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二模详解|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解析版(含“读典籍”文白对照)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1-04-27

文言文翻译文字版:

张保皋郑年传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匹敌】者。【比试,较量】其勇健,保皋不及年。保皋以【凭借】齿,年以艺,常龃龉【抵触,不相投合】不相下【互相谦让】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两人的勇力与强壮相比较,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愿得镇【管理,镇守】清海,使贼不得掠【掳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依照,遵从】其请。自大和[1]后,海上无鬻【卖】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犯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遂东归。至谒保皋,保皋饮【请……喝酒】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扶立】王以。王遂征【征召】保皋为相,以【任命】年代【代替】保皋。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给了他一万人同意了他的请求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于是离开涟水回到新罗。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堂弟】赐死,诏郭汾阳[2]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符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带领】万人,不相能【彼此亲善和睦】,虽同盘饮食,常睇【斜眼看】相视,不交【交谈】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本来】【甘愿】,乞免妻子。”汾阳趋【小步快走】下,持手上堂偶坐【同坐】,曰:“今国乱主迁【变动,变更】,非公不能东伐,岂怀忿【怀恨】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按照】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平剧【大】盗,实二公之力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意还没定,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相同】耳。仁义之心与杂情【各种情感】【一起】【存在】,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帮助】之以明,故卒成功。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再加上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周公拥孺子[3]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不如他的人哉。

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公二人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不借助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有删改)

[1]大和:唐文宗年号。[2]汾阳: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后文的李临淮李光弼,唐代名将,因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3]周公拥孺子:孺子指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辅佐。

读典籍:https://web./#/article/contrib/3771

示季子【小儿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方法】,吾尝以【认为】汝为千里驹,即相知【互相了解】诸公见者,亦皆动色【脸色显现出受感动的表情】【我】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有名】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夸耀】己而自足。

你小时候聪慧异于常人,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路径,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开心祝贺对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这个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然而自从癸酉年你科举中第,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傲自满。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挫伤】汝锐气,不得已【无可奈何】黾勉[1]【听从】之,竟致【招致】颠蹶【困顿挫折】。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埋怨】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巨”,大】发之也。”又意【想】汝必惩【警戒】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归于,归顺】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写】愈退,愈激【激励】愈颓。以汝为质【本质】不敏耶【确实】未有少而了了【聪慧】,长乃懵懵【糊涂】者。以汝行【行动】不力【努力】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达到的境界】尔尔【不过如此】,是必志骛【追求】于高远,而力疲于兼【全部】【涉猎】,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追求】进取,岂不难哉!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听取他们的意见,结果你遭受挫败。你学艺不精,对别人什么可责怪的呢?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又想到你会记住第二次科考失败的羞耻,肯底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是因为你不聪敏吗?本来就没有小时候聪慧,长大很懵懂的人。是你不够努力吗?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可是才学造诣平常,这必定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涉猎而使得自己疲倦,这就是南辕北辙啊!像这样还想进步,这不是很困难吗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胡乱】谓屈宋班马,乃弃其本【原本】业,而驰骛【在某个领域奔走】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成功】,旧业已芜【荒废】。今追忆当时所为,适【正好】足以发笑而自点【受辱】。甲辰下第【科举落地】,然后揣【估量】己量力,复寻【沿着】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重走】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当年我年少登科,得到了人们附会的好名声,妄称自己就像是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样的人,于是放弃自己的学业,仿效古人。过了三年,学习古典的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只不过足以被人耻笑而自取其辱罢了。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再反思以前的教训从早到晚勤学苦思,发奋努力,侥幸学业有所成就。而今你的才能恐怕不会超过我,竟然不谦虚寻求我获得成就的原因重蹈我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今汝既欲我置【放下】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严厉】责于汝矣!但汝宜加【进一步】深思,毋甘自弃。假令【如果】才质驽下,分【料想】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过错】己则乖谬【荒谬背理】,而使诿【推托】之命【命运】耶,惑【糊涂】之甚矣!吾言止此矣,汝其【还是】思之!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加管束,我因此也不会过多要求啊!但是你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自暴自弃。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作为,这又能怪谁呢?自己的做法违背常理,却归咎到命运,糊涂呀!我的话就说到这,你好好想想吧!

【注】[1]黾勉:勉强。[2]矩矱:比喻规矩法度。

读典籍:https://web./#/article/contrib/377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