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元青花鉴定细节特征,一篇文章颠覆你的认知,肺腑之言!

 灯下悦读 2021-04-26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 蒙古包 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

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属于伴生矿物质,主要由氧化钴和氧化铁基本构成,使用前需要加工和提炼成不同等级的成品,根据绘画需要而加以研磨和调制,然后分别采用火照的方式试验烧制青花发色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由于700年前古代烧炼和提纯技术的制约,青花料在窑烧后,基本都多多少少呈现铁锈斑现象(相当极少数除外),但这些铁锈斑的分布,多都聚集在笔触重的地方,也有局部分散的。与现代合成化工料的区别是前者自然分布或集聚,并且非常自然(伴生矿特性)。后者则氧化钴料和氧化铁人工合成后,有强烈的排斥性,后描画的氧化铁更是极其不自然,许多有相互咬合或漂浮特征,更没有数百年空气或湿气对氧化铁斑点形成的慢氧化特征(尤其下塌坑边缘非常明显)。

元青花用麻仓土和瓷石作它的骨架和血肉之躯,用苏麻离青和白青釉作衣裳,以高超的绘画技术神韵给瓷器赋予灵魂,所以它在全世界拍卖史上屡屡创高价位记录,已经树立起它的霸主地位。人们对元青花的青睐有增无减,对元青花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同时,因为利益所驱动,元青花的仿品也多起来了。元青花苏麻离青的微观鉴定它是几年前一位鉴定专家送给笔者的据说是从元青花御窑厂遗址考古得来。 “眼学”鉴定釉面老道青花纹饰流畅运笔娴熟浓淡自然发色纯元青花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进口料青花又叫“苏料”青花,非常受欢迎,其元代苏料青花鉴别可以通过以下八大特征来进行: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

明万历十九年《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1、藏青色(如扎染布的藏青色布)苏料的元青花器件分早中晚期,但其色基准是苏料的应用,发色的情况可有些变化。

2、有凝聚斑、斑迹钻胎,重时显褐色,轻时称锡斑。这种斑,有的叫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这种斑常表现在色料重的地方。

盛名之下,一方面收藏者追逐元青花,另一方面又存有许多疑问。首先是存世量,有人说多,有人说少?其次是市场价位常被津津乐道。2005年7月,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拍出了2.3个亿,创下当年中国艺术品世界纪录。然而高价光环之后再没有锦上添花,不要说冲击亿元了,破千万的也寥寥可数。

元 青花 鬼谷子下山大罐

3、在涂抹时的绘画纹饰中有熔溶流淌痕迹,象钧瓷中的蚯蚓走泥纹痕迹,这种痕迹是钻胎入骨的。在苏料与浙料勾兑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关于苏麻离青,很早以来在古董商和后挂彩工艺人当中一直流传着用乌黑色的苏麻离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图案,再挂上白色的长石釉,经1200度高温烧造,图案的颜色由原来乌黑变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美丽的兰色的说法。

苏麻离青

4、在线绘和涂抹的下缘有锯齿状的釉流淌或流散、晕散。色料轻时,斑、线涂绘中常出现晕散的图案边缘。真品低锰高铁,真品的锌铁比很小;真品含微量的砷;真品含钡少;真品杂质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明宣德苏麻离青和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宣德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含锰量低,而国产料含铁量低,含锰量高。

元青花呈色中的点晕现象

5、分层的线圈有下缘锯齿流淌,绘画的主图常常压过或流淌过分层的线圈,竖线超过分层线、流到分层线或过线圈,交叉时有斑痕,也可称为越压线圈。瓷器及藏品鉴定送拍咨询小编林先生壹捌陆,陆伍玖壹,壹贰壹玖。有时出现象糖葫芦似的串珠沉胎的点状斑迹。青料线绘浅淡时有飞青,显断线或模糊不清。

锯齿流淌

6、在交叉线的部位常出现一个斑点,这称作渔网式网结,特别是绘画的鱼鳞上常出现这种现象。用苏麻离青钴料在瓷坯上绘图后进窑高温烧制时青料发色效果受制于器物胎质,油料成分,施釉方法,油层厚薄以及窑炉结构 ,器物放的位置,窑炉内气温、气压、湿度等窑炉烧成气氛。

苏麻离青

7、国内外学者还是拍卖行的公识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是苏麻离青;明永乐、宣德到成化早期为止也用的是苏麻离青。早期成化青花也有铁锈斑。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坑点,露胎处边沿常有火石红漫延的边缘,釉面出现积釉。

苏麻离青

8、所谓天坑,它是苏来麻尼青花料所形成的瓷器釉面下的缺陷。它介于胎、釉之间,用手抚之,能明显感到这种缺陷能使釉面微微突起,但却没有破坏釉面的光滑,釉面的玻质层仍然完整如故,仿佛一座火山隆起在釉面下苏来麻尼料集中之处,但在天坑中心,却能看到地陷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是高铁低锰钴料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它不仅和钴料的成分有关,和钴料的分布和颗粒大小有关,也和烧制时的温度和升温速度有关。因此,没有了苏来麻尼料,也就不能烧制出这种特征的瓷器,再仿,也只是一种山寨行为,只能打打酱油而已。

元青花呈色中的黑斑、铁斑、锡光、天坑现象

我们把这三者结合起来讨论,因为铁斑、锡光和天坑这三个特征,往往是元青花瓷器中最为纠葛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而又较难判断的特征,因为它们有的是仿制高手的重点仿制特征,所以这三个特征的正确解读,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关键,能读出这些特征读懂这些特征,对于鉴定元青花瓷器的真伪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把一些馆藏元青花瓷器的细节特写图一一奉上,以帮助解读这些特征。应该强调的是,铁斑和锡光以及天坑,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往往是共生的元青花瓷器上的呈相特征。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勿走偏,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属于伴生矿物质,主要由氧化钴和氧化铁基本构成,使用前需要加工和提炼成不同等级的成品,根据绘画需要而加以研磨和调制,然后分别采用火照的方式试验烧制青花发色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由于700年前古代烧炼和提纯技术的制约,青花料在窑烧后,基本都多多少少呈现铁锈斑现象(相当极少数除外),但这些铁锈斑的分布,多都聚集在笔触重的地方,也有局部分散的。与现代合成化工料的区别是前者自然分布或集聚,并且非常自然(伴生矿特性)。后者则氧化钴料和氧化铁人工合成后,有强烈的排斥性,后描画的氧化铁更是极其不自然,许多有相互咬合或漂浮特征,更没有数百年空气或湿气对氧化铁斑点形成的慢氧化特征(尤其下塌坑边缘非常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