸洒脱:赵孟頫的书法以典雅秀丽、飘逸洒脱而著称。

在《赤壁赋》中,这种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品中的字形端正匀称,字姿优美潇洒,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生动的生命体,充满了活力与动感。

  3. 情感寄托与人生感悟:赵孟頫在书写《赤壁赋》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他通过精湛的书法技艺,将苏轼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得观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这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悟的融入,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

赵孟頫的《赤壁赋》字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赵孟頫个人书法艺术的巅峰水平,还展示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部作品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响。同时,《赤壁赋》作为一件经典的艺术作品,对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赵孟頫的《赤壁赋》字帖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美妙和魅力,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赤壁赋》课堂笔记之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赤壁赋》课堂笔记之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赤壁赋》课堂笔记之十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  放大版

标签:

教育

文化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赵孟頫 <wbr>《前后赤壁赋》 <wbr> <wbr>放大版

图片

赶紧收藏,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临习全攻略

尚道书画院 2022-06-12 12:18 发表于山西

图片

图片

(一)横画

1.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 
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图片

2.短横 
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 
①起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纸后笔肚稍顿再上行,呈饱满、 蕴藉之态;“江”、“巨”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清”、“吾”二字的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 
②收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美”字下横收笔迅速上提,与下一笔气息相连;“而”字上横收笔抵锋,透出清挺之气;“泣”字上横翻锋向下顺势带出下一笔,显得协调自然;而另一个“泣”字下横重按轻收,余韵悠长。 
(二)竖画 
  作竖之法贵在直中求曲,同时还需注意向背及长短变化;在及笔上令锋聚拢,方能显出劲挺之姿。 

图片

1、长竖 
长竖有悬针与垂露之别其取势迥异。 
图中“斗”、“常”二字用悬针,起笔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它一般用于字的末笔,即“势尽则悬针”。
“怀”、“非”二字用垂露,收笔时腕稍驻,轻顿后反折向上作收势。 
像“茸”字中这样畅意抒怀的长竖此帖中出现较少,起笔后疾驰而下,似离弦之箭。 
长竖曲势的表现是以笔的提按顿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竖 
短竖形态较多,如图中“知”字中竖上尖下圆,似玉珠悬空;“乌”字中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川”字之中竖简静果断,与两侧笔画相映成趣;“断”字末竖婀娜跳动,活脱生姿。
竖画有背向,如“夜”字竖画向左稍曲,与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竖向右稍曲,与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双竖并施亦须向背,如“相”、“是”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竖在具体应用时也要随机而变,与整个字协调。如“幽”字中竖细挺,与旁边粗线条映衬,取得平衡;“地”字中两竖长短各异,令字态灵动;“光”字之竖起笔微曲,与下方平直的线条产生对比。
(三)点 
看起来简单的点其实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诚然,作点笔势要重,落笔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动作不可缺少。因此点法最易失笔法,出现单薄、轻飘的弊病。 

图片

1.斜点 
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附图中“之”、“窈”二字。 
2.直点 
笔入纸后迅速发力并向右下行,而后转腕出锋,如附图中“客”、“寥”二字。
3.长曲点 
此点偶尔用之,潇洒大气,如附图中“寂”字上点,尖锋直下,渐渐发力翻腕,玉收笔锋外转后弹起。 
4.反点 
一般由捺演变而来,行笔尖锋入氏,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附图中“哀”、“虾”、“巢”、“欢”四字。 


5.左右点 
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态,书写时应注意相互呼应及笔法的变化。一般左右重按轻提向右上萦带,右点顺势向右下翻锋完成,具体形态可略有变化,如附图中“麋”、“与”、“尊”、“答”四字。 
6.上下点 
根据其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写法上有所变化。在左多上仰下提,与右部呼应,如附图中“况”字;在右多上撇下点,连贯中寓收势,如“龙”字;在下多相互连接,一笔而成,如“于”字。 
7.三点水 
  此卷中的三点水较多,但写法上并不强求多变,而大多只是行笔间的细微差异。附图中“酒”、“渺”二字采用上断下连的写法,这也是最常见的处理,只有“流”、“江”、“海”等少烽字作了变化。

(四)撇 

撇古人谓“陆断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轻飘。其书写的要领是笔入纸后切忌任笔直拖,而应当有腕指的配合。起笔处腕指需快速外转落纸,向左下行笔时腕指亦需缓缓外转配合。

图片

1.起笔上的变化
撇在起笔上大多采用切入、顿笔下行的写法。这一入笔动作有助于调正笔锋,表现撇的劲健。如附图中“不”、“余”、“徘”三字。
而兰叶撇在起笔时尖锋直入,中段饱满,收笔飘逸,轻重变换间有一唱三叹之妙。如附图中“攀”、“明”二字。 
2.收笔上的变化
附图中“鹿”、“属”二字的撇画为回锋撇,收笔处反折向上,与下一笔呼应;“在”、“少”二字的撇画为出锋撇,收笔时腕指外转并迅疾撇出,显得意韵悠长;“余”、“天”二字的撇画为藏锋撇,收笔时锋稍驻作空收,取温润含蓄之态。 
对于撇收笔的变化,应结合具体的字形相机而用。如果撇后右上部尚有点画可用回锋或藏锋撇与之呼应,如果撇为最后一笔则宜用出锋撇。 
另外,撇在角度上变化较大。用于字头的平撇,其势短平而行笔干净,如附图中“虬”、“动”二字,用于字左的竖撇,状若竖法而较挺健,如“舷”、:“虚”二字,还有运用最广的斜撇,姿态多变,不一而足,如“倚”、“方”、“有”数字的撇画。

(五)捺 

我们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捺的形态。准确地说,这只是概括出了捺的总体特征,其实捺还有其他不同的形式。 
赵字中的捺一般较舒展,行笔线路及轻重极为清晰,颇适合临摹玩味。 

图片

1.平捺
多运用于走之底。一种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先向左上轻锋逆入,按笔反折,略提后向右下行笔,逐渐加力,至折角时腕指外转平出,如附图中“之”字。另一种起笔时尖锋直入,不作顿笔,此捺显得轻灵俊逸一些,如“遗”、“道”二字。 
平捺在写法上还有变为反势者。如附图中“过”字,折锋逆入后向左上行笔,再笔管下转。此法写出的捺画有几分婀娜之态。 

2.斜捺 
较之平捺的写法,斜捺在写法上丰富了许多,有一波三折者,如附图中“长”字;有轻入空收、含蓄蕴藉者,如“木”字;有逆笔涩进、隶意盎然者,如“从”字;有收锋抵腕,锋芒毕露者,如“谷”字;有回锋映带,笔断意连者,如“余”字。 
在行草书中,捺法也是富于变化的点画之一。除了上面分析的笔法上的不同处理方法外,它还有角度、轻重、方圆、收放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在临写时可先分类练习,待笔法熟练后,再结合具体字例找出它的变化规律,以使融会贯通。 
值得强调的是捺脚,出锋时一定要有腕部的外翻动作,这样写出来才显得丰满挺匀。

(六)折 

在楷书中,折画可视为横与竖搭接而成,但行书运笔速度较快,因此书写中对动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

图片

1.横折
横折在下转时有方、圆的变化。
方折要求转笔时顿锋直下,取坚挺爽利之气,如附图中“见”字。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中方转较少,圆折最为常见,此亦显示出赵孟頫对腕法、指法的熟稔程度。如附图中“焉”、“驾”、“高”、“鱼”四字的转折不露痕迹,颇见功力。
我们在临写时可能会出现转处不易表现圆劲这气的问题,这便要求在腕与指的协调上要强化练习。 
2.竖折
《前后赤壁赋》中竖折出现较少,在行笔时只要处理好腕由竖的外转变为横的内转即可,如附图中“山”、“幽”二字。

《前后赤壁赋》的结字特点 

在这里,又要提及赵孟頫“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名言。对于笔法,古人是有一套相对谨严的规则,今人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一书对此此亦作了专门论述。
但结字都不同,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绎着新的点线分割。“因时相传”的含义也许便是指字法会因时代、风俗及个人情趣、爱好、审美观等的不同而有不同。
作为艺术家的杰出代表,赵孟頫于书法的字法当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说“书以用笔为上,结体亦须用功。”下一讲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前后赤壁赋》的结字特点。 
1.横向取势 

图片

赵孟頫得“二王”衣钵,但字法上却不似羲之的清挺,而是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
纵观此卷,其书多横向取势,以宽绰的体格令字势疏朗安逸。书家对横势的拓展手法极为高妙,如附图中“时”、“曹”二字突出长横,“放”、“翅”二字放纵捺画,“能”、“俯”二字收缩竖笔,“雄”、“冯”二字中部留白等。
当然这种横向取势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其间亦不乏方形或长形结构的穿插。“谨于结构”(清人梁▲语)的赵孟頫不会忽视这一点。他采用较大的字距留白、活泼多变的字形、适时的纵向取势,偶尔的草书参差等方式,使这种横向取势成为美妙的音符。
笔者尤其注意到作品中个别的“之”字(见下图),书家有意写成纵势,其窄长的形、连绵的线很好地调节了作品的节奏。 
2.缜密和谐 
相较于王羲之《圣教序》的清爽挺拔,赵书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秀润婉转、遒劲超逸的美感。
这份美感的获得应当是得益于赵字结体的缜密和谐。下面试拈出几例分析:
附图中“郁”、“鹊”二字点画复杂,但其密处不显闭塞,疏处挺匀自如,下笔的轻重、位置、收放动作十分精确。
附图中“缪”字本在分量上左轻右重,但书家在书写时令左按右提,视觉上一下子取得了平衡。
附图中“今”字中部两横及下竖的位置恰到好处,所分割的空间匀称得如用尺量过。
附图中“陵”字书写时有意将左部收缩,两边紧凑、中部疏朗,使该字顿生意趣。同样的字法还有“孟”字,只不过它是以上下的密映衬中部的疏。 
3.错落有致 
如何为缜密挺匀的结字增添灵动洒脱之气,除了上面所讲的运用草法外,还有便是于错落上做文章。 
在《前后赤壁赋》中,左右结构的字令其长短相携,高低俯仰,如附图中“旗”、“顾”、“踞”三字;上下结构的字令其宽窄变幻,窈窕多姿,如“惊”、“梦”、“裳”三字。独体字令其点画参差,笔致活脱,如“亦”、“也”、“月”三字。
4.动静映衬 
这一字法特点为看似沉稳端然的赵字注入了几许灵动。
此卷的动静映衬包括章法处理上的行、草夹杂,亦包括字法上的运用。“静”无非指行笔沉静,似楷书般的线条;“动”当然指笔致飞动,采用草书的笔意。如附图中“顺”、“荆”、“舻”、“应”四字,以半边静半边动的行笔丰富了字法的表现力。
5.轻重相携 
如果着眼于章法,此卷行间的轻重变换是十分明晰的;而注目于字法,其线条的轻重相携亦比比皆是。 
轻重是通过用笔的提按来达到的,或左右对比,或上下各异,或内外有别,由附图中“栖”、“蔽”、“洞”三字可见。 

图片

当然,这种字法的处理应注意自然妥帖,切忌过于机械。一般要将一个部首作为一个单元,不可将一笔作为一个节拍,写成笔笔都有轻重变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