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古人吃树皮、草根,不去捕鱼打猎呢?

 脑洞趣味历史 2021-04-26

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颗粒无收,被迫携妻带子,外出逃荒,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人被饿死。当晋惠帝得知此事后,他很诧异地问大臣们:“百姓们没有饭可以充饥,为什么不喝肉粥填饱肚子呢?(何不食肉糜?)”

每当我看到“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的时候,都很有感触,它时刻警醒着我,当我们获取的信息来自少量样本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根据这少量样本,得出和正确答案相反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讲求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绝大多数时候,农民们只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能换来一家人的口粮,比起上古时期先辈们依靠打猎为生的时候,虽然封建社会农民们食用的食物种类有所减少,但是食物和生活物资的获取渠道却要稳定得多。

不过农民们依托土地为生,自然也要面临着来自土地的束缚——农民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职业。

小农经济在给农民们带来稳定生活的同时,农民们也面临着干旱、洪涝、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一旦农民遭遇了这样的自然灾害,便会出现在下一年粮食出产之前,一家人两年内无粮可吃的尴尬局面,这就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晋惠帝司马衷身居高位,全国的资源都优先供应他,他自然不知道底层百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如他那般每天大鱼大肉的人,又哪里想得到百姓们吃草根、树皮的凄苦模样呢?

在他眼里,百姓缺粮最惨的样子,无外乎每天喝碎肉粥罢了……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如是而已。

想起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人问我:既然闹了蝗灾,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农民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去吃蝗虫充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闹蝗灾时蝗虫本身有毒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蝗虫很难抓。

一、“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绝大部分鱼都没有毒,在古代,也没有所谓的核辐射导致鱼不能吃。蝗虫能飞,移动速度极快。鱼也一样,水里是它的“主场”。然而古代也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各种先进的捕捞工具,所以鱼和蝗虫一样,十分难抓。

一个成年人单独下水捕捞是很难捕到一条鱼的。即使是捕到鱼,消耗了大量体力不说。辛辛苦苦捕到的一条鱼即使是一个人全部吃完,也补充不回来捕鱼时消耗的体力。人还是会感到饥饿无力。所剩的体力也无法维持后面的捕鱼的需要。到后来捕不到鱼又吃不到其他食物还是会饿死。这还是捕到鱼一个人吃的情况。而在古代一旦闹饥荒,捕到一条鱼一般是没有机会独享的不说,也不是每个饥民都有足够的体力去捕鱼的。

钓鱼就更不现实了,可以拿来当鱼饵的蚯蚓早就被其他饥民挖得一干二净了,即使是最好的钓手拿上最好的钓具能不能钓到都不好说。“一饭千金”的韩信,当年落魄流浪时也到江边钓鱼,结果也差点饿死。

在一些荒野求生节目中,捕鱼也是耗费最大,收获最小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选择捕鱼,付出的成本(体力)远远大于收益(食物)。“赔本的买卖无人做”,捕鱼自然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所以饥民大多会选择在陆地上寻找食物,选择草根,树皮,野菜来充饥。如果这些都找不到,就只能吃观音土或者饿死了。

二、不是不想吃鱼,是完全不够吃

如果发生洪灾,也不是完全可以靠捕鱼捕虾为生。洪灾的影响不仅仅是淹没庄稼土地,洪水也是极其不干净的,里面的鱼自然也会受到污染,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鱼极有可能生病,严重情况还会导致瘟疫灾变。而在洪水中捕鱼,危险系数也极高,本就饥饿乏力的人也不敢随意下水。

捕鱼的前提自然是所在地有一定的河流,湖泊。古代一旦发生饥荒,大多为旱灾。古人以农业为生,饥荒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周围河流湖泊极少。且一旦发生旱灾,河流也会很快干涸,河里的鱼虾失去生存繁衍的环境自然也会死。百姓也无法靠这些有限的鱼虾来充饥。

即使是沿海城市,也不能完全靠捕鱼来维生,因为航海技术落后无法远航,只能沿海就近捕鱼。鱼也不是无限繁殖的。过度的捕捞也会很快导致鱼类灭绝。

现在我们只要出去下趟馆子,就能随时吃到鱼。早已完善的水产养殖技术,只要有钱就能顿顿“大鱼大肉”。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复杂,野外生存的鱼并不会有精心养殖的鱼那般美味多肉。在古代,吃鱼也不是饥饿时的首要选择。

三、即使是打猎也不现实

专业的打猎需要弓箭,需要十足的体力,甚至需要猎犬。

然而饥荒来临时,树木干枯,树皮被饥民啃光,甚至是草原都能被挖得千里赤地。这种情况早就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了,大多数动物都是能跑则跑。即使是有力气打也没有猎物可打。至于猎犬,在闹饥荒时,家里的犬被杀掉充饥的可能性反而极高。

体积小的猎物如野兔,野鸡等,以及大一点的鹿,人类完全跑不过。

老虎这种体积大的猛兽,即使是经验老到的猎人也不敢随意尝试,又何况饥饿的灾民呢。

人类是强大的,我们用智慧征服了这个世界,但同时,人类又是脆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便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既要勇于探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要怀揣着敬畏之心,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罗曼·罗兰说过: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