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徒名称释义:僧、沙门、比丘、和尚、头陀,原来我们误解颇多

 史家之韵 2021-04-26

佛教中的教徒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但在我们世俗社会中,常常把这些佛门中人统称为僧人或者和尚,实际上,这都是佛门之外的我们对各个不同的佛教徒的误解,而且,在某些方面来说,误解得还很深,下面,本文对佛教徒的名称作一个简要的释义。

僧是梵文音译“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指的是众多的出家修行的人和合相处在一起,也就是说,僧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称呼,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

因此,一名出家人不能称为僧,而只能称为僧人,就好比一名工人不能叫做工厂一样,也好比为一个士兵不能称为军,而只能称为军人一样。

那么,具体必须有多少位僧人聚在一起才可以称为僧呢?据《南山钞》记载:“四人以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

这也就是说,由四个及以上的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组成的团体才能称为“僧”。

沙门

沙门是梵语 sramana 的音译,也译为“桑门”。沙门本来是对古印度婆罗门教以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个总的称呼,但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就成了汉化佛教徒特有的一个称呼。

比丘

比丘是梵语 bhiksu 的音译,意译为“乞士”,需要指出的是,比丘并不是指一切佛教徒,而是专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

如果是年满二十岁出家,受过具足戒的成年女子,则被称为“比丘尼”。

据南朝梁的宝唱所撰的《比丘尼传》记载,西晋建兴年间(313年-317年),诞生了我国汉化佛教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她就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法师。

沙弥

沙弥,俗称“小和尚”,在佛教中指已受过十戒,但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同样,在这个年龄段出家的年轻女子称为“沙弥尼”。

和尚

和尚是梵文 upādhyāya 的音译,也称为“和上”,在我国,“和尚”的称呼最为常见,人们一般见到光头的僧人就把对方简单地称为“和尚”。

实际上,“和尚”是对有相当地位和学问的男性佛教徒的一种尊称,在古印度有博士之称,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僧人就能称为和尚的,“和尚”一般又往往等同于“高僧”,我们熟悉的在唐代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鉴真大师就被称为“唐大和尚”。

与“和尚”意思相近的还有“阇梨”[shé lí]一词,两者的区别在于和尚的资历要比阇梨深一些,一般来说,和尚要有10年以上的受戒经历才能被称为和尚,而阇梨只要有5年以上的受戒经历就可以了。

头陀

头陀是梵文 dhūta 的译音,原意为“抖擞”、“弃除”,即去掉一切物质生活的拖累与烦恼,要求出家之人要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为生,因而头陀往往又被称为“苦行僧”或“行者”。

佛教对“头陀”的起居饮食作出了12条严格的规定,称为“十二头陀行”:

一者在阿兰若处(远离世人而居)、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一日一食、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著弊纳衣(穿世人遗弃的破旧衣服)、八者但三衣(只穿佛教规定的三种衣服)、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读者朋友们,读到最后,你对佛教徒的这些名词有多少的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和自己的理解有很多误差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