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书香浸染的日子 || 叶子(湖北)

 sun918 2021-04-28

《武汉文学》

【第589期】

怀念书香浸染的日子

/ 叶子(湖北)

乡下的岁月

我的少年是在老家乡下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心无旁骛读书学习的日子真是让人怀念。

寒暑假,是我读书的黄金时间。我清楚地记得,每个星期都会骑自行车去街上逛逛。别人买衣服,看热闹,而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多少个体户,书都在国家经营的国营商店里卖。在我所住的华容街上就有一个华容商场,那里有十几节柜台是卖书的,美其名曰新华书店。一条长长的街道,就只有这一家卖书的,别无分店。

书店里的书很多,买书的钱却寥寥无几。尽管这样,我还是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把钱都用在买书上。我看书的速度很快,一本二十三万字的书管不了三天。那段时间,人像着了魔一样迷恋着看书,而且都是一些纯文学刊物。譬如长篇小说,文学杂志,散文诗刊等等。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不要工资在书店里给人当售货员,能够用每天的辛勤劳动换来一顿痛痛快快的书看。想看书,又没有钱买,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绝对不会感同身受的。

为了能够看书,我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我们村里有两位老师,屋里也有一些书,这是听别人说的。只是平时没有来往,不好意思开口去借,怕人家拒绝。古话说得好,欲取之必先予之。没有办法,只有迂回作战。为了借书,我不得不投其所好。

村东头住的是一位教小学的语文老师,听说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作家梦,也写了一些文字,只不过文字没有变成文章。但他的爱好仍然未减,喜欢看书、藏书,一个书柜里满当当的都是书。这是我请人打听到的。语文老师除了看书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嗜好,那就是下象棋,闲下来的时候总爱摆弄着找人杀几盘。农村里娱乐活动不多,会下象棋的人少得可怜。据我所知,整个村子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会。没有办法,我只有投其所好,在外面跟别人学习下象棋,等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就主动找他对弈。就这样一来二去的,几个回合下来,我和语文老师成为棋友,成为莫逆之交。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大有惺惺相惜之感。有时我没去,他棋瘾来了,便会主动拿着棋盘到我家,找我杀两盘。后来,老师得知我是醉翁之意,很是豪爽,他破天荒地为我大开绿灯,向我敞开了他家的书柜,随要随拿,跟自己家一样。

还有一位是住在村子西头的私塾先生,一位六十多岁的孤寡老人,他和我家隔得不远,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老先生很有学问,年轻的时候在外面闯荡过,见过世面。人和蔼可亲不说且热心肠,乐善好施,非常受人喜欢,口碑很好。近水楼台,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去他家。给他一些小恩小惠,捶捶背,扫扫地,或者在他身体不好的时候为他担柴挑水。时间久了,便建立了感情。老先生见我爱看书,便乐意把他珍藏的书借给我看。老先生嗜书如命,一诺千金。借你看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借有还,而且不能损坏,或者丢失。不管你发生哪一样,你的书算是看完了。老先生喜欢言而有信的人,借出去的书说什么时候还到时间就一定要还,没有理由。与年轻的语文老师相比,老先生的章回小说较多,比如《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榜》等等,还有四大名著什么的,数不胜数。

终于有不花钱的书看了,解决了后顾之忧。除了帮母亲做一些农活外,我哪儿也不去,整天手不释卷,白天的树荫下,夜晚的灯光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记得因为看书,耽误了正事。

一次是稻场里晒谷子,临出门的时候母亲还不忘特地嘱咐我,说今天可能要下雨,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发现不对劲就赶快把谷子收进来,不要让其淋湿了。

母亲说完就出去做事去了,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那天看的是一本厚厚的小说,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故事非常精彩,总想一气呵成把它读完。母亲走的时候天空还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风,完全没有要下雨的迹象。我想,应该不会下雨。于是就放心地去看书,不知不觉被里面的故事迷住了,在文学的海洋里恣意遨游,竟忘记屋外天气的变化。结果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了谷场上的稻谷。山雨欲来风满楼。母亲说天气是慢慢变的,雨是好半天才下的。先是天气变阴,再是狂风大作,然后是持续很久的电闪雷鸣,最后才是雷阵雨。如果注意一点,根本就不会发生谷子被淋湿的事。母亲虽然没有过多的责怪,但自己心里还是蛮内疚的。毕竟,是自己失误造成的。

还有一次是忘了带信。外村的一位亲戚让我带信给隔壁的王婶,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也是因为看书而将带信的事抛到九霄云外。结果让两人产生了误会,隔阂了好长时间才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想想真的是挺对不住人家的。

无忧无虑的日子真好。不愁吃,不愁穿,不为生计犯愁,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过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一页页的翻,一本接一本地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捧飘着油墨的书,人就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因为读书,使日子充实;因为读书,长了见识;也同样因为读书,人变得明黑白辨是非,强大了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童年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少年。

乡下的岁月,是纯净的天空,是书的世界、文学的海洋,更是梦开始的地方。

湖工的夜晚

我曾经在位于武汉武昌的湖北工学院建筑队打工两年,湖北工学院简称湖工,位于南湖飞机场附件。

湖工的校园很大,很安静,学习氛围很浓,操场上的栏杆处,花坛边的草地上,林荫道旁的石凳上随时都可以看见很多读书的人。我们给大学生做宿舍,工地位于二食堂旁边,这是一栋三个单元八层楼的建筑。我是过完年月半之后去的,春寒料峭,那个时候天气还很冷,记得穿的是薄棉袄。住的是简易的临时公棚,八个人一个房间,洗刷用品和床上用品都是各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建筑队人很多,也有和我年纪一般大的少男少女。白天干活非常好混,最难熬的要数晚上。人生地不熟的,很难排解午夜的寂寞。工地附近有一条小街,卖的都是一些日用品。吃完晚饭,就有人三三两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结伴去逛街。街上有录像厅,很多人去那里消磨时光。我也曾经去过一次,花两块钱看了一场武打的录像。出来逛的都是年轻一点的人,年纪大了的就窝在公棚里打扑克。

刚开始觉得新鲜,每天晚上出去逛逛,几天之后就觉得没什么了。告诉自己,不能老是这样,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更不能赌博,不能玩物丧志。我在街上找书店,终于找到一家私人书店。我花了十五元办了月借书证,有空就去书店借书。晚上哪儿也不去,躲在宿舍里看书。还好,我房间里几个人都不打牌,简单地聊聊天就早早地睡觉了。

白天干活,晚上看书,日子过得非常充实。书店老板是一位带着眼镜的年轻人,三十多一点。他有些不解,问,别人都喜欢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我不喜欢?他说现在看纯文学作品的人太少了,而且像我这样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人少之又少。他问我是不是学中文的大学生,或者是作家。我笑而不语。我平均每个星期要去三次,还书、借书,时间久了便和老板慢慢熟了起来,才知道他姓王,就住在校园里。

原计划半年的工程因为后来又接了两个工程,在湖工整整待了两年。这两年里,我是扎扎实实地看了两年的书,是书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寂寞的夜晚。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在湖工的那段日子。什么时候要是去武汉了,还真想去看看。听说现在叫湖北工业大学了,我想一定比以前更漂亮。

水泥厂的日子

九零年和九一年,我不到二十岁,在鄂城水泥厂上班,是看了整整两年的书,写了三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沉甸甸,厚厚的两个硬面抄。

九零年,刚刚过完年,我便在表哥的关照下去水泥厂上班,做的是临时工。上的是长白班,朝九晚五的工作很轻松。一个人住一间房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农村来到城市一切觉得很新鲜,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切充满了好奇。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处转一转,看一看。

记得第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在厂区门口过完早闲得无聊,就去菜场逛一逛。早就听说水泥厂的菜场很是热闹,果然如此。人潮汹涌,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生意红火,比想象的要繁华得多。我一边浏览街边的景色,一边留意这里的环境,想尽快的熟悉这里,毕竟要在这里生活。没想到,竟然在菜场边上发现了水泥厂的职工书屋。真的是如获至宝。我兴冲冲地走上台阶,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了进去,被眼前的书柜震撼了。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书,无法计算,数不胜数,比乡下老师家里多多了。我问工作人员,怎样才能借到书。工作人员告诉我,只有水泥厂里的正式职工,在办理了借书证之后才可以借阅。这个好办。在表哥的帮助下,第二天便我顺利办理了借书证,享受和正式职工一样的待遇,可以在这里阅读,借书看。图书室有两个规定,一是每周六才对外开放,二是一个借书证一次只能借一本书。这对于时间充足又嗜书如命的我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这次我没有去麻烦表哥,而且是剑走偏锋,主动出击,自报家门。我找到了工作人员,一位中年长头发的女同志。未语脸先笑,配上灵巧的小嘴。你好,你是李师傅吧?是的。你是哪位?我表哥叫我来找你。你表哥是谁?基建科胡建国。哦,是胡科长啊!你找我有什么事?我想请你帮个忙,能不能每次多借几本书给我。接着我说了自己的原因。李师傅听后微微一笑,说,既然是胡科长的表弟,这自然不成问题。这样吧,你每次可以破例借三本书。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问题迎刃而解。

书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我心里一直却忐忑不安,提心吊胆的。我怕有一天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李师傅告诉了表哥。怕表哥知道后说我。也许李师傅告诉了表哥,聪明的表哥没有提起这事。也或许是表哥根本就不知道这码子事。直到两年后我离开水泥厂,表哥也未说起这事。

有了书的日子真是惬意。班上,宿舍,图书室,我过起了三点成一线的生活。看书,做读书笔记,忙忙碌碌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日子太短,时间飞快。刚刚拿起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完,天就黑了。才过一会儿,天又亮了。一天天,周而复始,循环交替。那时候,我迷上了外国文学,看《少年维特的烦恼》,读《红与黑》,品《茶花女》,了解《战争与和平》,欣赏《老人与海》等等,小说和诗歌,还有戏剧。知道了一大串让人难记的外国人名字,什么歌德,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莎士比亚等等。书,它陪我度过了八小时之外的休闲时光,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起来。

有了书,回家的日子便少了许多。平时半个月回家一次的自己,竟然有一次两个月才回去。不是不想家,而是日子过得太快了。还没有等你回过神来,岁月匆匆,一晃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我在宿舍里看书,正是入神的时候,门外有人敲门了。我开门一看,竟然是表哥赫然地站在门外。这是他第一次来我宿舍,他不是来看我,而是告诉我,应该回家看看了。原来是母亲给他打电话,说我快两个月没有回家了,问是不是有什么事?母亲不放心,让表哥来看个究竟。表哥说敲了半天才开门,以为不在屋里,正准备返回的。看到正在看书的我,表哥什么也没说,就是叮嘱我别忘了给母亲打个电话,抽时间回家看看。

那段时间人像着魔了一样,除了看书什么也不做,整天手不释卷,过着沉醉不知归的日子。在水泥厂做的两年,是此生最大的收获。看了不下千册的书,用饱读诗书来形容也不为过。读书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开阔了眼界,为自己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水泥厂的时候,我丢掉了许多东西,唯独这两本读书笔记没有落下,一直到现在都保存完好,它是我青春的记忆。

工作之初

我是二零零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已经二十六岁了,与同龄人相比工作得要晚一些。

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印刷厂的捡字工。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先进,没有电脑,没有激光胶印机,用的还是古老的铅字印刷。文稿上的字,都是由捡字工一个一个铅字拼凑起来的。除了捡字外,我还负责校对,算是与文化挨上边了。

刚来矿山,没有一个熟悉的朋友,也没有发现有好玩的地方,枯燥无味,一个人的双休日挺无聊的。我们班长姓赵,三十多岁,是个武汉人,很爱看书,她整天手里都捧着书。也许是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读书的缘故,我很快与她熟悉了。她热心快肠地告诉我,矿里也有图书室,并且在一个不是很忙的下午带我去了一趟。这里的图书虽然没有水泥厂里多,但是也有不少。我刚上班,属于试用期,不是正式职工,所以办不来借书证。赵班长是这里的常客,和管理员都混得比较熟。开始她每次去图书室都带着我,我挑我的,她选她的。然后用她的借书证借出来。到最后,又是她出面给我办了一个借书证。有了属于自己的借书证,看起书来就要方便多了,自己支配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对于这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真的,我很感谢她。

有书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充实。下班放假不再无所事事,无聊闲逛,而是变成有目标的人。我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周以三本书的速度计划用三年时间读完这里所有的纯文学小说。印刷厂的业务不是很多,活路不是很饱满,经常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时间很充裕。为了提高效率,我把书随身带,一遇到工间空余就把书拿出来读,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看书。班上,家里,图书室,和水泥厂一样,又过起了颇有规律的,三点成一线的生活。

之所以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读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个人住,家人都不在身边,没有繁琐家务事的拖累,可以自由自在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简单的生活,没有可以串门的朋友,不论是白天或者黑夜,唯有与书为伴,过着无忧无虑快乐充实的日子。看累了,就放下书出去走一走,或去附近的湖边,或去不远的小山上,亲近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紧张的脑子。

在矿山我过了一年与书为伴的日子。一年后,家人来到身边,纷纷扰扰琐事的缠绕,就再也没有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过书了。

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偶尔,我也会忙里偷闲地看看书,只是怎么也集中不了精神。也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也或许是静不下心来。总之,没有了以往那种不眠不休,日以继夜,嗜书如命的劲头。变得瞎忙,变得浮躁,也变得懒惰,变得完全不像自己了。

读书是件非常享受的事。说真的,我真怀念过去,怀念以前那无所顾忌、无忧无虑,那些书香浸染的日子。真想有一天能够和往常一样静下心来从从容容地拿起书,认认真真地看个够。

不知何时才能有此闲情、有此心境?

作者简介

叶 子:本名叶国成,鄂州人,湖北作协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行走的爱情》、《失落的天堂》、散文集《生活的碎片》、诗集《恋曲2006》、长篇小说《一把手》等。


武汉文学》团队
 

主     办:武汉散文学会

编     辑:《武汉文学》编辑部

主     编:任 蒙

副 主 编:李云峰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任 蒙 刘保昌 成君忆

    李云峰 赵国泰 柳艳阳

    徐 鲁 梁艳萍 雷雪峰

编辑部主任:吴基军

外联部主任:汪 明 

文宣部主任:宋国庆

刊 名 题 字:任 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