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1】【南京记事】我心澎湃

 爱物A时慧慧 2021-04-26

一切刚刚开始

——第四届“三新”作文研讨会随感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写在前面:做老师是儿时的梦想,受益于小学语文老师的熏陶,潜心求学一心只为当老师,想来人一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算是莫大的幸运,每每念及此,总也深感庆幸,更觉肩上责任,想要在一心所爱的职业道路上打拼着,全当做对于自我以及他人的一份交待。

自2009年山西师大毕业后,辗转高中小学初中各个学段也算带过一年半载,2012年招聘考试考入初中学校后,便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初中语文老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语文的认识渐渐由肤浅而走进内涵深处,更有前行路上遇到很多同样热爱语文志同道合的前辈和朋友,潜心学习,钻研探究,愈加坚定了脚步,明晰了前行的方向,深深感受到语文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同样也感觉到作为语文老师,压力山大。

大师们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散文者得中考”,可谓是把语文推到了学科之首,细究起来也并非危言耸听,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经感受到了语文早已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达交流,口语交际,理解阅读,方方面面,很多学科归根结底都还关联着语文,渗透着语文。

如何教语文?想必是先要思考的问题。然而要答这个问题,也必定需要明白语文的抓手在何处,细究除却基础字词积累之外,必定有阅读写作是其关键。而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中反复提到的写作创新,更让人感觉到写作的分量。念及日常教学里本末倒置的怪现象,以及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并非不懂不知,更多是空有一腔热血却从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一次的作文创新培训,恰如一场甘霖雨露般,沁润心田,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仿佛一下子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更引发了思维的碰撞,幸甚至哉。

以下就两天来所听所见之思想及课堂,融合个人的浅显的理解和思考,汇总起来,期待与更多人交流学习,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一、什么是好作文

相比较以往追求华丽辞藻的文笔来看,现如今的好,必定是有生活气息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我们的真心话。这一点想必很多老师都已经在专家论文里自己各类杂志报刊中都有所见,那么首先就要作文“打假”,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文字该是有生命的,更要让孩子们敢说敢写。换句话说,就是作文要有泥土日子,要有生活的烟火味,或者说平常味。

二、作文如何写好?

我们告诉了孩子贴近生活的文章是好作文,紧接着就会有人问“作文如何写好”这个问题了。不难发现日子天天年年地过,孩子们仍然是下笔无从谈起,毫无头绪,提起语文,苦不堪言。

黄厚江老师说道:

“写好作文关键在于第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孩子们,喜欢写,只要想写,就能越写越好;第二要关注生活,关注心灵是写作的不竭源泉。”

日常教学中有小部分孩子是本身对写作情有独钟的,引导他们的写作可以更多的关注生活,会更加精进。另一部分孩子不知道如何写作,甚至谈写作色变,想要达到以上两点似乎必然涉及到第三个问题,那便是老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于我们而言,需要认真思考。

三、作文如何教好?

黄厚江老师提到以下几点,这里也主要结合日常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这一点我们在近期的微写作教学尝试中已经意识到,也在用自己的有意而为之,让孩子们有意观察,在过程中养成观察的习惯,日积月累,也就从有意变为无意而为之,习惯成自然。

2.用自己的写作体验唤醒学生写作兴趣

这一方面其实自己一直在努力做,与学生共同写文互相交流,确实感受到自我的变化,自己关注视角的转变,也在行文中感受到有些许命题作文于学生们而言的确不容易完成,更加能把自我的体验和思考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共同探讨话题的思考点,一方面提升自身不说,更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而今的思考在于,教师的文字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一部分孩子,随意写写的风格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又偏散,既是示范,必然就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然作文之功又真不是朝夕可成,实在感觉到自我的匮乏,也会在行文中无形中加入很多的束缚,反而让自己的文,失了真。

这一点,迫切期待与众人交流探讨寻求解决之佳法。

3.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中激发表达欲望

这第三点可谓紧承第二点,教师的示范性必然引发师生共同交流,过程中引发头脑风暴,刺激一部分人会更有积极性,其次生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碰撞出更多的思考观点,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如何操作不流于形式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4.在写作中教方法,教技能,学会融合

可以说这一点是所学之中与我内心深处最大触动的一条,也是经过认认真真思考之后才恍然大悟的。

先从本次报告聆听的几节作文课例说起。

山西太原的任海林老师《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课,从“95后最向往的职业排名和高考状元石悦做网络游戏主播”这样的新鲜热门事件开篇,引发学生们的讨论和对如何更冷静理智全面优雅地表达的思考。

南京宁海中学的刘宏业老师的《反弹琵琶,守正出奇》,以生活中常见的格言和俗语说开了去,引发孩子们的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引申出了很多新的立意,最终在交流中思考着“反弹”与“乱弹”之区别,主题升华。

两位高中的语文老师都能在概念内涵的诠释上做到清晰条理,更能在引发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保持条理,并且能清楚地让学生们理解理性思考与逆向思维。评课专家张克中老师说“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新的思维方式”,黄厚江老师提出“敢于思考才能把作文写好,老师要敢于思考才能把作文教好”。而真实的写作恰恰又是学生们把所见所闻及所感用文字表达,作文的高度恰恰也是来源于思维。

武汉的李晶老师《让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一课,由生活中常见的高科技,新技术入手,以“共享单车”为例引发思考,最终归结到如何让作文选材更有时代气息这样的目的上来。

深圳游云云老师《一病写真情》更是教得实实在在,动情温暖。从一篇谈感动必写的老话题生病住院父母陪护入手,分析例文的病因,引出作文之真实,又唤醒体验,让孩子们静静回忆自己的深刻体验,动情交流,老师与孩子们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分析写作策略,当堂练笔恰到好处,引发思维延伸。

以上的课堂里老师们似乎都没有大段长篇谈及写作技法,更没有写作秘籍等等之类的分析归纳,没有把作文课上成数学物理等学科里的公式定理学习一般,而是在情感碰撞交流里引发思维的爆发,从思维的延展里传递出观察生活,关注心灵的契发点,进而呈现出真实的作品。

想到专家现场问答阶段有老师提到了片段式写作训练教学时黄厚江老师的话“如果我是你,我不会这样做。第一太累,第二写作技巧应当再写作过程里去教”。我想,写作该是引发思维风暴,引领一颗颗心去感受,去融合,而不是切断了,碎片化。

这样的过程,正如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梅晴老师评课时提到的“我们要引导孩子的注意力投向鲜活的生活,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最终让孩子们在对生活的思考中找到自己,这样的思维过程恰恰又是引领学生思考写作目的的过程,是让孩子们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我想通过所言的内容让读者明白什么”的问题,浙江的沈建军老师提出“写作目的越明确,学生越能进入写作状态”,种种这些恰也契合了这次研讨会的中心思想——基于写作目的的作文研究。

我想这一点确实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反复揣摩精髓的。

5.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都会写作,但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进步,都应该享受写作的快乐。

想来这样的语言是最能抚慰心灵的。很早听过一段话“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大树长成参天大树,让小草长成郁郁葱葱的小草。”听着这样的文字,念及自我所做的种种尝试和探索,也便体味出一种内心的释怀,更加能体会出作为语文老师内心深处的美好内涵来。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说的便是这样的道理。

文末引用美丽的文字作结: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