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三种自我状态,学会掌控生活

 正心正举 2021-04-26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涂山



无力感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感受,无论是在亲子关系里,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它总是伴随着我们。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一事无成,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现状时,我们会有无力感;

当我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变得更好,可是他却偏偏不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时,我们会有无力感;

当我们明明知道不应该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可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受控制时,我们会有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让我们感觉就像汽车引擎没有了燃料,花儿根茎没有了泥土。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由“无力感”反转为“掌控感”呢?归根到底,还得从认识自我做起。

了解三种自我状态,深入认识自己

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角度说,一个人的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子。”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比如愤怒、伤心、快乐、恐惧。

我们也会有几种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比如冲动、天真、贪玩、做事不考虑后果等等。而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就会像个孩子一样。

比如,我们有时候和朋友在一起,会做出一些很“二”的事情来。又比如,我们会因为别人批评我们而气愤,会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对身边的人发脾气。再比如,我们有时候也会像儿童一样,不经思考,顺从他人的意见。

所谓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时,他会“好为人师”,经常教育、批评身边的人,试图想要控制身边的人。

而当一个人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时,他又会表现得温暖、体贴、有亲和力,就像妈妈一样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人。

所谓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在与领导、同事、陌生人交往时所表露出来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我们会更加理性、冷静、自律、更加善于权衡利弊。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更健全而成熟的自我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的能力会比较强大。

自我觉醒

了解自我处于何种状态

在了解了三种自我状态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在生活中保持警惕,时刻了解自己的身处于何种自我状态。

比如,当我们和身边人发生争吵时,我们会不停地给对方讲道理,迫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想法,但却很少能用心地倾听对方。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进入了控制型的父母自我状态。

又比如,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很容易把责任归咎到身边人,认为是因为他们让我们心情不好,然后把心里的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给对方。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进入了儿童自我状态。

再比如,当我们在单位加班时,效率往往会比较高,这是因为我们在单位,容易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如果我们把工作带到家里去做,就常常会走神分心,这是因为人在家里的时候往往比较放松,更容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学会自我调整,提升掌控感

当我们能做到自我觉醒,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何种状态之后,我们就能及时地自我调整,提升掌控感。

比如,当我们觉得别人做了某事让我们感到怒不可遏时,我们就要对自己说:“你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因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对待同一件事,有的人选择看淡,有些人选择愤怒,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完全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情绪。

又比如,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而感到灰心丧气时,我们就要告诉自己:“你正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你企图控制一切,让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但实际上,大多数事情都不可能受我们控制,不受控制是正常的。”当我们能这样想,心态就能平和许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觉察他人的自我状态,然后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与对方相处。

比如,当某个人因为愤怒而表现得不可理喻时,我们就要认识到,他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这时候如果我们还尝试与对方讲道理,尤其是拿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来说服、教育他,那么结果只会是激起对方的叛逆,让关系更加恶化。

所以,我们不妨先冷处理,让对方从儿童自我状态脱离出来。再跟他沟通。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地向对方表示,我们不同意的不是他本人,只是他的观点。

当对方感觉自己没有被否定、被贬低,他就会降低防御反应,同时也会调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用更理性地态度面对观点上的分歧。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虽然成人自我状态是一种更加健全和成熟的自我状态,但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有其不适应之处。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每一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切换不同的自我状态,从而更好地处理事情。

比如,当我们在工作、学习、和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进入成人自我状态,让自己更加理性、冷静;

当我们融入社会时,我们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来提供规范,以便更好地遵守伦理底线,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变得更加有亲和力,更好地体贴他人,与他人相处。

而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适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比如在闲暇的时候,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自己放松一把;在工作时,我们可以发挥儿童的直觉能力和创造力去创造作品。

总而言之,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无力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无法清醒地觉察自己身处一种什么样的自我状态,自然也不知道需要调动何种自我状态来解决问题。

而当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他人,我们就更能做到不控制,也不失控,从而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