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几个儿子中谁第一个出仕?能力如何?

 黑龙江波涛 2021-04-27

元丰七年 (1084),26岁的苏迈成为家里小辈第一个出仕的人,即将赴任江西德兴县尉。这天,一家人乘船绕道湖口,送苏迈赴任,父子俩打卡了几年前曾经在书中读到的“石钟山”,实地体验后,恍然大悟“石钟”之名来源,并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的深刻结论。面对即将走马上任的苏迈,饱受职场诡谲的父亲并没有说什么丧气话,而是依旧叮嘱儿子立志为民、尽职尽责。临别前,苏轼送给儿子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 《迈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四句箴言,告诫外出为官的儿子,要如饥似渴求知、上进,慷慨治财,公正审理,为一方百姓。不负父望,《德兴县志》记载苏迈:“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苏轼也不无欣慰地对友人说:“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

说起“送砚”,苏轼似乎有着特别的情结。12岁时,苏轼在家里玩耍时偶得一枚异石,父亲苏洵鉴定,这是一枚“天砚”,苏轼遇见此砚是预示其将有文字大作为。苏轼因此“宝而用之”,并作 《天石砚铭》。这种积极暗示教育法,在苏家很是流行。后来苏轼把这块珍视的砚台传给了儿子们,以为传承。

苏轼的几个儿子中谁第一个出仕?能力如何?

/(传)苏轼铭端石东井砚,长11.3厘米,宽7.8厘米,高2.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元祐还朝,全家回到京城,苏迈仍在德兴任上,苏辙奏上《乞兄子迈罢德兴尉状》后,苏迈才带着妻小回京与家人团聚。三代同堂,儿孙绕膝,家中有了难得的其乐融融。元祐元年(1086)八月,苏迈被任命为邻近京城的酸枣县尉。赴任之前,朋友赋诗相赠,满怀羡慕地说:“翩翩苏公子,一官不远游。侍养两得意,人生复何求。”表面上看起来,拥有了自己事业轨迹的苏迈似乎与之后父亲流转并无太多交集,但实际上,“长兄为父”是他回报父亲家族的另一种形式。随着苏轼命途瞬息万变,苏迈一方面要为一家老小的生活考虑,一方面又时时想努力与流落异乡的父亲早日会合,总是难以两全。

苏轼的几个儿子中谁第一个出仕?能力如何?

苏轼被贬至惠州,苏迈集合其余家人在阳羡(今宜兴)做后方大本营;绍圣四年 (1097),苏迈求职韶州仁化县知县成功,带着一家亲眷到惠州本以为可以团聚,没想到朝廷一道新规下令,谪官的亲属不得在谪地相邻地区做官,让计划破灭。紧接着,苏轼又接到通知继续被贬至儋州,骨肉分离似乎已是无解。此时叔父苏辙亦谪雷州,途经惠州,将家眷留在苏迈这里,有无相共。苏迈就这样扛起了二苏家族的大旗,在惠州一住四年。

对于长子的担当,父亲认可欣慰:“某垂老再被严遣,⋯⋯迈将家大半就食宜兴,既不失所外,何复挂心,实潇然此行也。”但多少心有愧疚,碍于现实也别无他法,只能通过微言大义来传递舐犊情深。绍圣四年 (1097),临行儋州之际,苏轼自画一幅背面小像,题上“元祐罪人”四字,送给迈儿留念。对于这位“天资朴鲁”的大儿子,苏轼不愿他再蹈自己覆辙,受仕宦牵绊,能够“慎言语,节饮食,晏寝早起,务安其形骸为善也”,做个“庸人”也是极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