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之二)

 扬眉剑客 2021-04-27

作者:姜大源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逻辑之二:人本性意蕴

关注人的一生发展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人的一生,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并进一步成为社会人,都是个体通过职业实践逐步实现的。个体只有借助职业才能发展自己,而努力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正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个体在职业中发展自己的关键在于学会工作,而学会工作是通过学会学习来实现的。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工作,也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实现。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是学会学习,亦即学会应用知识的学习路径,而学会工作则是通过应用知识的工作过程的学习结果。社会上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不是简单地复制实际的工作过程,而是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予以系统化的教学处理。这里,掌握或习得实际的工作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更多地具有手段的意义。这是因为,掌握实际工作过程的目的在于使人具有谋生的本领,而对实际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处理,目的则在于使学习者能通过比较、迁移和内化的学习,在掌握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同时学会做事,又能在教育过程中同步、集成地融人价值观的学习,即学会如何做人。

由于传统的学科知识系统化课程是对相对静态的学科体系中的间接经验进行演绎的结果,课程内容的变化不甚显著。而改革后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对处于动态的行动体系中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的结果,特别是对学习者未来的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进行归纳的结果。由于职业(群)或岗位(群)伴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容也同步发生变化。动态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变化成为课程新常态,或者说“与时俱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常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应用知识结构的工作过程,它所具备的三个重要特点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人本性诉求:其一,工作过程是综合性的整体结构。学习是在工作过程这一应用知识的整体性结构中展开的,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习得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学会知识、学会技能,方法能力指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社会能力指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中,三者不是分离的,与能力相关的技能、知识、价值观的学习均集成于应用知识的工作过程中。这是工作过程的整体性特征。其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之中。同一时段的不同职业,同一职业的不同时段,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个要素,总是呈现为一幅动态的画面。这是因为,工作过程始终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活动的直接映射。工作过程的这一显著特征,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与企业和行业实际应用知识的职业的工作过程之间,显现一种随动、伴生并互动的关系。这是工作过程的动态性特征。其三,工作过程的结构相对固定。社会职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社会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也随之变化。这种动态性和非一致性是绝对的。但是,每一个体完成具体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却是一致的,具有普适性。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旨在训练学习者从具体个性升华为普适共性的方法论思维,能从容应对职业的变化。这是工作过程的普适性特征。

    由此,无论学习的对象或内容及其相应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何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学习、动态性适应学习和普适性思维学习,表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是一种更加基于人本性思考的课程结构,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不仅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公平的润滑剂,而且也能成为个性发展的动力源。

   需指出,由于个体智力类型不同,智力倾向为逻辑思维者适合接受抽象的间接经验的符号系统——学科体系的教育;智力类型为形象思维者,适合接受具象的直接经验的非符号系统——行动体系的教育。两者之间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只有最适合个体智力类型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那些乐于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关注学习者自身学习基础,亦即关注学习者先有知识和先有经验结构的课程。同时,即使对那些逻辑思维强的学习者,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也有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提高其行动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将必须关注的学习基础子结构,即先有知识和先有经验的问题,在课程整体结构中以人本性意蕴予以回应,形成了一个能力导向的课程理论与开发范式。

文章来源: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作者简介】

姜大源(1946— ),男,湖北武汉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创始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席;2017年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评选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全国一共90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