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边军是明军精锐,面对蒙古瓦剌军,为何多次战败只能死守?

 老张聊史 2021-04-27

明朝占据固有的山河之险凭险以守,这样边防军事压力会小很多,且防御效果会大大增强,扩大战略纵深倒是其次的。这样在军事实力强悍时可以方便进攻,在实力衰弱时也能守住底线免受侵害。

明朝在很长时间的一大祸患就是所谓的套虏,也就蒙古人潜住河套,从此处非常方便进入内陆抢掠,如果收复河套,把防线推至云中阴山一带,控制大宁、开平、丰州、朵颜三卫,把各缺口都堵住,这样蒙古人就很难进入内陆了,且少了河套云中这一水草丰美、可耕可牧之地,蒙古人势力会大大削弱。

而如果像明朝这样只能靠人工修建九边城墙堡寨,一是防御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耗费巨大。比较宋朝就知道了,宋因为缺了幽云这一块,防守压力更大,很容易被突破防线,一不留神就来了个靖康,明朝凭借九边防守,虽然也有漏洞,长期被蒙古人从缺口突入抢掠,但终明一世,好歹能一直在九边同蒙古人对峙,蒙古人进不来,只能时不时地来打秋风而已。

洪熙、宣德时期,在北部防务上毫无建树,对蒙古多以防御和安抚为主,防线一再南移。宣德以后,宣府、大同就成为北方最主要的防敌前哨,稍有疏忽,蒙古军便迅速南下,直逼宣、大,甚至北京,明朝惨败的厄运也在所难免。

明军野战很难打败瓦剌军了,主要是当时明朝九边军和京军的实战能力都衰弱得相当厉害,上至督抚总兵,下至前线士兵,普遍畏战,野战基本很难打赢蒙古骑兵,只能依托城池堡寨做防守。

很多人都以为土木之变就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土木之变前明军还很强,之后就很差,其实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实际上明军在正统中后期就已经很烂了,反倒是土木之变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明廷。

景泰、成化时都曾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整顿军队,所以成化中前期的明军,战力有了短暂的恢复,勉强能在战场上与蒙古人打野战,至少王越就敢出边墙长途奔袭深入荒漠作战还打赢了。但大多数官员将领被土木之变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主动进攻了,只能被动防守,所以成化朝修建的边墙堡寨不计其数。

赢这个很难界定,蒙古歼灭明军主力算赢,明军击退蒙古算赢,或者明军歼敌数万也算赢,甚至耗到蒙古退兵也算赢。三千营这种主要由明朝功勋阶层组建的军事集团,论战斗力比边军卫所强的多,其中还有三代卫所传下来的差距,将军的儿子肯定比农民的儿子继承更多的军事素养或者指挥才能,他们和大明朝命运的绑定更密切,既得利益集团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

战死的几个公候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战斗意志的问题,游牧民族从来就没有在中原强盛的时候入侵进中原核心区,即使土木堡的失败,游牧民族依然没有突破北京,进入广袤富饶的华北平原。土木堡最大的问题是指挥层面存在重大决策失误,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封建帝国的动员能力肯定比游牧民族强的多,定居的村庄出十个壮丁和游牧家庭出一个主要劳动力相比,对于生产的影响可不是一点差距。到季节不转移牧场,当真可能死一大批牛羊,来年不抢,就当真吃土了。

明帝国出于某种原因,被迫在没有教育出优秀继承人的情况下,将帝位给予稚嫩的孩子,而封建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性和中央集权制是对皇帝个人能力的放大,皇帝的才能高低直接决定了帝国的强大与否。如果皇帝个人能力低下,不如把一定的决策权给有能力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