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三)_斋戒_

 滴水映天 2021-04-26
 

第六章 组方学及其分类
  所谓医者,一是准确的诊断,一是有效的治疗,二者缺一不可。《伤寒论》既是一部辨证学,也是一部治疗学。所载方剂,经千百年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仲景之方称为医方之祖,万世准绳。只要辨证准确,一证一方,药到病除,此所谓经方之效。
  仲景的方剂组成非常严格,方剂首在使数种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一种功能。随便加减药物只能是汇集本草,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方剂不同于药物,数药相合不再是药物的性质,而出现了方剂的性质。各味药物由分散到组成一个方剂,不单是数量的相加,而且是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这就是药物与方剂的根本区别。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将芍药用量加倍,则成为桂枝加芍药汤,由治表转为治里。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汤三阴皆治,关键在于芍药用量,大量作用于里部,中量作用于半表半里部,小量作用于表部。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参第50条:“欲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血不足,血少故也。”芍药中量治半表半里少阴病。仲景组方之严格,选药之精良,为后世医者望尘莫及。
  俗曰: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不同病性,处以不同用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桂枝麻黄各半汤可引起小发汗,仅用麻黄汤1/3量。桂枝二越婢一汤,仅用麻黄1/4量。桂枝二麻黄一汤中麻黄仅用1/5量的。由此可见仲景组方处量也是十分慎重和严格的。
  一个方剂中药味和药量都存在一个最佳比例,治疗有个最佳效果。随便更动其中的药味和药量都会改变方剂的性质和作用,失去原来的平衡。方剂的成分是决定疗效的保证,方剂的浓度是决定程度的依据。一个好的方剂必须是经过多次临床检验,优者继承,劣者淘汰,而最终证实其疗效,做到非此方不能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方证相对,两相呼应,相得益彰。这是研究方剂学的根本途径。
  仲景组方用药的原则大致有八类:
  1、一方中突出一味或数味药的主导作用,其它药为辅助作用,则以其主药命名方剂。
  桂枝汤中桂枝起主导作用,与芍药相伍,全方的功效在于温阳敛阴,调和营卫,主治发热,汗自出,恶风,脉缓或肢肢痹痛的表虚寒证,故本方命名为桂枝汤。
  麻黄汤中以麻黄为主导,配伍桂枝以止痛,杏仁以平喘,全方功效解表散寒,主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故本方命名为麻黄汤。
  葛根汤中以葛根为主导,配伍麻黄以发汗,桂枝汤以温阳敛阴,全方功效解肌发表,和解阴阳。
  小柴胡汤中起主导作用的为柴胡,配黄芩清热,半夏止呕,人参止烦,全方协调半表半里,和解阴阳,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黄连汤、黄芩汤、麻子仁丸、猪苓汤、文蛤汤、附子汤、吴茱萸汤、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苦酒汤、半夏散、炙甘草汤、茵陈蒿汤、乌梅丸、白头翁汤、瓜蒂散等这此方剂中都是突出被命名药的主导作用,但是决不能说方剂就是主导药的作用。另外一些方剂的主导药并不是一味,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旋复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人参汤、枳实栀子豉汤。
  2、一方中选用数种药物的联合作用,通过各药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目的。各药之间是平行关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功效,这时以各药名称共同命名。
  麻杏石甘汤中四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缺一不可,共同担负清热解表平喘的功效,虽有麻黄而不发汗,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
  麻黄细辛附子汤三药共同起到温阳解表主治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之无汗,发热,脉沉。
  葛根黄芩黄连汤中三药相伍,解表清热止利,达到引热出表的目的。主治表热里热合证之汗出而喘,协热而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四药为伍,相互为用,共同起到温阳利水的作用,主治少阴寒,太阴虚合证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到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了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栀了柏皮汤,栀子厚朴汤,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黄连阿胶汤,麻黄边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等,这些方剂都是诸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缺一不可。
  3、一方之中,通过几味药的相互作用,达到一个治疗作用,以其达到的作用命名。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共同作用起到了和顺胃气的作用,胃气以降为顺,调胃承气汤其势下行,故以调胃承气功用以命名。主治胃气不和,谵语,潮热,大便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取意于此,只是在程度上有区别。
  小建中汤中诸药相伍,共同起健脾补中的作用,主治太阴病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证。
  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取意攻陷胸胁结水之证。抵当汤,抵当丸取意直抵少腹,不可阻当之势。理中汤取于调理中焦,温补脾胃之意。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桃核承气汤,通脉四逆汤,蜜煎导方等都是在突出主导作用同时,全方达到一个治疗效果,因而复合命名。
  4、一方之中,数药结合,组成一种治法,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给方剂命名。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合构成一种疗法,清热降温,如白虎肃杀威慑。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取青龙行云布雨之发汗之功。
  真武汤(即玄武汤)等六神二旦汤皆取类比象,以构成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5、一方中,数药为伍,达到治愈某证的目的,则以其病证命名。
  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三药与四逆汤完全不同,但治疗的症状是一致的,故也以四逆命名。
  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都是复合的命名方法,或突出主导药加主治症,或功效加主治症,或突出主药,同时加功效与主治症。
  6、一方中,数药为伍,煎后出现特殊色泽,则以汤剂的色泽命名,如桃花汤。
  7、药证(单证)方,以某药对某证的独特功效为基础的单方称药证方。
  桂枝甘草汤温阳平冲,主治少阴寒证之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芍药甘草汤清热平挛痉,主治少阳热证之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回阳救逆,主治少阴寒之四肢厥逆。
茯苓甘草利水止悸,主治少阴虚小便不利,心下悸,口不渴。
  在方剂加减重组过程中,兼证加药都依据本原则。桂枝加桂汤,以治疗少阴病、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太阴病兼大实痛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厥阴病之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新加汤治疗少阴虚与表寒合证之身疼痛,脉沉迟。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葛根加半夏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既可以药证方组合新方,也可从兼证方中分出药证方。如桂枝加葛根汤之葛根甘草汤证为项背强几几,白虎加人参汤之人参证为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8、复方,一方有两方或多方组成,同时解决相互复合的几个方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1/3量的合方,主治阴阳俱虚,余邪未解之发热恶痛,热多寒少,如疟状,无汗身痒,脉微而恶寒,面色有热色。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复方。
  以上从方剂的命名和组方上讨论了仲景的处方原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徐灵胎说:方剂既成,其药各失其性。一方之性决非数药之性相加,这就是方剂学真谛。以药物解方剂的方法应该说是方剂学的倒退。
  方剂是为辨证服务的,离开了辨证,方剂也无所适从。因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线贯通,不可分离。组方也是这样,必须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方剂组成后就表现出完整的汤性,而不再是药性,以桂枝白虎汤为例说明。
  桂枝汤是温性方,白虎汤是凉性方,两方复合以后,是温是凉要依据辨证的需要,由桂枝汤和白虎汤的量来决定。如果是治疗热痹,那么桂枝汤在本方之中不表现温性,只取其镇痛之效,取白虎清热之功,全方成为清热针痛剂,这时不能取以桂枝辛温作解释。如果是治疗寒痹,那么白虎在本方之中也不再表现凉性,只取其除烦镇痛之功,不取其寒凉之性。如果本方桂枝汤与白虎汤组成平性方,以治没有明显寒热证象的痹证,方剂之中不存温凉的问题。同一方剂,由于主治不同改变药物的剂量,而使全方的温凉发生改变,可凉可热,可平,这就说明了药性是构成汤性的元素,但汤性已不再是药性。

各 论
  《伤寒论》三百九十八条,一百一十二方,依据立纲、归类、正误、补缺八字原则,以三部六病为准绳,进行条文重编,方剂新列。
               第一篇 太阳病与厥阴病
                   第一章 立纲
                   第一节 太阳病提纲
  原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新纲: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诠释:太阳病为表部阳性病,根据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阳性病当有发热,故补入。太阳病的热型特点为:发热恶寒。根据第三十五条:“无汗而喘”为表实证主证,但咳喘非必见证,故加“或咳喘”。
                 第二节 厥阴病提纲
  原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新纲:厥阴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
  诠释:原纲非表部阴性病,其自上而下所列皆消化道症状,病属里部范畴。《伤寒论》原文厥阴病实际为名存实亡。根据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概括了厥证的机理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主证为“手足逆冷”。厥阴病为厥证的一种,故应有手足逆冷。表部虚寒而引起的手足逆冷参照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补入“脉细”。阴性病但恶寒不发热,故补入“恶寒”。表寒证的主证为“肢节痹痛”参照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故补入

                   第二章 归类
                   第一节 太阳病类证
   一、麻杏甘石汤证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正误补缺:太阳病,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若以桂枝汤发汗,原证仍在,不可更行桂枝汤,仍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诠解:原文“不可更行”说明已经误治,不可再误。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桂枝汤证的鉴别:二证都有发热、汗出。前者无大热,并非不发热,而为热壅于肺,迫津外出故无大热而汗出,病在肺故兼喘,性为阳故小便当黄;后者发热为翕翕发热,是阳浮于外的表现。第12条“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就是桂枝汤证发热汗出的病机解释。由于病在表,性为阴故兼恶风而小便清。
3、本条与第26条皆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误用桂枝汤发汗,前者未变,后者致变。参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补入。
   二、大青龙汤证
   1、大青龙汤主证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38)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杏仁十四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正误补缺:38条:“太阳中风”与39条“伤寒”为错简,互换。
  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而恶风者,不可服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服之,则筋惕肉润,此为逆也,茯苓四逆汤主之。若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诠释:38、39两条为大青龙汤证的两种表现形式。38条邪伤浅表,病情较轻,但病证反重;39条邪伤肌层,病情转重,但病证反轻。此为同一种病不同体质的两种反映,属太阳病,热重于麻黄汤证。
   2、大青龙汤证鉴别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37)
  诠释:本证与大青龙汤证差别在:汗出恶风,脉微弱。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诠释:本证与大青龙汤证的差别在:烦躁而脉沉,有少阴证。

第二节 厥阴病类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本证为厥阴病主方证,为表部血虚寒凝,血行不畅所致。
   二、桂枝汤证
   1、桂枝汤主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正误补缺:厥阴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桂枝汤主证,属厥阴病类证,有此证使可用此方。
   2、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解,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诠释:本证以太阳中风命名,意在与太阳病区别。本证为表虚寒证,属厥阴病类证。发热为阳浮于外,真寒假热之象,汗出为真阴外漏,阴弱之象。恶寒恶风皆虚寒之证,鼻鸣干呕为表部受邪,鼻腔通气过渡所致。
   3、桂枝汤适应证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正误补缺:病常自汗出者,复发其汗,宜桂枝汤;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太阴病,四逆汤证,病愈后,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诠释:只要是表虚寒所引起的时发热,自汗出,身疼痛,脉浮缓等轻证,皆可使用桂枝汤小和其外,使卫气和则愈。
  桂枝汤证产生机理:《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经"生气通天论》又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则为圣度。”“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表阳为卫,阴为营,阳虚不能密,则浮越于外,出现假热,故曰卫强营弱。桂枝汤温阳敛阴,调和营卫,为温补之小剂。
  4、桂枝汤证与阳明病的鉴别
  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正误补缺: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诠释:桂枝汤证出现六七日不大便是因为病人多日无进食,只饮水而致,并非燥屎形成,其鉴别点在小便清。误下后,其气上冲,说明胃气不虚,未误治致变,故仍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平冲降逆。气不上冲,为形成太阴,方用四逆辈。
  “若头痛者,必衄”为麻黄汤变证,故去。
   5、桂枝汤禁忌证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诠释: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太阳伤寒,即表寒实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解表,祛寒止痛。桂枝汤为敛汗剂,而非发汗剂。麻黄汤证误以桂枝汤,不但病不解,反而加重病情。如果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者,此为坏病,不可再用桂枝汤,一误再误,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三、桂枝附子汤证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诠释:本证为厥阴病类证。“风湿相搏”是讲病因病机。“不呕不渴”言里部无病。“脉浮虚而濇”言表部虚寒。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腠,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四、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诠释:本证与上证类似,但偏重于虚,故去生姜,减附子而加白术。

第三节 太阳、厥阴并病
   一、葛根汤证
   1、葛根汤主证
  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
   (1)葛根汤兼下利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